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講章大綱

系列: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真理的話語

經文:可十46-52

金句:「要我為你做什麼?」(可十51

引言

耶穌已經到了耶路撒冷之旅的最後階段,去慶祝逾越節。十字架就在祂前面,祂將要成為代贖的羔羊。突然間,一名瞎眼的乞丐要求耶穌幫助;而就在即將要成就歷史上最重要一刻的時候,耶穌仍花時間去幫助一個有需要的人——「瞎子巴底買」(可十  46 ),並且醫治他。

一、耶穌呼召你作辨別(可十46-49

1)  對未歸信者的呼召(可十  49 )

2)  對未委身者的呼召(可十  49 )

二、耶穌挑戰你作決定(可十51-52

1  )  個人的挑戰(可十  51 )

2)  準確的挑戰(可十  51 )

3)  目標的挑戰(可十  51 )

三、耶穌呼召你作門徒(可十52

1)  作門徒的恆久(可十  52 )

2)  作門徒的模式(可十  52 )

3)  作門徒的重要(可十  52 )

結語

在這裡我們讀到關於耶穌和人的真理話語。當我們還是罪人時候,祂遇見我們,祂呼召、挑戰,並使我們知道作門徒的意義。我們必須成為「真道」的門徒(徒九  2 )。


37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真理的話語

經文:可十46-52

金句:「要我為你做什麼?」(可十51

引言

耶穌已經到了耶路撒冷之旅的最後階段。毫無疑問,登山變像這一幕堅固了祂,然而祂仍然需要面對十字架。當祂背對著耶利哥時,你以為祂就可以集中精力,去面對十字架的醜陋要求。然而,有一個瞎眼的乞丐要求耶穌幫助,許多人試著阻止這乞丐;然而,他卻堅持大聲喊叫,吸引耶穌的注意力。救主停下來幫助這瞎眼的,並且醫治他。耶穌憐憫人的心,真是何等奇妙!神是以人類的樣式,在即將要成就歷史上最重要一刻的時候——拯救整個人類——祂竟然仍有時間去幫助一個有需要的人。耶穌醫治這人的確是屬於真理的話語。我們要注意這故事的背景:

1.  地方

這事件發生在耶利哥城,大約距離耶路撒冷有十五哩。耶利哥是在約但河谷上一個富庶而重要的社區,一方面支配著進入耶路撒冷的方向,同時掌握著約但河的橫渡。耶利哥城郊四周種遍了棕樹、鳳仙樹叢,四處芬芳撲鼻。城市內的花園種滿了玫瑰。這可以說是一個廣寬的社區,與耶路撒冷很近。人稱「耶利哥」為「棕樹之城。」約瑟夫稱她為「神聖的地域——巴勒斯坦最富庶的地方。」大約有二萬名祭師,根據需要在耶路撒冷聖殿輪值,而在耶利哥定居。當他們當值的時候到了,他們就會出發往耶路撒冷去,就是耶穌著名的好撒馬利亞人比喻中提及的路線。

2.  逾越節

耶路撒冷將發生兩件事情。第一件是眾所周知的逾越節;其次,就是耶穌基督的死亡,不過這事只限於門徒知道而已。耶穌將要將這兩件事串連起來,祂自己要成為逾越節的羔羊。根據猶太律法,在耶路撒冷十五哩範圍以內居住的男子,都要到聖殿參加逾越節。這是一條不容易履行的律法。我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男子真地前去,然而,我們從歷史上的確得知,有一條很長的人群在往耶城路上結集起來,一起加入朝聖之旅,觀看著耶穌「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賽五三  7 )

3.  問題

馬太清楚地指出,「有兩個瞎子坐在路旁」(太  二十  30 ),當耶穌「離開耶利哥」(太  二十  29 )的時候,他們向耶穌呼喊著。馬可只提到一個(可十  46 )。這算不上是矛盾,因為這不過是說,其中一個比另一個更值得記錄下來。事實上,他的確是值得記錄的,因為許多年以後,彼得向馬可提供關於耶穌的話語與工作,彼得仍然記起這人的名字——「瞎子巴底買,底買的兒子。」(可十  46 )

