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講章大綱

系列:基督的十字架

主題:十字架的宣稱

經文:太廿七27-32

金句:「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太廿七32

引言

   當耶穌一被宣判死刑,便背上了十字架,被押往髑髏地。整過押送時間實在十分艱苦,而他所背的木頭又十分重,以致羅馬兵丁恐怕他不支倒地。因此,他們勉強西門為他背負主十架到各各他山上去。有三方面需要我們注意的:

一、十字架的催逼(太廿七32

1)  方向的轉變  (  太  廿七  32)

2)  委身的轉變  (  太  廿七  32)

二、十字架的代價(太廿七32

1)  十字架的羞辱  (  太  廿七  32)

2)  十字架的苦楚  (  太  廿七  32)

3)  十字架的犧牲  (  太  廿七  32)

三、十字架的補償(太廿七32

1)  十字架為家庭帶來福氣  (  太  廿七  32)

2)  十字架為教會帶來福氣  (  太  廿七  32)

3)  十字架為世界帶來福氣  (  太  廿七  32)

結語

耶穌仍在呼召背負十字架的人。然後,我們若不明白一種被釘十架的生命,就很難充分地介紹一位被釘十架的救主。在我們望見這神聖的任務而感到卻步之先,讓我們緊記耶穌是為我們的緣故而背負十架的。他現在要求我們分享這十架的羞辱、苦楚和犧牲,為要使它救贖大能可以藉著我們的生命釋放出來,進入我們所身處的世界中。


11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基督的十字架

主題:十字架的宣稱

經文:太廿七27-32

金句:「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太廿七32

引言

 當耶穌一被宣判死刑,便背上了十字架,被押往髑髏地。整過押送時間實在十分艱苦,而他所背的木頭又十分重,以致羅馬兵丁恐怕他不支倒地。我們讀到:「遇見一個古利奈人,名叫西門,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到了一個地方名叫各各他」( 太廿七  32 )。有三方面需要我們注意的:

一、十字架的催逼(太廿七32

 「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 太廿七  32 )。「勉強」一詞可追溯古時的用法。此詞用於波斯軍,在其日常行軍時,有權要求任何他們認為合適的人為他們攜帶重要包裹和信件到指定目的地。

 這裡並沒有指出西門此刻是否是耶穌的門徒。然而,我們卻清楚看見,十字架的催逼要求人要有:

1) 方向的轉變(太廿七32)

「他們出來的時候,遇見一個古利奈人」( 太廿七  32 )。馬可告訴我們,西門正好「從鄉下來」(可十五  21 )。由此點起,他的旅程要轉變方向;這是西門屬靈生命的轉折點。沒有人能背負基督的十字架而不用經歷革命性的改變的。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九  23 )。西門在那天的原有期望和計劃都要因耶穌基督要捨棄。背十架總會意味著對自己說「不」,對基督說「是」的。

2) 委身的轉變(太廿七32)

路加記載了:「他們就抓住他,把十字架擱在他身上,叫他背著跟隨耶穌」( 太廿三  26 )。這確能給我們提示!背十架和跟從耶穌是基督徒委身的要素。耶穌教導,除非人願意背十架和跟從他,否則不能作他的門徒(參看路十四  27 )。門徒的意義包含了意願、操練和委身。

當我們思想十字架的催逼時,我們需要問自己:在我們的生命中是否曾面對這個要求?十字架是否曾改變我們的方向和委身?

1.  舉例說明

二、十字架的代價(太廿七32

 「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 太廿七  32 )。西門當日背負了這個十字架。他能感受到十架的咒詛、十架的重量、十架的苦楚,但更重要的是,他能與十架三方面的代價認同:

1) 十字架的羞辱(太廿七32)

 「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 太廿七  32 )。聖經談及主耶穌「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來十二  2 )。原來十字架帶有羞辱。保羅稱它為「十字架討厭的地方」(加五  11 )。「羞辱」一詞意指「遮蓋。」這是面對暴露於無助處境下的反應。歷史中沒有一個人比西門在第一個受難日更要對對這種被暴露於無助的處境下的了。

