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門徒的要求

華  生  ( David Watson )在他的著作《被召與委身》( Called and Committed, Harold Shaw Publishers, 1982 )  中引述索爾仁尼琴 ( Alexander Solzhenitsyn )  的說話(一九七六年三月):「對於西方驀然和迫在眉睫的末落,我不會感到驚訝……甚至對蘇聯也不需用核戰。﹝我們﹞只需用兩手便成了。」然後華  生  問:「為什麼呢?因為西方的基督徒已差不多完全忽略了作基督門徒的意義……假若我們願意成為門徒,西方的教會也會被改變,那麼她對社會的影響將是驚人的。這不是癡人說夢。」(第  2-3頁)

因此,我們才催迫你挑戰你的會眾,履行對門徒的要求。


37 講章大綱

對門徒的要求

主題:門徒的關係

經文:太十  16-27;路六35-42;約十三1-17

金句:  「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凡學成了的不過和先生一樣。」(路六40)

引言

「門徒」一詞在四福音中同時被使用,乃用來形容基督和祂的跟隨者的關係。這個詞語也意味著「學生或受訓者。」耶穌是教師,我們就是學生。福音教導我們:

一、門徒是認同主人教訓的人(太十  16-27)

1)     個人的逼迫(太十  22)

2)     屬靈的反抗(太十  25)

二、門徒是認同主人洞察力的人(太九  4)

1)     知識的成熟(路六  40)

2)     審判的權柄(路六  41)

三、門徒是認同主人委身的人(約十三  1-17)

1)     委身的現實性(約十三  4-5)

2)     委身的道德性(約十三  15-16)

結語

我們發現,有三種經驗能夠叫我們與基督的關係完全的,那分別是:認同祂的教訓,認同祂的洞察力,以及認同祂為主獻身。這些認同只會在我們把日常生活放在祂的個人指導下,才能漸趨成熟。


37 講章大綱闡釋

對門徒的要求

主題:門徒的關係

經文:太十  16-27;路六35-42;約十三1-17

金句:  「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凡學成了的不過和先生一樣。」(路六40)

引言

「門徒」一詞在四福音中同時被使用,乃用來形容基督和祂的跟隨者的關係。耶穌用這個詞來指到門徒,門徒也用它來指到他們自己。這名詞在五旬節之後並沒有停止使用;相反,我們看見整卷使徒行傳也使用這詞(參看徒九1、26,二十7、30,廿一16)。事實上,初期教會的成員在安提阿被首次稱為基督徒之前(參看徒十一26),他們也是被稱為門徒。這個詞語也意味著「學生或受訓者。」耶穌是教師,我們就是學生。祂完全認識神在我們身上最終的旨意,而我們就是真理的尋求者。作為一個教師,主耶穌不只是一個講師,所以我們不可以從祂的論文中歸納一些教訓;祂也不是那些只把重擔留給我們,然後讓我們自己去解決問題的先知。相反,祂是一個諄諄善誘地教導學生的教師,直至學生心悅誠服地與教師自己認同。福音教導我們:

一、門徒是認同主人的教訓的人

「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僕人不能高過主人」(太十24,另參看16-27)。這經文的上下文叫我們看見主耶穌被誤解和錯誤地詮釋,祂借此告誡門徒他們也會遭受相同的事情,因為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僕人不能高過主人。作為一個兒子,耶穌基督「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來五8);因此,我們也必須跟隨祂的腳蹤行。你與我能夠得到的最大優待,就是在祂的教訓中與祂認同。這些教訓是:

1)     個人的逼迫

「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太十  22)。沒有遇過某程度上逼迫的人,是不可能成為真正門徒的。耶穌應許過:「他們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們」(約十五20)。然而面對這些逼迫時,主耶穌應許我們有口才的能力:「你們被交的時侯,不要思慮怎樣說話,或說什麼話。到那時候,必賜給你們當說的話」(太十19)。

在逼迫的烈焰下,其中最大的一門要學習的功課就是控制我們的思想,脾氣和言語。我們若靠自己,我們必要慘敗,並且做出羞辱主名的事來。主就在這方面應許賜下控制我們的思想,脾氣和言語的能力。主的生命何等美麗地說明這事實——尤其當祂在本丟彼拉多的手下受苦時。祂在那重要的場合中,所展示的言語和沉默顯示出一種何等的功力!無怪乎使徒保羅以這基督經驗到的事件,作為呼召人過律己和節制生活的基礎。請注意他對提摩太說的話:「我在叫萬物生活的神面前,並在向本丟  •彼拉多作過那美好見證的基督耶穌面前囑咐你:要守這命令,毫不玷污,無可指責,直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提前六13-14)