一、耶穌呼召你作辨別

「他叫你啦」(可十  49  ;另參看  46-47 )。瞎子巴底買因為發出太大的聲響,令他起初聽不見耶穌呼喚的聲音。這清楚地描述了我們世界的現況充滿了受剝削人的呼喊、有需要人士的憤怒、受壓逼群體的經常訴求。事實上,正是因著有太多的抗議和聲音,沒有很多人可以聽到耶穌的聲音。要注意:

1) 對未歸信者的呼召

「他叫你啦」(可十  49 )。我們必須經常向罪人宣告耶穌的大愛。我們必須時刻表明耶穌何等渴望所有人認識「完整的救恩」——不只是新生命和新力量,更包括新生命和成聖。我們所作的一切就是要重生,與此同時, 我們必須清楚顯示出屬靈生命的榮耀。

喬治懷特菲  (George   Whitefield)  經常宣講「你們要重生」的信息, 教會領袖甚至要求他更改經文。他的回答說:「我將會更改主題,不過是在你們重生以後。」

1.  舉例說明

2) 對未委身者的呼召

「他叫你啦」(可十  49 )。在我們的時代,不但是罪人,即使是聖徒也需要留心耶穌的呼召。教會中仍然有不少未完全委身的,意味著他們仍可以享受更多屬靈豐盛的生命。司托德  (John R.W.Stott)  稱以弗所書為「寫給教會的福音」,因為其中論及今天基督徒生命中所缺失的東西。在以弗所書中有兩個偉大的基督教會禱告。第一個是作為神的子民,我們稱之為「救恩的完全。」保羅為教會提出了三個代求。首先:

a)   祂賜下的友誼

「因此,我既聽見你們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就為你們不住地感謝神,禱告的時候,常提到你們,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他」(弗一  15-17 )。在新國際譯本聖經中,可以在末句較清楚看見保羅的代求:「使你們可以更多認識他。」雖然,保羅給以弗所的信是以希臘語提筆的,我們仍然記得使徒保羅屬於「希伯來人中的希伯來人」(腓三  5 ),他深深植根於舊約聖經的希伯來語之中。希伯來「認識」一詞,早見於創世記中亞當認識神,以及數節以後描述亞當也認識夏娃,她就因此懷孕生子。所以,當保羅論到神子民「認識祂」,他不單指著一種豐富的奧秘,更是一種豐富的親密。缺乏與神這種的團契,就是缺乏保羅所求的神子民的經驗。

b)   祂榮耀的基業

「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弗一  18 )。

2.  舉例說明

c)   祂權柄的偉大

「並知道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大力,使他從死裡復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邊」(弗一  19-20 )。保羅在這句說話中許多處提及關於神的能力。神的能力是何等浩大。「難以計算」一句是修改標準譯本聖經( R.S.V. )補充上去的。保羅是說神的能力是不能解釋的,而是在「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大力,使他從死裡復活」中彰顯出來(弗一  19-20 )。在此,保羅補充一句說,這能力是「向我們這信的人」(一  19 )。保羅祈求我們作為神子民的,可以讓信徒分享神的能力。我們需要向尚未委身的人說:「他叫你啦」(可十  19 )。祂願意他們認識賜下的友誼、榮耀的基業和權柄的偉大。

二、耶穌挑戰你作決定

「要我為你做什麼?」(可十  51 )瞎子巴底買已經引起耶穌的注意,耶穌向他提出挑戰,你可以注意:

1)個人的挑戰

「要我為你做什麼?」(可十  51 )耶穌以個人的方式向我們提問,祂願意成為我們個人的祝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流傳著一個英國士兵在法國的故事。在一家破敗的法國教堂中,一名英國士兵發現了一個漂亮的木雕畫框,那是一幅關於耶穌的畫像,在畫框的底部刻上「看啊,這人」一句。士兵將這畫框帶回家作為紀念品,然而,家人認為這畫框十分適合裝上鏡子,放在客廳中。當客人看見鏡子時候,在底部便發現「看啊,這人」一句,以為是指自己而言。

