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講章大綱
系列: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艱難的話語
經文:可十三1-37
金句:「在那些日子,那災難以後,日頭要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可十三24)
引言
當我們來到這怕人的一章,對於末後災難事件的內容、關注和結論,我們有一定的認識。耶穌不但預言聖殿被毀,卻論到這年代終結的「災難」(可十三 24 )。
一、艱難的話語(可十三1-27)
1 )預言的肯定(可十三 2 )
2 )預言的接受(可十三 3-4 )
3 )預言的應用(可十三 5-27 )
二、艱難的比喻(可十三28-37)
1 )基督再來的逼近(可十三 28-31 )
2 )基督再來的突然(可十三 32-37 )
三、艱難的問題(可十三28-29、32-37)
1 )我們所有人想要提出的問題(可十三 4 )
2 )我們所有人希望提出的問題(可十三 32 )
結語
這一章提到「艱難的話語」,在我們這世代同樣適用。耶穌將要再來,忽然之間,叫人感到驚訝;所以我們的禱告應該是:「主啊,我願你來!」(啟廿二 20 )願神賜給我們傳福音的熱忱,使用每一刻來領人進入神的國。
40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艱難的話語
經文:可十三1-37
金句:「在那些日子,那災難以後,日頭要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可十三24)
引言
當我們來到這怕人的一章,在引言部分我們讀到:
1. 巨大的內容
並不是因為這題目惹人驚訝,而是耶穌私底下教導門徒(可十三 3 )。每當耶穌私底下教導門徒,一般都是重要的時刻。
2. 巨大的關注
耶穌論到末世的災難事件。祂所預見的,祂稱為「災難」(可十二 24 ),然而,最接近耶穌年代的事情,就是聖殿被毀,這是耶穌和門徒可以看見的(可十三 30 )。
3. 巨大的結論
啟示的結局就是明天要成為「災難的開始」(可十三 8 ),「生產痛苦」的開始代表著災難即將發生。「災難」是 odin 。在新約聖經中只出現了兩次。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三節翻譯為「生產的痛苦」,在使徒行傳二章廿四節是「死亡的痛苦。」因此,災難的事情是以「生產的痛苦」或「死亡的痛苦」到臨;我們在基督裡的位置將決定我們要面對什麼。讓我們好好研讀這一章聖經。
一、艱難的話語
「在那些日子,那災難以後,日頭要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可十三 24 ,另參看 1-27 )。耶穌與門徒剛從女院的庫房來到,女院是聖殿內第二大範圍。他們抵達了「耶穌在橄欖山上對聖殿而坐」(可十三 3 ),面對著宏偉壯麗的聖殿,許多人均認為這是世界奇景之一。「耶穌從殿裡出來的時候,有一個門徒對他說:「夫子,請看。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可十三 1 )
希律聖殿的建造開始於公元前廿年,即使耶穌和門徒所看見那所聖殿五十年以後,工程還未完結。聖殿的位置在摩利亞山。按邏輯常理而言,若要在山頂上興建一座大型建築物,必先開闢部分平坦地方,然而,希律的工程師卻選擇建造一幅大型的土牆,將山頂圍起來,用牆將四周圍起來,將聖殿建造在山頂的平原上。約瑟夫 (Josephus) 告訴我們,土牆中有些石磈有四十呎長,廿呎高和十八呎寬。很有可能就是這些石磈叫門徒感到讚歎(可十三 1 )。
從城市進入聖殿要經過一座橫渡泰路普恩谷的橋。這條橋的確是一項工程作品。橋長 354 尺,離谷底 225 尺,其上有一條闊 50 尺的車道,直通往聖殿的皇家門廊。我們再從約瑟夫處得到資料,橋的結構包括了廿四呎長的石磈。聖殿的外在包裹著金片,反映著陽光的光輝,倘若角度正確的話,你不能直視聖殿。因此,當門徒看見這座鉅大、堅固、迄立不倒、真正奇妙的建築物,他們真以為這建築物將立到永遠。
1)預言的肯定
「你看見這大殿宇嗎?將來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 katulo ; 可十三 2 )。 Kataluo 按直接的意思可以譯作「倒下來」,指著一種逐漸、每一塊石頭逐一拆下來。這預言後來終於實現了,羅馬人在公元七十年攻陷耶路撒冷後,將石塊逐一拆下來。要注意,耶穌預言聖殿被毀的時候,在第二節用了雙重的否定來加強語氣。
