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講章大綱

系列: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直接的神學用語

經文:可九1-13

金句:「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象。」(可九2

引言

這一章開始,耶穌告訴門徒說,他們當中有些人在未嘗死味以前,將親眼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的臨到」(可九  1 )。究竟他們在生的時候,看到的「神的國大有能力的臨到」是什麼?很簡單,就是登山變象。

一、登山變象的奧秘(可九2-3

1)   改變形象的耶穌(可九  2-3 )

2)   驚懼的門徒(可九  6 )

3)   轉化的場景(可九  7 )

二、登山變象的神跡(可九4-7

1)   自  昔日的祝福(可九  4 )

2)   現在的祝福(可九  7 )

三、登山變象的信息(可九8-9

1)   惟  對基督來說,這是不撓的信息(可九  4  、  7 )

2)   對門徒來說,這是實際的信息(可九  5 )

3)   對跟從者來說,這是觀點的信息(可九  1  、  14 )

結語

登山變象可說是耶穌生平歷史非常特別的一幕。箇中的挑戰就是找尋更高的平地,能更清晰的看見主耶穌。我們必須「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裡。」(太十七  8 )


36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直接的神學用語

經文:可九1-13

金句:「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象。」(可九2

引言

這一章開始,耶穌告訴門徒說,他們當中有些人在未嘗死味以前,將親眼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的臨到」(可九  1 )。「嘗死味」( 1  節)不過是簡單的說法,意思是代表著他們離世之前。在約翰馬可寫這些話的時候,彼得、雅各和約翰當然已經離世。因此,我們要問究竟他們在生的時候,看到的「神的國大有能力的臨到」是什麼?很簡單,就是登山變象。因為馬太、馬可和路加都記載了登山變像這段經文(比較可九  1  ;太十六  28  ;路九  27  ;可九  28 )。當我們開始研讀以前,讓我們先看一下事件的若干背景:

1.         歷史背景

東方和西方教會均在八月六日紀念登山變象。傳統上說,他泊山是馬可福音九章一至十一節所記載發生的場景,東方教會稱登山變象為「他泊山事件」    。他泊山之所以成為一個最有可能的選擇,是因為在詩篇八十九篇十二節曾經提及。他泊山共有一千呎高,由安提阿古三世在山峰上建立了一個防衛森嚴的城堡。在新約時代,這城仍然有人居住,反而不像是登山變象的真正發生之地。(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ible Archeology, 1993, Regency Reference Library, Zondervan, p.433 )

2.         地理背景

威權人士指出黑門山才是登山變象最有可能的地點( p.324  ,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heology, 1982 )。黑門山共有九千二百多呎,終年積雪。在地理上來說,與該撒利亞、腓立比相近,可以為馬可福音九章一至十三節提供詳細的資料。

3.         經文背景

這裡對於事件的時間上出現了一點兒不協調。馬可指出是在「六天以後」(可九  2 ),而路加則說是大約「八天以後」(路九  28 )。其實,這並沒有真正的分別;以廿世紀的說話來說,即等於「一星期以後。」登山變象最核心的事件是禱告。耶穌帶了「彼得、約翰和雅各,往山上去禱告。當他禱告的時候(路九  28-29 ),變象開始了。

一、登山變象的奧秘  

「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象」(可九  2 )。在新約聖經中, metamorphoomai 共出現了三次(參看可九  2  ;羅十二  2  ;林後三  18 )。最主要說來,這字用於登山變象,耶穌神秘地改變了形象。

1) 改變形象的耶穌

「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象: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可九  2-3 )。馬可在這裡使用的「放光」一詞是 stilbein 。這字用於形容閃亮的劍,或在磨光金屬盾下反射出的日光。馬可叫我們注意耶穌袍子的潔白和光亮,而馬太和路加卻叫我們注意耶穌面上的光芒。最重要的是,耶穌的形貌改變了。貝爾高  (Begal)  說:「祂取了另一種形象。」這種新形象背後真正的意義,當然並非我們可以理解。

2) 驚懼的門徒

門徒「不知道說什麼才好,因為他們甚是懼怕」(可九  6 )。彼得一如以往,踏進就是天使也不敢踏足之地,但這次他僅說了幾句話,    因為他不知道說什麼才好(可九  6 )。再一次,他希望在沒有經過任何困難就能得著異象。肯定的是,倘若彼得沒有睡覺的話,他一定獲得更多啟示(參看路九  32 )。然而,其他門徒卻「甚是懼怕」( ekphobos ;可九  6 )。文字上來說,他是陷於極大的恐懼中。我們可以說,門徒是被恐懼感所凝聚著。希伯來書十二章廿一節是新約聖經唯一一處地方,再次用上這字。

3)轉化的場景

「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可九  7 ),馬太更補充說這是一朵「光明」的雲彩(參看太十七  5 )。