在逼迫的壓力下,主耶穌也承認忍耐的能力:「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十  22)。只有深切認識主生命中的教訓,才能夠在那些時刻忍耐和長久受苦。救主是:「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十二2)

1.舉例說明

2)     屬靈的反抗

「人既罵家主是別西卜,何況他的家人呢?」(太十  25)屬靈的反抗是正確地明白和詮釋神的作為的最大障礙。這些反抗時常企圖叫門徒失望和沮喪,但耶穌重新肯定他們,說:「所以,不要怕他們;因為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太十26)。救主說我們無論怎樣地被無理地誤會和誤解,事情也總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我們要做的事,就是忍耐到底,說出神逼迫和反對的黑暗中教導我們說的話;以及在屋頂宣講祂在暗裡教訓我們的話。

我們必須學習,我們若要成為真正的門徒,我們必須以受苦為喜樂。我們看見初期教會的信徒在經過逼迫和反對之後,「他們離開公會,心裡歡喜,因被算是配為這名受辱」(徒五  41)。神會賜給我們恩典,讓我們有願意受苦的心志。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認同主的行為。

2.舉例說明

二、門徒是認同主人的洞察力的人

「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凡學成了的不過和先生一樣」(路六  40,另參看35-42)。這部分揭示了這洞察力的兩方面:

1)   知識的成熟

「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凡學成了的不過和先生一樣」(路六  40)。我們的主剛引述了一句著名的箴言作比喻:「瞎子豈能領瞎子,兩個人不是都要掉在坑裡嗎?」(路六39)實際上,祂說的是瞎子領瞎子,與他自己領自己的路無疑;從而推斷除非一個人是完美的,他才可以免於其他人不必要的,輕率和無情的審判。

這位偉大教師的目的,就是要在學術和經驗知識中訓練祂的門徒。只有靠著完善的知識,門徒才能認同主人的洞察力。耶穌也因此說:「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凡學成了的不過和先生一樣。」(路六  40)

3.舉例說明

2) 審判的權柄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路六  41)救主在這裡所教導的原則,就是我們自己在某方面犯罪的,我們卻論斷別人。我們看見弟兄眼中的一條刺,卻忘記因為我們自己眼中的梁木,所以我們更加盲目。

4.舉例說明

從成熟的知識生出來的審判,必須具有以下特點:

a)     小心謹慎

「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路六  37)。不成熟的一個特徵,就是妄下定論和作出破壞性的批評。另方面,但具有權柄的判決卻是小心謹慎,除非直至寬恕的可能性得以完全披露出來,否則它仍會把持著不施行刑罰。我們不會責備,只會饒恕的事實,並不代表我們不作判斷,因為那是違背聖經的。相反,警告是在判斷中抱著小心謹慎的態度和具有建設性的。

b)     滿有恩典

「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六  36)。有權柄的審判是法外施恩。神的慈悲和祂的嚴厲不是彼此不兼容的。所以詩人會說:「我要歌唱慈愛和公平」(詩一百零一1);而先知則說「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哈三2)

c)     慷慨

「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六  38)。若在審判中有謹慎和恩典,那麼慷慨也是不言而喻的了。若恩典的意思是心胸廣闊的話,那麼慷慨的標誌就是思想開放。那是把所有有關的因素都計算在內的一種審判。有人定義智慧為「在任何處景中,也能夠以被驗證的事實為基礎,正確地應用知識。」這智慧是慷慨的審判。布魯克斯( Philip Brooks )曾經祈禱說:「不要叫我對同胞失去信心。讓我保持慈愛和赤子之心,不要成為不懂感恩,叛逆的和刻薄的人。請保守我不沾染這些東西。」這在今天是何等少見的恩典。

三、門徒是認同主人的委身的人

「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約十三  15-16,另參看1-17)。我們看上下文時,我們知道耶穌那時剛展示了最極至的無我——祂洗門徒的腳。雖然這種完全委身的事奉舉動,乃發生在髑髏地這極度痛苦的事情,在殘酷的十字架,以及在祂的門徒離棄祂之前數小時,救主也不肯輕易放棄降卑,去滿足祂那些不成器的門徒的需要。我們是何等容易沉緬在自己的痛苦或成功中,以致變成自我中心或漠視他人的需要。然而只要我們的主仍關心,祂的委身是完全的,請思想:

1) 委身的現實性

「耶穌…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約十三  4-5)。在宴席上替賓客洗腳是奴僕的工作,雖然如此,祂還是願意成為一個奴僕:「取了奴僕的形象」(腓二7)。把自己降卑「成為奴僕」的委身現實性乃是救主在其一生的事奉中所表示的特質。所以祂能夠說:「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二十28)。

5.舉例說明

2) 委身的道德性

耶穌慈愛地,自願地和以完全的姿態地洗了門徒的腳後,就對他們說:「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約十三  15-16)。基督完全地展示了一個完全律己和獻身的生命。祂也呼召我們展示生命的品質,以便讓那些跟從我們的人可以傚法基督榜樣。但到何種程度,別人才會因著看見我們而過一個獻身的生命呢?

6.舉例說明

結語

作為門徒,能夠叫我們與基督的關係完全的,有三種經驗可以借鑒:認同祂的教訓,認同祂的洞察力,認同祂的獻身。這些認同只會在我們把日常生活放在祂的個人指導下,才能漸趨成熟。願這成為我們的祈禱:

耶穌的腳下

是我的學習場所;

在那裡成為一個謙卑的學生,

是我的選擇。

比裡斯( P.P. Bliss )


附加評注

1.舉例說明

以下是司布真太太  ( Mrs Charles Spurgeon )  的故事,她在超過四分一世紀時間,都受到極大煎熬:「黃昏時我躺臥在我的長沙發上,看著夜色漸近。雖然在我舒適的房間裡一切都是明亮的,然而外面的黑暗似乎進入了我的靈魂,叫我靈裡的視覺模糊起來。我心中淒苦地問:『為何我的主這樣對待祂的孩子?為什麼祂容許纏繞不去的軟弱阻礙我對祂僕人的誠心事奉?』好一陣子小房間中一片寂靜,只有火爐中橡樹被燒得爆裂的聲音。忽然間,她聽到一些甜美輕柔的聲音,一些細小但清晰的音樂,就像鴝鳥發出的柔和聲音。她正奇怪不知聲音從何而來。不過肯定的是,不會有小鳥在那時節和晚上唱歌的。她驀然醒覺那聲音是從火堆裡的木頭而來的,火讓老橡樹從最深入的部分釋放出音樂來。也許這樹木在一切安好的日子收集了這歌,那時雀鳥愉快地站在它的枝上高歌,陽光也把樹葉染成金色。司布真太太想:『當痛苦的火焰引發我們的讚美之歌時,神便得榮耀了。』她這樣沉思時,她在靈裡得著安慰。在火中歌唱!假如那是神唯一所用的方法,與這些又冷又硬的心復和的話,那麼就讓那火爐燒得比之前七倍更熱吧!」( Sunday School Times, Quoted in Knight's Master Book of New Illustrations, by Walter B. Knight,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6, p.638, adapted. Used by permission )

2.舉例說明

在緬甸事奉的著名宣教士  耶德遜( Adoniram Judson )為了接觸未接受福音的民眾,曾忍受過不足為外人所知的艱辛。在七年心力交瘁的日子中,他都過著忍饑捱餓,物資短缺的生活。在那段時間裡他甚至被關在亞華監獄,接受了十七個月的殘酷對待。結果在餘生裡,他的身體都帶著因鎖鏈和鐵銬造成的醜陋傷痕。可是他卻百折不撓,一被釋放便要求進到另一個省分,叫他可以繼續傳福音。那無神的統治者憤怒地拒絕了他的請求,並說:「雖然我的人民不致愚蠢得會相信一個宣教士所說的話,不過我也怕你的疤痕會叫他們心裡震動,因而轉向你的宗教!」

3.舉例說明

瓦勒度 ( Peter Waldo )  是法國里昂一名殷商,是敬虔的瓦典西 派( Waldensian )的候選領袖。他是因為一個朋友在宴席上死亡而悔改的。然後他請來兩位博學的學者把聖經翻譯作為他的語言,之後他賣去家產,跟從了主。他每到一處傳揚基督,他都會這樣說:「看耶穌!聽耶穌!學耶穌!」那是作門徒的首要條件。  ( A. Naismith, 1200 Notes, Quotes and Anecdotes, London, England: Pickering & Inglis, 1985, p.55 )

