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講章大綱
與這些人相遇
主題:彼得——寬恕中的教訓
經文:約一 35-42
引言
彼得是主的門徒當中最著名的一個。他是約拿的兒子,在福音書中幾乎佔據最多描述的篇幅,並且在使徒行傳的上半部,他也佔了一個獨特的位置。正因如此,要詳細地描述他的故事是沒有可能的。我們在以下的信息中會集中在他三個信仰的發展階段:
一、彼得—— 一個普通人(約一 42)
1) 他在智慧上是一個強人(太十八21;約六68,十三36-37,廿一20-21)
2) 他在情感上是一個強人(太十六22,廿六35、37、75;路五8)
3) 他在使命上是一個強人(太十四29,廿六33)
二、彼得—— 一個屬肉體的人(約一 42)
1) 他向基督回轉( 約一 41-42)
2) 他向基督認罪(太十六 15-18)
3) 他與基督的爭辯( 約十六 21-24)
三、彼得—— 一個屬靈的人(約一 42)
1) 彼得向他的主的最終回轉(可十六 17;路廿四34;林前十五5)
2) 彼得對他的主完全的回應(約廿一 15、18-19)
結語
我們天生的恩賜也許與彼得不一樣,我們將來的工作也許也不一樣,不過耶穌揀選了一個屬肉體的人,然後把他改變成為屬靈人的原則卻是不變。你願讓祂現在就在你的生命中開始工作嗎?
32 講章大綱闡釋
與這些人相遇
主題:彼得——寬恕中的教訓
經文:約一 35-42
引言
彼得是主的門徒當中最著名的一個。他是約拿的兒子,在福音書中幾乎佔據最多描述的篇幅,並且在使徒行傳的上半部,他也佔了一個獨特的位置。正因如此,要詳細地描述他的故事是沒有可能的。我們在以下的信息中會集中看看,彼得從一個沙造的人變成一個石造的人,其中經歷的三個信仰發展階段:
一、彼得—— 一個普通人
「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 約一42)。儘管彼得有很多缺點,可是縱觀新約的描述,他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強人。
1) 他在智慧上是一個強人
「西門彼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約六 68)他是一個哲學家,因為他總愛問一些個性化的和敏銳的問題。當那些所謂門徒都因耶穌的話難以明白而離開祂時,彼得卻問:「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約六68)他也是那個問:「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的人。另一次當所有人都閉口不言時,他卻開口問主說:「主啊,賣你的是誰?」(約廿一20)還有:「主往哪裡去?……我為什麼現在不能跟你去?」(約十三36-37)後來有一個問題是關乎他的同伴約翰的:「這人將來如何?」(約廿一21)這些問題若不是反映出他的無知,就是反映出某程度上的傲慢,同時也說明,彼得是個智力上的強人。
2) 他在情感上是一個強人
「他就出去痛哭」(太廿六 75)。請留意有四次情況揭示這個人的情感和感受的。當耶穌在打魚的神跡中展示祂的權柄和神性時,彼得發自內心深切地呼喊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五8)後來當耶穌透露祂即將要在耶路撒冷受死,彼得竟然與夫子爭辯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太十六22)。然後當他口出狂言時,他的情緒就爆發了:「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太廿六35)。在他不認主之後,我們讀到的是彼得「就出去痛哭」(太廿六75)。他是一個有強烈情感的人。
3) 他在使命上是一個強人
「彼得說:『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太廿六 33)。我們還記得彼得撇下一切跟隨耶穌,他是一個行事果斷的人。彼得是那個踏出漁船在洶湧的大海中與主相見的人(參看太十四29)。彼得也是那個誇口他永不會背棄主的人(參看太廿六33)。雖然他最終在這方面失敗了,可是他也表現了委身的意願。他是唯一一個拿著刀,嘗試為耶穌一戰而攻擊大祭司的僕人的人(參看約十八10)。彼得也是那個看見復活主便跳下漁船游上岸的人(參看約廿一7)。彼得擁有所有偉大人物性格的元素,然而這些元素卻沒有融合在一起,成為力量。
這對我們所有人都是何其真實的景況!耶穌在我們的生命中尋找,看看祂可以怎樣改變我們;不過唯一的條件是我們降服在祂的完全權柄和主權下。耶穌希望把我們塑造成為不僅只是一個普通人,祂的最終目的是把我們造成一個屬靈人。
1.補充說明
二、彼得——一個屬肉體的人
「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約一 42)。每一個與耶穌相遇的人都要面對他自己生命中的屬肉體問題,這也是哥林多教會其中一個最大的軟弱(參看林前三1、3)。屬肉體就等於不屬靈。當彼得初遇基督時,他只是一個普通人,可是神跡改變了他的一生,也永遠地改變了他。請注意在他生命中發生的危機:
1) 向基督回轉
