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講章大綱
系列:基督的再來
主題:預言
經文:彼後一16-21
金句:「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如同燈照在暗處;你們在這預言上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裡出現的時候,才是好的。」(彼後一19)
引言
要明白主再來的教義,我們要先查考什麼是聖經所說的預言。雖然其他新約作者也探討了這個題目,維有彼得給這個詞下的定義是最好的。當他寫這封書信時,他是要鼓勵受逼迫的基督徒,警告預防假教師和假教義,並提醒他們主再來這榮耀的盼望。在第一章裡他講到:
一、預言的確定性(彼後一19)
1) 主第一次來的真實性( 彼後一 16 )
2) 主第二次再來的必要性( 彼後一 19 )
二、預言的特點(彼後一20-21)
1) 它是神所默示的( 彼後一 21 )
2) 它是神所解釋的( 彼後一 20 )
三、預言的挑戰性(彼後一19)
1) 銳利的光( 彼後一 19 )
2) 拯救的光( 彼後一 19 )
3) 滿足人心的光( 彼後一 19 )
結語
這就是預言的挑戰性。讓我們專心地去研究它,並注意它那銳利,拯救及滿足人心的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住在基督裡,在祂再來時不至羞愧。
15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基督的再來
主題:預言
經文:彼後一16-21
金句:「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如同燈照在暗處;你們在這預言上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裡出現的時候,才是好的。」(彼後一19)
引言
要明白主再來的教義,我們要先查考什麼是聖經所說的預言。雖然其他新約作者也探討了這個題目。彼得給這個詞所下的定義才是最好的。當他寫這封書信時,他是要鼓勵受逼迫的基督徒,警告提防假教師和假教義,並提醒他們主再來這榮耀的盼望。尤其是在第三章裡,我們看到主再來的真理遭質疑( 1-4 節),主再來的真理被證實( 5-10 節),最後主再來的真理被應用( 11-18 節)。然而在這一章裡,他所講的是預言的準確性,特點和挑戰。
一、預言的確定性(彼後一19)
「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 彼後一 19 )。彼得自信而生動地陳明預言準確性的兩方面的根基。第一個是:
1)主第一次來的真實性(彼後一16)
「我們從前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他降臨的事告訴你們,並不是隨從乖巧捏造的虛言,乃是見過他的威榮」( 彼後一 16 ;也參看 17-18 )。對彼得來說,耶穌曾經來過是祂會再來的有力證據。他同雅各和約翰親眼在變化山上看到過救主的榮耀。他們聽到天上關於讚揚耶穌基督作為神的愛子的稱許;但彼得在這裡指出這個經歷不能與更準確的預言相比(參看 彼後一 19 )。彼得指的「預言」是舊約中關於主耶穌再來的教導。 皮雅遜博士 ( Dr.A.T.Pierson )指出在新約中共有 333 處明確地引用了舊約中指向基督的預言和引證,這些或者是應驗在耶穌身上的預言或是可應用在祂身上的預見。 皮雅遜博士 接著說,如果說有這麼多關於耶穌第一次來的預言,那麼關於耶穌第二次再來的預言至少比這多兩倍。耶穌第一次來的真實性,是彼得更加堅信耶穌會第二次來的根據。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裡用了一個類似的論點:「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神也必將他與耶穌一同帶來。我們現在照主的話告訴你們一件事:我們這活著還存留到主降臨的人,斷不能在那已經睡了的人之先;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帖前四 14-16 )。
1. 舉例說明
2)主第二次再來的必要性(彼後一19)
「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 彼後一 19 )。彼得用變化山上的事件來支持關於耶穌必定再來世上的論點是有特別意義的。彼得知道耶穌的第一次來帶著羞辱,憂傷和死亡。但在那值得紀念的時刻,當耶穌在祂喜愛的三個門徒面前變形的時候,彼得看到了偉大,尊榮和榮耀的耶穌的某個方面。那是在祂地上的事工中所從來沒被看到過的。鑒於這一事實,彼得在他的第二封信中堅持說,耶穌的再來是一定的。所以他說「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他降臨的事」( 彼後一 16 )。按道理說,恩典的基督必然展現為榮耀的基督;謙卑的基督必然被呈現為尊榮的基督;具有救贖之愛的基督必然成為在生命中作主的基督。我們可以想像彼得將會用用哈維加( Frances Ridley Havergal )的話說:
何等歡欣,知你掌權,
哦你,我自己所愛的主!
