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講章大綱
系列:聖經上的話語
主題:樂意的事奉
經文:詩一零零
金句:「你們當樂意事奉耶和華,當來向他歌唱!」(詩一零零2)
引言
詩篇一百篇可說是從詩篇第九十五篇開始,一部偉大預言式神劇的高潮。這首希伯來詩歌的主題就是神的主權和樂意地順服祂。在這些經節中包含了我們決定事奉神的原則。
一、事奉的神聖宣稱(詩一零零1-3)
1)神在你生命中創造的宣稱(詩 一零零3)
2)神在你生命中救贖的宣稱(詩 一零零3)
3)神在你生命中指示的宣稱(詩 一零零3)
二、事奉的神聖呼召(詩一零零4)
1)委身的見證(詩 一零零4)
2)分別為聖的敬拜(詩 一零零4)
三、事奉的神聖賞賜(詩一零零5)
1)我們一般的需要,有世俗的供應(詩 一零零5)
2)我們倫理的需要,有屬靈的供應(詩 一零零5)
3)我們職業的需要,有道德的供應(詩 一零零5)
結語
司布真(Spurgeon)說,「當在眾多的教會會眾一起唱頌這首高貴的詩篇的時候,沒有 什麼比這更令人讚歎。」同樣地,當我們從內心去回應神聖的事奉宣稱、神聖的事奉呼召、神聖的事奉報酬的時候,也沒有什麼比這更令人讚歎了。
21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聖經上的話語
主題:樂意的事奉
經文:詩一零零
金句:「你們當樂意事奉耶和華,當來向他歌唱!」(詩一零零2)
引言
詩篇一百篇可說是從詩篇第九十五篇開始,一部偉大預言式神劇的高潮。這首希伯來詩歌的主題就是神的主權,並樂意地順服祂的人。這首詩篇展望有一天,上主揮動著宇宙權力的令牌,世上所有人都樂意地事奉祂。在這些經節中包含了我們決定事奉神的原則。
一、事奉的神聖宣稱(詩一零零1-3)
「普天下當向耶和華歡呼!你們當樂意事奉耶和華....你們當曉得耶和華是神!我們是他造的,也是屬他的;我們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場的羊」(詩 一零零1-3)。我們若仔細研究這些經文,就會觀察到神在每人生命中三重的宣稱:
1)神在你生命中創造的宣稱(詩一零零3)
「你們當曉得耶和華是神!我們是他造的,也是屬他的」 (詩 一零零 3 )。詩人提醒我們,在我們父母的動機背後、婦科醫生的技巧及護士的護理外,嬰兒的奇妙誕生,是因為神。祂說,「我是你的主,你們的 …… 創造者」 (賽四三 15 )。大衛補充說,「但你是叫我出母腹的 …… 我自出母胎就被交在你手裡;從我母親生我,你就是我的神」 (詩廿二 9-10 )。這是神在你身上創造的宣稱。你的生命、行動,都在祂主權以內。祂可以選擇召回你的靈魂或延長你的生命;當中你是毫無決定可言。祂也可以決定給你懲罰,或給你賞賜。
你可曾在祂榮耀中跪下,為著祂的創造和保守而獻上感謝?你可曾為了自己的性格、才幹和魅力而感恩?你的一切和對將來的盼望——雖然生命中戰役——都是因為神你的創造主。
1. 舉例說明
2)神在你生命中救贖的宣稱(詩一零零3)
「你們當曉得耶和華是神!我們是他造的,也是屬他的;我們是他的民。」 希伯來人每當念或歌唱這經文時候,都必然想起神在歷史中,救贖他們子民的事跡。他們或會想起神怎樣呼召藉藉無聞的亞伯拉罕成為一國的領袖;他們的救贖又怎樣與血和權力有密切關係,他們與神立約。神遵守那約將他們從埃及帶出來進入迦南地。當猶太人說,「我們是祂的子民」 ,他們都曉得這話的重要意義。這是神在他們生命中具救贖意味的宣稱。
在新約聖經,福音書和使徒書信都清楚指出,耶穌基督的死亡和寶血是為了全人類的。這即是說,祂的救贖足夠拯救所有人,但是只有在相信的人生命中才有影響力。耶穌基督為世上所有人死亡和復活,對人類生命有神聖宣稱。
保羅在予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強調,「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 (林前六 19-20 )。你整個人的性格,包括所有的潛質和應許,都包括在神兒子的救贖犧牲之中。除了用作樂意事奉神外,你沒有權利為了其它目的來擅用腦袋、眼睛、嘴唇、雙手、雙足、心思和才幹。不然的話,你就是盜取神的東西了。讓我向你提出一個問題:你曾經為生命作過什麼?你可曾在十字架前跪下,感謝主耶穌創造你,並以祂的寶血來救贖你?你可否知道生命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榮耀神,永遠的以祂為喜樂?