「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翻出來就是基督),於是領他去見耶穌」(約一 41-42)。安德烈知道彼得有潛質成為一個偉大的領袖——只要他被耶穌降服。所以他回轉後的首個責任,就是去找他的兄弟西門。當耶穌看見彼得時,不是一瞥,或不經意地看,而是看穿他一切的注視;祂看透了他,在那一刻彼得也向耶穌基督投降了,把他的自然素質全放在救主的控制下。
你曾否容讓你的生命被耶穌基督搜尋呢?沒有人能夠經過神聖的檢視,而不會尋求實時的救恩和生命指引的。
2.舉例說明
1) 向基督認罪
「耶穌說:』你們說我是誰?』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太十六15-16;另參看17-18)。這是彼得所做的一次極其顯著的認罪。救主把這句話視為天父的直接啟示。也是在這個場合中,耶穌預言彼得會成為建立教會的其中一塊房角石,他被賜下天國的鑰匙。這預言在五旬節當日和彼得日後的事奉中便應驗了。
假如任何人沒有公開或不以為恥地承認耶穌基督,神不會對他委以重任的。你有沒有讓祂成為你生命中的主呢(參看羅十9)
3.舉例說明
3) 他與基督的爭辯
「從此耶穌才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太十六 21-22;另參看23-24)。一個真心向基督回轉和認罪的人,仍然可以與一個與基督爭辯的靈同活,實在太令人費解。這就是肉體的真正本質。保羅宣告說:「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羅八7-8;加五17)彼得能夠看見登山變像,又聽見摩西和以利亞討論耶穌將要在十架上成就的死亡,他很是歡喜,可是他還未預備好要捨己背起十字架跟從耶穌。
彼得拒絕走順服之路,只落得被主耶穌責備,又引起後來的口出大言(參看太廿六 33)和跌倒。當他需要為主儆醒的時候,他卻在客西馬尼園睡著了(參看太廿六36-46)。他憑著血氣之勇把大祭司僕人的耳朵砍下了(參看太廿六51-54)。到最後,他甚至以起誓睹咒來否認主(參看可十四66-72)。
有人指出當加略人猶大出賣耶穌後,他就出去吊死了。其實彼得也可以同樣做,因為他的罪是應該受責難的,不過再一次:「主轉過身來看彼得」(路廿二 61)——那是彼得最初被降服時的同一種看法。彼得於是記起主的話來,他「就出去痛哭」(路廿二62)。從字裡行間看來,這是彼得的十字架。肉體在那時辰被釘在十字架上。雖然這經驗必須在日後重新肯定,它卻不需要再重複了。這在我們的經驗中也一樣。
4.舉例說明
三、彼得——一個屬靈的人
「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約一 42)。當彼得仍活在地上時,他永遠不會完全,也沒有任何一個基督徒可以做到完全的聖潔;不過每個基督徒也可以做到條件上的完全。意思就是一個人可以成為一個屬靈的人,而不是屬肉體的人。在他的傳記的結尾,我們看到:
1) 彼得向他的主的最終回轉
關於復活的主己離開空墳墓的消息,「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可十六 7)。而兩個從以馬忤斯前來的門徒也宣告說:「主果然復活,巳經現給西門看了」(路廿四34)。甚至保羅在他有關復活的文獻證明中也告訴我們基督也是「顯給磯法看」(林前十五5)。究竟那次會面始於何時,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有一點十分清楚,就是它讓彼得最終向基督回轉。彼得承認他的罪,然後喜樂地與主進入復和的相交中。
在完全的福音中有復合(參看約壹一 9),這是何等奇妙。這不是犯罪的借口,而是逃避犯罪的出口。
5.舉例說明
2) 彼得對他的主完全的回應
這一幕在提比哩亞海邊開始,當時復活主看著彼得的臉問:「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約廿一15)耶穌問了這問題三次,為的是要強調彼得三次不認祂,而彼得也三次坦誠對主的愛——不論要付上什麼代價(參看約廿一15-17)。耶穌也順著他的話對他宣告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的地方」然後約翰加上一句:「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約廿一18-19)
這似乎是頗可靠的證據,支持傳統上說彼得是為信仰殉道的。事實上,有故事說當時針對基督徒的激烈逼迫在羅馬展開時,信徒都曾設法說服彼得逃走。可是正當彼得離開羅馬時,他遇見主耶穌正朝羅馬走來。彼得問:「主啊,你往哪裡去?」「我正前往羅馬為你釘十字架。」彼得聽見那些話回到羅馬,在那裡被倒釘十字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以主的同一個方式受死。以我們對彼得的認識,這個古代的故事也有其真實的一面。
他奉獻他的愛時,他同時是奉獻他的生命。我們讀到聖經說在五旬節之日,他與另外一百廿人在樓頂上「被聖靈充滿」(徒二 4)。有了聖靈的充滿和膏立,他成為福音隊伍的發言人,並且用關於活著的主的信息把整個城市搖動。那一次有三千人信主,之後的一天更多過三千人。他不但向猶太人,更是向外邦人打開天國之門,叫他成為耶穌基督的教會的房角石。撒但即使要全力打擊這人所帶領建立的工作,也是不可能的。
結語
耶穌基督為彼得所做的事,也可以為你和我而做。我們天生的恩賜也許與彼得不一樣,我們將來的工作也許也不一樣,不過耶穌揀選了一個屬肉體的人,然後把他改變成為屬靈人的原則卻是不變。你會讓祂現在就在你的生命中開始工作嗎?