每舌必認你名,
敬拜,尊重,榮耀,祝福,
盡都同心獻你面前;
你,我的主人,我的朋友,
被證無罪,安居寶座;
直到地的盡頭,
被榮耀,被愛慕,被承認。
2 .舉例說明
二、預言的特點(彼後一20-21)
「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因為預言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 彼後一 20-21 )。人們傾向於把預言和預測看為可疑的和不可相信的。在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思想態度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教會的歷史上有許多對預言教導的荒謬的解釋和錯誤的應用。從另一方面講,對那些酷愛聖經的人來說,當他們用謙卑的靈和敞開的思想來領受這個偉大的真理時,卻不必有懷疑或模糊的想法,因為彼得在這裡告訴我們預言具有神所保守的特性。
1)它是神所默示的(彼後一21)
「因為預言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 彼後一 20-21 )。在整本聖經中,預言不是出於人意;相反,聖徒受聖靈帶領,超自然而無誤地來寫。有時他們寫的超出他們的經歷(參看彼前一 10-11 ;彼後一 21 )。這不是說聖徒是機器人或是機器,因為他們的性格在他們的預言中流露出來,但這不是說他們說話「不出於神。」這話是神發起的、神驅使的、和神控制的,所以他們的話是正確的、可靠的和有權柄的。
有一次,一個人問慕迪( D.L.Moody )他是怎麼知道聖經是默示的,這個布道家給了一個簡要但很正確的回答,「因為它感動了我。」
2)它是神所解釋的(彼後一20)
「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 彼後一 20 )。為了明白預言,我們需要聖靈的幫助和相關經文的支持。只有聖靈能帶人進入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約十六 13 )。保羅告訴我們要明白聖靈所指教的言語,我們必須用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參看林前二 13 )。用沒有偏見和先入為主的態度去對待預言的教導和所有的真理,並單單依靠聖經上明白的話語和聖靈親自的引導,是極為重要的。
三、預言的挑戰性(彼後一19)
「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如同燈照在暗處;你們在這預言上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裡出現的時候,才是好的」( 彼後一 19 )。
彼得告誡我們留意預言,因為我們無論在哪裡發現這燈照出來的光,它都是:
1)銳利的光(彼後一19)
「如同燈照在暗處(或者更直接,燈照在卑劣的地方)」( 彼後一 19 )。主要再來的真理是多麼的銳利!在個人生活中,這預言之光將顯明在基督再來時使我們羞愧的一切的東西。約翰告訴他的讀者要「住在基督裡面,他若顯現,他們就可以坦然無懼;當他來的時候,在他面前也不至於羞愧」(約壹二 28 )。一個基督徒怎麼能帶著一個不饒恕人的心,不道德的生活,無秩序的行走,不降服的身體和沒有完成的使命來等待基督的再來呢?
3 .舉例說明
但是這銳利的光不僅顯明個人生活中的罪和骯髒,也顯明瞭每一天的生活。我們愈多明白基督再來的真理,我們就愈會意識到在我們周圍的這個愈來愈黑暗,罪惡和骯髒的世界。沒有重生的人渴望一個烏托邦或繁榮的世代,並相信通過發展,那樣的金色時代會來臨。但聖經上沒有給我們這種希望。相反的,聖經告訴我們「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 … 只是作惡的和迷惑人的,必愈久愈惡,他欺哄人,也被人欺哄」(提後三 1 、 13 )。空有其名的虔誠人認為這世界將來要全信,所以他火熱地工作想變成那樣。事實是,神從來沒有應許這個世界在這個世代都信。聖經上教導的是,神眷顧「外邦人,從他們中間選取百姓歸於自己的名下」(徒十五 14 )。當聖靈這方面的工在運行時,「那不法的隱意已經發動」(帖後二 7 )。敵基督的靈已經在操縱這個世界,所以罪、骯髒和邪惡會愈來愈多。對真信徒來說,這些跡象只是救主要來的預兆。基督徒看出在黎明之前總是最黑暗的時刻。這世界不是要變好,而是要變得更壞。教會要經歷復興(參看雅五 7-8 )。世界各地都有靈魂歸向主,但預言的亮光將繼續顯明這個正快速走向毀滅的世界裡的駭人聽聞的邪惡。這將何等地鞭策我們傳出生命的道,在我們周圍黑暗的世界象明光照耀!
