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講章大綱

使命

主題:給全世界完全的道

經文:可十六  14-20

金句:  「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十六  15)

引言

現今一般都會接受馬可福音第十六章的最後十二節經文,是新約中一些文本上的問題。事實上,這些經節並未出現在最佳的手抄本中,然而這缺失不一定否定它們的真實性,因為大使命也在新約的其它地方清楚地發表了出來(參看太廿八18-20;路廿四46-50;徒一8)。在當中展示的是:

一、我們必須接受的宣教使命(可十六  15)

1)     踏遍全世界( 可十六  15)

2)     向全世界宣講( 可十六  15)

二、我們必須宣告的宣教術語(可十六  16)

1)     對基督的委身( 可十六  16)

2)     向基督認罪( 可十六  16)

三、我們必須施行的宣教活動(可十六  20)

1)     肯定主的同在( 可十六  20)

2)     展示主的力量( 可十六  17-18)

結語

 我們已看過了我們必須接受的使命,必須宣講的信息,和必須施行的試驗。

在這個世界歷史的絕望時刻,我們還敢叫主失望嗎?從每個降服的心靈所發出的必定是:「主啊,請相信我;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43 講章大綱闡釋

使命

主題:給全世界完全的道

經文:可十六  14-20

金句:  「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十六  15)

引言

現今一般都會接受馬可福音第十六章的最後十二節經文,是新約中一些文本上的問題。事實上,這些經節並未出現在最佳的手抄本中,然而承認這缺失不一定否定它們的真實性。摩根博士  (Dr. G. Campbell Morgan)  說:「雖然我承認當中有困難的地方,但我卻堅持它是真實的,因為無論外證或內證,皆迫使我要作出這個結論。」不論人們怎樣說這些經文,也不能改變它所教導的真理。因為同樣對全地的命令和其中的意思,也在新約的其它地方清楚地發表了出來  (參看太廿八18-20;路廿四46-50;徒一8)。在當中展示的是:

一、我們必須接受的宣教使命

「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 ( 可十六  15)。當這些說話最初說出來的時候,它的對象只有數人;然而耶穌期望他們——以至自此以後的每個世代——皆會走遍全世界,為他們帶來完全的道。祂說話所用的權柄方式,正是軍官對士兵,主人對僕人,救贖者對被贖者,君王對人民所發出的話。祂沒有討論危險,失敗或結果的可能性。祂的話只是:「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 ( 可十六  15)。祂知道有大海,高山,大漠,海難,疾病,飢餓和死亡在順服的路上等著,儘管是這樣,祂仍是說:「去。」宣教的使命就是:

1)     踏遍全世界

「你們往普天下去」 ( 可十六  15)。馬克拉倫博士  (Dr. Alexander Maclaren)  稱這為「基督教神聖的無禮。」對這命令的研究——正如它在新約的其它地方出現一樣——清楚地表明主耶穌的意思就是整個世界,即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使徒行傳一章  8節提醒我們,我們要出去「直到地極。」沒有任何一國,也沒有任何鐵幕還是用竹幕能阻止宣教士內進的。

我們要去到每一個文化群體中:「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太廿八19-20)。我們現在活在國家興起的時代中。有史以來,每個國家都從未像今天那麼強調尊嚴,統一和自治。這些國家的文化也大受重視,為此基督教便常被拒諸門外,因為她總叫人聯想到西方文化。但不管怎樣,我們的使命仍是將福音傳到普天下去。

更進一步,我們是被要求接觸萬民——  「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 ( 可十六  15)。神對人不會偏私,所以人,不論他是什麼膚色,階級或種族,都必須有這完滿拯救的榮耀信息傳給他們。當主耶穌說這句話時,那時的世界不像今天讓宣教士那麼容易進入。所以我們再沒有借口了。

多年前,皇家地理學會的主席選擇了叫人驚心動魄的一席話,來形容現代的世界:「時間和距離都因現代的發明消滅了,世界也因此縮小了。」在現代生活中我們有收音機,電視機,計算機和叫人驚歎的科技。

