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講章大綱

復活節主日

主題:喜樂之途

經文:路廿四  13-35

金句:  「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廿五里…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路廿四13、15)

引言

聖靈記錄了這個不朽的故事,教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生命的旅途上。請注意這喜樂之途的三件事:

一、神性的對話(路廿四  14-15)

1)       祂尋找悲傷的心(路廿四  14-15)

2)       祂尋找遲鈍的心(路廿四  25)

二、神性的對質(路廿四  26-27)

1)       先知的真理(路廿四  25-27)

2)       歷史的真理(路廿四  26)

3)       動力的真理(路廿四  32)

三、神性的成就(路廿四  29-30)

1)       祂滿足他們的心(路廿四  32)

2)       祂滿足他們的家(路廿四  30)

3)       他保證他們有快樂(路廿四  33)

結語

你在喜樂之途走了多遠——對話、對質,或已完成?神在基督裡已來到生命的旅途上,用福音的真理與你對質。你可以拒絕它或打開你的生命之門,強使他入內。請經驗一下基督那永活的同在、永活的平安和永活的能力。


13 講章大綱闡釋

復活節主日

主題:喜樂之途

經文:路廿四  13-35

金句:  「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廿五里…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路廿四13、15)

引言

聖靈記錄了這個不朽的故事教導我們很多功課。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生命的旅途上。馬太沒有記錄這個故事,馬可、約翰也沒。但路加在他的福音書中包含了它,因為內中有一些很有人性的事。

有兩個充滿疑問的門徒(有些釋經學者相信那是兩夫婦),他們並不屬於使徒之列。他們帶著十字架的悲劇離開耶路撒冷;他們走向西面的以馬忤斯,距離目的地約七哩路,那時正是日落時分。

在他們這個旅程的記述裡,我們看到神整個計劃如何在福音榮耀的信息中溫柔地、真實地及興奮地被訴說出來。請注意這喜樂之途的三件事:

一、神性的對話(路廿四  14-15)

「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 路廿四  14-15)

自從創世以來,人一直都在旅途上。因罪入了世界的緣故,神看見在旅途上心裡悲傷且遲鈍。因此,神差遣祂那可稱頌的兒子與人談論,因為「基督就是神和人之間的對話。」主耶穌如何在第一個復活節的早上靠近那兩個門徒,祂從此之後也在生命的旅途上與人同行。約翰在序言中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在人生旅途上與我們同行)」(約一1、14)。

與這兩人同行期間,耶穌在他們身上發現兩件對我們很真實的東西——因為我們同樣不認識復活信息的奇妙和喜樂。

1)     祂尋找悲傷的心

「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什麼事呢?』他們……臉上帶著愁容。」( 路廿四  15、17)

你是否喜樂呢?你心裡有沒有快樂呢?抑或你是那些因為從未邀請主耶穌進入內心和家中而愁苦,在人生路上躑躅而行的其中一人?

這兩人感到愁悶,因為他們的信心已動搖了。他們在稍後的對話中說:「你在耶路撒冷作客,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裡所出的事嗎?」( 路廿四18)他們也如其他人一樣,相信在棕樹禮拜天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的那一位,將會拯救以色列。他們相信祂會趕走羅馬人,建立偉大的彌賽亞王國——不過最終都不能成事。相反,祂被釘死了——手和腳被釘,直至氣絕身亡——他們的信心也完全破產了。

世上每一個角落,就在此時此刻都有人信心動搖。宗教失敗了:他們期望教會做到的事,教會都未能完成。他們又轉向某些基督徒領袖,可是他們也未能夠達到他們的期望,故他們的信心徹底動搖了。

還有,這二人悲傷只因他們的希望破滅了。他們有足夠的宗教知識瞭解那三天的意思。門徒也聽過這個先知的話,祂是「說話行事都有大能」( 路廿四  19)的;祂說過祂身體的殿三天內會被建立,不過三天已經過去,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他們的信心動搖,他們的希望破滅,不過更加嚴重的,是他們的愛窒息了。門徒曾經很愛這先知。他們見過祂行神跡,看過祂撫摸小孩子的頭,看著祂把餅和魚擘開分給群眾,見過祂叫死人復活,以及治好麻瘋病人——不過現在祂已經走了。

沒有比窒息的愛更叫人沮喪——當你不能再愛一個人:他走了、被埋葬了,失蹤了。主耶穌跟他們談話。今天,耶穌由天上的父差派下來與在我同行人生路,祂親自就近,談論到你動搖的信心,未圓的夢想和未得滿足的愛。