2)拯救的光(彼後一19)
「如同燈照在暗處;直等到天發亮」( 彼後一 19 )。這光雖然監察和暴露人的罪,它也期盼著黎明的到來。保羅講到黎明時是指救恩的日子。對信徒來說,救恩包括過去,現在和將來。過去,我們被救出來不再受罪的懲罰;現在,我們被救出來不再受罪的轄制;將來我們將被拯救出來,不再看到罪。使徒提醒我們「現今就是該趁早睡醒的時候,因為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黑夜已深,白晝將近,我們就當脫去暗昧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羅十三 11-12 。這就是預言的拯救的光。白晝將近。「得贖的日子近了」(路廿一 28 )。想到這些我們必須睡醒;起來-「黑夜已深,白晝將近」;穿上衣服-「帶上光明的兵器,」就是聖潔生活(看羅十三 11-12 );然後舉目-「因為得贖的日子近了。」(路廿一 28 )
3)滿足人心的光(彼後一19)
「如同燈照在暗處;直等到天發亮」( 彼後一 19 )。一些解經書喜歡把「你的心」一詞與「留心」這個命令連在一起用。這個解釋無疑有它的優點。這個「晨星」必定是指我們的主耶穌。在祂第一次來的時候,祂稱祂為「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路一 78 )。祂第二次再來時,將是「明亮的晨星」(啟廿二 16 )。基督,就將是我們心中的晨星。預言的光指向那升起的星,我們的心隨著我們跳,因為那星一直都是那滿足我們心靈的象徵。所以我們可以和大衛一同說,「我醒了的時候,得見你的形象,就心滿意足了。」(詩十七 15 )
4 .舉例說明
結語
這就是預言的挑戰性。因著它的準確性,特點和挑戰,讓我們專心地去研究它,並注意它那銳利,拯救及滿足人心的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住在基督裡,在祂再來時不至羞愧。
附加評注
1 .舉例說明
海爾博士( Dr. A.W. Hare )曾經說:「如果你看到六扇門-上面有許許多多非常新的和奇異的鎖,以致於這國家裡任何一個做鎖的都不能做一把鑰匙來開這些門上的任何一把鎖。這時,如果有一個人拿著一把鑰匙,可以開所有的鎖,打開了這六扇門,你還會懷疑這不是正確的鑰匙嗎?同樣的,諸多的預言也證明了基督的真理和神性。證據的可靠性有簡單的兩方面:第一,預言寫在基督降生的幾百年前;第二,基督照著新約聖經所說的死了。若預言是鎖的話,耶穌便是那真鑰匙;幾百年前預先講這些事的先知們必無疑地會像彼得那麼說,『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除了聖經之外,我們在哪裡能找到這樣的預言?」( The King』s Business, quoted in 3000 illustrations fro Christian Service, by Walter B. Knight, 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2, p.544.Used by permission )
2. 舉例說明
在一次十字軍東征時,法國國王阿古斯特( Philip Auguste )在出征前,把皇冠從自己頭上摘下來,放在桌子上,然後做了演講。這是那時候的習慣作法。他要他的貴族們和其他所有的人忘掉他是國王和指揮官, 並把他放在桌上的冠冕當作是給在戰爭中對勝利作出最大貢獻的人的獎品。他們參加了戰爭且勝利地歸回。大家都聚集在放冠冕的桌子旁。一位貴族拿著冠冕向前走向國王,把冠冕戴在他頭上,說,「王啊,你是最配得的。」( Encyclopedia of 7, 700 Illustrations, 1979 by Paul Lee Tan, Rockville, Md.:Assurance Publishers, p.1241, adapted )
3. 舉例說明
一位醫生講到在年輕時他怎樣在極不樂意的情形下被人勸去看戲。他剛坐到座位上,就馬上站起來了。他的朋友問道,「你在幹什麼?」他答說,「我要起來了。」「那你要去哪呢?」他說,「我要出去。」「但你才進來呀。」「我知道,但我要出去。你知道我是基督徒;我相信聖經,我的聖經告訴我,耶穌,我的主將要回到這地上,祂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回來。我不願意祂在這裡看到我。」 (Day by Day with Jesus, 1979 by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Used by permission)
4. 舉例說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個士兵的臉被可怕地毀容了。當他得知這情況後,他說他想死。整形醫生告訴他如果他有一張相片作參考,他的相貌可以恢復。但士兵卻沒有一張相片。所以他說,「沒用,醫生,讓我死吧。」醫生堅持說,「只要你樂意找一張照片,我就可以為你做這事。」男孩說,「隨便吧。若你真想要一張,牆上的那張就不錯。」那士兵並不知道那是耶穌基督的畫像。醫生施行了手術,相當成功。年輕人恢復後看到鏡子中的自己,便很滿意。然後他問醫生說,「那是誰的畫像?」醫生說那是耶穌基督的畫像。「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士兵問。醫生遞給他一本新約聖經,告訴他在此書裡可以找到完美的耶穌基督的樣子。外科醫生幾天後再來時,士兵對他說:「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因為我長得像祂,我下決心我要在各方面都像祂。」新約聖經提到在教會被提時的一個相反次序的事:「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約壹三 2 )。( E.E. Seeman, Prophetic Witness.vol.6, No.1, Eastbourne, England: Prophetic Witness Publishing House, January 1982, p.18 )
進深研究書目
但以理書
Robert Anderson, The Coming Prince, (Grand Rapids: Kregel , 1954).
