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講章大綱
系列 :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工作受批評
經文:可二1-28
金句:「這個人為什麼這樣說呢?他說僭妄的話了,除了神以外,誰能赦罪呢?」(可二7)
引言
挪威在冬天的時候,雪山的積雪會精巧地鋪平在山上,即使一點人聲也可以促成危險的雪崩與破壞。批評同樣可以在人生產生這樣的負面效力。馬可福音第二章同樣響起批評的聲音(參看可二 7 、 16 、 18 、 24 )。我們留心一下耶穌遭批評的地方 :
一、祂勝過罪惡的權力遭受批評(可二1-12)
1 )同伴獨特的回應(可二 4 )
2 )基督獨特的回應(可二 5 )
3 )群眾獨特的回應(可二 12 )
二、祂因愛罪人而遭受批評(可二15)
1 )為失喪人的服事(可二 17 )
2 )為失喪人的信息(可二 17 )
三、祂對待安息日的態度遭受批評(可二23,三6)
1) 對安息日的認識(可二 23-27 )
2) 對安息日的態度(可二 28 )
3) 對安息日的熱情(可三 1-6 )
結語
批評的聲音並不能阻礙耶穌,祂繼續以父神的旨意為樂。安息日的教導提醒我們,我們要順服天父,才得以進入萬王之王的豐富國度裡。
29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 :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工作受批評
經文:可二1-28
金句:「這個人為什麼這樣說呢?他說僭妄的話了,除了神以外,誰能赦罪呢?」(可二7)
引言
兩名年輕的基督徒在主日下午從學校回來。其中一人向朋友描述他父親在午餐時怎樣切火雞片。另一個人隨即憂愁地回應說:「我們家裡卻有一個被肢解的傳道人!」這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何等地容易跌入批評的陷阱。英國清教徒曼頓 (Thomas Manton) 年老時候說:「批評是一種使人暢快的罪。」批評迅速從思維轉到口邊,的確是危險的。挪威在冬天的時候,雪山的積雪會精巧地鋪平在山上,即使一點人聲也可以促成危險的雪崩與破壞。批評同樣可以在人生產生這樣負面的效力。馬可福音第二章同樣響起批評的聲音(參看可二 7 、 16 、 18 、 24 )。我們留心一下耶穌遭批評的地方:
一、祂勝過罪惡的權力遭受批評
耶穌回到迦百農(參看可二 1 )。人們知道耶穌在那裡,一起擁擠在屋裡(參看可二 2 )。耶穌就對他們講話(可二 2 )。「講話」這字並不是「滿有權威地宣佈」( kerusso ),而是指一般的說話( laleo )。 Laleo 這字原來意思用於一群雀鳥、一眾小孩子的聲音,這是指傳講福音的神聖權威。這裡提醒我們,當我們開口傳講福音時候,並非只是重複著小冊子中的話;我們不但以平常的話語傳講耶穌,我們同樣也在日常的地方傳講祂。
1)同伴獨特的回應
「因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穌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頂,既拆通了,就把癱子連所躺臥的褥子都縋下來」(可二 4 )。由於群眾擠擁,癱子的四個朋友找到一個入屋的方法,他們一定要將患病的朋友靠向耶穌,因此,將朋友帶到房頂上。
巴勒斯坦房子的天台是用作休息之用,而外牆的梯子是為方便上下的。房頂的建築包括了三呎的木樑,然後是樹枝,最後鋪上一層黏土。通常在黏土上都會生出草來。當經文記載「拆了房頂」(可二 4 )意思是將房頂的「頂部拆下來」,接著是「進入」( exorusso )——「挖出」或「挖掘」等,都是指著黏土而言,他們要挖一個大洞來,才可以把癱子縋下來。
2)基督獨特的回應
「小子,你的罪赦了」(可二 5 )。這是當耶穌看見他們的信心,他說:「小子,你的罪赦了」(可二 5 )。原來的意思中宣告和赦免的語氣是十分強烈的。直譯的意思是:「你的罪債已經獲得赦免了。」耶穌看穿問題的核心,祂所看見的根源是罪惡。
