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講章大綱
系列:基督徒的責任
主題:應當謙卑
經文:羅十二1-13
金句:「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十二3)
引言
本章以一個對完全屈服的最大呼籲作為開始。使徒告訴我們向神屈服是在思想上的更新,使我們從傚法世界轉變為傚法基督。隨著聖經裡關于謙卑的一個最重要聲明,顯示了謙卑是一個本質,同樣也是一個思維的操練。這就是基督的思維。
一、謙卑是基督思想的本質 (羅十二3)
1 )自我傾慕的層面 ( 羅十二 3)
2 )自我責備的層面 ( 羅十二 3)
3 )自我犧牲的層面 ( 羅十二 3)
二、謙卑是基督思想的操練 (羅十二3)
1 )具有教會肢體的特徵 ( 羅十二 4-5)
2 )具有教會管家的特徵 ( 羅十二 6-8)
3 )具有教會團契的特徵 ( 羅十二 9)
結語
現在是讓我們回到神救贖我們目地的時候了。這回歸的旅程包括虛己,就是顯示出一個象基督的本質和反映出一個象基督的操練。只有這種謙卑才可以讓世人相信我們是基督的身體而耶穌是我們的頭。
46 講章大綱
系列:基督徒的責任
主題:應當謙卑
經文:羅十二1-13
金句:「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十二3)
引言
本章以一個對完全屈服的最大呼籲作為開始。使徒告訴我們向神屈服是在思想上的更新,使我們從傚法世界轉變為傚法基督,正如在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羅十二 2) 所披露的。
隨著聖經裡關于謙卑的一個最重要聲明。以敏銳的動察力,保羅宣告: 「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羅十二 3) 。明顯的,這話語的教導是,謙卑是一個思想的本質,同樣也是一個思維的操練。最後的分析,謙卑是基督的思維。
一、謙卑是基督思想的本質
「『 我們要 』 看得合乎中道」( 羅十二 3) 。史克基博士 (Dr.Graham Scroggie) 告訴我們,自我評估必須在以下三個的其中一個層面上: 超——高於;潛——低於;或平——正常。在超等級中是超然的人群,而在次等級中是較下等的人群——而他們都不在正確的位置上。我們基督徒不是把自己看得過高,便是看得過低。這些估計對教會和對自己都是不好的。相反的,有一個層面是理性和清醒的,因為它代表了基督的本質。讓我們仔細的思考這三個層面:
1)自我傾慕的層面
「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 羅十二 3) 。自我傾慕是可以在耶穌基督的教會裡找到的一種驕傲型態。那些有這種心態表現的人,往往是外向的,他們趾高氣揚的到處展示他們的造詣和成就,並誇口地說著只要有機會他們會大展拳腳的事情。這些人不但對自己沒有好處,對別人也不公平,而且還會因為沒有好的基督徒生活和與人不和而聲名狼藉。願神把我們的這種高傲自大從生命中裡釋放出來。
2)自我責備的層面
「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 羅十二 3) 。在這話語裡所暗示的是自我輕視的思想。有這種思想的人是內向的,他們既不榮耀神、不鼓勵自己、也不祝福他人。自我輕視往往被誤認為基督徒的謙卑,其實完全是兩回事,那只不過是驕傲的相反型態而已。它雖然不是華麗浮誇或高傲自大,但它卻為人帶來同樣的傷害和令神生氣。那高估自己的人,會老是做一些他幹不來的事情;而那低估自己的人,又會盡量逃避他能勝任的工作;在這兩種情況下,工作同樣無法完成。
教會像是一個行業,都有著多重的運作,所以必須擁有各種不同才能的人。因此,它可能沒有自我傾慕或自我責備的位置,但卻需要納理性和清醒的思想。
3)自我犧牲的層面
「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羅十二 3) 。這種思想的本質只能在基督身上找到,把自己的生命完全向祂屈服。或者對于謙卑這主題,典型的經文是腓立比書二章 5 至 8 節: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