當我們提出這些時,我們更要為仍有千萬人從未聽過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福音感到可恥。據估計,「若未得救的人從你的家門列成一行的話,他們的隊伍將要圍繞地球三十次。更糟的是,這列隊伍正以每日增加廿哩的速度增長。若你每小時開車走五十哩,每日十小時的話,你也要用四年又四十日才可以到達它的末端,當你趕上它時,它已經變成三十萬哩長了!」 (Crossroads, as quoted in Pulpit Helps, September, 1984)  這往普天下去的命令,是何等的迫切與嚴肅。

2)     向全世界宣講

「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 ( 可十六  15)。當保羅定義何謂福音時,他把它與神的完整的道連繫起來。他這樣寫道:「我如今把先前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告訴你們知道…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 (林前十五1、3-4)。當他與以弗所的長老和信徒道別時,他又說:「所以我今日向你們證明,你們中間無論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因為神的旨意,我並沒有一樣避諱不傳給你們的。」(徒二十26-27)

假如沒有抱著把福音傳給萬民聽的態度,沒有一個宣教士配稱為基督徒,也沒有一個基督徒配稱為宣教士。我們長久以來以為分享福音只是留給某些受寵愛的人,這是異端!每一個基督徒都是傳道人,每一個祈禱,聖潔的生活方式都是一篇講道。不需站在講壇上,也有千百種方法可以傳講基督。

1.舉例說明

聖經不但讓我們客觀地,以學術角度和批判地研究,它更叫我們愛它,學習它和把它活出來。當救主說:「傳福音給萬民聽」 ( 可十六  15),我們再沒有搪塞的借口了。

2.舉例說明

二、我們必須宣告的宣教信息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可十六  16)。這再清楚不過了。假如基督是我們福音的主題,那麼這些信息就是:

1)     對基督的委身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 ( 可十六  16)。我們是怎樣地有負於宣告這清楚不過的信息。今天人要強調的是參加教會,守規條,或認同一些教義,然而耶穌說:「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 ( 可十六  16)。祂所說的話,是關乎與一位永活的救主的個人關係。假如我們沒有把人帶到基督面前,並且在基督裡建立他們,那麼我們在傳道中便是完全錯過了重點。

2)     向基督認罪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可十六  16)。相信便決定得救的事實;洗禮則是宣告得救的事實。在初期教會中是沒有秘密門徒的。在五旬節之日,「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 (徒二41)。這不單用在那三千人身上是正確的,並且用在使徒行傳其他人身上也適宜。信是與基督的死,埋葬和復活認同的外在表徵。那是門徒身份的宣告;是忠誠和順服的公開表達。保羅寫信給有足夠理由懼怕公開認信帶來的後果的猶太人,說:「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羅十9)。這些  信息  從未被廢止,只是我們虧負了自己的責任,沒有把它清楚地及有條理地宣告出來罷了。

3.舉例說明

三、我們必須施行的宣教活動

「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跡隨著,證實所傳的道」( 可十六20)。「神跡」在新約中總是救主同在和能力的證據。這樣說,若我們在本地或國外的福音工作是滿足神的心意,那麼便必定有「神跡」伴隨。在我們面前的經文展示了一個二重的試驗,是必須應用在我們宣教的工作中的:

1) 肯定主的同在

「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跡隨著,證實所傳的道」 ( 可十六  20)。有主同在的證據,往往都是伴隨著帶有權柄,生命和相關性的講道。當耶穌向人講道時,祂時常都叫人作出判斷。結果,「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 (太七28-29)。祂也能夠說:「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六63)。認同這位主住在我們裡頭,並且透過我們說話。假如祂的同在被承認,那麼「帶著記號」的道同樣可以得到確認。

2) 展示主的力量

「信的人必有神跡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  。  手能拿蛇,若喝了什麼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 可十六  20)。有一點是十分真實的,就是在這裡提及的神跡——雖然是有限度的——都與使徒的能力和權柄有關,我們實在不能,也不敢限制以色列的聖者的作為。五旬節不是一天廿四小時之內的事,它是一個教會的時代,因此,聖靈今天的能力一如教會最初建立之時。作為宣教士和傳福音的人,我們的滿足建立於我們所作的一切上,藉著聖靈而叫主的能力得到明確的彰顯。

