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講章大綱
系列: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戰勝墳墓與世界
經文:可十六1-20
金句:「那少年人對她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可十六6)
引言
到現時為止我們看了馬可福音的兩個主要段落: (1) 僕人的無比事工 (1-7 章 ) ; (2) 救主的無比話語 (8-15 章 ) ;現在我們來到 (3) 君主的無比證據 (16 章 ) 。馬可福音的最後一章有兩個主要分段,講述對墳墓的征服 (1-13 節 ) 和對世界的征服 (14-20 節 ) 。
一、對墳墓的征服 (可十六1-13)
1 )絕望和耶穌的地上安息 ( 可十六 2-3 ;約二十 11)
2 )喜悅和耶穌的復活 ( 可十六 9)
3 )懷疑和關於耶穌的熱烈報告 ( 可十六 13)
二、對世界的征服 (可十六14-20)
1 )開始天國的進程 ( 可十六 15)
2 )確定君王的存在 ( 太廿八 20)
結語
我們一起研究了主耶穌來到世界,戰勝罪惡和救贖人類。從事情中,我們得知神的國度是遍及全球並直到永遠的。我們是祂今天的門徒,而主希望委派我們進行祂的事工。祂已經屈身來戰勝了罪,現在祂要求我們以祂的名出去戰勝世界。
43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戰勝墳墓與世界
經文:可十六1-20
金句:「那少年人對他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可十六6)
引言
到現時為止我們看了馬可福音的兩個主要段落: (1) 僕人的無比事工 (1-7 章 ) ; (2) 救主的無比話語 (8-15 章 ) ;現在我們來到 (3) 君主的無比證據 (16 章 ) 。馬可福音的這最後一章有兩個主要分段,講述對墳墓的征服 (1-13 節 ) 和對世界的征服 (14-20 節 ) 。
一、對墳墓的征服
「那少年人對他們說: 『 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 』」( 可十六 6 ;亦參看 7-13 節 ) 。
本章裡提及的第一個人物是抹大拉的馬利亞 (1 節 ) ;她是第一個見到復活了的基督的人 ( 可十六 9) 。我們對馬利亞所知的不多。也找不到關於她父母、婚姻狀況或年齡的紀錄。猶太法典塔木德經 (Jewish Talmud) 告訴我們她是原居於抹大拉的,那是瑪拿西族的一個小鎮,意思是塔或城堡—— 一個聲名狼藉的地方。當馬利亞在耶穌復活那天的早上帶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 ( 可十六 1) ,注意:
1)絕望和耶穌的地上安息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陽的時候,她們來到墳墓那裡,彼此說: 『 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滾開呢? 』 」( 可十六 2-3) 在約翰福音廿 11 ,我們讀到 「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 耶穌對馬利亞的意義非常之大。我們可以看到她是與 「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撒羅米」( 可十六 1) 一同前往用香膏去膏耶穌的身體。她充滿著絕望,因為她失去了她的醫治者、幫助者和英雄 。
2)喜悅和耶穌的復活
「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穌復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 可十六 9) 。關於這一節,我們需要再一次參考約翰福音來獲得更多的細節 ( 參看約二十 11-18) 。所發生的事情明顯的使 馬利亞非常高興。祂必定已告訴她關於戰勝死亡和延續的生命。
復活激發早期的門徒提起新的熱誠,而對我們也應該有同樣效用。
1. 舉例說明
3)懷疑和關於耶穌的熱烈報告
「他們就去告訴其餘的門徒,其餘的門徒也是不信」( 可十六 13) 。門徒們幾次被關於復活的消息所轟擊。第一次是那三個女人 ( 可十六 1) ,然後是彼得和約翰 ( 參看約二十 6 、 8) ,而現在是那兩個 ( 可十六 12) 正前往以馬忤斯 ( 參看路廿四 13) 的門徒,他們來告訴其他門徒他們遇見了耶穌,而且祂更和他們說話和一起行走。其餘的們徒都是一致的表示懷疑。如果我們不承認懷疑的存在性,我們便不是面對現實的人。