2. 舉例說明
3)神在你生命中指示的宣稱(詩一零零3)
「我們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場的羊」 (詩 一零零 3 )。在整個舊約聖經中,神有如一個牧人,帶領羊群到青草地上,到達「可安歇的水邊」 (參看詩廿三)。雖然得到牧人的關顧,人卻寧願走自己的路,如同愚蠢、走迷的羊(參賽五三 6 )。然而,主耶穌在新約聖經偉大牧人的篇章(約十)中,肯定祂在我們生命中的主權。祂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 ,祂又接著說,「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 (參看約十 16 、 27 )
神有權帶領你生命的方向,因為祂知道什麼是對你生命中最好的。事實上,祂在每人身上也有奇妙的計劃,只要我們花時間去尋求、跟隨和完成這些計劃。保羅提醒我們說,「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弗二 10 )
讓我再一次問你:你可曾在生命中,承認神創造的宣稱,救贖的宣稱和指示的宣稱?倘若還未有的話,你需要承認這三重的宣稱,並以樂意順服和樂意事奉來回應。
二、事奉的神聖呼召(詩一零零4)
「當稱謝進入他的門;當讚美進入他的院。當感謝他,稱頌他的名」(詩 一零零4)。我們要象欣賞從神而來的事奉的呼召的這經文背後含有很重要的意思,就需要我們仔細研讀。無論我們的社會地位怎樣,每個人都有兩方面的事奉層面。首先:
1)委身的見證(詩一零零4)
「當稱謝進入他的門」 (詩 一零零 4 )。這篇詩篇的名稱正是從「稱謝」 一詞而來。這亦是利未記第七章十二節被翻譯為 「感謝獻上」 的原文。這字背後的意思,就是用新約聖經的語言來說,我們可稱之為委身的見證——這亦是在這詩篇被唱頌時候所發生的。在大門外開始了巡行,有數以千計的群眾聚集觀看、聆聽。難怪有一個古老的敘利亞手抄本寫道,「一首引領異教者進入信仰真道的詩篇。」 因此,傳道的見證和對全人類的呼籲所帶來的影響充斥著這些句子。你也可以想像一下,久經訓練的詩班員和音樂家在這異教國家中,見證著這著名的巡行。
這信息十分簡單。正如詩班員久經訓練,將他們的才藝在聖殿門前獻予讚美神,我們同樣蒙召在教會、家庭、辦公室和國外宣教行列的大門內,運用我們的恩賜。保羅也這樣的表明,「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羅十二 1 )
惟有委身出來的見證,才是真有效用的。
3. 舉例說明
2)分別為聖的敬拜(詩一零零4)
「當讚美進入祂的院」 (詩 一零零 4 )。敬拜是神聖事奉的一環。我們在門內在見證,我們也應在祂的院中敬拜。古時候,詩班所掀起的高潮,就是站在院內站立唱頌感謝的詩歌,高聲歡唱敬拜的讚美和禱告。今天,其中一個最大的需要就是委身的敬拜。我們失去了這神聖的默想藝術,也同時忽略了院內的敬拜。我們需要停下來,思想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的說話,「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 (約四 23 )。正如人子尋找失喪的人,天父尋找喜歡敬拜的信徒。我們要明白所談論的,正是分別為聖的敬拜。「分別為聖」 一字的意思是 「充滿雙手」 或 「充滿生命。」 神尋找生命中充滿感恩、讚美、崇敬和敬拜。要謹記,聖經中論到最多的事奉就是敬拜神。倘若我們不知道怎樣個人或群體的敬拜神,則我們並不明白呼召的真義。
三、事奉的神聖賞賜(詩一零零5)
「因為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他的信實直到萬代」( 詩 一零零5)。十分奇妙地,神有權力接納我們的事奉,並呼召我們作事奉,祂卻賞賜我們的事奉。這亦是我們需要樂意、感恩地事奉神的原因。我們試想一下,以下列出的事奉神的賞賜:
1)我們一般的需要,有世俗的供應(詩一零零5)
「因為耶和華本為善」 (詩 一零零 5 )。神的美善,見於祂供應我們一切現世和一般的需要。詩人說,「耶和華要賜下恩惠和榮耀。他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 (詩八四 11 );使徒雅各提醒我們說, 「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 (雅一 17 )。這真是何等鼓舞的事情,當我們甘心樂意事奉神,祂供應我們世俗和一般的需用。我們敬拜的神真是美好!