2)預言的接受
「耶穌在橄欖山上對聖殿而坐,彼得、雅各、約翰和安得烈暗暗的問他說:『請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有這些事呢?』」(可十三 3-4 )這預期的確是不清楚的(可十三 2 ),然而,門徒看來仍然平靜地接受了。他們接受了預言的真實;他們希望知道箇中的時間和預兆(可十三 4 )。
要注意耶穌再次坐下來教導(可十三 3 ),饒有趣味的是,當耶穌坐下來教導門徒「登山寶訓」這些基本原則的時候,祂選擇了山邊;如今當祂向我們論到末後事件時,祂再次坐在山邊旁,教導祂的門徒。
3)預言的應用
「耶穌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可十三 5 ,參看 6-27 )。在這些經文中,我們發現時間的三種分類: 1) 趨向耶路撒冷被毀的時候; 2) 趨向末後災難事件的時間; 3) 這些事件以後的時間。我們研讀這些經文時要特別小心,因為不同時間會同時出現,如同不一樣的距離觀看山脈一般。我們不容易看見劃分山峰的山谷。而山脈看起來像擠作一團似的,事實上,它們相距可以有數個山谷和山峰。以下是一個大綱草擬:
a) 現在的時間——第一層面(可十三 5-13 )
這是指著耶穌所預言聖殿被破壞(可十三 2 ),對於門徒來說,即指四十年以後的事情。這期間的標記包括有「迷惑人的」(可十三 5-6 ),「打仗和打仗的風聲」(可十三 7 ),「……國要攻打國……地震……和饑荒」(可十三 8 ),然後有背叛與出賣的事情(可十三 9-13 )。
我們確有理由相信,這時間的記號剛好與聖殿破壞相符。總而言之,耶穌回答了門徒有關時間和記號的問題(可十三 4 )。然而,沒有理由顯示出,這答案單是指那一段時間而已。
再一次,約瑟夫 (Josephus) 向我們提供了耶路撒冷陷落及聖殿被毀的可怕詳情。約瑟夫仔細描述居民陷於饑荒的情況,全城儘是屍骸。總共有九萬七千人成為階下囚,被擄到羅馬去,接近有一百一十萬人死於飢餓和刀劍。
b) 將來的時間——第二層面(可十三 14-23 )
這時間包括了三件重要事情: 1) 「行毀壞可憎的」(可十三 14 ); 2) 「自從神創造萬物直到如今,並沒有這樣的災難」(可十三 19 ); 3) 神作一定程度的介入,使受苦的日子減少(可十三 20 )。
c) 最終的時間——第三層面(可十三 24-27 )
這時間的記號就是基督的再來:「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駕雲降臨。」(可十三 26 )
二、艱難的比喻
「你們 … 學個比方」(可十三 28 ,另參看 29-37 )。耶穌在橄欖山上教導了七個比喻。馬可記錄了兩個,其餘的都記在馬太福音內。要注意馬可記錄了兩個比喻都是關於耶穌的再來。
1)基督再來的逼近
「這樣,你們幾時看見這些事成就,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可十三 29 ,另參看 28-31 )。若說這個比喻只可以在以色列身上應用,這是錯誤的想法。無花果樹和葡萄樹都是神子民的記號,然而,卻不是唯一可以用的。這比喻有約一個好村民的法則;這也是路加的要點:「你們看無花果樹和各樣的樹。」(路廿一 29 )
若要解釋這比喻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對於三十節「世代」( genea )一詞的解釋。按自然的理解,「世代」應翻譯作「這活人的世代」,然而從經文的背景上看卻是指到災難而言。因此,看來應該採用 papyri 的用法,即使是「人類」或「譜系」的意思。耶穌說:「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駕雲降臨」(可十三 26 )。無論我們採取什麼方法來理解,我們也必須「學習這比方」(可十三 28 ),並知道耶穌「近了,正在門口了」(可十三 29 )。這在什麼時候發生呢?已經非常接近了,卻仍然不是立即可見。基督第二次再來是天上響號,是毫無預兆的,卻並非沒有準備的。祂再來是突然之間來到,先前卻是有若干標記的。
路德 (Luther) 說得對:「我們全心全意地期盼和渴想好些標記臨到我們身上,我們不能親眼看見基督的再來,然而這也不會延遲太久,的確有些人是可以活著看見主的再來。」( M. Basilea Schlink , Lo , He Comes , p.14 )
