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講章大綱

系列:基督的十字架

主題:十字架的罪行

經文:可十五1-15

金句:「他(彼拉多)原曉得,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 (可十五10

引言

 嫉妒是聖經中提及七項該死的罪中的一種,是經常被掩飾的邪惡,特別是它以敬虔為外衣穿上的時候。本章經文從三方面把醜陋的罪惡描繪出來,足以催促我們走到十架前尋找拯救。當我們考慮上下文時可以觀察到:

一、嫉妒之罪的觀念(可十五18

1)  嫉妒是指拒絕耶穌的神性  (  可十五  10)

2)  嫉妒是指拒絕耶穌基督的主權  (  可十五  10)

二、嫉妒之罪的後果(可十五10

1)  嫉妒扭曲了對所有真正價值的觸角  (  可十五  11)

2)  嫉妒破壞了對所有真實品德的源頭  (  可十五  13-15)

三、嫉妒之罪的克勝(可十五10

1)  基督的救贖工作  (  可十五  31)

2)  基督的救贖之道  (  可十五  31)

結語

藉著神奇妙作為的大能,基督的十字架轉為恩典的冠冕,罪人可在其中找到赦免與潔淨。因此,當我們重新來到十字架的跟前時,讓我們承認嫉妒的罪,並且領受「耶穌基督的血  ……  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一  7  ,參看  9  節)的應許。讓我們以真心的悔改,真誠的信心,和堅決的信來到十架前。


12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基督的十字架

主題:十字架的罪行

經文:可十五1-15

金句:「他(彼拉多)原曉得,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 (可十五10

引言

 嫉妒-作為聖經提及七大死罪之一     ——是十字架所揭示的突出罪行。嫉妒是經常被掩飾的邪惡,特別是它以敬虔為外衣穿上的時候。嫉妒能滲透宗教生活的範疇這事實應使我們的心經常警惕。本章經文從三方面把醜陋的罪惡描繪出來,足以催促我們走到十架前尋找拯救。當我們考慮上下文時可以觀察到:

一、嫉妒之罪的觀念

 「他(彼拉多)原曉得,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可十五  10 )。根據希臘文學者維尼( W.E.Vine )的解釋,嫉妒是「因目睹或聽聞別人擁有的好處或順境而產生不愉快的感覺。」這個負面詞意幾乎沒有例外地用於新約中,但它仍沒有反應出在其背後那種主宰這種邪惡的能力。只有當我們檢視那些引致受難日的事件,並細心分析經文,才可看清嫉妒的神學觀念,不論在含意上或在應用上。換言之:

1)嫉妒是指拒絕耶穌的神性

 「他(彼拉多)原曉得,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可十五  10 )。只不過數星期前,耶穌才行使了神跡,就是使死去四天的拉撒路復活。這是拉撒路本人作的見證,這轟動的神跡使耶穌聲名大噪(參看約十一  47-53 )。聽聞這神跡的人只會想到只有神才能作此奇事,但那些猶太人卻不肯承認這個事實(參看約三  2 )。他們對彼拉多說:「猶太人回答說:『我們有律法,按那律法,他是該死的,因他以自己為神的兒子』」(約十九  7 )。這節經文揭示了嫉妒這罪所針對的問題,也就是其含意所在。

然而,有含意也有應用。當百姓接受耶穌基督的神性,他們就是表現出一種與神聖啟示相稱的反應。保羅寫給他屬靈的兒子提摩太,說:「若有人傳異教,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他是自高自大,一無所知,專好問難,爭辨言詞,從此就生出嫉妒、分爭、譭謗、妄疑」(提前六  3-4 )。這裡的應用十分明顯:拒絕主耶穌基督及其神性乃是一種驕傲和嫉妒的表現,這是一項屬於因與果的簡單而嚴肅的事情。

 比這段經文更根本地指出人類的罪性的,是羅馬書一章  28  至  29  節。保羅談及人心的墮落時,他指出當人把神拒於自己的認知之外時,他們就是把自己獻給全然的嫉妒。這在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個家層面和教會層面都是真確的。今日在各個宗教圈子內所存在的惱怒、嫉妒、和惡毒都因拒絕耶穌基督的神性所致。假如他只不過是人,像我們一樣,那麼,他不過是一個宗教寄托或令人著迷的形象;但是,假如他是神,我們就只得選擇擁有和以他為神順服他,或選擇從心內以嫉妒、惡毒和謀殺來回應他。