一個保守的估計,在今天的醫學世界中,至少有六成的疾病是源於心理因素。怨毒、罪咎、缺乏寬恕的喜樂、憤怒、自私、恐懼,都使人患上疾病。今天,罪惡仍然伴隨我們,殺害生命。
一名荷蘭詩人稱人類的罪咎為「人類所有問題的根源」;一名英國心理學家稱人類被饒恕的感觀賦予了「世界上最具有治癒的力量。」這是癱子的經驗。他不但獲得身體和靈魂的醫治,他獲得了赦免。
「然而」(可二 6 )。人群當中有了批評的聲音。文士坐在那裡,「心裡議論」(可二 6 )。對於一名癱子得到醫治,文士絲毫不感到喜悅,因為他們只不過是要抓耶穌的錯處;這是他們心底下作議論的原因。然而,他們的假設錯誤了,因此結論也就出錯。「癱子朋友和文士之間的分別在於……前者在困難中看見機會,後者在機會中尋著困難」(史克基 W.Graham Scroggie )。惟有神可以醫治和寬恕,神的兒子在癱子身上同時作成了兩者。
3)群眾獨特的回應
「眾人都驚奇」(可二 12 )。褥子曾經承載著癱子,如今癱子卻拿著褥子走。眾人都覺得驚奇。第十二節說:「眾人都驚奇。」這字實質是 existemi ,即是英語「狂喜」一詞的字根。他們非常激動。他們因著親身經歷這一神跡醫治而感到激動。根據路加的記載,群眾說:「我們今日看見非常的事了」(路五 26 )。
1. 舉例說明
二、祂因愛罪人而遭受批評
「耶穌在利未家裡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與耶穌並門徒一同坐席」(可二 15 )。馬太必然從四鄰中聽聞有關耶穌所作的,他也留意到有四名平凡的漁夫,他們選擇跟隨耶穌。馬太的職位是羅馬人稱為 publicanus ——稅吏(可二 14 )。馬太為管治加利利的希律王效力,凡在腓力管治的地區進出加利利的,馬太都需要向他們收稅。加百農正是位於這兩個地方之間的必經之路,這正是適合稅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在古代時候,稅吏需要向他們的上司繳付一個年終總金額,在這金額之外的任何所得,都歸這稅吏所有。由於大部分稅吏都大量撿財,據為己有,所以稅吏在社區中一向惹人憎厭。
馬可說:「文士和法利賽人看見耶穌和罪人並稅吏一同吃飯」(可二 16 )。這句中的動詞意思是「躺下來」,曾用於彼得岳母患病躺著的那句(可一 30 ),如今卻指著躺臥而食的風俗。耶穌在馬太家中也是這樣(參看可二 15 ;路五 29 )。所以,耶穌因為與稅吏和罪人同食,而招來與不良人士交往的詬病。耶穌相應地提出兩點:
1)為失喪人的服事
「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可二 17 )。當被人指責與不良人士交往的時候,耶穌堅稱祂之所以這樣作,是因為這等人是有需要的,祂是唯一能解決他們問題的人。在這句簡單說話的背後,有著較深入、複雜問題的答案,包括道成肉身的原因。而在任何有關道成肉身的句子背後,都道出了所有今天事奉耶穌的人生命中對道成肉身的需要。
2. 舉例說明
論到道成肉身的原則,約翰司托德 (John Stott) 挑戰我們說:「並不是要我們從世俗的文化中割離出來,或是被它們融化,而是接受進入世俗文化的才有痛苦和危險,去明白他們的思想,去理解他們的語言,卻維持與他們有別。」根據現任坎特貝爾主教的說話:『我們活出信心的方法,就是懷著憐憫的愛進入懷疑者的懷疑中、有困難者的困難中,和迷失者的處境中。』( Christ the Liberator, p.80 )
2)為失喪人的信息
「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可二 17 )。因此,救恩的邀請並不是為義人——他們自然配得,卻是為那些自覺不配,很需要救恩的人。耶穌的信息適合每一個年代。祂仍然向罪人、失喪、偏離和有需要的人說話。
三、屬靈經歷充足的疑問