2. 舉例說明
二、對世界的征服
「後來,十一個門徒坐席的時候,耶穌向他們顯現,責備他們不信,心裡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復活以後看見他的人」( 可十六 14 ;參看 15-20 節 ) 。這些話語並不是來自那兩份最古老的希臘手抄本,因此他們的真實性被某些人所質疑,但卻又未能證明是虛假的。
1)開始天國的進程
「他又對他們說: 『 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 』 」 ( 可十六 15) 。門徒接受耶穌的親口教導已經有三年了,而且又目睹祂的去世。他們曾經歷絕望、懷疑和首個復活節的喜悅,而現在他們受耶穌所委派 「往普天下去傳福音」( 可十六 15) 。當他們把勝利的訊息帶給全世界的時候,他們的工作顯露著三件事情:
a) 熱心
「往普天下去」( 可十六 15) 。幾乎在任何年代,教會都有一些男女熱切的遵行這命令並且是不惜代價的。
3a. 舉例說明
3b. 舉例說明
3c. 舉例說明
「對正派的事情擁有熱忱是一個應該垂涎的品質。」 孫德生 (J.Oswald Sanders) 在他的著作《門徒訓練的困難》( The Problems of Christian Discipleship )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 1958, p.104) 裡說。 「根據《簡明牛津字典 》這個字的意思是 『 進行一個動機時的誠摯和熱情……熱烈和堅持的努力 』 。很不幸,這個包涵著這樣值得擁有的品格的字竟變成貶義詞,而且往往表示一個十分熱心,卻缺乏平衡和智慧的人。」 雖然熱忱並不是一個特別的基督教字眼,但它在基督徒的字彙裡有著肯定的地位。它能在不論是世俗的或是神聖的任何生命活動中被彰顯出來。所有曾經在神的事奉或在人的服務中有出色成就的人,都擁有著支配性的熱忱,讓他們在追求他們的目標時能跨越所有障礙。
「我們的主在年幼的時候便在某獨特的程度上顯示出這品質。那是因為祂對天父的家和利益的熱忱,而在只有十二歲的時候受到其父母的冤枉指責。祂的熱忱自始至終從沒有絲毫減退,從祂的童年直至它把祂帶上十字架。」
b) 傳福音
「傳福音給萬民聽」( 可十六 15) 。每一個人都要聽到這好消息。耶穌給門徒的任務至今仍保持不變,沒有道理被廢除掉。傳福音給萬民聽的任務需要由我們這一代重新開始。
4a. 舉例說明
4b. 舉例說明
4c. 舉例說明
c) 教育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太廿八 19) 。我們需要從馬太福音把大使命的那第三個和重要的方向加進來。注意這裡有一個不可思議的解經重點。那命令式的主動詞是 「使萬民作門徒」 ,而 「去」 、 「施洗」 、 「教訓」 都是支持 「使人作門徒」 這主要活動的分詞。 「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太廿八 19) 和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太廿八 20) ,是徹底解釋真道和讓其在今天活現的原則。
2)確定君王的存在
「我就常與你們同,直到世界的末了」( 太廿八 20) 。我們再次轉到馬太福 音,在這裡我們有大使命的最完整版本。當我們把得勝的訊息帶給全世界,注意我們也有:
a) 神同在的證據
「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太廿八 20) 。耶穌持久不變的同在支持著任何年代、地方、和環境下的基督徒工作者。當我們臨到耶穌在馬可福音十三章所說的 「 黑暗年代」 ,我們需要知道的,有祂與我們同在。
5. 舉例說明
b) 神同工的證據
「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 可十六 20) 。 「主和他們同工」(sunergoutos) 這個短語,在新約聖經裡只能在這裡找到。 Sunergos 這字曾在羅馬書十六章 21 節以 「同工」 和歌羅西書四章 11 節以 「一同作工」 出現過。神的同工為我們帶來巨大的屬靈權柄感。
6. 舉例說明
c) 神能力的證據