 與基督認同就是要這樣面對公眾場合;人卻不喜歡這樣!人的本相是喜歡黑暗。正如耶穌曾教導:「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約三  19 )。然而,當人願意背起十字架時,要隱藏的日子便告結束。他要忍受十字架,輕看羞辱。

2) 十字架的苦楚(太廿七32)

 「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 太廿七  32 )。當木頭的重量壓在西門的肩頭上時,他經歷到受苦。這個古利奈人在肉身上的真實體驗就是你和我在屬靈上的真實體驗。彼得告訴我們:「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彼前二  21 )。從字源學來看,「受苦」一詞意指「承受重量。」在救贖的完整意義上,耶穌承受我們的罪擔,我們的傷害和我們的疾病。這些是我們無法去傚法的。然而,憑借他為我們所成就的,我們卻能在其中有分。這正是保羅說及要「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西一  24 )時的意思了。喬治·麥唐納( George MacDonald )曾這樣寫:「神的兒子受苦而死,不是要人不再受苦,乃是要人學像他這樣受苦。」這種「和他一同受苦」(腓三  10 )就是有分於救主對這個罪惡,傷痛和疾病的世界的救贖關注。這是向我們自己的自私死,向主的捨己活。保羅能說出:「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林後四  10-12 )

3) 十字架的犧牲(太廿七32)

「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 太廿七  32 )。西門若沒有留下目睹耶穌在犧牲的死中捨己,他就仍未算背著十字架完成走往髑髏地的路程。只有這樣做,他才能與保羅一起說:「因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二  20 )。

因此,十字架的犧牲就是為救贖的使命而交出自己的身子和血。它是為神的榮耀和人的益處而不為自己留下什麼。對一個認識十字架對自己生命有所要求的信徒來說,沒有什麼要求會是太過分的。上一代著名板球手和宣教士施達德( C.T.Studd )曾作這格言:「若耶穌基督是神,而他為我死,那就沒有任何要為他作的犧牲是過於我能付的。」

3.  舉例說明

你有否計算背十架的代價呢?假如你是古利奈人西門,你會否接受背這木頭跟隨耶穌?

三、十字架的補償(太廿七32

「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 太廿七  32 )。我們不曉得古利奈人西門後來的生命如何,但根據所顯示的,卻是滿有教導和啟發性的。例如,我們得知神從沒有虧欠任何人。我們不會徒然背十架的;十架會為我們帶來補償。

4.  舉例說明

對西門而言,這意味著:

1) 十字架為家庭帶來福氣(太廿七32)

馬可提及古利奈人西門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可十五  21 )。這個人既這樣被基督的大能所改變,以致十字架的福氣湧進他的家裡。馬可提及他兩個兒子亞歷山大和魯孚,是教會中為人熟悉的信徒。「根據那個認為馬可福音是彼得在羅馬的講章所形成的傳統,我們會意圖把魯孚看為羅馬教會的人物。」( Dr. Alan Col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p. 238 )保羅必然承認魯孚是「在主裡蒙揀選的」,他母親(西門的妻子)對那偉大使徒來說是主裡的母親(羅十六  13 )。這當是一個怎樣的家啊!今日,對各種家庭問題的唯一答案是背十架。只有當十字架的大能滲透夫婦、親子關係時,家庭才有權威、穩定和安全。

2) 十字架為教會帶來福氣(太廿七32)

當路加數算在安提阿教會作教會和牧會的領袖時,他提及「稱呼尼結的西面」(徒十三  1 )。許多學者堅持這就是西門本人。實事上,有學者建議他是個黑人,因為他來自北非的立米比亞( Libya ),而其姓氏為尼結。若這個假設是正確的,那麼西門便成為初期教會生活中最大的福氣。如高亞倫( Alan Cole )所指:「古利奈人西門可以在講道中成為每個門徒的肖像,為主背負十字架。」

今天,在耶穌基督的教會中,我們是何等需要背十架的人啊!只有何處成為真正的髑髏地,那裡的罪才得到審判,自我才經歷到被釘十架,而聖靈才可傾倒出來。

3) 十字架為世界帶來福氣(太廿七32)

