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講章大綱

令人困惑的問題

主題:勝過孤單

經文:詩六八  5-6

金句:  「神在他的聖所作孤兒的父,作寡婦的伸冤者。神叫孤獨的有家。」(詩六八5-6)

引言

「我很孤單」是一句能激起千百萬同感心靈起共鳴的說話,因為孤單正是今天不論老少都面對的尖銳問題。然而神從沒有叫人孤單的意思(參看創二  18;詩六八6)。詩人在這段經文說到:

一、孤單的痛苦(詩六八  6)

1)       獨居的苦悶( 詩六八  6)

2)       奴役的捆綁( 詩六八  6)

二、孤單的服事(詩六八  6)

1)       孤單的服事教導我們叛逆會孤立生命( 詩六八  6)

2)       孤單的服事教導我們叛逆會毀壞生命( 詩六八  6)

三、駕馭孤單(詩六八  6)

1)       神關心孤單者( 詩六八  6)

2)       神呼召孤單者( 詩六八  6)

結語

我們已看過何謂孤單的痛苦和服事了,但是我們感謝神,因為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駕馭孤單。神給予,神也呼召,只要我們願意回應。


26 講章大綱闡釋

令人困惑的問題

主題:勝過孤單

經文:詩六八  5-6

金句:  「神在他的聖所作孤兒的父,作寡婦的伸冤者。神叫孤獨的有家。」(詩六八5-6)

引言

當廿七歲的喬普林( Janis Joplin )被人發現死在她的酒店房間裡面,立即有人猜測她的死是否與自殺或意外有關。後來警方的報告卻提到他們在這搖滾樂歌手的房間發現了少量的海洛英,另外她的手臂上也留下了新刺的針孔。她死前不久曾向自己的朋友承認:「當我不在舞台上的時候,我會躺下來,看看電視,我感到很孤單。」「我……感到很孤單」這句話相信必定能激起我們所有人的同感心,因為孤單正是今天不論老少都面對的尖銳問題。

沃爾夫( Thomas Wolfe )是美國的小說家( 1900-38),他曾經寫過這樣的說話:「孤單絕對不是一種鮮有而不尋常的現象——特別對我和一些獨居的人而言;然而它是人類存在於世上最中心和不可避免的問題。」世界著名的歷史學家威爾斯( H.G.Wells )在他的六十五歲生日時說:「我六十五歲了,我很孤單。」而近期一點的人物,已故的前聯合國秘書長哈馬捨爾德 ( Dag Hammarskjold )在他的私人日記中哀傷地承認:「當你獨自一人站在荒野的水泉旁邊,你便會再一次醒覺你的孤單,原來它一直沒有變過。」 ( Donald N. Paulson, "How to Deal With Your Loneliness, " The Watchman-Examiner, August 8, 1968, p.494 )

當我們查考聖經時,我們發現神心意從來都不是叫人孤單的。當祂創造了亞當之後,祂看見「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二  18)。詩人告訴我們神是無父之人的父親,是寡婦的保護者,祂「神叫孤獨的有家,使被囚的出來享福」(詩六八5-6)。在這些經文中,我們知道一些關於孤單生命的事情。我們看見:

一、孤單的痛苦

「神叫孤獨的有家,使被囚的出來享福」(詩六八  6)。當我們反省這孤單的境況時,我們實在不能不同意大衛準確的描述。縱使他在這裡所指到的是國家在被擄時的孤單,不過這也可以應用在每個真正孤單的生命中。

1)     獨居的苦悶

「神叫孤獨的有家」(詩六八  6)。字典給獨居下的定義是「獨居的狀態,或孤獨。」這種遠離與人接觸的境況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緊張和壓力。事實上也是這種令人沉鬱的孤獨感叫人走上自殺之路。

1.舉例說明

2)     奴役的捆綁

「神叫孤獨的有家,使被囚的出來享福」(詩六八  6)。有一個重點我們應當留心的,就是以先祖的色列人留在埃及中除了孤單之外,他們更是奴隸。

這在我們的生命中也是一樣。當我們孤單的時候,我們感到的不但是沉悶,更是捆綁。有時是與我們合不來的人被捆綁在一起,有時則是被我們自己的恐懼、挫敗和沮喪所捆綁。沉悶會無可避免地引發捆綁——沒有比這個更痛苦的了!那是你生命的寫照嗎?你是否感到孤單和十分痛苦?