「用神跡隨著,證實所傳的道」( 可十六 20) 。 有了祂的同在感和同工感,必然的結果就是感受到祂的能力。 一小撮頗為普通的人,被委派負責有史以來的最大事 業。他們沒有任何物質資源或設備,但他們卻把福音傳遍當時已知的任何地方。歷史裡沒有比這事實更奇妙的了。
7a. 舉例說明
7b. 舉例說明
7c. 舉例說明
結語
我們一起研究了主耶穌來到世界、戰勝罪惡和救贖人類。在這些事情中,我們得知神的國度是遍及全球並直到永遠的。今天我們是祂的門徒,而主希望委派我們進行祂的事工。祂已經屈身來戰勝了罪,現在祂要求我們以祂的名出去戰勝世界。
附加評注
1. 舉例說明
一○六六年希斯丁戰役( Battle of Hastings )正當高潮的時候,威廉皇帝駕崩的謠言傳遍諾曼戰線。威廉騎著他的座騎飛馳於軍隊行列之中,高叫: 「我活著!我活著!」 皇帝的出現給他們帶來勝利的信心。 (John Eddison, Christian Faith, London, n.d., p.41)
2. 舉例說明
享利·鮑爾斯 (Herry Bowers) 的名字在關於探索和發現的年報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當他和史葛隊長和威爾森博士 (Dr「Bill」Wilson) 一起的時候,他才廿八歲。一九一二年三月他從南極回程時,被困在一個旋轉的暴風雪之中,他就在那個小帳幕裡一睡不起。有一次鮑爾斯在他的日記裡寫道: 「我似乎陷進了難以自拔的懷疑和不信之中。為什麼我們會有那麼多的失望呢?就是沒有它們,生活已經是夠困難的了。每一件事都像一個毫無希望的難題。我覺得我應該永遠不走出去,那裡毫無意義。」(Peter Masters , Men of Destiny, published by Evangelical Times, 1968)
3a. 舉例說明
二百年前德國有一個男孩名叫親岑多夫 (Nikolaus Zinzendorf) 。有些男孩子是喜歡結黨的,而尼哥拉斯便與他的玩伴結成一黨。他們說: 「一個組織總得有個名稱才行。」 而他們就起了一個名字叫作芥菜種同盟會 (The Order of the Grain of Mustard Seed) ,因為他們說: 「雖然我們組織還小,我們希望會發展得很大,而且基督說,一粒芥菜種是所有種子中最小的,但它卻可以長成一棵樹。」 然後他們說: 「我們必須有一個誓言。」 最後他們選擇了這字句: 「我們組織的會員承諾愛全人類。」 之後問題便來了: 「我們要作什麼?」 尼哥拉斯說: 「如果我們愛全人類,就讓我們為傳教士收集經費吧。」 那是個了不起的答案。芥菜種同盟會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兒童宣教同盟。 (G. R. Balleine , Christianity in Action, published by Home Words, p.36)
3b. 舉例說明
十九世紀時在非洲西岸,一個傳教士的平均壽命是四個月,但從沒有招募不足的情況。今天,非洲有著全世界其中一個發展得最快速的基督教會;它收割著十九世紀那些熱心者的善行。今天我們是何等需要那種熱心啊!
3c. 舉例說明
今天,一個在校園裡的共產黨員會被提供一張有廿五個學生的名單,他必須設法引導他們加入共產黨。我們的基督徒學生就甚少有這種心志。但早期的基督徒卻翻天覆地的,學著安得烈的榜樣,一個接著一個的不斷向別人介紹耶穌。 (H. S. Vigeveno , Thirteen Men Who Changed the World, Regal Books, 1966, p.7)
4a. 舉例說明
一個田納西山區的傳道人有兩句無價的名言,是關於情緒的正確看法。 「今天我們去觀看球賽的時候」 ,他說, 「會作出我們的呼喊;去看電影的時候會放聲哭泣,而去到教會則會呆著不動!」 他更對任何經驗的情緒方面,提供了一個測試。他補充地說: 「我不管你跳得有多高,或喊得如何響亮,就像你站到地上就會行走一樣自然。」 (Leighton Ford , The Christian Persuader, London, 1967, p.123)
4b. 舉例說明
一九一二年四月十四日,當危難的信號從鐵達尼號四面八方的劃破北大西洋的夜空的時候,加利福尼亞州人號是最接近出事現場的。加利福尼亞州人號極速航行大概只需一個半小時便能到達鐵達尼號 ( 這是當時的指揮官在華盛頓的聆訊中承認的 ) 。但加利福尼亞州人號卻從未到達鐵達尼號沉沒的地點。
「為什麼在接到無線電後你們沒有駛往意外現場?」 密支根州參議員威廉史密夫 (William Smith) 在聆訊中問。那指揮官在證人席上不自在地換著姿勢說: 「由於我們害怕冰山,我們停止不動。因為這個原因我們的爐火封住了而發不出蒸汽來。」