2)     祂尋找遲鈍的心

「耶穌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 路廿四  25)。主耶穌基督來到這世界,是要揭開你憂傷和心靈遲鈍的原因;你不能進入神奧秘事情的原因;為何聖經似乎無法解釋;為何祈禱像一出鬧劇,而教會又像一個迷團;為何神似乎如此不真實又遙遠。請記住,你是一個宗教性的個體,雖然你已被罪咒詛,但你的人情有與神同樣的東西。

這兩夫婦不明白在粗皺十字架上發生的事。他們不明白流血的意義。他們也不明白巨石從墳墓前滾開是世上所見其中一個最大的神跡。

耶穌基督從不會在生命旅途上與人相遇時保持緘默的。祂必會說話,祂必會揭露人心的遲鈍和不信。祂也必會以祂復活的生命來更新我們。

二、神性的對質

「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 路廿四  26-27)。神差遣祂的兒子來到世界不只是為了與人展開對話,更要與人作一次最終的對質。祂來用我們的語言跟我們說話,目的是藉著他的話揭露我們內心的空洞和不信。主耶穌基督用下面的幾點與我們對質:

1)     先知的真理

「『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 路廿四  25-27)

從摩西開始,他表明祂成全了神的律法(那是列祖);祂也要表明了祂是成全了神的生命(那是詩人);祂更表明了祂成全了神的愛(那是先知)。  祂成全了「凡經上」( 路廿四  27)所指的一切。真是一個衝擊!真是一個對質!

2)     歷史的真理

「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 路廿四  26)耶穌與他們討論到所發生的事時,祂表明了祂就是將要發生的事的歷史應驗。先知已成為過去。他們的問題是不能接受聖經所教導的預言。正如莫理斯  ( Leon Morris )  指出:「先知所說的已經是十分清楚,只是革流巴  (  Cleopas  )和他的朋友還不能掌握它的意思。「凡」這個字十分重要。它們無疑是指到彌賽亞榮耀的預言,但要留心指向他使命的黑暗面,則是另一回事……受難不僅是按情況而定,不知會否真正發生的成數:它是必需發生的。正如先知所寫的一樣,它必須發生。」(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Luke, pp. 338-339 )

3)     動力的真理

「他們彼此說:『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路廿四  32)。就算他只是與他們說話,我們也看到他們的心也開始火熱起來。

若你已準備好在人生旅途上識別主耶穌的同在,你會發現你們的對話將變成對質,因為沒有人與祂接觸後,可以依然故我。只有祂能夠把憂傷的心變成喜樂的心。

與活著的主對質,使他們做了一些事情。到了以馬忤斯後,耶穌指出他還要往前行,但他們卻強留祂與他們一同住下,因為天色已向晚了。「耶穌就進去,要同他們住下」(路廿四  29)。主耶穌從來不勉強人接受祂。沒有得到邀請,救主不會進入你的生命;所以你必須請祂入內。

1.舉例說明

三、神性的成就

「耶穌就進去,要同他們住下。到了坐席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路廿四  29-30)。每一個旅程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它達至完滿之處。留意對這兩人來說,終點的意思是:

1)     祂滿足他們的心

「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路廿四  32)

主耶穌經常都是在中心開始,然後移到外圍的。想想約翰衛斯理  (  John Wesley  ) 歸信的故事。當他還在牛津讀書時,他基於對人的同情而前往探訪牛津附近的監獄。他嘗試傳福音,可是他發現自己的生命沒有力量。他離開英國到美國去,在喬治亞州布道,不過他發現他沒有信息可傳。在理想幻滅的愁苦下,他乘船返回英國。在一場風暴中,他看到一些莫拉維亞 的基督徒在神面前有活潑的生命,他們面對死亡時顯得毫無懼色。返抵英國後他找到了一個莫拉維亞 的弟兄,問他怎可知道因信稱義的意思。在理智上,他知道一個人的稱義是憑信心的,可是在經驗上,那對他來說毫無意義,直至五月廿四日他在阿爾德門 (Aldersgate)與一群單純的信徒聚會,由一位平信徒朗聲讀出馬丁路德的羅馬書註釋前言。當一邊聽著,「他的心奇異地感到暖烘烘。」從那一刻開始他成為復興運動分子,為神搖撼國家,最終更把英國從一場血腥的革命中救回來。

你的心可曾火熱過?你能夠說:「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任何旅程完成時能達至喜樂,都是從一顆火熱的心開始。

2)     祂滿足他們的家

「到了坐席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路廿四  30)。祂把他們的家變成一個祭壇,並把一頓飯變成一個聖禮。這就是耶穌每一次進入你「生命的家」時所作的;祂把它變成一個祭壇。

不過祂也把那頓飯變為一個聖禮。祂拿起餅來擘開了;祂擘餅的時候,他們必定看見了祂手上的釘痕,他們的眼睛就開了。他們認出他;而祂從他們的眼前消失,以致他們不再需要看見祂了。祂已進入他們的心、他們的家,而那餅也變成了一個聖禮。每一頓飯都能夠成為一個聖禮、一個相交的崇拜,豈不妙哉?