W.A. Cri swell, Expository Sermons on the Book of Daniel, vol. 1, (Grand Rapids: Zondervan ,
1968).
John Nelson Darby, Studies on the Book of Daniel, (London: G. Morrish, n.d.).
M.R. DeHaan, Daniel the Prophet,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47).
Theodore Epp, The Time of the Gentiles, (Lincoln, Neb.: Back to the Bible, 1969).
Arno C. Gaebelein, The Prophet Daniel, (New York: Our Hope Publishers, 1911).
Henry Allen Ironside, Lectures on Daniel the Prophet, (New York: Loizeaux, 1920).
J. Dwight Pentecost, Prophecy for Toda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1).
Cyrus I. Scofield, ed., New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 Daniel, (Chicago: Moody, 1971).
--------, The Revelation of Jesus Christ, (Chicago: Moody, 1971).
--------, Israel in Prophec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2).
Leon Wood, Daniel,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5); see also: A Commentary on Daniel,
(Zondervan, 1973).
千年國度
Carl Armerding, The Last Trump and the Seventh Trumpet,, (New York: Loizeaux, n.d.).
Louis Berkhof,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3).
Lewis Sperry Chafer, Must We Dismiss the Millennium? (Crescent City, Fla.: Biblical Testimony League, 1921).
J.N. Darby, Notes on the Apocalypse, (London: G. Morrish, n.d.).
---------, Will the Saints Be in the Tribulation? , (New York: Loizeaux, n.d.).
M.R. DeHann, The Jew and Palestine in Prophec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50).
E. Schuyler English, Re-thinking the Rapture, (Traveler』s Rest , S.C.: Southern Bible Book House, 1954).
H.A. Ironside, Expository Notes on the Gospel of Matthew , (New York: Loizeaux, 1948).
--------, Not Wrath, but Rapture, (New York: Loizeaux, n.d.).
George E. Ladd, Crucial Questions about the Kingdom of Go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2).
C.I. Scofield, Will the Church Pass Through the Great Tribulation? (Philadelphia: Philadelphia
School of the Bible, Inc., 1917).
--------, What Do the Prophets Say? ( Philadelphia: Philadelphia School of the Bible, Inc., 1918).
--------, The Lord』s Return, (London: Pickering & Inglis, n.d.).
Oswald J. Smith, Daniel』s Seventieth Week,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32).
教會被提的問題
Louis Berkhof, Systematic Theolog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41).
James Montgomery Boice, The Last and Future Worl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4).
Lewis Sperry Chafer, Major Bible Themes, Revised by John F. Walvoor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4).
J.N. Darby, Notes on the Apocalypse, (London: Moorish, 1842).
Arno C. Gaebelein , The Gospel of Matthew, 2 vols., (Our Hope Publishing Office, 1910).
Donald Guthrie, New Testament Introduction,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 1971)
William Hendriksen, And So All Israel Shall Be Saved, (Grand Rapids: Baker, 1945).
Charles Hodge, Systematic Theology, 3 vols., (New York:Scribner, 1895).
H. A. Ironside, Address on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 New York:Loizeaux, 1938).
Arthur Katterjohn with Mark Fackler, The Tribulation People, (Carol Stream, Ill.: Creation, 1978).
George E. Ladd, The Blessed Hop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6).
--------, Jesus and the Kingdom, (New York:Haper & Row, 1973).
--------, The Last Thing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8).
J. Barton Payne, Encyclopedia of Biblical Prophecy, ( New York:Haper & Row, 1973).
--------, The Imminent Appearing of Chris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2).
Charles C. Ryrie, First and Second Thessalonians, (Chicago: Moody, 1959).
R. V. G. Task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Tyndale Bible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1).
Henry Clarence Thiessen, Will the Church Pass Through the Tribulation? ( New York:Loizeaux, 1941).
W. H. Griffith Thomas, Outline Studies in the Gospel of Matthew,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1).
John, F. Walvoord, The Rapture Question, (Findlay, Ohio: Dunham, 1957).
Kenneth S. Wuest, 「The Rapture – Precisely When?」Bibliotheca Sacra 114(1957):68-69
啟示錄
W.A. Criswell, Expository Sermons on Revelatio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2).
Arno C. Gaebelein, The Revelation, (Our Hope Publication Office, 1915).
Abraham Kuyper, The Revelation of St. John, Translated from the Dutch by John Hendrik De Vrie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35).
J. Vernon McGee, Reveling Through Revelation, 2 vols, , (Los Angeles: Church of the Open Door, n.d.).
William R. Newell, The Book of the Revelation, (Chicago: Moody Press, 1935).
W. Graham Scroggie, The Book of the Revelation, (Edinburgh: The Book Stall, 1920).
Merrill C. Tenney, The Book of Revelatio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3).
--------, Interpreting Revelatio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