2.舉例說明

二、孤單的服事

「神叫孤獨的有家,…惟有悖逆的住在乾燥之地(沙漠之地)」(詩六八  6)。神命定我們若叛逆祂,我們便會死於在荒蕪之地和孤單中。

1) 孤單的服事教導我們叛逆會孤立生命

「神叫孤獨的有家,…惟有悖逆的住在乾燥之地」(詩六八  6)。也許最能表達叛逆和孤立之間的關係的,莫過於浪子比喻的故事(參看路十五11-32)。叛逆不但把子與父隔離,也把那個年青人與他的所謂「朋友」分開了。聖經告訴我們他最後落得獨自去餵豬的。不過救贖的獨特之處是孤單讓他重新面對自己,然後把他帶回父家。當他面對自己的時候,他說:「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路十五18)。所以若我們已預備從有紀律的生活中學習,我們要知道服事是有孤單的。

3.舉例說明

2) 孤單的服事教導我們叛逆會毀壞生命

「惟有悖逆的住在乾燥之地」(詩六八  6)。當浪子離家後他口袋裡有錢,而且滿肚子計劃;不過叛逆的個性把他引向放浪的生活,最終耗盡貲財。英文字母之中「I」這個字母是最幼的了,它正好像征著孤單和罪如何把我們脫光至一無所有,以致我們要「住在乾燥之地」(詩六八6)。

4.舉例說明

這正是神要與我們相遇的地方,因為聖經提醒我們:「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  3)。當一個人真正認識罪如何減少至罪性及無有,他便會詩人一起禱告說:

我這樣的一個人,一無可取,

但你的寶血為我流出,

你把我買贖來歸你,

噢,神的羔羊,我來!

依理奧( Charlotte Elliott )

三、駕馭孤單

「神叫孤獨的有家,使被囚的出來享福」(詩六八  6)。孤單是有出路的。正如我們已提及過,神的心意從來不是叫人孤單和孤立的。人基本上是需要社交的,所以我們必須與其他人發展關係。我們能夠看到:

1)     神關心孤單者

大衛說:「神在他的聖所作孤兒的父,作寡婦的伸冤者。神叫孤獨的有家,使被囚的出來享福」(詩六八  6)。

縱然你不感到有人關心你,我也必須告訴你,神關心。祂對你的關懷是無限的。事實上,祂已藉著離開天堂,取了人的肉體使祂可以住在人中間,以表明這事實。祂不但來到地上,祂更死在十字架上,目的是為了促成叛逆的罪人和聖潔公義的神的和好。祂死過了,然後從死裡復活成為我們的救主和靈魂的愛人。為了證明祂願意分享祂的生命,祂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三  20)

5.舉例說明

2)     神呼召孤單者

「神叫孤獨的有家,使被囚的出來享福」(詩六八  6)。自從亞當在伊甸園犯罪叛逆,他們進入了孤單的孤立中,神叫喊說:「你在哪裡?」(創三9)亞當正是你和我的寫照。祂要把我們從沉悶和捆綁中呼召出來,進入與祂的相交和自由中。我們回應祂的呼召就是認識從完全從孤單中得釋放。不管發生任何事情,你若知道神關心你又呼召你,你永遠也不會再感到孤單。

6.  舉例說明

結語

我們已看過何謂孤單的痛苦和服事了,但是我們感謝神,因為還能駕馭孤單。神給予,神也呼召,只要我們願意回應。


附加評注

1.舉例說明

紐約市的一份報章刊登這樣一則短篇故事:「一名年約七十歲的男人昨日被人發現伏屍在史貝坦杜偉小灣(  Spuyten Duyvil Creek  )。警方發現一張字條這樣寫:『我是祖班尼士。沒有記錄。沒有親戚。沒有朋友。沒有永久住址。只是厭倦生命。』」這是一個被獨居的憂鬱打倒的人的哀傷訃聞。  (Ray O. Jones in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s, by Paul Lee Tan, Rockville, Md.: Assurance Publishers, 1979, p. 1380)

2.舉例說明

在新年的一天,一名高傲得從不因任何服務而給人打賞的富翁遇到畢生難忘的悲劇:他的會計師自殺了。那些賬簿被發現時井然有序,這個去世的人——一個羞怯的王老五——在事業上一向都是一帆風順的。他唯一留下的是給他的富翁僱主的字條,上面寫道:「在這三十年來,我從未得到過一句鼓勵的說話。我厭倦了!」 ( Gospel Herald, Quoted in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s, Rockville, Md., 1979, p.1379 )

3.舉例說明

在慕迪( Moody)一次西面布道運動中,有一個上了人紀,衣冠楚楚的人穿州過市地跟著他。每到一個地方這個人也會要求大會給他一個方便,使他可以對數以萬計的會眾說句話。他會站起來用顫抖的聲音說:「我的兒子佐治在這裡嗎?佐治,你在這裡嗎?噢佐治,你在這裡嗎?噢佐治,若你在這裡的話,來到我這裡啊。你的老爸好愛你啊,佐治,看不見你我死不瞑目啊。」然後老人家便會坐下來。

結果在一個晚上,一個年青人到慕迪下榻的酒店找他。那個竟然就是佐治。當偉大的布道家問他以這樣殘忍的方法對待自己的父親,於心何忍時,年青人回答說:「我從沒有掛念他,不過慕迪先生,我已嘗試盡一切力量去行善。」好一個遙遠他方的自義的浪子。他在金錢上和言語上慷慨,然而在他敗德的生命中每時每刻他卻在踐踏一個慈父的心。  ( C.I. Scofield, in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s, Rockville, Md., 1979, p. 1267 )