門徒的需要應該要在安息日中得到回應(可二 23-28 ),並在安息日顯出憐憫來(可三 1-6 ),耶穌已經在這一章中將其中原則教導出來。耶穌再次顯示出掌管生命的是原則,而不是規條。這原則就是「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可二 27 )。「安息日」在希伯來語的意思是「停止手所作的。」希伯來人第三誡命的意義就是:「停止手所作的,記念創造的主。」基督教時代的開始改變了人過去所強調的重點。由於我們在第一天敬拜,並不是在第七天,我們是停止所作的,來記念創造的主。安息日提醒我們:
1)對安息日的認識(可二23-27)
當我們停下所作的之際,公開地承認主的新創造,使我們有機會在主日敬拜祂。
2)對安息日的態度(可二28)
在基督的時代,在安息日中有一千五百廿一件事情是不可作的。法利賽人將安息日變成為不可工作的一天。
有不少嘗試改變星期天所強調的。在清教徒的年代,馬太亨利 (Matthew Henry) 說:「安息日是神聖的,也是神所設立的。然而我們必須接受它為一種權利和利益,並不是一項義務,或乏味的工作。」斯溫洛克 (George Swinnock) 說:「聖徒最懂得喜樂的意義,其中最佳的時節就是安息日。」另一名清教徒稱主日為「靈性的假日。」
3)對安息日的熱情(可三1-6)
我們對於主的熱情,可以使我們在安息日鬆弛下來。我們如同耶穌一樣,可以在安息日從事以下的工作:
1. 緊急事情
2. 有需要的事情
3. 愛心的事情
3. 舉例說明
結語
批評的聲音不能阻礙耶穌,祂繼續以父神的旨意為樂。安息日的教導提醒我們,我們要順服天父,才得以進入萬王之王豐富的國度裡。試看以賽亞書五八章 13 至 14 節,以賽亞說:
1. 象王子般——「又以你祖雅各的產業養育你」(賽五八 14 )。
2. 感到如王子般——「你就以耶和華為樂」(賽五八 14 )。
3. 如王子般生活——「耶和華要使你乘駕地的高處」(賽五八 14 )。
附加評注
1. 舉例說明
在你腦海中,你看見這班群眾嗎?這會讓你的情緒達至高峰的階段。有些觀察者則處於狂喜狀態,而有些人因著眼前所見的,愈來愈往前走。在歐洲的一個畫廊裡,有些人很有興趣觀看群眾經過阿波羅銅像時的反應。這銅像可說是完美身軀的典範,使周圍看見的人不禁肅然起敬。這是不自覺的行為。當人看見這銅像時候,不自禁地想學著像它一樣。當人留心基督所行的,就自然地願意學著象祂。
2. 舉例說明
有一天,一名英國科學家在廚房後園發現了一個大蟻窩。這些蟻與這名科學家研究的有很大分別,所以他一心要研究牠們。然而,每一次當他的身影籠罩著蟻窩,受驚的蟻慌忙走避。該名科學家在日記寫道:「我退後一步,坐下來……試想著這個情況。我的出發點是良好的,沒有對蟻有加害之意。然而,我怎麼能讓蟻知道我的好意呢?我的想像力開始在腦內開動。對於細小的蟻來說,我是一個大有能力、「高高在上的」之物。牠們不能推測我的思想,也不認識我行事方法和動機。要是我能夠與牠們溝通的話,然而這仍是不足夠的,即使我在蟻中成為龐然大物般,牠們永遠不會相信我能夠明白牠們的問題——體內細微的組織、為食物努力不已、與其它蟻群的爭戰。惟有一件事情可以使牠們有完全的信心:倘若有一種法術,使我能變成為一隻蟻。」( Catherine Marshall, Beyond Ourselves, London, 1961, p.45 )
3. 舉例說明
林德 (Eric Liddell) 是英國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後來成為一位為基督犧牲的宣教士。在一九二四年,他為英國參加奧林匹克比賽。他發現一百米賽跑的在星期天舉行,林德平靜而堅定的說:「我不會參加這比賽。」經過一系列事情發生後,情況有所改變。當四百米賽事即將展開,而當林德站在起跑點時候,一名陌生人向他遞上一張紙條。林德打開紙條來讀,是撒母耳記上二章卅節——「因為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那一天,林德以破世界紀錄奪得四百米比賽冠軍。沒有人會懷疑是那張字條給予他能力,讓他跑出前所未有的成績。對於拒絕讓耶穌基督失望的,耶穌也不會讓他們失望。( William Barclay, Letters to the Seven Churches, New York, 1958, p.104, adap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