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講章大綱

系列: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工作的爭戰

經文:可三7-35

金句:「耶穌上了山,隨自己的意思叫人來,他們便來到他那裡。」(可三13

引言

儘管有宗教領袖的批評,耶穌仍然廣受歡迎;然而,如今他們卻計劃殺害耶穌(可三  6 )。因此,耶穌退到其它村落,往不同的地方去,反而結果纍纍。從九至廿二節眾多事情中,可以用一個「並」字概括:

一、對耶穌奇妙的尋求(可三7-12

1 )被祂話語吸引(可三  7 )

2 )被祂工作吸引(可三  10 )

3 )被祂價值吸引(可三  11 )

二、對耶穌奇妙的同行(可三13-19

1 )呼召門徒(可三  13 )

2 )差遣門徒(可三  14 )

3 )門徒的特質(可三  17 )

三、對耶穌奇妙的觀念(可三20-35

1 )祂朋友的懷疑(可三  21 )

2 )祂敵人的中傷(可三  22 )

3 )家人的感受(可三  31 )

結語

大批群眾跟隨耶穌,然而,祂不過呼召一小撮跟隨祂。這小撮需要學習服從,藉著服從,可以重新發現永恆神的家。

30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工作的爭戰

經文:可三7-35

金句:「耶穌上了山,隨自己的意思叫人來,他們便來到他那裡。」(可三13

引言

 儘管有宗教領袖的批評,耶穌仍然廣受歡迎;然而,如今他們卻計劃殺害耶穌(可三  6 )。因此,耶穌退到其它村落,往不同的地方去,反而結果纍纍。從九至廿二節眾多事情中,可以用一個「並」字概括——「他並告訴門徒說」(可三  9 );「並那些污鬼」(可三  11 );「然而,耶穌再三的囑咐他們,不要把他顯露出來」(可三  12 );「耶穌並上了山」(可三  13 );「他就設立十二個人」(可三  14 )。希臘語這一章中,「並」一詞出現了六十三次之多,顯示出事工的建立是何等鉅大的一件事。

一、對耶穌奇妙的尋求

有數百人來到耶穌面前,然而,耶穌不過呼召了一小撮人,成為祂的門徒。要注意:

1)被祂話語吸引

「有許多人從加利利跟隨他」(可三  7 )。人群從加利利四周而來,要聽祂的話。有好些人更是從百哩以外的耶路撒冷而來(可三  8 )。外邦人從南部近亞拉伯地區的以土買來到,亦有從西部沿海的推羅、西頓市來的。事實上,曾經因為人太多的原故,幾乎要將耶穌「擁擠」下來(可三  9 )。「擁擠」一詞原來的意思是壓搾葡萄,使之擠出汁液來。要是耶穌真的受這種身體的壓迫,無怪乎祂要求門徒要為祂預備一艘小船(可三  9 )。

1.   舉例說明

2)被祂工作吸引

「他治好了許多人,所以凡有災病的,都擠進來要摸他」(可三  10 )。「摸」這字表明了群眾的喧嘩和危險。 Epipipto 這個動詞的意思是「臨到」,顯示出群眾的擠擁和推撞,渴望得到耶穌的醫治。耶穌治好了許多人,群眾愈發想要摸著祂。耶穌的神跡經常是給人幫助的。福音書中沒有一處發現耶穌施行神跡,是為保護自己的原故;祂經常為他人設想。

3)被祂價值吸引

「污鬼……俯伏在他面前」(可三  11 )。當「污鬼」來到耶穌面前,有三件事情發生在它們身上。首先,是躲藏在「看見」一詞背後的( theoreo ,可三  11 )意思是「以特別興趣和目標來尋找。」這可適用於長官檢閱士兵和徹底檢查武器。污鬼以銳利的眼光看見耶穌,並實時發現祂的神性。其次,它們「俯伏在他面前」(可三  11 ),與耶穌保持一段距離。它們與大批群眾不同,它們不願與耶穌有身體的接觸。以上兩件事情均顯示出,它們看見耶穌的價值,因為它們也承認:「你是神的兒子!」(可三  11 )耶穌肯定污鬼的指稱;「再三地囑咐他們,不要把他顯露出來」(可三  12 )。明顯地,縱然污鬼的指稱十分正確,耶穌不願意由它們作這見證出來。

今天的人對教會不再抱任何幻想,然而,從歷史和世界的見證得知,人仍然對耶穌心存盼望。請聽弗雷澤  (James Frazer)  的話語:「舉凡對於歷史上耶穌真確性的懷疑,以我個人意見認為,根本不值得認真對待。即使撇開歷史正面的證據不談,倘若沒有一個偉大改革者出現,箇中的源起和道德、宗教改革是沒可能出現的。將基督教奠基者耶穌貶抑為神話人物,無疑將穆罕默德、馬丁路德或達爾文等人貶為神話人物一般,同樣的荒謬。」( The Golden Bough, p.412, vol.9 )