2)嫉妒是指拒絕耶穌基督的主權

 「他(彼拉多)原曉得,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可十五  10 )。彼拉多與那些宗教領袖之間的主要交鋒是有關耶穌基督的權威問題。令祭司長和法利賽人憤怒的是彼拉多稱耶穌是猶太人的王(參看可十五  9  ;約十八  36-37  ,十九  4-15 )。同一群人前幾天才呼喊「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是應當稱頌的」(太廿一  9  、  15 )。雖然這樣,他們仍要拒絕耶穌基督的主權;但彼拉多卻認定了同一位的彌賽亞王,這樣使這班領袖的惡毒和嫉妒無法隱藏。

 我們再一次看到,一個重要的原理解釋了這班領袖和百姓對耶穌基督主權的態度。保羅提醒我們一個基本的分別:聖經的果子和屬肉體的行為(參看加五  22-23  ,五  16-26 )。人若不承認耶穌基督,就不能被神的靈充滿(參林前十二  3 )。當人被聖靈充滿,他就有生命的果子;人若拒絕基督的主權,就無可避免地落入肉體中(參看加五  19-21  ;多三  3 ),其中包括嫉妒。

 因此,嫉妒是拒絕耶穌基督的神聖和主權的直接結果。這就是我們所認識有關嫉妒這罪的觀念。讓我們確保自己心中沒有這些私慾,因它們至終會帶來死亡(參看雅一  15 )。

二、嫉妒之罪的後果

「他(彼拉多)原曉得,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可十五  10 )。在這經文以後,我們讀到「只是祭長挑唆眾人」(可十五  11 )。嫉妒的火焰不易滅:它可燒著炭,火勢很快蔓延起來,最後失控(參看歌八  6 )。

1)嫉妒扭曲了對所有真正價值的觸角

「只是祭長挑唆眾人,寧可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可十五  11 )。這確實很可怕。當中的百姓個個都知道巴拉巴是個囚犯,犯了勒索與謀殺罪。然而,各人的價值觀都已被扭曲了,以致他們要求釋放巴拉巴,要把我們的主釘在十字架上。試想:要巴拉巴不要耶穌,要土匪而不要施恩者,要破壞安寧者而不要和平的使者。這顯出嫉妒如何扭曲人一切的價值觀。人一被嫉妒所蒙蔽,就自然落入罪的各種層面中。這是未重生之人的特徵,但也是重生之人的問題。就算基督徒被聖靈重生,也會被舊性情所影響,直至救贖最後實現之日。因此,假如或當信徒轉眼不仰望他們的主,嫉妒便以其醜陋與惡毒的姿態出現。

2.  舉例說明

2)嫉妒破壞了對所有真實品德的源頭

「他們又喊著說:『把他釘十字架!』彼拉多說:『為什麼呢?他做了什麼惡事呢?』他們便極力地喊著說:『把他釘十字架!』彼拉多要叫眾人喜悅,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將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可十五  13-15 )。這是嫉妒之罪的終極結果。

當日的百姓,每一個人都知道主耶穌崇高品德;他生命完全體現了神的特性。他在天父掌管下作為一個完全的人,結出了聖經的果子。彼得作見證說他就是「基督,永生神的兒子」(太十六  16 )。彼拉多承認:「我查不出這人有什麼罪來」(路廿三  4 ),甚至污鬼也宣認他就是「神的聖者」(可一  24 )。換言之,耶穌基督是一切道德質素的總和,是一切品德的化身。然而,耶穌雖然啟示和表現了這一切的神聖品德,百姓仍呼喊「把釘他十字架!把他釘十字架!」今日,嫉妒與昔日受難節時所表現的一樣醜陋和邪惡。假如它在你心中,它必然扭曲你一切的價值觀,破壞一切真正品德的源頭。

3.  舉例說明

三、嫉妒之罪的克勝

「他(彼拉多)原曉得,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可十五  10 )。我們在本章稍後讀到:「祭司長和文士也是這樣戲弄他,彼此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可十五  31 )。受嫉妒所使,這些瞎眼的人永不能再說出更真確或得勝的說話。

耶穌在整過傳道事工中教導:「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路九  24 );又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  24 )。這是出死入生的原理。假若救主從十字架上下來,每一個殺過人的人都必然進入地獄,沒有恩典,沒有赦免,沒有希望。相反地,我們的主為他們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廿三  34 )。我們在祭司長的戲弄中看見他們被嫉妒之罪全然操控。這班耶穌的敵對者的說話暗示了:

1)基督的救贖工作

「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可十五  31 )。主耶穌到世上來的目的是「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救出來」(太一  21 )。我們的主在他傳道事工中宣告他來是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十九  10 )。而保羅後來作見證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提前一  15 )。基督的救贖工作,其有趣之處及其必然果效是要求人認識及恢復人對他神聖的觀念。甚至是耶穌基督的敵人也得承認「除了神以外」沒有人能赦罪(可二  7 )。倘若我們想認識從嫉妒的罪中得釋放,我們必須跪在十字架跟前,與多馬一樣的呼喊:「我主我神!」(約二十  28 )當耶穌被掛在十架上,他是使世界與自己復和(參看林後五  19 )。在人所不能測度的奧秘中,三一真神參與在這背負罪債的救贖行動之中。神的兒子,當他為除去我們的罪而被掛在木頭上時,是藉著永恆的聖靈把自己無瑕疵的獻與神(參看來九  14 )。他為我們成為罪,他從未犯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林後五  21 )

2)基督的救贖之道

「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可十五  31 )。這說話不單代表基督的工作,也代表了基督的道。沒有基督的工作,我們就沒有可傳的道。保羅告訴我們,因為有十字架,所以我們有福音。事實上,他說:「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林前一  18 )。彼得提醒我們在應用這救恩的道時,它必然生效。他說:「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所以,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或作『陰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譭謗的話,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彼前一  25  ∼二  3 )。

假若你能依從這個解釋的路線,你將會察覺到,若基督的救贖工作要求並恢復人對聖性的觀念,那麼,基督的道要求和恢復人對主權的觀念;因為當耶穌基督是主,他的道便是律法。一個奴隸永不能反駁他的主人。作為耶穌基督的僕人,我們必然過絕對順服的生活。當我們應用這道在自己的生活上時,我們在每一天都會得著能力,拋棄惡毒,嫉妒,和惡言,以致我們能像初生的嬰孩一樣成長,並且見證了主在我們的生命中是滿有恩典和恩慈的。

結語

藉著神奇妙作為的大能,基督的十字架轉為恩典的冠冕,罪人可在其中找到赦免與潔淨。歷代的罪惡變成歷代的醫治。因此,當我們重新來到十字架的跟前時,讓我們承認嫉妒的罪,並且聆聽聖靈的應許「耶穌基督的血  ……  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一  7  ,參看  9  節)。然而,我們必須以真心的悔改,真誠的信心,和堅決的順服來到十架前。只要這樣做,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掙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  9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克勝奸念的邪惡。


附加評注

1  .舉例說明

莫扎特的第一位未婚妻,當她接觸到更多世界的事物時,開始後悔自己的選擇,因而離開了作曲家。她認為他個子太小了。當全世界發現他的偉大才華時,她說:「我看不見他的偉大,只見到他的渺小。」以賽亞說及世人拒絕基督時也同樣地描述。他這樣說:「他被藐視,被人拒絕。」噢!當這些人得見主的榮美時,他們將要如何後悔呢!( Day by Day with Jesus 1980, c1979 by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Used by permission )

2  .舉例說明

有一次魔鬼經過利比亞沙漠,見到一班人正在試探一名修士。他們引誘他的肉體,攪擾他的思想使他產生疑惑和恐懼,告訴他,他所作的一切操練都是無價值的。但他們的企圖都失敗了。那修士不為所動。魔鬼就走向前,對這群小鬼說:「你們的方法太古老了,讓我給你們一點建議。」他走到修士面前說:「你有沒有聽到消息,你的兄弟當上了亞歷山大的主教了。」寓言有句話:「醜惡的嫉妒遮蔽了聖人的面。」( W.E. Sangster, The Craft of Sermon Illustration, London: Epworth Press, 1964, p. 19 )

3  .舉例說明

在帕多瓦( Padua )一間小禮的牆上掛了一幅由文藝復興畫家喬托( Giotto )的畫。他在上面繪劃了妒忌有一長耳朵,能聽到每個成功人士的新聞。他也為妒忌劃了古蛇的舌頭,用來中傷被妒忌的人的聲譽的。但當你留心這幅畫,你會見到那舌頭是捲起,刺向自己的眼睛。吉圖不單把妒忌繪成是瞎眼的,它也會被自己的惡毒所毀。嫉妒總會為自己帶來傷害。( David C. Egner, Our Daily Bread, Grand Rapids: Radio Bible Class, November 18, 1982 )


進深研究書目

J. A. Alexander,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Mark, Classic Commentary Library, 1864,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Zondervan).

R.A. Col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Edited by R.V.G. Tasker,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1).

E. Schuyler English, Studies in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A Comprehension Exposition of the Gospel Gospel of the Servant-Son of God, (New York: Our Hope, 1943).

H.A. Ironside, Addresses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Neptune, N.J.: :Loizeauz).

John Charles Ryle, Expository Thoughts on the Gospel of St. Mark,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Henry Barclay Swet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t: 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Notes, and Indices, 1892,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Vincent Taylo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Note, And Indexes, (Londin: Macmillan, 1952).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