這放光的雲彩在以色列歷史上佔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在神子民的故事中,這光亮的雲彩中稱為 Shekinah ——神的榮耀。在出埃及記,就是這「雲柱」帶領子民方向(參看出十三  21-22 )。在出埃及記提到會幕的完成,「當時,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就充滿了帳幕」(出四十  34 )。亦是在這雲彩中,摩西下去向人民頒下法板(參看出卅四  5 )。我們在所羅門聖殿的奉獻禮中再一次看見這雲彩(參看代下五  13-14  ,七  2 )——這亦在神子民歷史中常見的。

倘若支持黑門山為事件發生地點的學者是對的話,則對於山峰上的雲彩有更多具趣味性的補充。埃德森爾  (Edersheim)  寫道:「要在黑門山峰上迅速形成這些雲彩,這是十分奇異的事情。數分鐘以內,一陣薄霧籠罩著山巔,之後又迅速散開,繼而完全的消失。」

無怪乎對於門徒來說這並不是希奇的事情,因為黑門山上突然間出現雲層是十分自然的。然而,這卻是光明的雲彩,因此顯得十分神秘。整個場景因著 Shekinah 而產生改變——榮耀——神的光輝。山巔上整個氣氛都是榮耀的。耶穌的面容如同光亮的日光,祂的衣服潔白,散發著光輝。

二、登山變象的神跡

「忽然,有以利亞同摩西向他們顯現,並且和耶穌說話」(可九  4  ;另參看  5-7  節)。這是登山變象神跡獨特的兩處地方。這包括了因著耶穌來到,有對於昔日的祝福(可九  4 ),並因著門徒的來到,有著現在的祝福(可九  7 )。我們會分別來解釋。耶穌賜下了:

1) 昔日的祝福

「忽然,有以利亞同摩西向他們顯現,並且和耶穌說話」(可九  4 )。耶穌定意朝耶路撒冷去,踏上十字架的道路。這是天父的計劃,然而決定仍在於耶穌身上。如今,耶穌身在山頂上,祂獲得了一個雙重的肯定,有以利亞和摩西的出現。摩西是神子民律法的頒布者,而以利亞卻是第一位,也是最偉大的先知。路加告訴我們,摩西和以利亞與耶穌談論「去世」的事情( exodus ;路九  31 )。 Exodus 一字有特別的用法:形容以色列人離開了埃及地的捆綁,進入應許之地。耶穌亦將要開始一段相類似的旅程,帶領祂的跟隨者進入得蒙赦罪的應許之地。因為,祂有著律法和先知的兩位具代表性的人物,給予耶穌很大的鼓勵。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兩位神人的生命與耶穌的經歷頗為相似。摩西在西乃山上臉容發光,自己並不知曉(參看出卅四  29 )。摩西與以利亞都在山頂上與神有親密的經歷。摩西在西乃山頒下神的律法(參看出卅一  18 );以利亞則在何烈山上,聽聞神的微聲(參看王上十九  9-12 )。再一次,他們二人身體上的死亡可說是有別於平凡人的。當摩西獨自在尼波山上離世,神親手將他埋葬(參看申卅四  5 )。對於摩西的墓地,我們只知道在「伯昆珥對面的谷」中。以利亞更是被在一輪大風下,被「火車……火馬」接去(王下二  11 )。因此,摩西和以利亞不但代表著律法與先知,他們也是知道怎樣面對即將要發生的事情( exodus )。這真是對耶穌的一種鼓勵!

2) 現在的祝福

「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也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可九  7 )。門徒因為耶穌說到要犧牲而感到震驚。這一切都源於他們對於彌賽亞有錯誤的認識。他們在山頂上聽見神說,耶穌是祂的愛子。事實上,神所說的話引自聖經三處地方:  i )著作;  ii )先知;和  iii )律法(參看詩二  7  ;賽四二  1  ;申十八  15 )。這並不只是說出聖經若干本質,而是指耶穌基督,祂是聖經的主題和滿足。神說,祂喜悅耶穌並祂所作的。雖然門徒感到迷惑和混亂,他們看見登山變像這神跡,當時候到時,他們要為這事作見證。

1.  舉例說明

三、登山變象的信息 

「門徒忽然周圍一看,不再見一人,只見耶穌同他們在那裡。下山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裡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可九  8-9 )

2.  舉例說明

有三個組別的人需要特別將登山變象的信息記在心裡,包括獨自站立的耶穌,門徒,並一群聽聞這件事情的群眾。「人子從死裡復活」(可九  14 )。讓我們留心這三個組別:

1)對基督來說,這是不撓的信息 

   「忽然,有以利亞同摩西……並且和耶穌說話……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可九  4  、  7 )。登山變像是耶穌屬靈的高峰。「死亡」正在面前,祂走向耶路撒冷的路,並投向十字架是正確的嗎?首先,祂為昔日的事情提出了裁決;最偉大的律法頒布者和先知鼓勵著祂。接著,當祂聽到神的肯定,亦有著現在的祝福。每一種經驗都鼓勵耶穌,不屈不撓地朝十字架的路上去。

2) 對門徒來說,這是實際的信息

彼得對耶穌說:『拉比,我們在這裡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可九  5 )。彼得清楚表明願意在山頂上與耶穌一起;他無意重回平淡的生活和生計;他希望留在這種榮光的氣氛下,有別於平淡的世界生活。

有誰不願意延長與神親密關係的喜樂?對於難題和生計,山頂上的經歷無疑是較為吸引人的。然而,登山變象就是在生命幽谷中給我們的鼓勵。蘇珊娜·衛斯理  (Susannah Wesley)  經常禱告說:「主啊,幫助我信仰並不只限於教會或一室之隅,或只懂得操練禱告和默想,而是無論何時何地,都曉得你的同在。」我們需要榮耀的經歷,然而得著神的堅立後,就需要重回事奉的生命中。

3)對跟從者來說,這是觀點的信息 

「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象」(可九  1  、  2 )。對於大部分門徒來說,最大的問題是當我們體驗了山頂的經歷,就不容易重回山下了;相反,當你曾經帶領他們走過山谷,你亦不能帶領他們往山頂上去。

對於跟隨耶穌的人來說,今天的信息是「我們愈在高處,視野愈是清晰。」我們必須在日常安靜的時間中尋求,往高處行,好使我們得著山頂所經歷的安慰和鼓勵。

3.  舉例說明

結語

登山變像是「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可九  1 )。這可說是耶穌生平歷史非常特別的一幕。沒有人可以完全理解當中的重要性。這是包含著奧秘、神跡和信息。當中的挑戰就是找尋更高的平地,能更清晰地看見主耶穌。我們必須「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裡。」(太十七  8 )


附加評注

1.  舉例說明

任何曾經「目睹登山變象神跡」的人,都必然對於亮光有深刻的印象。不幸地,許多基督徒卻沒有履行這責任。曾經有一個基督徒走訪一家報社的編輯,為要向他作見證。當二人會面握手的時候,基督徒說「我邀請你接受耶穌基督進入你的生命。」編輯轉過身來,經過一陣子沉默以後,淚流滿面的說「朋友,多謝你。除了母親以外,沒有人——即使是教會的牧師——邀請我成為基督徒。」登山變象的光輝不能只留給自己,需要與他人分享。

2.  舉例說明

在一個基督徒的工作會議中,一名與會者宣稱他曾經生活於變象山上有五星期之久。慕迪  (D.L.Moody)  說「弟兄,等一會兒。倘若五星期的事工,你認為可以帶領多少靈魂歸主呢?」那人回答說:「我不大清楚。」慕迪再問:「你知道有多少人得拯救嗎?」他回答說:「我不知道。」布道家慕迪說:「你生活得太高層了;沒有人需要活得高高的,這反而使他不能拯救靈魂。」要注意聖經上說:「他們往山下去。」

3.  舉例說明

莫爾斯  (Len Moules)  憶述他一次需要進入喜馬拉雅山上探望一名年老的聖徒的艱險之旅,這人就是格倫迪  (Grundy)  。他是早期救世軍往印度的先驅,如今在喜馬拉雅山麓上工作。格倫迪除了有軍旅生涯的經驗之外,他與一般基督徒的生命無異,但他的軍旅生涯可以見諸他在山上的工作。一天早上的崇拜,莫爾斯以印度語大聲讚頌「哈利路亞」、「阿們」、「燃燒吧」,最後更站在座椅上,揮動手帕,讚美神。

數月以後,莫爾斯知悉格倫迪的死訊後,啟程探望他的家庭,獻上弔唁。格倫迪的長子馬可領莫爾斯出去,告訴他跟著走。他們經過陡峭的山峰,來到如刀鋒般的山背,在深谷中伸展出的岩石半島。這是從百哩以外,可看見喜馬拉雅山、山峰、山谷和村落的地方。馬可指出一條開闢完善的小徑,沿著山背伸展約二百碼,在一塊下斜的大石前終止的。馬可告訴我,父親經常在每一天破曉的時候,到那裡向神溝通,在那石上禱告。我走到那塊石前,感覺這有如聖地般。從這石往下看,觀景十分壯觀——不只距離很遠,簡直就在我的腳下。粗糙的石頭表面有兩片平滑之處,明顯是有人以膝蓋跪下來,為世界禱求——長期的禱告令至粗糙石頭變得平滑——不只是石頭而已,乃是直至人心的抗拒,被上主的觸碰而放鬆。( Len Moules  , Ascent of the Inner Everest, Fort Washington, Pa., 1971, p.117 )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