當耶穌對人說:「要我為你做什麼?」他以最個人的方法予我們說,在鏡內有著我們的反光。祂願意我們看見,祂願意祝福我們這樣的人。

瞎子巴底買回應了他個人的挑戰,他「丟下了衣服」(可十  50 )。從字面上說,他跳起來,「走到耶穌那裡」(可十  50 )。雖然他是眼瞎的,他不須要什麼引領, 他憑著耳朵來回應呼召他的那一位。

2)準確的挑戰

「要我為你做什麼?」(可十  51 )瞎子巴底買的回應很準確:「拉波尼, 我要能看見」(可十  51 )。

在我們的確有需要時候耶穌就出現了。例如,在迦南婚宴中一幅榮耀的圖畫中,耶穌回應了人的需要(參看約二  1-11 )。有人告訴耶穌酒已經喝盡了,祂就變了更多的酒來。祂不單應許為他們禱告,或給他們一點方法, 祂在有需要的時候回應他們。除非我們讓祂在生命中作工,否則我們的生命仍然沒甚意義。

毛姆  (Somerset Maugham)  向侄兒羅賓臨終之言:「我是一個失敗者。我所有的是一個混亂的生活。我把所有事情弄得一團糟」( Michael Green  , Man  Alive, p.8 )。

柯林·威爾遜  (Colin Wilson)  是暢銷書《局外人》( The Outsider )一書的作者, 他在廿世紀中葉總結了許多存在主義思想領袖的原則,針對人類的軟弱發出了最嚴重的提問:「人是沒用的。我們生存沒有意義,死去亦沒有意義。」( Man Alive, p.9 )

3a.   舉例說明

3b.   舉例說明

3)目標的挑戰

「耶穌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了。』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隨耶穌」(可十  52 )。在世俗的世界,「看見才是相信」;然而,在屬靈的世界,「相信就是看見。」瞎子巴底買接受了耶穌個人、準確而有目標的挑戰,因而獲得了視力。除了懷著渴望跳著站起來,我們不會期望他有任何其它反應。耶穌挑戰我們,從來也帶著救贖的目標。

三、耶穌呼召你作門徒

「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隨耶穌」(可十  52 )。作耶穌的門徒是要受約束的,然而它們也是祝福的唯一秘訣。

1) 作門徒的恆久

「就在路上跟隨耶穌」(可十  52 )。我們在之前第八章知道,「跟隨」是耶穌的一個重要的詞語。從一開始就有人捨網跟隨祂(參看可一  18 )。當耶穌論到門徒時候,祂指出人必須願意背負十字架跟隨祂(參看可八  34 )。這是應用於那些「放下所有」(參看可十  28 ),跟隨耶穌的人,如同士兵跟隨君王、奴僕跟隨主人、或學生跟隨老師一般。「遠遠」(參看可十四  54 )地跟隨暗示著不太情願,這是真正跟隨耶穌基督的人不應該有的態度。

2) 作門徒的模式

「就在路上跟隨耶穌」(可十  52 )。耶穌再次接近耶路撒冷和十字架。門徒緊隨其後,而巴底買也跟在後面。他們是同一方向( hodos ),並走在同一道路( hodos )。在這一刻,我們很難發現「道路」( hodos )一詞有什麼含義;然而,這平凡的字眼的確有較深入的意思。其中最早來描述門徒的一個詞,就是這個「道路」(徒九  2 )的跟隨者,這詞遠比「基督徒」悠久。這詞並不是門徒來使用,乃是反對他們的人使用的。因此,跟隨耶穌的人,明顯地有一種清晰可見的模式。

3) 作門徒的重要

「就在路上跟隨耶穌」(可十  52 )。巴底買現在公開地跟隨耶穌,這是必然的,因為沒有門徒隱藏起來這回事。不是隱藏扼殺了跟隨基督,就是跟隨基督根本就不能隱藏什麼。我們能肯定是與神一起的唯一方法,就是絕對降服於耶穌。當門徒與耶穌同一陣線,祂的工作就在世界中隨處可見。

