31 講章大綱
系列: 聖經對個人問題的回答
主題: 對恐懼的回答
經文: 約壹四11-18
金句: 「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壹四18)
引言
有人的存在時便有了恐懼,這可追溯到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與神分離的日子。聖經中涉及兩種懼怕:一種神賜予的兒女的懼怕,以及一種奴僕的恐懼,它是罪惡和等待審判的自然結果。這種恐懼可以使人癱瘓,除非能夠找到得釋放的方法。我們面前的經文提到:
一、恐懼的壓制(約壹四18)
1 )恐懼的根本原因(約壹四 17-18 )
2 )恐懼的直接原因(約壹四 18 )
二、控制恐懼(約壹四18)
1 )必須承認神的兒子(約壹四 15 )
2 )必須擁有神的靈(約壹四 13 )
3 )必須顯明神的事工(約壹四 12 )
結語
神應許給我們「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後一 7 )。故此,我們不需活在恐懼壓制的控制當中,反而我們可選擇活在控制懼怕的榮耀之中。藉著承認神的兒子,擁有神的靈,以及在愛他人的生命中顯明神的事工,就可從恐懼步入信心裡去。
31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聖經對個人問題的回答
主題: 對恐懼的回答
經文: 約壹四11-18
金句: 「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壹四18)
引言
恐懼問題的存在如人的存在一樣古老。從我們第一對父母因背逆的行為而與創造主分離的那一刻開始,恐懼就一直縈繞在人的心頭。
然而,為避免我們的思想有任何的混亂,就應當指出聖經談及的兩種恐懼。有一種屬神所賜予的兒女懼怕。它使人能尊敬神的權柄,順從祂的命令,並憎恨及逃避一切形式的邪惡(參看耶卅二 14 ;來五 7 )。兒女的懼怕是智慧的開端(參看詩一一一 10 ),喜樂的要決(參看箴八 13 ),是神所喜悅的子民的一種特質(參看詩一四七 11 ),以及人的整體責任(參看傳十二 13 )。
但聖經亦提到一種奴僕的恐懼,它是罪惡和等待審判的自然結果。所羅門說,「惡人雖無人追趕也逃跑,義人卻膽壯象獅子」(箴廿八 1 )。當保羅「講論公義、節制和將來的審判。腓力斯甚覺恐懼」(徒廿四 25 )。
並且,當地大震動,監獄的地基也搖動時,路加告訴我們腓立比的禁卒「叫人拿燈來,就跳進去,戰戰兢兢的俯伏在保羅、西拉面前,又領他們出來,說,『二位先生,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徒十六 29-30 )這種恐懼可以佔據及癱瘓人的生命,除非能夠找到得釋放的方法。我們面前的經文說及:
一、恐懼的壓制
「懼怕裡含著刑罰」( 約壹四 18 )。在我們的大都會城市街上行走,並留意在你身邊掠過的面孔。深溝的額頭,憔悴的面孔,凝視的眼睛,以及有時發抖的手,皆是被恐懼壓制的證據。
是什麼導致這種恐懼呢?有雙重的答案:
1)恐懼的終極原因
因為」審判的日子……懼怕裡含著刑罰」( 約壹四 17-18 。)雖然這些話基本上是向基督徒說的,但它對毫不瞭解神恩典的人亦有一個信息,因他們也覺察到那不能避免的死亡,以及不可缺少的神性審判。聖經說: 「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 27 )。雖然生物學研究的計劃已展開,嘗試去延長人類的生命,但最終要面對的事實卻是,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
1. 舉例說明
將會有審判的日子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證明是,世上的人皆同意需要公義。事實上,我們對公義的意識——無論有多扭曲及薄弱——乃創造主在我們生命中手工的投射。讓我們緊記神是全地的審判主(參看創十八 25 ),故此,每一個人有一天將會站在神的審判寶座前,為每句活及每個行動負責。這是為何」懼怕裡含著刑罰」( 約壹四 18 )。死亡及將來審判的思想,在那些沒有信心在審判之日可以站穩的人心中產生了恐懼。
2)恐懼的直接原因
「懼怕裡含著刑罰」(約壹四 18 )。聖經清楚指出人為何恐懼死亡和審判的三個主要原因。這些構成了恐懼的直接原因。讓我們現在查考這些原因:
a )罪咎感
當亞當和夏娃試圖藏在伊甸園的樹中躲避神的面時承認,「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創三 10 )。然而,我們可能試圖人使類的罪合理化,但我們仍被罪咎所煩擾。就算是最硬心的囚犯也會承認有罪咎感。「罪咎」一詞及其衍生詞在聖經中出現了卅多次。在新約聖經中,它意指落在審判之下(參看羅三 19 ),以及應得刑罰(參看林前十一 27 ;雅二 10 )。正如某人指出,「在罪咎觀念的發展中,不需追溯任何重要的進程。該隱象大衛一樣有罪」——而我們可加上一句:你像我一樣有罪。
2. 舉例說明
這是為何人陷在罪中愈深,他們就愈發試圖使自己迷失在所謂快樂,酒精中毒及毒品的耽溺之中。缺少了這些,他們就耽迷在被稱為「佔據性神經病」之中,試圖逃避現實。這些徵狀是他們受著不自覺罪咎之苦的明顯標記,故他們正陷在恐懼壓制之下。這就引致:
b )欠缺平安
保羅說,「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 6-7 )。那裡沒有平安那裡就有擔憂,而擔憂之慮的背後就有恐懼的存在。今天最多人探討的文學作品題目是平安,平靜及鎮靜。當然,這方面的原因是明顯的:我們在活在一個被恐懼壓制的時代。雖然歷史中一直都是這樣,但也許今天更加嚴重,因為我們的科學不斷進展。我們不再將刀打成梨頭,把槍打成鐮刀(參看賽二 4 ;彌四 3 ),卻已製造了能將地球變成煤渣的戰爭機器。
3 .舉例說明
c )需要基督
聖經告訴我們基督是「我們的和睦」(參看弗二 13-14 )。當祂向地上的個人及群眾講道時,其中一個最喜愛使用的措辭是「不要怕」(太十 28 ;路五 10 ,八 50 )。祂知道人是「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來二 15 ),故祂來了,藉著潔淨他們的罪和賜他們平安而驅散恐懼。