4.舉例說明

在釋放這種力量時我們可以預期:

a) 勝過撒但的詭計

「奉我的名趕鬼」 ( 可十六  17-18)。我們奉主耶穌的名是有權利——事實上也有這權柄——藉著聖靈的能力,趕走撒但。使徒雅各勸勉我們要「要順服神.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  (你們)逃跑了」(雅四7)。我們很多時候都容易讓魔鬼在我們為神作工時佔便宜,而不是藉著神兒子的名把牠趕走。

5.舉例說明

b)     勝過說話的困難

「說新方言」 (  可  十六  17)。我們為到劉百克博士( Dr. Frank Laubach )和他的新語言學習方法感謝神。我們同樣虧欠一些機構如威克裡夫翻譯和其它。在這一切以外,我們常忘了聖靈就是所有語言的主。事奉的歷史也向我們提出很多證明,就是聖靈能用自己的方法,叫很多似乎不可能的人學會了不可能的語言。

c)     勝過疾病的危險

「手能拿蛇,若喝了什麼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 (可十六18)。這不是邀請人嘗試以手拿蛇,喝下毒物或沾染疾病。相反,它只是要表示神若許可,就有奉耶穌的名醫治的能力。雅各書第五章清楚教導了神醫治的教義,就是「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5節)

6.舉例說明

d)     勝過罪的黑暗

「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 可  十六  20)。無論什麼地方的人,只要他沒有神的恩典,罪的黑暗必然猖獗;發生在初期使徒身上的事,同樣可以發生在今天。若我們認識我們得勝主的能力,我們便能征服撒但的詭計,語言的困難,疾病的危險和罪的黑暗。我們需要做的是順服,耶穌也應許過順服,以及祂的同在和能力。

結語

我們已看過了我們必須接受的使命,必須宣講的信息,和必須施行的拯救活動。在這個世界歷史的絕望時刻,我們還敢叫主失望嗎?從每個降服的心靈所發出的必定是:「主啊,請相信我;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附加評注

1.舉例說明

有一個男人一天晚上正在趕往祈禱會的途中,他看見一個陌生人從教會打開的窗往裡面看。這基督徒感到聖靈的帶領,於是向那人微笑,並且技巧地邀請他一同參加聚會。那陌生人同意了,他的新生命也由此開始,因為那夜他得救了。  ( Our Daily Bread, Grand Rapids: Radio Bible Class, n.d. )

2.舉例說明

一個在北印度賣聖經的人說了一個關於聖誕的故事,然後從聖經中把它讀出來。一個人問:「神的兒子降生在這世界已有多少日子了?」宣教士答道:「大約二千前。」那個村民問:「那麼,是誰一直把這本書藏起來呢?」太準確了——把這書藏起來。我們把書留著不給那些有需要的人,跟我們把它藏起來,不是一樣嗎?何等的罪過!這是你虧欠你的主,又虧欠你應該向其傳揚福音的所有人。  ( Christian Digest, quoted in Knight's Master Book of New Illustrations, Grand Rapids: Wm.B. Eerdmans, 1956, p.406. Used by permission )

3.舉例說明

一個具影響力、掌握中國教育生命的命脈的中國人,他接受了基督。在他面前有極為美好的前途:地位,權力,機會,全是他的。他在讀新約聖經時,知道基督才是人類的救主,也是他的救主。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掙扎和估算代價,他決定要在眾人面前承認基督;他的好朋友極力勸他不要那樣做,然後建議他可以做一個秘密的門徒。「向孔子的桌子敬禮,只是形式而已,你心裡實際上相信什麼也可以。」那官員回答說:「在幾日之前那一位來住進我的心裡,祂從此到永遠改變了我的生命。我不會再向其它的東西敬禮,除非祂離我而去。」 ( The Regeneration of China, by Nelson Bitton, Quoted in Knight's Master Book of New Illustrations, Grand Rapids, 1956, p.99. Used by permission )