慕安得烈 (Andrew Murray) 在他關于謙卑的一本書裡告訴我們那是死亡的道路。正如基督的服從,引領祂謙卑自己以至死在十架上,雖然如此,我們必須願意自我死亡,使我們能以自我的生命來換取基督的生命,這就是謙卑的本質。這不是一個自責的問題,也不件一個自貶的事情。這解釋了那經常被問及的問題: 「我如何能在自我上死亡?」 自我的死亡不是我們的工作,那是神的工作。在基督裡我們是在罪上死亡。我們的工作是用信心來接受這事實,並相信聖靈讓加略山的大能在我們身上彰顯,以致耶穌的順服與卑微能夠在我們裡和藉著我們被啟示。在實際的生活中,這意思是接受每一個刻意設計來令我們謙卑的際遇和環境。這種經驗必須被視為把我們釘在十架上的釘,從而讓基督的生命在我們的肉身上彰顯。只有這想法才是嚴肅認真的。只有在基督——就是我們卑微的典範裡,才能找到真正的理智和平衡的生命。自我傾慕和自我責備都是沒有用的,只有自我犧牲,正確地瞭解,看重基督多於自己,這便是真正的謙卑。
1 、舉例說明
二、謙卑是基督思想的操練
「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羅十二 3) 。我們既接受了基督的思想,便應反映出基督的思想,這就必須操練自己 ( 雅四 6 、 10) 。神不容許在祂面前存在驕傲。就是這個原因,祂把撒但逐出天國,又把亞當和夏娃逐出伊甸園,而且要把這種驕傲從我們生命中清除方感滿意。現在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我們各肢體在同一個身體裡一起生活和工作的時候,那代表了教會生活的操練。它具有三重的特徵:「
1)具有教會肢體的特徵
「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 羅十二 4-5) ,我們既以活的信來承認自己是耶穌基督的肢體,我們就必須以活的信來承認我們是互為肢體的。事實上,正是謙卑的操練,讓我們承認:
a) 我們的肢體是不能分離的
「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 羅十二 5 ;參看林前十二 13 ;弗四 4-5) 。雖然我們在種族、階級和性別上有著表面上的分別,我們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若我們已接受了基督的謙卑,那麼我們必須在身上顯示出,我們在救主耶穌基督裡同是一體的。
b) 我們的肢體是不可或缺的
「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 羅十二 4-5) 。團結一致並不代表單調,教會裡的團結有著廣泛的多樣性。各種不同的肢體在同一個身體上是互相依靠的,是相互之間不能或缺的 ( 參看林前十二 15-22) 。不承認這點是既自私又自大的,這一種看法或許可存在於地上,但在耶穌基督的教會裡卻無容身之處。
2)具有教會管家的特徵
「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慇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 羅十二 6-8) 。保羅顯明瞭在地方教會中七種不同形式的管家。這個數字表示了完全的和諧。一個有著基督樣式的信徒,不可看他自己或他人的恩賜比別人的強,要不然妒嫉或驕傲就會損害教會裡的關係。就是說每個信徒都有他的恩賜,但同時沒有一個基督徒是具有所有恩賜的。試看使徒所列舉的這七種管家:
a) 說預言
「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 羅十二 6) 。這是受聖靈感動而傳述的恩賜。說預言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 ( 參看林前十四 3) ,這種事工負責建立教會,推動教會和激勵教會。
2. 舉例說明
b) 作執事
「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 羅十二 7) 。這是在教會生活裡行政和管理上的事奉恩賜,這種才能不一定局限於世俗或物質上的。在使徒行傳六章 1 和 4 節裡,我們看到分發金錢和食物與及講道都是由聖靈充滿的執事所執行的。
c) 作教導
「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 羅十二 7) 。這是個解說和翻譯的恩賜。百基拉和亞居拉就擁有這恩賜,他們聽出在亞波羅的講道裡欠缺教義 「就接他來,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 徒十八 26)
d) 作勸化
「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 羅十二 8) 。這是個挑戰和鼓勵的恩賜。這有別於教導的恩賜,但有時統一個人可以是兩者兼備的。教導是在頭腦上的,而勸化則指向人的心和意志 ( 參看提前四 13 ,六 2) 。