引用前任英格蘭的首相黑爾什姆  (Lord Hailsham)  在他自傳中的一句話,描述了他之所以讀遍福音書中記載耶穌的原因,因為「耶穌有無可抗拒的吸引力。」( The Door Wherein I Went,  p.55 )

二、對耶穌奇妙的同行(可三13-19

耶穌與十二位門徒往山上去,當中可說是奇妙的同行。這些人都是「由耶穌親身挑選的。他們遠離原來的生活環境去跟隨耶穌,他們怎能做到呢?他們沒有經濟上的支持、沒有可參加崇拜的教會、沒有委員會。他們人數不多、遭受逼迫、被禁止宣講,最後更遭殺害」( Thirteen men who changed the world,  H.S. Vigeveno ),請觀察:

1)呼召門徒

「耶穌……隨自己的意思叫人來」(可三  13 )。獲選取的人完全依賴耶穌;看來是沒有什麼自願的可言。「委任」一詞是  poieo  ,意思是「製成。」因此,我們看見耶穌模造十二位門徒,將他們編成小組,使他們成為一個身體。

門徒的數目是根據以色列支派的數目而定。門徒和長老在約翰的啟示錄中,以十二大門、十二基石的廿四位長老出現(參看啟四  4  ,廿一  12  、  14 )。很有可能,十二這數字有更基本的含意。許多社會學家指出,「十二」是代表著有意義關係中,最大的數目字。科學家更補充說,原子與另一原子最接近的隔鄰數字也是十二。因此可知,耶穌是從最基本的工作開始著手的。

2) 差遣門徒

「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三  14 )。要注意這些經文的模式。門徒是常與耶穌同在(可三  14 ),然後差他們出去,成為 Apostello ,被耶穌「所差遣的。」他們有著耶穌醫治疾病和驅逐污鬼的權柄(可三  15 )。這模式今天仍然適用。我們毋須要擁擠著耶穌,直至我們與祂同在。除非得著耶穌的裝備,並且學習與祂聯合,否則我們不能為耶穌作什麼。

2a.   舉例說明

2b.   舉例說明

2c.   舉例說明

「這一種與基督的聯合、基督在我們裡面,是完全神聖不可分割的:  『  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  』  因此,基督徒就像一棵樹,但並不是一棵聖誕樹。有好些專業基督徒的聖潔,是象聖誕樹般的聖潔。這完全是外表的裝飾、外在的符合基督徒標準而已。真誠的基督徒聖潔,是象基督生命內在可見的彰顯。正如當枝子連結在葡萄樹,果子就會自然地成熟,當基督徒的生命與基督結連,也是如此。」( John Stott  , Christ the Liberator, p.55 )

3)門徒的特質

「還有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可三  17 )。從十六至十九節中有個叫人感到意外的事情:耶穌呼召平凡人,他們的職業也是頗平凡的。這一種平凡的氣質看來是門徒生命中的一種特質。

在使徒行傳第四章,當彼得、約翰在美門醫治患病的人後,我們看見一個極美妙的壯觀情景:「官府、長老,和文士」(徒四  5 )與「大祭司」及其「家人」(徒四  6 )聚首一起,與彼得、約翰對談。這些領導者之所以感到驚奇,因為他們看見較早時候的門徒:

1.  他們認識門徒的「膽量。」

2.  他們知道門徒「沒有學問」 (agrammatos)  ,「沒有技能的人」 (idiotees)  。

3.  他們「認明他們是跟過耶穌的」(可四  13 )。

當我們看見哥林多教會開始的時候,我們有著同樣的特質。我們看見神選擇那些「愚拙」、「軟弱」、「被歧視」的人(林前一  27-28 )。正如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說:「耶穌基督可以雕刻朽木,騎著瘸腿的馬。」我們可以說:「世界選召合資格的,然而,耶穌卻將蒙召的賦以資格。」

三、對耶穌奇妙的觀念(可三20-35

當我們讀新約聖經的時候,容易被耶穌的話語和行動所吸引,而不太留意對於當時在耶穌四周的人來說是很震驚的話語和事件。祂的朋友、敵人和家人都有不同的反應:

1)祂朋友的懷疑

「他癲狂了」(可三  21 ),這動詞是 existemi ,意思是「失去了應用的平衡。」在古典文學的用法中,亦表示失衡的意思。倘若,這是由於「祂治好了許多人」(可三  10 )或因為「他就設立十二……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可三  14-15 ),因而致使朋友惹來所斯懷疑,則經文的意思並不清楚。倘若基於正常的朋友關係,以上的問題應該不成問題。然而,直至當你開始明白神國度的動力,你才會知道聖經的教導經常叫人感到意外的。這就是:

——在失落中,我們尋見

——在死亡中,我們得生

——在付出中,我們獲取

——在降服中,我們得勝

——在軟弱中,我們剛強

倘若耶穌一心要向朋友發出挑戰,我們也得承認,信徒的生命就是要向社會發出挑戰。再一次引用約翰司托德  (John Stott)  的話:「倘若狂熱是代表著全心全意,則基督教也屬於一個叫人狂熱的宗教,每一位基督徒都應該是狂熱的。」

