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講章大綱
令人困惑的問題
主題:基督徒的自我觀
經文:可十二 30-31
金句: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你自己)。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可十二30-31)
引言
在人類的本質中有一些地方是只配刑罰和被釘死的(參看羅七 18、24)。感謝神,祂已為我們有罪的生命和自以為是的生命做了預備的工作,使基督的生命能夠貫穿其中。當基督的死終結了我們受刑責的生命時,死亡也同時釋放我們得贖的生命(我們沒有失去自我的身份);相反,我們可以在神完滿的生命中發現我們原本在被造時真正的身份。所以在我們裡面有某些部分是仍然配得自尊的。這個次序很簡單:首先是神、其次是別人,自己是最後——但自我仍然被包括在內。我們必須留意四個原則:
一、自尊要求愛的實體(可十二 30)
二、自尊要求愛的強度(可十二 30)
三、自尊要求愛的睿智(可十二 30)
四、自尊要求愛的活力(可十二 30)
結語
遵從這些原則而行的人通常都會有一個健康和快樂的性格。他是別人的祝福,也是神的喜樂。在這個些心理不正常的世代中,我們是何等需要一些認識基督徒的自我觀,有理智和心態平衡的人。
23 講章大綱
令人困惑的問題
主題:基督徒的自我觀
經文:可十二 30-31
金句: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你自己)。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可十二30-31)
引言
在人類的本質中有一些地方是只配刑罰和被釘死的(參看羅七 18、24)。使徒保羅認識這事實,所以他喊叫說:「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我真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七18、24)感謝神,祂已為我們有罪的生命和自以為是的生命做了預備的工作,使基督的生命能夠貫穿其中。認識基督死亡的救贖力量就是能夠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二20)。事實上,是聖靈把加略山那叫我們深感羞愧的能力施行在我們有罪的肉體上,使基督的生命能夠在我們得贖的個性中被放大。當基督的死終結了我們受刑責的生命時,那死亡也同時釋放我們得贖的生命(我們沒有失去自我的身份);相反,我們可以在神完滿的生命中發現我們原本在被造時的真正身份。所以在我們裡面有某些部分是仍然配得自尊的。
沒有人能夠像我們的主在這方面更有權威了。祂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 ( 可十二30-31)。我們怎樣欠了神毫無保留的愛,我們也同樣欠了我們的鄰舍和我們自己毫無保留的愛。這個次序很簡單:首先是神、別人次之,自己在最後——但我們不要忘記自我仍然被包括在內,雖然這只是暗示而沒有在經文中言明。在解經上而言,耶穌共給了兩個誡命,而不是三個!假設我們已向神和我們的鄰舍履行我們的義務,我們必須把這事看為我們已經滿足了基督對有關基督徒的自我觀的教導。我們必須留意四個原則:
一、自尊要求愛的實體
「你要盡心…(愛自己)」( 可十二 30)。在我們的人類的性情中沒有任何事物比無情的愛更具傷害性的了。這無情可以以極端的形態出現,例如極端的禁慾主義。禁慾主義對快樂和痛苦皆完全麻木,以致生出一種破壞個人和社交生活的冷酷無情和刻意求工的性情。麥建時( E.C. McKenzie )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孤獨的地方就是沒有愛的內心。」
1.舉例說明
第二個極端就是享樂主義。在肉體快感或官能快感中也是沒有情的。人沉溺於一種毀滅性的肉慾中,最後只會敗壞個人的情操,並且徹底粉碎在其他人面前的見證。
2.舉例說明
自尊要求的是愛的實體,而愛只有在被內住和被充滿的聖靈潔淨和控制下才會變得真實。當我們到神面前認罪,又相信耶穌基督是我們的主和救主,這神跡便發生了。
二、自尊要求愛的強度
「你要盡性…(愛你自己)」(可十二 30)。人的愛是偶發性和間歇性的。它反覆不定,是因為它乃是由我們有罪的心的感覺和沮喪所決定的,這反過來影響了人的性情。只有一種愛能夠維持它的強度,那就是神的愛。它永不會搖擺不定或變化無常;神的愛不論在任何環境中也是信實的和穩定的。
3.舉例說明
三、自尊要求愛的睿智