e) 施捨
「施捨的,就當誠實」( 羅十二 8) 。這是一個慷慨方面的恩賜,所有信徒都或多或少的擁有這恩賜。運用施捨的恩賜應當一心一意和甘心樂意的,因為 「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 林後九 7)
f) 治理
「治理的,就當慇勤」( 羅十二 8) 。這是個領導的恩賜,它可以應用在組織者、監督、或基督徒工作的主管身上。在新約全書,同一個字被用在家庭生活的關係裡 ( 參帖前五 12 ;提前三 4) ,也用於形容長老的職務 ( 提前五 17) 。這種領導工作必須慇勤地執行,意思是 「十分小心的抱著熱誠地。」
g) 憐憫
「憐憫人的,就當甘心」( 羅十二 8) 。這是個教牧探訪的恩賜。它包括對生病、貧窮、受苦和悲哀的人作出關懷,並且要甘心樂意的。換句話說當你作出同情和慰問時,要在你的面上戴上神的光采。
3)具有教會團契的特徵
「愛人不可虛假」( 羅十二 9) 。一個人可以是教會的會友,但卻沒有教會的團體生活。團契的精粹在於愛。保羅警告我們不要作一個假冒為善或角色的扮演者。使徒然後列出愛的特徵:
a) 愛是單純的
「惡要厭惡、善要親近」( 羅十二 9) 。史克基博士( Graham Scroggie )寫道: 「如果道德沒有從邪惡裡抽回,真正的愛並不存在。在現今這假冒為善和道德淪亡的世代,我們應當培養出一個嫉惡如仇的心。」 一個人對惡的厭惡程度,是與他對善的親近程度成正比的。
b) 愛是個人的
「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 羅十二 10) 。若一個人已獲重生,他便會愛他的弟兄 ( 約壹三 14) ,但這不是說他會鍾愛某一弟兄。真正的愛會讓人尋找每個弟兄而愛他們。這愛是所有基督徒都共有的榮譽,不分彼此。
3. 舉例說明
c) 愛是熱情
「慇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 羅十二 11) 。基督徒必須熱衷於為榮神益人而作的事。這裡的中心思想是在基督徒事奉的各方面,都對主耶穌充滿熱愛。
d) 愛是忍耐
「在患難中要忍耐」( 羅十二 12) 。無論遇上任何患難或逼害,挫折或敵對,信徒必須忍耐。我們活在這勞碌的年代,匆忙和壓力使我們失去忍耐的能力。戴德生認為忍耐是宣教事奉的主要先決條件。
e) 愛是常作禱告
「禱告要恆切」( 羅十二 12) 。這包括基督徒生命裡的禱告活動和態度。這種恆切的禱告讓愛的其它因素得以健康。當人們聚在一起禱告,愛的團契便得以鞏固,教會的生活便得以加深。
f) 愛是實際的
「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的款待」( 羅十二 13) 。這是愛的實際行動,不是單憑口說的。真愛以實際的善意傳遞聖徒的需要。它在這缺乏愛的世界為那些孤獨的人提供款待,使他們得到基督徒團契的熱誠。同一思想出現在希伯來書十三章 1 至 2 節: 「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所以我們被規勸要尋求提供款待的機會,而不是等待機會到來。
這是教會團契中何等榮耀的七種愛的表現!如果信徒都能反映出這基督的性情,又能運用這基督的操練,世人都會退後一步,作出注意並相信它。
結語
現在是讓我們回到神救贖我們目地的時候了。這救贖使我們脫離一切罪惡、又潔淨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 ( 參看多二 14) 。回歸的旅程包含謙虛,就是顯示出一個象基督的本質和反映出一個象基督的操練。只有這種謙卑才可以使世人相信我們是基督的身體而耶穌是我們的頭。
當著名的丹麥雕塑家托瓦爾森 (Albert B.Thorwaldsen) 完成塑造基督的人像,他讓粘土自行變硬自己便回家去了。當晚濃霧從海上捲來。翌日早上當那雕刻家回到他的工作室,他以為他的傑作已毀諸一旦。基督那莊嚴的頭,本來是望向天空的,現在卻朝著下方。泥像本來是向上伸開彷彿給人祝福的雙手,現在卻伸向前作邀請的姿勢。凝視著走了樣的塑像,托瓦爾森猛然發覺這才是那塑像應有的姿態。 「如果你要看到基督的臉,他高呼道,你必須跪下來。」 那是多麼真實啊!我們只有跪下來,才能夠認識基督思想的本性和操練。這就是應有的謙卑。
附加評注
1. 舉例說明