附加評注
1.補充說明
迦拿 ( Mr. Gardner )寫過一本名為《先知、祭司、君王》( Prophets, Priests and Kings ) 的書,他在書中對布萊恩 ( William Jennings Bryan ) 作出了一番描述。談及他的性格時,迦拿說:「他是一個偉人,不過缺少了寶貴。」摩根在評論這番話,說它「展示了迦拿的聖經背景和對彼得著作的熟悉。因為使徒彼得後來提及與基督的關係時,說基督很『寶貴』,而每一個與祂有關係的人也有分於其中。什麼是寶貴?」摩根博士問。「我們說珠寶是寶石,那是貼切的表達。每一件珠寶也是因不同的組合焊接成為力量的表現,這是彼得所缺少的。」
地質學家告訴我們,石頭是連串過程的結果。當很多的原素跟據某一種基理組合和連接,結果就是一塊石頭。耶穌看著屬他的人說:「你要稱為磯法。」救主能夠檢視所有的元素,可是它們缺乏了寶貴,統一和力量。
2.舉例說明
兩個無信仰的人有一次坐在火車上討論基督的生平。其中一人說:「我想應該有人寫寫關於祂的有趣浪漫史。」另一人回答說:「你就是最適當的人選了。把祂神聖的外表撕下來,把祂描繪為一個男人——男人中的男人。」這個提議竟化成了行動,浪漫史也寫了下來。那個說出提議的人是殷格索爾( Colonel Robert Ingersoll )上校,一個著名的無神論者。那作者就是華萊士 將軍( General Lew Wallace ),他的作品名為《賓漢》( Ben Hur )。在構想基督的生平過程中,華萊士 將軍卻發現自己正面對一個前所未有最偉大的生命。他愈研究下去,愈發現耶穌不是一個普通人。直至有一天他忍不住喊叫出來:「真的,這是神的兒子!」 (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s, by Paul Lee Tan, Rockville, Md.: Assurance Publishers, 1979, p. 276 )
3.舉例說明
一個年青人為自己的屬靈狀況深感困擾。他參加了好些崇拜聚會,傳道人用了很多經文來引證人心的敗壞,可是他卻拒絕把這些經文應用在自己身上。他的道理是:「我知道自己有點不好,但我不是壞透啊。我是好壞參半。」他抱著這種心態找救恩,但卻找不到。這樣的情況維持了半年,直至有一天他真的被自己的屬靈光景折騰得疲憊不堪,他坐在路邊要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對自己坦誠。他愈看自己的屬靈情況,愈是自責。過了一會兒他真的無法再忍受了,他喊叫說:「噢神啊!你是公義的。我是從頭到腳都壞透了。若你把我送進地獄,我也是活該的!」這認罪的說話一出自他的心和口,聖靈便把救主啟示在他心裡。他把自己的靈魂交託了基督,便平安地上路了。 ( Evangelical Christian, quoted in Knight's Master Book of New Illustrations, by Walter B. Knight, Grand Rapids: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6, p. 100. Used by permission )
4.舉例說明
史密夫主教( Bishop Taylor Smith )常常說到他是怎樣向著自己死和在基督裡得勝。為了使自己一次過死去,他每天早上都會再次肯定這事實。從床上起來,他會向天祈禱說:「親愛的主,床是祭壇,我的身體是祭物,我再次肯定我向自己死,並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向神活。」
除非把肉體置諸死地,否則我們不能逃避自大和失腳。或遲或早我們也要在肉體中睡覺,爭戰和起誓。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是何等的警惕和挑戰!
5.舉例說明
在賓夕法尼亞州,一個年青人厭倦了農場的生活,所以他決定到城市去,並且過著放蕩和縱情罪惡的生活。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他對城市的生活也漸感乏味,他正疑惑父母會否讓他回家去——尤其是他已沒有與他們聯絡。所以他出去打工,並且儲足回家的旅費。因為他實在穿得太破爛了,以致火車到站後他也沒有心情下車。他找了一個地方居住,並且寫了第一封信回家。他在信中承認自己是罪無可赦,並祈求雙親原諒他。他告訴他們自己會在數日後抵步,假如他們原諒他的話,就把床單掛在晾衣架上,代表他們對他的接納。那母親怎樣做呢?她把屋裡所有的被單都搜尋出來,然後把它們全掛在架上——一個豐富的原諒的象徵。這正是神所做的事——不過神的規模的更加大。
進深研究書目
William Barclay, The Gospel of John, rev.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5).
H. Ironside, Addresses on the Gospel of John, (Neptune. N. J.: Loizeaux Brothers, 1962).
J. C. Macaulay, Expository Commentary on John, (Chicago: Moody Press, 1978).
G. Campbell Morga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Old Tappan, N. J.: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Arthur W. Pink, Exposition of the Gospel of John, 4 vols., 1923ff., Reprinted – 1 vol.,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75).
R. V. C. Task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John,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8).
Merrill C. Tenney, John: The Gospel of Belief,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9).
B. F. Westcott,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