「你要盡意……(愛你自己)」(可十二 30)。一個有睿智的人的特徵就是擁有精明的判斷力,這正是盡意愛自己的意思。當保羅說到:「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十二3),他說的正是這一點。再一次,我們在自我評價的問題上必須防避兩個極端。第一個是過分高估自己。我們不應把自己看得高於所當看的,因為這無可避免地會把我們引向敗落。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四6)
4.舉例說明
第二個極端也是十分嚴重的:自貶。有這種內向習慣的人通常也不會榮耀神、自我鼓勵或祝福其他人。人們時常把自貶和謙卑混淆,不過它們卻是兩碼子的事;其實自貶只是一種內向方式的驕傲罷了。
故此高估自己的人會嘗試做一些他做不到的事,而低估自己的人卻偏偏不做他能夠做的事——在這兩個情況之下事情都做不成。這是我們必須避免的兩個極端。除了高估和低估之外,總會有一個適當的自我評估方法,這正是保羅所說的看得合乎中道(參看羅十二3)。它的意思就是接受我們在基督裡的自己,並容許祂為自己的至高榮耀使用我們的能力。
5.舉例說明
神並不重複事物,祂所作是原創的,所以祂能夠說話、做事和與我們同在的方式,都不可能在別的生命中同樣地照辦的;這個發現對我們來說真是一個極大的震撼。我們能夠合乎中道地和充滿睿智地愛這個被救贖的自我,就是我們對自己的真實評估了。
四、自尊要求愛的活力
「你要盡力……愛(你自己)」(可十二 30)。這個次序真是美麗。若愛真的有真實性、熱情、和睿智,它必然是在愛的活力中散發出來的。神在我們的身上有祂的旨意,除非那旨意成就,否則我們永遠不會感到滿足。聖經告訴我們:「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二10)。所以我們最終的取向也應該尋找、跟隨和完成神在我們生命中所定的計劃。這樣做不但為我們帶來滿足,還有喜樂。主耶穌在面對十字架時也是因為「擺在面前的喜樂」(來十二2)。祂甚至可以說祂的食物就是「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約四34)。沒有一個游手好閒的基督徒能夠過一個完滿或滿足的生命的。
6.舉例說明
結語
我們已看過基督徒自我觀的意思了,它就是以實體的、有強度的、睿智的和活力的愛愛神、愛我們的鄰舍,然後愛我們自己。遵從這些原則而行的人通常都會有一個健康和快樂的性格。他是別人的祝福,也是神的喜樂。在這些心理不正常的世代中,我們是何等需要一些認識基督徒的自我觀,有理智和心態平衡的人。
附加評注
1.舉例說明
烏雪大主教(Archbishop Usher )有一次在愛爾蘭的海岸遇到沉船,他在差不多衣衫襤褸的情況下走到一家教士的家裡。教士表現得很警惕,有一點冷漠和疑慮。他忽然問:「共有多少條誡命?」,他是要試試這個人是否騙子。「我可以立即滿足你,因為我不是你認為的無知騙子,」主教這樣回答說。「共有 十一 條誡命。」「錯,」是烏雪大主教得到的輕蔑回應,「在我們聖經裡共有十條誡命。若你能夠告訴我第十一條的話,你要什麼我也可以給你。」「就在這裡,」主教指著一節經文說:「我給你們一條新的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你們一樣。」
2. 舉例說明
多年前有七千名心理學家擠在西西尼堤舉行他們的週年會議。一名伊利諾大學的著名研究員慕華(O. H obart Mowrer ) 站起來宣告說:「我們心理學家大多數都是跟從弗洛伊德的理論,那對人類來說真是太好了。「病人」都陷於他的神經衝動中,特別是那些不必要的慾念和敵意。我們又告訴他認識和表達這些衝動是健康的……到最後,我們都放棄了對與錯、良善與罪惡的信念。」 (The Prairie Overcomer, Quoted in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s, by Paul Lee Tan, Rockville, Md.: Assurance Publishers, 1979, p.1247)
3.舉例說明
披爾斯( Mark Guy Pearse )常說到他無意中聽到他其中一個孩子這樣告誡另一個說:「你要乖,否則爸爸就不愛你了。」他把孩子叫到自己面前說:「兒啊,這不是真的。」「不過我們不乖的時候你是不愛我們的,是嗎?」小男孩問道。「我會的,不論你乖或不乖,我仍會愛你的,」佩斯解釋說:「不過我的愛會有差異。當你乖的時候我會以令我快樂的愛愛你,當你不乖的時候,我會以傷心的愛愛你。」 ( Evangelistic Illustration, Quoted n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s, Rockville, Md., 1979, p. 495 )