2)我們倫理的需要,有屬靈的供應(詩一零零5)
「他的慈愛存到永遠」 (詩 一零零 5 )。雖然我們為神手所救贖和帶領,我們仍然屬於塵土,因此總有跌倒和失敗的時刻。我們經常需要神的憐憫,感謝神,祂的慈愛永遠長存。當我們犯罪和失敗,祂潔淨和寬恕我們,祂又賜我們能力和得勝,使我們不致跌倒。沒有倫理的需要,是沒有足夠的屬靈供應可添滿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讚美神的聖名!
3)我們職業的需要,有道德的供應(詩一零零5)
「他的信實直到萬代」 (詩 一零零 5 )。這裡,論到神賜給其古代子民的逐漸啟示。充滿信心的人絕不會在黑暗中,茫無所知,沒有生命的方向。
今天,我們站立於更加有利的位置。聖經的正典已經完成,藉著神的話語,我們對於信仰和實踐有足夠的真理。藉著手中的聖經和心中的聖靈,我們有足夠的裝備去應付生活每一種情況。沒有職業的挑戰,是沒有聖經所提供的道德原則去應付。
4. 舉例說明
結語
這些,就是我們大能神賜下的賞賜。 什麼使我們未能樂意事奉神?司布真(Spurgeon)說,「在人數聚多的教會中唱頌這首高貴的詩篇,沒有 什麼比這更令人讚歎。」同樣的,當我們從內心和頭腦都回應事奉的神聖宣稱、事奉的神聖呼召、事奉的神聖報酬的時候,也沒有什麼比這更令人讚歎的。對於「你樂意事奉神嗎?」這首詩歌, 什麼是你的回應?
附加評注
1.舉例說明
歐福德牧師回憶起在中非洲一次經歷,他坐在火堆旁聽他當宣教士的父親怎樣向查克維(A-Chokwe)族人解釋神是創造主。當他向族人解說一段時間後,一名年老的非洲土著打斷他說,「白人啊,我知道你的意思。我是一個鐵匠,我日常的工作是製造斧頭。我在鐵砧上捶打著熟鐵,用一種木頭來造木柄。我們測試斧頭的重量、平衡、是否具效用。倘若這斧頭效果不佳,我會重新再做一個。我對製造斧頭有絕對的權威。這亦是你準備與我們分享神的信息吧。我們沒有權利活出神心意以外的生命。」
這人充分看見和欣賞神在他生命中創造的宣稱。歐福德博士補充說,「事實上,這是對於威敏斯特教義問答最好的詮釋,也是我渴望聽到的(要緊記這一句名言:『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榮耀神,永遠享受與祂同在一起』)。」
2.舉例說明
這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康奈維市的男孩子,他曾學過怎樣用樹木雕刻玩具。男孩子最出色的作品是一艘木船,當中有帆、支撐船桅的索具裝置和膠輪。試航禮的那一天,男孩子驕傲地將船放在水上,看望這船的開航,微風貫滿著帆布。突然,一陣強風吹過,繩索纏著木船,在週遭無人能施予援手的情況下,男孩子傷心地看著他珍愛的木船遠去,不見了蹤影。數星期以後,一天下午,男孩子經過一家售賣舊貨的商店,他竟然在當中看見自己的木船。當他確定這是自己的木船後,他走進店舖要求要回來,但店舖負責人卻表示他必定要花錢購買。他只有少量的金錢,但仍然決定作出犧牲,他從店員手中接過這艘寶貴的木船。當他步出店舖時候,他說:「你被我兩次擁有,是我手所造你的,如今我將你買下來。」
我們也是兩次屬於神。祂創造我們並救贖我們。你可曾在祂面前跪下來,承認祂在你生命中的主權嗎?