4.  舉例說明

結語

這裡,我們讀到關於耶穌和人的真理話語。當我們還作罪人時候,祂來見我們。祂呼召、挑戰,並使我們知道作門徒的意義。我們必須成為「道路」的門徒(徒九  2 )。


附加評注

1.  舉例說明

斯圖爾特博士  (Dr.James A.Stewart)  曾經在一個週末,在沒有領隊陪同下參觀一家歐洲著名的藝術館。從那裡出來的時候,他感到有點兒悶。他心裡想著說:「我不知道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從世界不同地方慕名而來到這地方?」好久以後,他在一些基督徒邀請下,再次重遊這家藝術館。他們僱用了嚮導,在他技巧純熟的介紹下,每幅繡帷和圖畫變得活靈活現起來,而斯圖爾特只有呆在當場的分兒。( James A. Stewart,  Heaven』s Throne Gift, Fort Washington, p.24, adatped )

2.  舉例說明

對於難以馬上明白產業本質的人來說,戴安娜  (Lady Diana Spencer)  和查理斯皇子  (Prince Charles)  在英國倫敦舉行皇家婚禮可以說是一個最佳例子。當婚禮的那一刻以後,戴安娜立即成為了威爾斯皇妃,她同時成了康奈威公爵夫人、查斯特公爵夫人、洛芙斯爾公爵夫人、卡力克公爵夫人,並拉斐爾女男爵。她同時承受了許多封銜和領地。當信徒成為了教會的一員,即基督的新婦以後,他要承受更大的產業。

3a.   舉例說明

保羅塞尚  (Paul Cezanne)  是偉大的畫家,當他身處於困難和寂寞的生命時候,他經常發出這樣的歎息:「生命是可怖的。」這句控訴並不是指著他要背負的重擔而言,也不包括不為世代的賞識、婚姻失敗、或遭不識藝術家人的輕蔑。他所要控訴的是生命的沒有意義,叫人不寒而慄。( Helmut Thielicke  , I Believe, Collins, p.16, adapted )

3b.  舉例說明

阿拉伯的羅倫斯  (Lawrence)  是世界著名的領袖。他軍事上享有的輝煌戰績,被阿拉伯人奉為神明。丘吉爾稱他為英倫帝國最大的希望之一。然而,當他位列於世界著名將領時候,羅倫斯竟然在皇家軍隊中參軍成為一名普通的士兵。為什麼?因為他的生命十分空虛。他的工作看來沒有意義,他自覺失敗了。因此他決定使自己變得默默無名,他只願意成為一台機器中的一顆螺絲,卻不願意成為機器的操控者。這名偉大的將領決定隱藏於軍隊之中。( H.S. Vigeveno  , Jesus the Revolutionary,  Ventura, Calif.: Regal Books, 1966, p.167 )

4.  舉例說明

許多世紀以前,有一名東征西討的東方國王,他的軍隊正以勢如破竹之勢,臨近一名年輕首領他泊  (Abu Taber)  的疆界旁。由於國王早已聽聞他泊的英勇事跡,不願意殺死他,堅持派大使提出了和解的條款。當他泊聽到這建議,隨即喚來一名士兵,交給他一把短劍並吩咐士兵說:「刺入自己胸膛。」士兵隨即領命,死在他的腳前。他又喚另外一名士兵,發出命令說:「投身跳下幼發拉底河上的懸崖吧。」士兵毫不猶疑地跳崖殞命。於是他泊轉身向大使說:「回去告訴你的主人,我有五百名這樣的戰士;在廿四小時之內我必然使他成為階下囚。」國王因為在人數上佔有極大優勢,於是繼續揮軍進攻。然而,人數上的優勢仍然敵不過視死如歸的他泊的戰士。果然一天之後,國王已經成了他泊的階下囚。( J. Oswald Sanders  , On to Maturity, London, 1962, p.103 )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