2.舉例說明

3)     他保證就他們有快樂

「他們就立時起身,回耶路撒冷去,正遇見十一個使徒和他們的同人聚集在一處,說:『主果然復活,巳經現給西門看了』。」學者指出他們從以馬忤斯回到耶路撒冷,大概需要七小時;但因為與耶穌基督的對質叫他們興奮莫名,所以在同一個晚上他們關上門,跑回去與其他門徒分享這消息。他們分享的不單是耶穌基督永活的同在的消息——「主果然復活」(路廿四  34)——更是一份永活的平安。他們「就把路上所遇見,和擘餅的時候怎麼被他們認出來的事,都述說了一遍…那穌親自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路廿四36)在49節我們留意到那一股永活的力量,因為他們聽見救主說:「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裡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這完滿的結局意味著心裡的火熱、家庭的祝福、人生的喜樂。當你有耶穌基督永活的同在、永活的平安和永活的能力時,你便得了一切所想的!

3.舉例說明

結語

你在喜樂之途走了多遠——對話、對質,或已到達完滿?神藉著基督進入時間之內,要揭示你心的憂傷和遲鈍。神在基督裡已來到生命之途,用先知、歷史和動力的真理與你對質。你可以拒絕它,或打開你的生命之門,強使祂入內。神已經來了,你可以享受一個神性的完滿經歷:一顆滿足的心、一個成聖的家、一個確實的快樂。請經驗一下基督那永活的同在,那永活的平安和那永活的能力。


附加評注

1.舉例說明

比尼( Thomas Bilney )是一名在一五三一年殉道的英國人,他曾經描述過他信主的經歷。他說:「我的靈魂十分軟弱,我渴望平安,可是我一直都找不到……不過我最終得聞耶穌基督。當埃拉斯姆斯 (  Erasmus  ) 最先出版新約聖經時,亮光就出現。我買了那本書,可是被拉丁文吸引多於被神的話吸引;那時我不知道「神的話」是什麼意思。在我初讀時,我發現了這些話:「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就憑這句話神在我裡面動工,照亮我壓傷的靈魂,以致我裡面的骨頭都踴躍歡呼。這就像經過漫長的黑夜後,破曉突然來臨。神也能對你作出相同的事!  ( David C. Egner, Our Daily Bread, Grand Rapids: Radio Bible Class, April 19, 1984, adapted )

2.舉例說明

一些在中國的宣教士探訪一對剛信主的夫婦,被招待他們家裡住下。那對夫婦丟棄了所有偶像,並且熱切希望在公義的道路上有更多指引。宣教士在一張矮桌子坐下,桌子上面放了兩碟東西;他們都感到飢腸轆轆。其中一碟是水煮葫蘆瓜,另一碟是一些最劣質的米——那已經是他們所能負擔的。食物旁邊放了一塊黑鹽,在美國那是用來餵牛用的,可是在這裡卻成為他們的餐桌鹽。主人把那碟葫蘆瓜沾一點鹽作調味。宣教士以為自已會被邀請作謝飯祈禱,但鄭先生卻站起來,抬頭看著被煤屑弄髒的屋頂,敬虔地禱告說:「天父啊,請與我們一同用飯!」宣教士被這個對神尊崇的行動深深感動了。祂與那個家的同在是何等真實。  ( J. B. Tweter, Knight's Master Book of New Illustration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6, p. 512, adapted. Used by permission )

3.舉例說明

快樂在哪裡?

不在不信的人身上——伏爾泰  (  Voltaire  )是最典型的無宗教主義者。他這樣寫道:「我希望我從來沒有出過母胎。」

不是在享樂中——拜倫公爵  (  Lord Byron  )過著無人能及的奢華生活。他這樣寫道:「蟲、腐爛,和憂傷都只屬於我。」

不在金錢中——古爾德 ( Jay Gould )是美國的富豪,他有數之不盡的錢財。他在臨終時說:「我認為我是地上最痛苦的人。」

不在地位和名譽中——比干菲特公爵( Lord Beaconsfield )享盡地位和名譽,他這樣寫道:「年青時是錯誤;成年是掙扎;老年是遺憾。」

不在軍事的光輝中——亞歷山大帝征服了當時的世界,可是完成豐功偉績之後,他在軍營裡哭泣,因為他說:「再沒有可以征服的地方了。」那麼快樂可以在哪裡找到?——答案很簡單,只有在基督裡。  ( The Bible Friend,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s, by Paul Lee Tan, Rockville, Md.: Assurance Publishers, 1979, p.682 )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