1a. 舉例說明
1b. 舉例說明
2)基督再來的突然
「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也是對眾人說:要警醒!」(可十三 37 ,另參看 32-36 )「警醒」( gregoreite )一字的意思是「要時刻留心。」這是一個對門徒嚴肅的命令,論到耶穌忽然間的再來。意外地,「警醒」( gregoreite )亦迅速地成為早期教會一個流行的名詞。父母親經常以「格雷戈裡」為子女命名,因為他們希望子女能夠警醒耶穌基督的再來。
這比喻告訴我們有一個人(可十三 34 ),我們很容易將這人視同於耶穌自己,「離開本家」(可十三 34 ),遠離他的僕人( douloi )要工作去,並吩咐「看門的警醒」,直等到他回來(可十三 34 )。看門的人即等於新約教會中的使徒,並今天看守教會的人。
清教徒約翰 崔普 (John Trapp) 說:「這是每一位真信徒袖子上的徽章,他一心等候並渴求基督第二次再來。」因此,我們也應該警醒地期待著耶穌快要,並且忽然之間的再來。基督的再來將會叫人感到驚訝,大部分人均措手不及——「因為你們自己明明曉得,主的日子來到,好像夜間的賊一樣」(帖前五 2 )。
2a. 舉例說明
2b. 舉例說明
三、艱難的問題
「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可十三 32 ,另參看 28-29 、 32-37 )。我們大部分人對於將來末世的事件、大災難和耶穌的再來都存有不少疑問。倘若沒有其它論據支持,我們所要處理的不過是許多不能思想,屬於未知領域的課題。對於眾多提出來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三大標題:
1)我們所有人想要提出的問題
「請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有這些事呢?」(可十三 4 )耶穌在馬可福音第十三章中,向門徒提供了個中要點,真有可能知道我們身處在屬天時間表中的哪一個時段嗎?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憑著時間的標記,來準確推斷出耶穌再來的時間?耶穌在這一章中的回答並不十分清晰,既「是」且「不是。」「是」的意思是,當耶穌說:「你們可以從無花果樹學個比方: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這樣,你們幾時看見這些事成就,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可十三 28-29 )。若是耶穌持「不是」的,即是當耶穌說:「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可十三 32 )。正如波士頓的戈登 (A.J.Gordon) 說:「對於耶穌再來的事實,我們有一個教義上清晰的肯定;然而對於耶穌再來的時間,我們有一個教義上清晰的不肯定。」
2)我們所有人希望提出的問題
所以,究竟耶穌會在什麼時候回來?第卅二節說:「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
麥肯尼 (Robert Murray McCheyne) 是蘇格蘭登第市一位聖潔的牧者,他曾經描述一個故事。有一個晚上他將要講道,然而他首先詢問會眾中的前排說,耶穌什麼時候回來。他逐一問會眾說,他們是否認為耶穌今天晚上會來,他們所有人都回答說:「我不認為耶穌今天晚上回來。」麥肯尼宣讀這句經文:「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辰,那僕人的主人要來」(太廿四 50 )。對於耶穌的再來,我們只能夠肯定若幹事情。其中一件事情是十分清晰:祂回來的那一刻將叫許多人感到驚訝。
在一八六○年,法國的化學家伯洛特 (Pierre Eugene Marcelin Berthelot) 說:「在一百年之內,物理學和化學將發現什麼是原子。我相信當科學發展至那時候,神必然從天上來,隨著祂鑰匙的響聲,祂對人類說:『各位,結束的時間到了』。」伯洛特所想像的時候已經肯定的來到了。
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日早上五時三十分,在新墨西哥洲沙漠上閃耀著比一千個太陽光還要亮的光。一名科學家哭泣著說:「神啊,我們製造了地獄。」