4.舉例說明

印地安人戰斧在手,慢慢爬向陌生的營帳。當他們小心地揭開帳簾時,他們幾乎忘了殺戮的原意。在那裡,他們看見一個男人跪在帳篷的中央。當那人正祈禱時,一條響尾蛇爬過他的腳,停下來正準備突襲。但蛇最終沒有發難,它垂著頭游出帳外。印地安人從此都仰望大衛本拿,認為他是偉大聖靈差來的使者。我們都學習到,在所有善工中,神都保護祂的工人。  ( Boy's World, quoted in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s, by Paul Lee Tan, Rockville, Md.: Assurance Publishers, 1979. pp.514-515, adapted )

5.舉例說明

歐福德牧師從十七歲起,便與兄弟和父母在一個從未聽過福音的部落中,過著艱辛的日子。一天他們看到一個人經過了一個充滿巫術的祭祠。當那人唸咒語時,他差不多陷入瘋狂狀態。歐福德牧師的兄弟意外地踢翻了一個偶像,那人憤怒得猛然走入森林中。當他再出現時,他跳入了燒得正旺的火堆中,從火堆裡抽出了燒得火紅的木條,並且把它們拋在半空。當木條從空中掉下來時,正擊中那人的身體,燒得他的肉體發出痛苦的聲音。其他的人嘗試把他按下來,可是沒有用。年青的歐福德立即去找他的父親—— 一個認識祈禱力量的神人。弗萊德雷克  ·歐福德( Fred Olford )只看了一眼,便立即吩咐那些魔鬼從那人身上出來。那人立即像洩了氣的氣球,哀求憐憫。弗萊德雷克  ·歐福德於是跪在他旁邊,安靜地告訴他關於基督的事,並問他是否願意接受主進入他生命中,他人接受了。他們逗留在村莊三天,歐福德太太洗他的傷口,安排治療,並教導他如何繼續基督徒的生命。那人成為本地會堂中最偉大的一個聖徒,並且在四周的異教徒面前作見證。

6.舉例說明

一五四零年,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最好的朋友兼助手米干力斯( Frederick Myconius )病重了,差不多要死。他臨終時給路德寫了一封動人的告別信。路德收到信後立即發出了一通回復:「我奉神的名命令你要活下去,因為我在改革教會的工作上尚需要你的幫助……主永不會叫我聽到你的死訊,祂只會准許你活得比我長久。我為此祈禱,這是我的意願,願我的意願得成就,因為我只尋求神的名的榮耀。」在路德的回信寄到時,米干力斯失去了一段時間的說話能力忽然恢復了。他後來更完全康復了,活多了六年時間,比路德還多活了兩個月。  (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An Exposition, by James Montgomery-Boic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72, p.218 )


祈禱學校

我們常興致勃勃地唱:「祈禱是基督徒賴以存活的呼吸,是基督徒最原始的空氣,是他在死亡的門前的指引;他帶著祈禱進入天堂。」我們所唱的無疑是正確的。我們第一次牙牙學語所叫的「阿爸,父」(羅八15),和我們進入永恆之家前所咽的最後一口氣,都是神的靈見證我們在基督裡頭的生命的證據(羅八16)。可是在我們說的第一句話,跟我們咽的最後一口氣中間,神把我們放在祈禱學校中。我們只需要學習祈禱中的句子和段落,看看這學科和這學校所教導的是什麼。

在接下來的四次講道中,我們會思想祈禱中「非一般」的層面。我稱它們為為難題祈禱、為壓力祈禱、公開祈禱和讚美祈禱。每一次的講道都會以釋經作為基礎,以有關存在  (existential)  的應用為依歸。「『存在』這個字雖然意味著新正統主義所關注的事情,然而它的意義對各處的基督徒來說仍是寶貴的。聖經可以分辨一般的信心和生命的信心。一般的信心只是廉價的信心,那是魔鬼的信心。生命的信心卻是相互的信任,那是一種全人行動的個人委身。生命的信心是由自我和所信的對象之間的關係所更新締造出來的。」 (Edward John Carnell, Baker』s Dictionary of Theology,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60, p.2)  要理解和實行這四方面的祈禱,方法就是從祈禱的「觀眾」席走到「表演者」的舞台上。存在的信心   (existential faith)  不會預留位置給觀眾,因為這種信心必須與它的信心對像在屬靈的委身中聯合。神擁有人的位格,要瞭解一個人,必須要有自我降服的行動與態度。

我們必須與老門徒同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 (路十一1)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