4.舉例說明

當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繪畫他的傑作「最後晚餐」時,他用了很長時間為他的基督尋找模特兒。最後他找到在羅馬其中一間教會的一個名叫班迪裡尼( Pietro Bandinelli )的詩班員,這人有美好的生命,外型也討好。多年過去,不過畫作還未完成。所有門徒都已經有了定案。唯獨剩下一人——加略人猶大。現在他開著手找一個被罪變得面如鐵石和扭曲的人——最後他在羅馬的街上找到一個乞丐,他的樣子卑鄙,當他看著他時,他感到心裡發毛。他僱用這個人坐在他面前當猶大的模特兒。當達文西差不多要叫這人離去時,他對他說:「我還未知道你的名字呢。」那人回答說:「我就是彼亞祖班迪裡尼,曾經當過你的基督模特兒的。」犯罪的生命叫一個原本面容姣好年青人變成全羅馬城最卑鄙的一張臉。罪叫人墮落!罪叫人降格!罪在十人中會選上一人!  (Indian Christians, 1200 Notes, Quotes and Anecdotes, by A Naismith, London, England: Pickering& Inglis Ltd, 1962, pp.183-184)

5.舉例說明

有一個人在剪羊毛的時間參觀了一個澳洲的大牧場。導遊把一隻小羊自牠的圍欄中抱起,然後放在其它千百隻羊中間。動物的叫聲再加上剪毛人的叫囂聲叫人震叫欲聾。那些未斷奶的羊看來茫茫然的,當會維持一刻的安靜。然後當牠們被帶離熟悉的環境中,牠們便會軟弱和緊張地叫喊。當然這些叫喊聲會立刻換來母親的關注,因為脆弱的小東西正走向圍欄邊,一頭母羊已站在那裡。羊媽媽也開始跑向小羊,彷彿再沒有其它羊存在一樣。雖然聲音鬧烘烘、又亂成一團,牠還是聽到她受驚的孩子可憐的叫聲。一個傳道人在一次講道中提及到此情此景時說:「你不要以為你——神特別的看顧對像——會逃離祂的視線範圍。你在天父的眼裡便彷如祂在這個世界上再沒有其他的兒女。祂側耳傾聽你最微弱的呼求,然後匆匆趕來相救。」 (Henry G. Bosch, Our Daily Bread, Grand Rapids: Radio Bible Class, June 30, 1984)

6.舉例說明

多年前一個貧窮的德國移民與她的孩子坐在東方鐵路車站的候車室裡。一個路人因為看見她的樣子實在痛苦,忍不住停下來一刻對她說話。她透露自己的丈夫經已過世,她正前往愛奧華州,但獨自一人與孩子在陌生的地方闖蕩是十分艱苦的事。陌生人在一瞬間便把一點錢塞在可憐人的手裡說:「獨自一人!怎麼會呢?耶穌與你同在啊!祂永不會丟棄你。」十年後這個婦人說:「這句話給我的人生帶來了勇氣。我小時已認識基督,我也愛祂,可是我已把祂忘記了。」那句「偶然的話」把我重新帶回祂的身邊,它也叫我在經歷所有憂患中仍然能堅強和快樂。這句「偶然的話」是神的呼召。  (Walter B Knight, 3000 Illustrations for Christ Service,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2, p.78. Used by permission)


進深研究書目

Joseph Addison Alexander, The Psalms Translated and Expanded, Reprinted from the edition of 1864,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Franz Delitzsch, 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Psalms, Trans. By Francis Bolton, 3 vol.,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49).

David Dickson, A Commentary on the Psalms, (Fort Washington, Pa.: Christian Literature Crusade, 1959).

H.   A. Ironside, Studies on Psalms: Book One, (Neptune, N.J.: Loizeaux Brothers, Inc., 1952).

Derek Kidner, Psalms: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on Books I and II,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ies,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1973).

Ron Klug, Psalms A Guide to Prayer & Praise, Fisherman Bible Studyguide Series, (Wheaton, Ill.: Harold Shaw Publishers, 1979).

Alexander Maclaren, The Psalms, (New York: Funk & Wagnalls Co., 1908).

F.        Campbell Morgan, Notes on the Psalms, (Old Tappan, N.J.: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47).

John Patterson, The Praises of Israel, (Totowa, N.J.: Charles Scribers Sons, 1950).

W. Graham Scroggie, Know Your Bible (The Psalms), vols. 1-4, (Old Tappan, N.J.: Fleming H Revel Company, 1948).

Charles Spurgeon, The Treasury of David, 6 vol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63).

Samuel Terrien, The Psalms and their Meaning for Today, (New York: The Bobbs-Merrill Co., 1952).

G. Rollin Walker, The Modern Message of the Psalms,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38).

Arthur Welter, The Psalms: A Commentary,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London: SCM Press,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