4.舉例說明
也許你也會熟悉一隻牛蛙跟兩頭造訪牠的池塘的天鵝對話的寓言故事。牛蛙驕傲地告訴美麗的天鵝牠那水底之家的美麗和景致,並且邀請牠們一同前去探索牠的領域。天鵝高興地答應了。這回輪到天鵝向牛蛙描述透麗的郊野山崗、山谷和漂亮的小村莊。不過當想到怎樣令牛蛙能夠在空中飛行,問題便來了。他們於是作了一個非常美妙的計劃。天鵝同意牠們各自銜著木枝的一端,然後牛蛙再便用嘴巴銜著木枝的中段。牠們用這個方法在天上飛行,天鵝一邊飛一邊向牛蛙指示在泥沼上的美好世界。後來牠們飛越整個地勢去到一個小鎮上,天鵝猛然衝下,為要使牛蛙有一個更好的視野。當牠們在人群的頭上盤旋,有人抬頭說:「好聰明啊!不知是誰想出這個方法的?」牛蛙毫不遲疑地咯咯地說:「是我。」說時遲那時快,牠便掉在地上了。「墮落之前必是驕傲」的說法是何等真實。
5.舉例說明
托斯卡尼尼 ( Arturo Toscanini )一天晚上指揮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他的表演精彩極了。觀眾都瘋狂起來,他們拍掌、吹口哨,又跟著拍子踏腳。杜斯肯裡尼一而再地站著鞠躬,又表揚他的管絃樂團。當熱烈的歡呼聲逐漸退去,托斯卡尼尼 轉身,有深意地看著他的樂師。當他小聲向他們喊:「男士們!男士們!」他幾乎失去自制。整個樂團都俯身向前傾聽他的話。他生氣了嗎?他們不能肯定。托斯卡尼尼 用一種野性的清晰的話說:「男士們,我很渺小。」那是一種不尋常的承認說話,因為托斯卡尼尼 向來自視甚高。他又加上一句:「男士們,你們都也很渺小。」這句話他們在綵排時已經聽過了。「不過貝多芬,」 托斯卡尼尼 用極為仰慕的聲音說:「真了不起,了不起,了不起!」這是我們對自己和主耶穌基督該有的態度。我很渺小,你也很渺小,只有祂是了不起的!這就是約翰的態度。這也是基督真正的使者的態度。
6.舉例說明
有一個傳說天上的天使留意到一個著名主教的美麗生命,於是主動要給他治病和行神跡的能力。老主教卻拒絕了,他說:「我最渴望的就是神賜給我一種甚至自己也不察覺的行善恩賜。」結果當這個主教走在路上時,他的身影落在誰的身上,那人的心便喜樂,小孩子也大笑,疲乏的人得安息。謙卑的好處是把喜樂的恩賜帶給其他人。
進深研究書目
J. A. Alexander,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Mark, Classic Commentary Library, 1864, reprint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R. A. Col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Edited by R. V. G. Tasker,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1).
E. Schuyler English, Studies i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A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of the Gospel of the Servant-Son of God, (New York: Our Hope, 1943).
H. A. Ironside, Expository Notes on the Gospel of Mark, (Neptune, N.J.: Loizeaux Brothers Inc.)
John Charles Ryle, Expository Thoughts on the Gospel of St. Mark, (London: Hodder & Stougliton).
Henry Barclay Swet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Notes, and Indices, 1892,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6).
Vincent Taylo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Notes, and Indexes, (London: Macmillan, 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