一個美國遊客走在印度的一條街上,她碰見一個年輕的宣教護士正在替一個患有痲瘋病的老人洗腳。那遊客看到那情景便感到嘔心。 「就是給我多多錢我都不肯幹這種事情!」 她說。那年輕的護士抬頭看著她,微笑地說: 「我也不會,」 她說, 「但我會肯為基督而做。」 有基督地思想便是有謙卑地思想。 (Sue Monk Kidd, Daily Guideposts, Carmel, N.Y., 1982, p.195, adapted)
2. 舉例說明
一個男子來信說他曾因一宗嚴重的交通意外令他完全癱瘓,但現在他開始恢復上身的活動能力,並希望能為基督做些事情。他有一部打字機。 「我能為你們的組織打卷標嗎?」 他寫道。我在回信中表示我們用得著他的幫忙。那人的回復是: 「當我知道我能為神做些事情,不禁喜極而泣。」(Phil Butler , Anchor Devotional, Wheaton, 1983, p.333)
3. 舉例說明
魯賓·威區 (Reuben Welch) 談及要看待別人是一個人時這樣描述:有一天下午我正在山區的退修會回來的路上,我們的車隊有五輛車。我們在行進的時候,一個巡警指示我們停在路邊。那時的情況是五個生氣的司機對著這年青的警察。我正在感到厭煩的時候,我望著這年青的巡警,他竟然在發抖。他用他那緊張的手寫著告票,而他褲子上的褶痕就在打著顫。突然間我的態度全改變了。我體會到他是一個年青的警察,縱然極之緊張,卻希望把事情做好,而他大概正後悔沒有放我們一馬。在這套制服後面的,是有血有肉的一個活人。 (Reuben Welch , We Really Do Need Each Other, Nashville, n.d., p.97, adapted)
進深研究書目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s to the Romans, rev.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5).
Donald Grey Barnhouse, Expositions of Bible Doctrines, Taking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10 vol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8 – 1964).
F. F. Bruce, The Epistle of Paul to the Romans,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8).
Robert Haldane ,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s to the Romans, (Evansville, Ind.: The Sovereign Grace Book Club, 1958).
H. A. Ironside , Lectures o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Neptune, N.J.: Loizeaux Brothers, 1962).
Alan F. Hohnson, The Freedom Letter, 2 vols., (Chicago: Moody Press).
Martin Luther,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Roman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60).
Handley C. G. Moule, The Epistle of St. Paul to the Romans, (Fort Washington, Pa.: Christian Literature Crusade).
William R. Newell, Romans Verse by Verse, (Chicago: Moody Press, 1938).
John Phillips, Exploring Romans, (Chicago: Moody Press).
James M. Stifler,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Chicago: Moody Press, 1960).
W. H. Griffith Thomas, St. Paul『s Epistle to the Romans: A Devotion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