雖然現在我們可以列舉出一千零一個恐懼的附屬原因,但它們基本上皆源自那個恐懼的根本原因,就是死亡和審判;而之後就是直接的原因,即罪咎感,欠缺平安,以及最重要的是需要基督。
二、控制恐懼
「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約壹四 18 )。此處是在聖經中可找到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陳述。它告訴我們,耶穌所啟示及在耶穌基督身上所釋放的完全的愛,是來除去恐懼及帶給我們平安的。在我們面前的經文,約翰給了我們這種控制恐懼的要訣:
1)必須承認神的兒子
「凡認耶穌為神兒子的,神就住在他裡面,他也住在神裡面」(約壹四 15 )。因為神是愛,而直至神在耶穌基督裡啟示祂自己時,我們才能明白這愛,故我們必須踏出第一步去承認神的兒子。我們被告知「父差子作世人的救主」(約壹四 14 )。故此,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即是在罪惡與恐懼中接受基督為我們的救主。
2)必須擁有神的靈
「神將他的靈賜給我們,從此就知道我們是住在他裡面,他也住在我們裡面」(約壹四 13 )。聖靈的工作是在我們的生命中使耶穌變得真實。直至我們被神的靈重生,我們才能認識神的兒子,或祂奇妙的愛。當這個重生發生時,我們就會擁有聖靈的果子,即「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五 22-23 )。
3)必須顯明神的事工
「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約壹四 12 )。藉著承認神的兒子,我們就建立了愛的關係。藉著擁有神的靈,我們就經歷了愛的豐富。藉著顯明神的事工,我們就享受了愛的釋放。注意到聖經中沒有任何地方鼓勵我們要在愛中內省,這是很重要的。相反,我們應尋找需要認識這個可驅散恐懼壓制的榮耀信息的人,以顯明我們愛的事奉。一個與耶穌基督有活潑關係,體會聖靈的同在,以及熱衷於愛別人的人,就是一個已證實「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壹四 18 )這些真理的人。
4 .舉例說明
結語
神應許給我們「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後一 7 )。故此,我們不需要活在恐懼壓制的控制下,卻可選擇活在控制恐懼的榮耀之中。藉著承認神的兒子,擁有神的靈,以及在愛人的生命中顯明神的事工,就可從懼怕踏進信心去。
附加評注
1 .舉例說明
恐懼死亡是普世性的,無論人是活在原始地方或文明社會,這是一個人類學的事實。歐福德牧師記得在非洲看過勇敢的查克維(A-Chokwe)族人 互相投擲矛槍,看看在失血昏倒前誰能獲得最多的打擊。他亦與這些人談話,並現他們在心靈深處是恐懼死亡的。
2 .舉例說明
幾年前,一名正終身監禁的女士承認了她涉及十年前另外三樁從未揭發的謀殺。只有當她被禁後,她的犯罪記憶才開始影響她的良心。罪咎的「擔子」太大,她難以承受,並在她身上生效。雖然她明白她可能要在獄中渡過更多的時間,或會判處死刑,但她要表明她所作的錯事,來嘗試為殺害他人生命而改過。
3 .舉例說明
尤里教授( Professor Harold Urey )四十一歲獲得諾貝爾的化學獎,而他的成就是製造出了原子彈。他寫了一本名為《我是一個害怕的人 》( I』m a Frightened Man )的小冊子。身為 U-235 的鈾委員會( Uranium Committee )的主要成員,他說,「我寫書是為要驚嚇你。我自己是一個驚恐的人。我所認識的所有科學家都是驚恐的——為他們的生命驚恐——並為你的生命而驚恐。」( En lopedia of 7, 700 Illustrations, c1979 by Paul Lee Tau, Rockville, Md.: Assurance Publishers, p. 435 )
4 .舉例說明
華生博士( Dr.Watson )講述有一次在一所鄉村教會聽到一篇淺白的講道。講員是一名平信徒農夫,但華生博士卻說他從未聽過像那天所聽到的講道,有那麼感人的結語。那講員熱情介紹了福音之後,就極懇切地說,「朋友,為何我一周復一周向你講道呢?只因為我不能單獨吃我的糧。」這是主的負擔。( Day by Day with Jesus, c1979 by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獲准使用)
進深研究書目
F.F. Bruce, The Epistles of John: Introduction, Exposition and Notes, (Old Tappan, N.J.: Revell, 1970).
Robert S. Candlish, The First Epistle of John, 1866,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52).
Guy King, The Fellowship: And Expositional and Devotional Study of 1 John, (London: Marshall, Morgan & Scott, 1963).
Robert Law, The Tests of Life: A Study of the First Epistle of St, John, 3rd ed., 1914,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Baker, 1978).
John R. W. Stott, The Epistles of John,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9).
Lehman Strauss, The Epistles of John, (Neptune, N.J.: Loizeaux, 1962).
W. E. Vine, The First Epistle of John, (Grand Rapids: Zonder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