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講章大綱
系列: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工作的挑戰
經文:可四1-20
金句:「耶穌就用比喻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可四2)
引言
當耶穌在教導祂的誠心聽眾的時候,祂常使用比喻(含有屬靈意義的屬世故事)。比喻有雙重的功能:揭示和隱藏。在新約聖經中,總共有不少於卅個比喻故事。約翰福音沒有一個比喻,馬可只有若干,馬太有較多,最多的比喻見於路加福音。其中一個最著名的,就是撒種的比喻。
一、比喻核心的教導(可四14-15)
1 )撒種所作的(可四 14 )
2 )種子所作的(可四 20 )
3 )泥土所作的(可四 15 )
二、比喻核心的真理(可四16-20)
1 )福氣的徒然(可四 16 )
2 )怒福氣的階段(可四 28 )
3 )福氣的收成(可四 20 )
三、比喻核心的提出(可四13、20)
1 )廣大的容量(可四 20 )
2 )廣大的機會(可四 20 )
3 )廣大的責任(可四 20 )
結語
我們已經讀過一些與比喻有關的奇妙之處;然而,耶穌強調比喻是讓那些「有耳可聽」的人,聽得明白(可四 9 )。
31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工作的挑戰
經文:可四1-20
金句:「耶穌就用比喻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可四2)
引言
巴克萊 (William Barclay) 論到比喻時候說:「比喻有如偉大劍客手上閃亮的劍。」毫無疑問,比喻全然顯示出耶穌的智慧。特別是當我們記得比喻並非長篇大論的言語,而是當祂要教導誠心的聽眾的時候,突然而來極具威力的說話。克倫威爾 (Oliver Cronwell) 曾經向他的士兵說:「我們只能談論實際事情。」明顯地,意思是他不能言說抽像的觀念,只能述說真實的事情。耶穌的教導也是如此。因為這些事實經常以比喻的形式表達,所以,我們要清楚明白在新約聖經中的比喻是怎樣的。
1. 定義
比喻即是說「含有屬靈意義的屬世故事。」比喻有異於寓言,因為比喻有真正屬靈的目的。比喻與神話不同,因為比喻有絕對的真理。比喻也有別於箴言的長度。比喻也較諷刺寓言完整,大部分比喻幾乎都可以作自我解釋。
2. 難度
比喻的其中一個難度,就是它有雙重的功能:揭示和隱藏。馬太亨利 (Matthew Henry) 說:「比喻是一個殼,使勤奮的人得著其中果實,懶惰的人卻得不著。」
3. 界線
我們很難確定新約聖經中究竟有多少個比喻。這在於我們的定義。我們大約可以列出三十至四十六個比喻。嚴格來說,約翰福音沒有一個比喻,馬可只有若干,馬太有較多,最多的比喻見於路加福音。其中一個最著名的,就是「撒種的比喻」;「泥土的比喻」也許是一個更好的名題。
一、 比喻核心的教導(可四14-15)
1)撒種所作的
「撒種之人所撒的,就是道」(可四 14 )。這是對於職事的本質的最重要的提醒。所撒的就是道。除了聖經真理以外,牧者根本沒有什麼可以傳講的。他不過將真理加以說明、檢視、表達和應用。一切他說話的核心就是道。他從每一節經文中抽取一點兒屬靈內容,如同狗兒不斷啃著骨頭上的肉一樣。牧者需要在屬靈偉人說話中,逐點兒加上個人的領受;然而,相對於揭示神的話語,這不過占次要的位置而已。
1a. 舉例說明
1b. 舉例說明
2)種子所作的
「那撒在路旁的……並且結實」(可四 15 、 20 )。殉道者游斯丁 (Justin Martyr) 生活於第二世紀,他看到聖經中生命力,是一種「滿有活力的道。」當道被具有權威地宣講出來,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力。
穆爾豪斯 (Henry Moorhouse) 信主以前是一個小偷,一次他在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市福音聚會人前站立起來,除了重複頌讀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外,別無其它。最令人意外的結果發生了。人紛紛承認自己的罪,一個個地悔改歸主。
3)泥土所作的
「泥土就是人的心」(參看可四 15 )。泥土可以用不同方法影響著種子,包括:
a) 可以使種子被盜去