3.舉例說明
在德國城鎮富辛堡市有一塊紀念碑上,刻著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的名字,他在納綷集中營內遭害。值得提及潘霍華的地方很多,包括他卓越的神學思想、對於政治的抵抗、個人的勇氣、牧者的心腸。然而,以上沒有一樣是刻在潘霍華的紀念碑上。當中,只是簡單寫道,「迪特裡希·潘霍華,耶穌基督的見證人。生於一九○六年二月四日,巴素爾;卒於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富辛堡。」(Jim Wallis, The Call to Conversion, New York, 1981, p.144, adapted)
4.舉例說明
許多年以前,在美國偏遠的一些村莊內,春季有一天所謂的「招聘日」,農夫會在當天到城鎮中,約見願意在夏季受聘的人。當其中一名農夫約見數人以後,他最後聘請了一個人,他除了以是/否回答所有問題外,他向農夫說了一句奇怪的話,「我可以在颳風的夜晚睡覺。」數星期以後,農夫也找不出這雇工的錯處。一天晚上,農夫半夜中醒來,屋外正刮著嚇人的大風。他隨即穿上衣服,衝入後園去檢查:首先是風磨——風磨仍然安全地繫著;然後是雞籠——雞籠內所有窗戶都關上;繼而是倉庫──倉庫的門都已經關上了。一切事情都是十分妥當。當農夫回到家裡,卻發現受雇的那一個人竟然仍告睡著,忽然間,他明白 什麼叫作「我可以在颳風的夜晚睡覺」的意思。聖經教導我們在一切事情上要盡忠盡職,這也是我們在職業上將會遇上的挑戰。(Alvin N. Rogness,The Word for Every Day,Minneapolis,1981,p.132,adapted)
進深研究書目
Joseph Addison Alexander, The Psalms Translated and Expanded, Reprinted from the edition of 1864,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Franz Delitzsch, 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Psalms, Trans. by Francis Bolton, 3 vol.,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49).
David Dickson, A Commentary on the Psalms, (Ft. Washington, Pa.: Christian Literature Crusade, 1959).
H. A. Ironside, Studies on Psalms: Book One, (Neptune, N.J.: Loizeaux Brothers, Inc., 1952).
Derek Kidner, Psalms: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on Books 1 and 11,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ies,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1973).
Ron Klug, Psalms A Guide to Prayer & Praise, Fisherman Bible Studyguide Series, (Wheaton, Ill.: Harold Shaw Publishers, 1979).
Alexander Maclaren, The Psalms, (New York: Funk & Wagnalls Co., 1908).
G. Campbell Morgan, Notes on the Psalms, (Old Tappan, N.J.: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47).
John Patterson, The Praises of Israel, (Totowa, N.J.: Charles Scribers Sons, 1950).
W. Graham Scroggie, Know Your Bible (The Psalms), vols. 1-4, (Old Tappan, N.J.: Fleming H. Revel Company, 1948).
Charles Spurgeon, The Treasury of David, 6 vol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63).
Samuel Terrien, The Psalms and their Meaning for Today, (New York: The Bobbs – Merrill Co., 1952).
H. Rollin Walker, The Modern Message of the Psalms,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38).
Artur Weiser, The Psalms: A Commentary,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London: SCM Press,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