沒有火,便沒有動力,沒有人獲救!那時是否沒有任何能力可以從船的殘骸中作拯救?當然有,但救助不是靠新技術所完成的;也不是靠美麗的用辭來驅走暴風的魔鬼。把火重新燃點起來吧!當神的火焰在一個年輕人的靈魂裡燃燒,這世界是沒有能力抵擋他的。 (Gustav F. Johnson , Decision, Minneapolis, March 1971)
4c. 舉例說明
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泰萊史密夫主教 (Taylor Smith) 正探訪西敏寺。當他走下其中一條信道的時候,他來到李文斯頓( David Livingstone )的墓前。在那裡他念著上面的字: 「我的另外一頭羊。」 當他站在那裡問了神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如果我們不獻出我們的腳前去,誰會把那些羊帶進來?」(Maurice Whitlow , Bishop Taylor-Smith, London, 1938, p.43, adapted)
5. 舉例說明
一個東方寓言講述兩個同樣渴望種植棕櫚的人。故事是這樣的,其中一個人得到神的應允可以為他的棕櫚樹呼風喚雨。若他希望有陽光,向天祈求,便蒙應允;若他需要雨水,向天祈求,雨便降下。一切條件都掌握在他手中。但日復一日,他所悉心照料的棕櫚樹卻愈來愈衰弱,最後就枯萎了。哀傷之下他去找那在遠處的朋友,發覺他的樹長得蓬勃茂盛。他說: 「為什麼會這樣的呢?我的樹死了。」「你是如何栽種的呢?」 他問他的朋友。 「我要陽光,就有陽光;求雨,便有雨。一切由我操控,但無論我多細心,它都活不了。」 他得到的回答是: 「啊,你應該讓神來掌管它。我把我的交了給神,結果今天它生長得滿有生機。」(The Expositor』s dictionary of Texts, London, n.d., p.567)
6. 舉例說明
沒有人可以讀那無畏的傳教士加德納 (Allen Francis Gardiner) 的回憶錄而不受感動的。他與他的六個同伴前往南美洲最南端的比頓島( Picton Island )的故事,是所有宗教文學作品其中一本最感人的。那充斥在那些飢餓者日記中的懇切禱告,更是讓人熱淚如流。遲來的救助船在一八五一年十月廿一日終於到達,而他們未被埋葬的屍體在在岸邊被發現。最後一篇日記的日期是九月五日。那是一篇何等的日記啊!雖然情況糟得不能再糟,神的安慰依然沒有離棄他。加德納寫道: 「慈悲的神對我的慈愛是何等偉大和高深。雖然四天以來我體無完膚,對飢渴都毫無感覺,祂仍保守著我直到現在。」 以同樣的單純和堅定不移的信任,我們敢相信,他曾為生命努力掙扎。 (W. E. Sangster , He is Able, Wyvern Books, 1936, p.35)
7a. 舉例說明
在一所農業學院裡,一組學生決定測試一個番瓜的承托能力。他們為它造了一個平衡精確的鐵軛,它會在一個磅秤上準確地顯示那小番瓜在生長時的力量。經過一些時日,他們的詫異卻與日俱增。起初它才舉起廿磅。當那植物繼續長大,磅秤的讀數是五百磅,然後是一千磅。它的承托力繼續壓逼鐵軛而達到五千磅。肯定這已是極限了,他們說。但它仍繼續著。後來他們把它從籐上割下來。從那一刻起,那力量消失了。磅秤的讀數跌為零。與枝子分離是會力量全失的。 (J. Oswald Sanders , Light on Life』s Problems, London, 1944, p.47)
7b. 舉例說明
戈登博士 (Dr.A.J.Gordon) 對宗教書籍商人約翰、瓦薩叔叔作了這樣的描述: 「任何人在被他接觸的一刻,都會實在的感到一個強勁的電震。那樣強烈的熱忱加上那樣具磁性的禮儀,那種印象是一閃而至而且是壓倒性的。像閃電一樣穿刺的敬虔,永遠都衝上最高之處。昏睡的基督徒會在他來的時候驚醒,就像睡著了的士兵聽到軍號吹起一樣。」 (J. Oswald Sanders , Light on Life』s Problems, London, 1944, p.47)
7c. 舉例說明
慕迪( D.L. Moody )有一次在黑門山向一群傳道人演講時說: 「無須放下你們的工作來等待這能力的賦予,但在你們得到它之前不要滿足。年輕人啊,你們只要向至高之處尋求,便能得到這祝福。當你們擁有這能力時,知道其存在絕不困難。如果我們的生命行到盡頭,我們不用為這賦予等待很久。這有時是一條頗長的過程。若神在我們狂妄自大的時候賦予這力量,我們便會變得像孔雀般虛榮,那麼我們便沒有生命了。」 (Sanders, p.51, adap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