「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心裡的道奪了去」(可四 15 )。巴勒斯坦的田野以狹長的田道劃分。在每一個田道之間有一條小徑,用以分別田地所屬的主權。這裡的教訓很清楚,我們必須經常領受神的道。
b) 可以使種子枯死
泥土可以使種子枯死,因為「泥土太硬」(參看可四 16 )。在巴勒斯坦的田野經常可以看見露出地面的石頭。田野裡可以有足夠的泥土容許種子發芽,卻沒有足夠的泥土吸引養分,也沒有足夠的水分使之繼續生長。最後,快速生長的種子卻要枯死。我們清楚知道,神的道是需要進入信徒的生命。倘若我們與神的道有距離,不容許道進入表面之內,則我們會將其枯死。即使充滿活力神的道也會枯毀,信徒靈裡中神的生命也同樣會枯死。
c) 可以使種子窒息
泥土可以使種子窒息,因為它們落在「荊棘」裡(參看可四 18 )。古代的農夫處理雜草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將所見的雜草除去。雜草的根部埋於泥土下,而且十分強壯,一有機會就迅速長大起來。「還有那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可四 18-19 )。這真是一個優先次序的問題。外表上來看,我們可以除去可見的靈裡「雜草」;然而我們卻內在地、隱秘地容許其它東西在我們生命中超越神的主權,雜草將會成長,窒礙所有屬於神的東西。
d) 可以使種子成長
至於那些「落在好土裡」(參看可四 20 )卻是聽聞和領受神的道,讓道改變他們;使他們成為結好果子的基督徒。
福賽思 (Peter Forsyth) 早年時候為英國著名的布道家,他當時從詩人的作品中得著許多幫助。他經常引用基督徒詩人如渥滋華斯 (Wordsworth) 、泰尼森 (Tennyson) 和勃朗寧 (Browring) 的詩句。後來,他譴責在宣講中引用這些詩句,因為「這是予我們的詛咒,因為這對我們沒有任何提升能力。」唯有藉著聖經,人才可以抓著生命最終的答案。」( H.S.Vigeveno, Climbing up the Mountains, p.11 )
二、比喻核心的真理(可四16-20)
從這些經文中,我們曉得了:
1)福氣的徒然
「就是……立刻歡喜領受」(可四 16 )。倘若我們不能保持對主的愛,起初對於神的熱心很容易失落,福氣仍流於徒然。我們一旦失去了屬天的「歡喜」,我們會使自己陷於「失足」的境地( skandalizo ,參看可 16-17 )。當這樣的事情發生時,我們便成了屬靈事物的敵人。
「改革與復興一樣,需要在某些地方發動起來。更準確地說,這需要由一個人開始的,因為這可不是一種非人化的現象。這與教會有密切關係,教會就是由活生生的會友組成。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是神特別選用的器皿,在十六世紀帶來復興。在這角度來看,宗教改革是從這人開始。一個人、一部聖經、神:這就是發動的元素。當神定意行動,就經常藉著祂的道,在人的生命中產生影響力。」( A.Skevington Wood, Captive to the Word, p.51 )
2)福氣的階段
「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可四 28 )。我們值得注意,這成長階段是神的賜福。我們肯定因著重生獲得救恩;然而,屬靈生命的成長卻不是立即完成的。成長當中是帶著痛苦的,特別是當我們看見基督徒努力地「先發苗,後長穗」的時候。
2. 舉例說明
3)福氣的收成
「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卅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可四 20 )。當人全心全意地領受神的道,福氣就會奇妙地臨來。這一點可以從「本特號」 ( H.M.S.Bounty )軍艦叛變的一段歷史中清楚表明出來。
「本特號」在布萊 (Bligh) 船長的指揮下,在一七八七年離開英國,往南太平洋去採集麵包果樹。他們在太平洋的塔希提島泊岸,隊員在起初數星期中享受著溫暖海灘,也有塔希提少女作伴,她們樣子美麗,也坦白地表示對他們的好感,許多水手也表示願意永遠留在這島上。布萊船長終於將他們召回來,使他們重歸工作崗位。儘管有些埋怨聲音,他們仍然將貨物運往船上,船再一次開航。一七八九年四月廿八日,就在離開塔希提島數天以後,船上的隊員叛變了,布萊船長和另外十八名忠心的水手,被他們放在一艘小船上。他們最後漂流到了四千公哩以外的東印尼添馬( Timor )——這本身已經是一個神跡!