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人類對於原子的知識,使我們在地上製造了地獄。倘若我們沒有關心,或恐懼再有猶太人遭大屠殺的事件發生,則我們沒有什麼人性可言。
最多人提出的問題是:「倘若我這樣子的生活,我可以對主忠心嗎?」聖經沒有錯誤的教導告訴我們,倘若神要求子民忍受某些困難的時刻,祂必然裝備子民以應付這些時間或情況。祂的命令能加給我們力量。
結語
這一章提到「艱難的話語」,在我們這世代同樣適用。耶穌將要再來,忽然之間,叫人感到驚訝;所以我們的禱告應該是:「主啊,我願你來!」(啟廿二 20 )願神賜給我們傳福音的熱忱,使用每一刻來領人進入神的國。
附加評注
1a. 舉例說明
據稱,當一九四四年「第二戰線」愈是逼近的時候,這月內的每一天都有大批船艦從英國出發,朝歐洲大陸揮軍挺進。這一天,後世稱為「反攻日」( D-Day )。當這天真的來臨時,事前毫無兆警。「就在這一天。」忽然間……沒有任何的警告,然而,德國人應該早知道有這一天的到來。這就是「主必再來」( Parousia )的意思,教會必須經常,並且一定期待著這一天的來到,「直等到祂來。」然而,主再來的日子象賊一樣。當我們「永恆地與主一起」時候,就是我們享受永恆喜樂的開始。( Ronald A. Ward , Mind and Heart, London, 1965, p.138 )
1b. 舉例說明
在十七世紀的數年間,在英國的國土上沒有一位君王在位。這是一段稱為英聯邦的時代。克倫威爾 (Oliver Cromwell) 統治國家,而原來的君王查理士二世 (King Charles II) 流亡法國。對查理士君主仍然忠心的人還與他保持聯絡,並且知道他的心意和計劃。在一六六○年五月廿五日,查理士橫過對岸,在多佛爾登陸。國王再次回到自己的地方和人民。這就是「主必再來」,祂的再來為朋友帶來喜訊,也在他敵人心口中刺上一刀。( F.C.Hodgkinson , After Our Pilgrimage, London, 1970, p.73 )
2a. 舉例說明
在伍斯特大教堂中有一個墳墓,當中只刻上一個拉丁語—— Miserimu —— 意思是「最悲慘的人。」遊客心裡都會想著,究竟當中躺著的人為什麼這等的心傷。後來有人發現,原來這是馬古斯 (Thomas Maurice) 的墳墓,他是一個溫和的英王詹姆士擁護者,他熱切期待、禱求著斯圖阿特王 (Stuart Kings) 的回來。馬古斯最後卻要含恨而終,因為他知道隨著卡貝爾條約( Treaty of Aix-la-Chapelle )的簽訂,遭流放的家族永遠不能回來。當他知道英王詹姆士不能回來,這消息將他徹底擊潰。如今,我們知道主必然再來,因此我們並不是「最悲慘的人」,我們乃是可以彼此對說:「歡欣!歡欣!」( G.R. Balleine, Lessons from the Hymn Book, Home Words Ltd., p.16 )
2b. 舉例說明
在許多年以前,前任總統艾森豪威爾 (Eisenhower) 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渡假,他突然注意當地報章的一則信函,六歲的保羅哈利爾 (Paul Haley) 正瀕於癌症死亡邊緣,他表達了想見美國總統的心願。瞬間,艾森豪威爾擺出一個優雅的姿態,即使仔細預備的演講也容易被人忘記,但優雅的姿態卻留在人的腦海中。艾森豪威爾決定滿足男童的心願。
八月的一個星期天,一輛豪華轎車停泊在哈利爾家門外,總統從車裡步出來。他走到門前扣門,當勞哈利爾 (Donald Haley) 先生開門,穿著藍色牛仔褲,舊襯衫,一整臉鬍子。在他身後正是保羅。當他們看見總統站在門外時候,臉上錯愕的表情是可以想像的。
艾森豪威爾對這小男孩說:「保羅,我知道你想見我。很高興可以與你會面。」然後,他與這名六歲的小孩握手,帶他到屋外參觀那輛豪華轎車,再一次握手後就告別。
哈利爾和鄰舍並許多其他的人,都討論著這件惹人深思的事件:事務繁忙的總統遠路的來到這裡。當中只有一個人感到不高興——就是哈利爾先生。他永遠不會忘記當總統扣門時候,他自己當時的衣著。哈利爾說:「那些牛仔褲,舊襯衫,一整臉鬍子!真不該以這個模樣見美國總統呢!」( Billy Graham , World Aflame, The World』s Work, 1965, p.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