「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太廿七  32 )。我們永不能估計到,從這第一個受難節星期五開始,西門為世界成就了何等的福氣。多個世紀以來,背十架的故事,經歷對救主極大需要的那一刻,改變和感動了千萬人。基於此,西門較彼得、雅各、約翰,或任何一個曾離主而逃,讓主獨自背負十字架的門徒都當受尊榮。

結語

耶穌仍在呼召背負十字架的人。留心他的呼召會為你這一代-包括家庭,教會和世界-帶來福氣。我們若不明白一種被釘十架的生命,就很難充分地介紹一位被釘十架的救主。從個人生活看,釘十架是指背起十字架,接受它向我們生命所發出的要求。在我們望見這神聖的任務而感到卻步之先,讓我們緊記耶穌背負十架,是為叫我們的罪得赦,叫我們生命被聖經重生。他現在要求我們分享這十架的羞辱、苦楚和犧牲,為要使它救贖的大能可以藉著我們的生命釋放出來,進入我們所身處的世界中。無怪乎耶穌說:「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十四  27 )。只要我們面對這個背十架的挑戰,我們只能二擇其一:作門徒,或是作叛徒。願神賜恩給我們,使我們能傚法古利奈人西門,背起十架跟隨耶穌。


附加評注

1.  舉例說明

一個人從週末的退修回來,朋友問他有何體驗,他說:「我死了!」朋友們問他何解。他說:「你看,我最初參加時沒有帶著任何期望,但在整個退修過程中,我發現原來自己在過去日子中戴上了不少的面具,我甚不知自己原來在妻子面前也想隱藏真我,過去我只是與妻子、與兒女、與其他人在遊戲——永不表現真我。最嚴重的是,我根本了認識自己。我沒有與內心深處的真實感覺接觸。這一切就在這個週末一一顯露出來,我好像死完又死。」這經驗對一個中年人來說是痛苦的,因他連自己最真的感情也收藏起來。那人說:「我明白到,自己一定要走過這死亡的經歷,才可成為一個自己期望成為的新造的人。」一粒麥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Sermons Illustrated, Holland, Ohio, 2/11/87 )

2.  舉例說明

一間乾洗店和漂染店的老闆在門窗上掛上這大標誌:「我們洗而活,活著而洗;我們愈是洗,就能活著;愈是活著,就愈是要洗。」對神兒女們來說,我們真的要多為主死,多為主活。( Sermons Illustrated, Holland, Ohio, 7/18/86 )

3.  舉例說明

當加爾弗( James Calvert )走進富士食人( cannibal Fiji )族宣講福音信息時,在船上的船長勸他放棄這念意說:「你這樣做會犧牲你自己及一切同行的人。」加爾弗回答說:「我們來到這之前早已死去。」就這樣,他可能是最後一個談到犧牲的人;這不是犧牲生命,乃是真正的快樂。( King』s Business, quoted in Encyclopedia of 7, 700 Illustrations, c1979 by Paul Lee Tan, Rockville: Md.: Assurance Publisher, p. 1177 )

4.  舉例說明

當華特拉雷爵士( Sir Walter Raleigh )把貴重的外衣放在泥地上讓依利沙伯女皇行在上面,避免弄污她的鞋時,他十分肯定這樣的忠心不是一種損失。實事上,某程度上,我們很難說是可以為君王而捨棄自己。祂再來的日子是很迅速的,以致我們根本不夠時間付出足夠給祂。但祂所要的是我們從心裡的奉獻。( Russel Sewall, Encyclopedia of 7, 700 Illustrations, p. 1157 )


進深研究書目

William Barclay, Gospel of Matthew, 2 vol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G. Campbell Morga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Old Tappan, N.J.: Revell, 1929).

C.H. Spurgeon, Spurgeon』s Popular Exposition of Matthew, 1893, (Reprinted-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2).

R.V.G. Task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Wm. B. Eedrdmans Publishing Co., 1961).

John f. Walvoord, Notes on Matthew, (New York: Loizeaux, 1948).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