4.舉例說明

一位在瑞士的女士買了一小包陳年的乳酪。她把乳酪放在手提袋裡,然後繼續逛不同的商店。然而她卻受到她認為身上發出惡臭的店員驅趕。她這樣想:「這些身上發出臭味的人怎會仍然有人聘用?」可是當她打開自己的手提袋,才發現發出惡臭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別人,你可以想像她的尷尬,因為她才是臭味的「原凶。」 ( Walter B. Knight, Master Book of New Illustratio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6, p.139. Used by permission )

5.舉例說明

一個年青女郎因為父親酗酒而離家出走,她後來卻成為基督徒。之後她說出回家的意向,並且立志要盡力挽救父親。有人問:「可是當他又在你試圖取悅他的事情上諸多挑剔,你會怎樣?」「再努力一點。」她回答說,眼裡發出光芒。「是的,可是當他無理取鬧,殘酷尖刻時,你會便容易失去耐性,向他以牙還牙了。那時你會怎樣!」「再努力一點祈禱。」她這樣說。那個澆冷水的人還有一箭:「假如他又像從前般打你,你會再次離開他嗎?」「再愛他多一點。」那基督徒女子鎮定地說。她輝煌的毅力得勝了。透過愛,祈禱和忍耐,她的父親不但從以前的罪中回轉過來,他更證明了基督的救贖能力。我們在獻身基督的生命中,能在多少程度上認同這點呢?  ( New Illustrator, quoted in 3000 Illustrations for Christian Service, Walter B. Knigh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2, p. 431, adapted. Used by permission )

6.舉例說明

當「救世軍之母」卜嘉芙蓮( Catherine Booth )在一八九零年因癌病去世時,她的遺體被放在國會大樓供人瞻仰。最窮的窮人與國會議員爭相擁到棺木前,為要一睹他們所愛的人的最後一面。惡棍走過她的遺體時流下眼淚。妓女看完她的遺容後開始尋求新生活。「那女士為我而活,」一個酗酒者在悲痛中哭泣。他們把他拉到一旁,叫他跪下來接受赦免,並應許他嘉芙蓮布夫的神就是他的神。三個男人在一個晚上一同跪在棺木前面,認罪悔改,他們離開大樓時已是重生得救的人。另一人說:「我走了六十哩路來再見她一面。她促成了我兩名兒子的得救。」一個顯示出基督品質的人,她的見證是何等驚人!  ( The King's Business, quoted in 3000 Illustrations for Christian Service, Walter B. Knight, Grand Rapids: Eerdmenas, 1956, p. 427, adapted, Used by permission )


進深研究書目

William Barclay, Daily Study Bible (Matthew), rev.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5-1976).

William Barclay, The Gospel of Luke,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53).

William Barclay, The Gospel of John, Rev.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5).

Frederic Godet, A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Luke, Trans. by E. W. Shalders, and M. D. Cusin, 2 vols., 1879, Reprint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57).

H. A. Ironside, Expository Notes on the Gospel of Matthew, (Neptune, N. J. :Loizeaux Brothers, 1948).

H. A. Ironside, Addresses on Luke, (Neptune, N. J.: Loizeaux Brothers, 1947).

H. Ironside, Addresses on the Gospel of John, (Neptune, N. J.: Loizeaux Brothers, 1962).

J. C. Macaulay, Expository Commentary on John, (Chicago: Moody Press, 1978).

G. Campbell Morga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 (Old Tappan, N. J.: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31).

G. Campbell Morga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Old Tappan, N. J.: Fleming H. Revel Co., 1929).

G. Campbell Morga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Old Tappan, N. J.: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Arthur W. Pink, Exposition of the Gospel of John, 4 vols., 1923ff., Reprinted-1 vol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75).

J. C. Ryle, Expository Thoughts on the Gospels (Luke), 2 vols., (Fort Washington, Pa.: Christian Literature Crusade, 1956).

C. H. Spurgeon, Spurgeon』s Popular Exposition of Matthew, Reprint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62).

R. V. C. Task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1).

R. V. C. Task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John,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8).

Merrill C. Tenney, John: The Gospel of Belief,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9).

W. H. Griffith Thomas, Outline studies in the gospel of Mathew,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1).

John F. Walvoord, Matthew Thy Kingdom Come, (Chicago: Moody Press, 1974).

B. F. Westcott,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2).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