3.   舉例說明

2)祂敵人的中傷

「從耶路撒冷下來的文士說:『他是被別西卜附著』」(可三  22 )。另一方面,耶穌的敵人認為祂驅鬼的能力來自別西卜,「……鬼王」(可三  22 )。別西卜翻譯出來的意思是「昆蟲之王」,更佳的翻譯是:「污穢的主」或「污穢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想像這幅圖畫,就是整個污鬼的王國。認為耶穌是靠著「污穢王」的能力來驅鬼的荒謬,耶穌已經處理了(可三  27 )。

第廿九節提出了不可饒恕罪惡的問題。明顯地, 愈是感到困擾的人就愈不會犯上這罪  。至少,不可饒恕的罪,對未信主的人來說相信是不會關心、意識或感到任何指責。我們在這裡所看見的,是對未信者可怕的警告,因為未信主的人可能造成對神說話和勸告的攔阻。

3)家人的感受

「當下, 耶穌的母親和弟兄來」(可三  31 )。家人感到與耶穌有距離,因為他們不能接近耶穌(可三  31 )。從耶穌的回應中,祂無意否認血緣關係。然而,祂所教導的觀念是非常清楚的:血緣關係是短暫的,屬靈關係卻是永恆的。當血緣關係和屬靈關係彼此有張力的時候,我們的情感、終極關懷都需要行出神的旨意。神的要求較家人的來得重要。

結語

大批群眾跟隨耶穌,然而,祂不過呼召一小撮人跟隨祂。這小撮人需要學習服從,藉著服從,可以重新發現永恆神的家。

附加評注

1.  舉例說明

耶穌的話語仍然深深地觸動人心。有許多人記誦聖經經文——可能有不少只為了背誦而已——然而,卻有其他人在當中發現更大的價值。哈夫曼 (John Huffman)  是一位作家,同時也是一名牧師。他在一次與教會平信徒領袖的分享中,要求他們每一天都背誦若干節聖經。有人問他說:「為什麼要這樣作呢?」哈夫曼回答說:「因為這是神話語正面的貫輸,掌管我們的思想,幫助我們屬靈生命的成長。」這人不但被神話語吸引,同時為神話語深深影響。( John A. Huffman, Jr.,  Wholly Living,  Wheaton, 1981, p.14, adapted )

2a.  舉例說明

史特朗  (John Henry Strong)  教授曾經分享一個關於慕迪  (D.L.Moody)  的軼事。那時候,慕迪仍然是最具影響力的布道家。有一天,慕迪書房門外響起了扣門聲。他說:「請來吧。」他的兒子進來。慕迪說:「兒子,你想要什麼?」兒子回答說:「我什麼都不要,只想與你在一起而已。」噢,有許多基督徒不斷以禱告來到神跟前,只不過重複著他們所要的東西而已。他們獨善其身的心靈,絲毫不能體會到慕迪小兒子那種「只想與你在一起」的渴望,或在與神契合同在的喜樂。

2b.  舉例說明

父親與兒子一起出外旅遊,在遠離家鄉的一處地方留捨一宵。他們在同一房間內分床而睡。「兒子,你看來不能入眠。你心裡有什麼煩惱?」兒子問道:「爸爸,你面向著我嗎?」父親說:「兒子,是的。」兒子沒有說話,不久就睡著了。沒有什麼東西能像父親慈容般,使真正屬於神兒子得著滿足……在神的旨意中就是最好。( J.Sidlow Baxter,  Does God Still Guide ? London, p.110 )

2c.   舉例說明

有一天,一名牧師與他的兒子在紐芬蘭〔英國〕的海岸散步。兒子曾經多番詢問父親在最近一篇講道中,解釋內在生命的真理。兒子問:「我們怎能在基督裡生活,讓基督在我們裡面活著呢?」當他們走過沙灘時候,牧師看見一個空瓶子。他拾起這空瓶子來,載了一半的水,再塞著瓶口,盡全力把它拋向海上。瓶子落入水中載浮載沉。他說:「兒子,這就是了。海水在瓶子內,而瓶子卻在海中。」在這不尋常的結合中,瓶子獲得生命和動力;也是在這不尋常的結合中,我們也可得著生命和動力。

改變的生命!有目標的一刻!是當基督向天父說:「我在他們裡面,我也在你裡面」的意思。( W.E. Sangster  , The Secret of Radiant Life,  Sevenoaks, England, p.200, adapted )

3.  舉例說明

「在循道公會早期的日子,曾經有一段時間貴族是不會僱用循道會的廚師。廚師會向女僕、廚房女僕、客廳女僕、偏廳女僕,所有的人傳福音!」( H.S.Vigeveno  , Thirteen Men Who Changed the World,  Ventura, Calif., p.7 )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