與此同時,叛變的船員回到塔希提島,遊說了十二名少女陪伴他們登上本特號,在沒有任何既定計劃,純粹為了逃避捉拿的情況下開航。他們來到了皮特克恩島,當中有一個陡峭的死火山,而非像塔希提島有廣闊的沙地。這島並不適合人居住,卻有香甜的植物,因此,叛變者決定以這地方為新家園。他們從本特號上取了自己的物品和物資上岸,並且將船艦燒掉,這樣就沒有人知道他們是本特號上的叛變者,他們亦以為可以自由地建立有如塔希提島般的生活方式。
他們心目中以為在地上過著天堂的生活,後來證實了猶如夢壓般的地獄。他們這樣過了整整十年的時間。他們其中一人從船上取了一個銅鍋,並用植物根部釀製成烈酒。整個島上的人足足醉了有數星期之久。有些船員變得神經失常,有些人從崖上跳下來自殺,所有人生活得像野獸一般。
數年以後,只有兩個人活下來。他們就是史密夫 (Alexander Smith) 和楊格 (Edward Young) 。比史密夫更年老的楊格患上了哮喘。他們二人被婦女逼令要與她們隔離開生活,婦女們取走了他們的手槍,與另外十八名孩子居住在島的另一端,還恐嚇他們跟隨的話,就會有生命的危險。
楊格知道他將要死亡,在絕望中他在自己物品中,尋找任何東西可以回想起早期在英國平安、神志正常的日子。他發現了一部聖經,並開始閱讀。史密斯不能閱讀,因此,楊格決定從創世記開始教他,逐章逐字的閱讀。當他們讀到利未記時候,他們知道自己的需要,並開始禱告。在他們讀到新約聖經之前,楊格逝世了,然而史密斯已經開始學懂閱讀了。對於史密斯來說,讀新約聖經代表著重新發現平安、寬恕和復和。
即使與他有很遠的距離,史密斯的兒子仍然發現他改變了生活的習慣;後來,婦女和兒女們都來看究竟發生什麼事。在一八○八年,本特號上叛變事件十九年以後,一艘從波士頓來的船發現了皮特克恩島上的社區。當船長回到美國以後,他帶回來了當年叛變者生存的消息,並稱呼史密斯為「他親眼所見的,最完美的基督徒社區。」
在格林威治的國家海事博物館中,有一個展館藏有當年本特號的遺物,是在皮特克恩島頭十八年留下來的。當中有一張卡片,記錄著在全島上發生的復興,就是從發現船上的聖經開始。這故事清楚顯示出,當全心全意接受神的道,將會帶來何等的祝福。
三、比喻核心的提出
「又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可四 13 )祂在比喻的教導中,清楚地說:
1)廣大的容量
「那撒在好地上的……並且結實」(可四 20 )。
2)廣大的機會
「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可四 20 )。
3)廣大的責任
我們最大的責任就是降服於神的權能下,使我們每天的生活有「一百倍的」收成(可四 20 )。
結語
我們已經讀過若干與比喻有關的奇妙之處,它同時具備了意義和深度。然而,耶穌教導門徒要尋找裡面的意思,並指出比喻是讓那些「有耳可聽」的人,聽得明白(可四 9 )。
附加評注
1a. 舉例說明
埃克爾斯 (Lord Eccles) 在其著作《信心的途中》( Halfway to Faith )一書中,描述一家博物館的受托管理人,獲贈一件十世紀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木雕。大概是原來實物比例的三分之一,十字架是塗上色彩的。保護這個十字架的村民,千年以來一直保護它,而且不斷重複地塗上色彩。有人詢問專家們的意見,受托管理人會否將十字架買下來?他們回答說,倘若抹清十字架上的色彩,受托管理人必然驚訝於木字架原本木色的美麗、活力和生命。這也是牧者功能的描繪,他需要使真理恢服原來的模樣。惟有這樣,真理的美麗、活力和生命才會叫人感到驚訝。
1b. 舉例說明
在倫敦一次葛培理·夏寧基 (Bill Graham Harringay) 布道團的閉幕典禮中,主教格勞 (Bishop Gough) 向二千四百名牧職人員發表講話,講到這次會議時說:「這是宣講神話語權柄和信念的最佳示範。」他對於葛培理所強調的「主神如此說」一句話,留有深刻印象。「主神如此說」是主昔日向祂的子民特別強調的時候所用的一句話。葛培理對牧者說:「當引用聖經話語時是帶著權柄的,我愈是引用聖經的話,就有愈多人到前面來,回應神的邀請。我是經過長年累月才發現出來的。即使聽眾並不完全明白聖經上的話語,神的道仍然像一把斧頭和利劍,將人刺透、剖開、宣判、清洗和潔淨。」每當葛培理在訪問空檔中有一丁點的時間,他也會讀聖經。麥高理 (William McCloud) 是葛培理福特汽車的司機,他回憶道:「無論在什麼地方,他總是帶著聖經,在長途旅程中不斷的逐頁逐頁的閱讀。」後來,他們的布道團來到一所大學,美國的空軍基地作另一次布道的宣講。( John Pollock, Billy Graham: The Authorized Biography, London, p.169 )
2. 舉例說明
西緬查理 (Charles Simeon) 是十九世紀英國最偉大的布道家。然而,在西緬查理的朋友看來,他的成長之旅可說是痛苦的經歷。有一次,他去維恩 (Henry Venn) 家玩,維恩的孩子們正為西緬查理的行為感到難過。然而,當西緬查理離開以後,「維恩在花園向孩子教導說,雖然正值初夏時節,維恩要孩子拾起一顆青桃。正當孩子一臉茫然之際,維恩說:『親愛的,這顆桃如今正是青綠色的,所以我們必須耐心等候;然而,只要多一點兒陽光、一點兒雨露,這顆桃就會成熟,甘甜美味。西緬查理將來也是如此。』」( Michael Hennell, John Venn and the Clapham Sect, Guildford, England, p.89 )
我們同樣應以「福氣的階段」為目標,正如約翰在福音書中寫道:「凡結果子……結果子更多……結果子更多。」(約十五 2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