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講章大綱
系列:聖經上的話語
主題:聚會的呼召
經文:來十19-25
金句:「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來十25)
引言
基督徒的聚會是福音派信仰和實踐的重要部分。新約聖經從來也不展望教會的群體生活,是沒有神子民的集體聚會的。當人們不能如神所吩咐的,聚集在一起,他們就會讓教會陷於困境和無助中。這就是後退和遠離神的證據。我們的經文表達了:
一、呼召基督徒去敬拜(來十22、25)
1)誠心(來十22)
2)信心(來十22)
3)生命力(來十22)
二、呼召基督徒去見證(來十23、25)
1)無懼的見證(來十23)
2)信實的見證(來十23)
三、呼召基督徒去關顧(來十24-25)
1)彼此相顧(來十24)
2)彼此勸勉(來十25)
結語
聚會的呼召是一個嚴肅和重要的呼召。你對教會的感想就是你對基督的感想,因為祂是身體即教會的頭。你是否已委身以祂為元首,承認祂為救主和掌權者?讓我們成為祂身體的一分子,在基督徒的敬拜、見證和關顧的完全和祝福中,尋求在身體中起作用。
16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聖經上的話語
主題:聚會的呼召
經文:來十19-25
金句:「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來十25)
引言
基督徒的聚會是福音派信仰和實踐的重要部分。新約聖經從來也不展望教會的群體生活,是沒有神子民的集體聚會。在經文中的「停止」解作「離棄」,「隨之陷於困境,或無助中。」這是當我們的救主在十字架上呼喊時的用詞:「我的神,我的神,為 什麼離棄我?」意思是明顯的。當人們不能如神所吩咐的,聚集在一起,事實上他們就是放棄了教會,讓教會陷於困境和無助中,就是後退和遠離神的證據。我們研讀的這些用詞是很有意思的,必須仔細研究。經文在這段落中,有以下的意思:
一、呼召基督徒去敬拜
「來到神面前…不可停止聚會」(來十22、25)。聖經教導我們,這同樣被人的經驗肯定了,人被造是為了敬拜神。人基本上是有宗教性的被造物,因此若不是無知地敬拜那不知名的神(參看徒十七23)——自己造出來的神——就是敬拜永活的真神。直至人找著敬拜的真正對象,人永遠無法享受心靈的滿足。人存有對神很大的渴求,因此沒有神,人有很大的虛空感。人不敬拜神,就會淪落為動物性的傾向。事實上,野獸和人類的最大分別就是人有敬拜的需要。所以神對我們說:「不可停止聚會」(來十25)。這對基督徒敬拜的呼召,要求我們有:
1)誠心
「當存著誠心來到神面前」 (來十 22 )。誠心的相反是純粹專業、正規和制度化。如果不誠心,敬拜是沒有意思的。這就是耶穌引用舊約經文所講的: 「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 (可七 6 )。大衛進一步說: 「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 (詩五一 17 )。如果你要與神建立關係,就必須存著誠心前來。即使是懷疑、恐懼和罪都不能阻止你,因為耶穌基督的寶血能把一切除去——如果你有誠心的話。
1. 舉例說明
2)信心
「存著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 (來十 22 )。當人存著真誠的信心,就自然會有相應的真實信心的表現。這包括人的心思、意念和意志上對神的信心和委身的。強調信心的行為,是對神的信實充滿信心,相信祂會賞賜所有藉著基督來到祂面前的人。聖經教導我們: 「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 (來十一 6 )
3)生命力
「並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就當 …… 來到神面前」 (來十 22 )。用清水洗淨這圖畫來自利未祭司體系的潔淨禮儀(參看出廿九章和利八章)。 「清水」 是指信徒藉著相信被釘和復活的救主,得到救贖; 「洗淨」 代表重生的洗(多三 5 ),即聖靈的臨在和內住。 「清水」 和 「洗淨」 對敬拜神來說是絕對重要的,只有那些曉得誠心、真信心和在基督裡有生命力的信徒,才能真正憑心靈和誠實敬拜神。
2. 舉例說明
二、呼召基督徒去見證
「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可停止聚會」(來十23、 25)。自新約時代開始,普世教會成為神在地上的見證。 皮雅遜博士(Dr.A.T.Pierson)曾說:「見證是整個世代中整個教會的所有工作。」耶穌對門徒所說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有關見證的(參看徒一8)。神子民聚集一起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集體見證。所以經文教導我們「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來十23)。這是一個呼召,要我們有:
1)無懼的見證
「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 (來十 23 )。「堅守」 的希臘字含有戰士勇敢地舉著戰旗走進戰場內的意思。這樣的圖畫應鼓勵我們作出同樣的行動。我們要在具威脅性的世界中要站起來,放膽做見證耶穌基督的真理。我們 「所承認的指望」 除了聖經中啟示的主耶穌基督外,別無他人。無論代價是多麼的大,我們也要在神子民的聚會以內和以外為我們的指望辯護和作證。每當教會不能無懼地見證真理,她會很快會被打敗和破壞。
3. 舉例說明
2)信實的見證
「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 (來十 23 )。無懼是一回事,信實又是另一回事。我們可能會在這刻勇敢,下一刻卻崩潰了;然而我們作為教會一分子的任務就是要在見證上保持信實,直到末了。 「不至搖動」 一詞(不折腰)在新約裡只在此處出現,它表達了我們行善不氣餒同時對真理絕對忠心的那種堅定的表現。
清教徒約翰歐文( John Owen )曾明言: 「教會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神話語的事工、聖禮的管理和信徒的紀律」 ——約翰歐文是對的,因為這明顯是聖經的教導。我們不至搖動的見證,我們必須堅守神的真理、洗禮和聖餐。如果我們忠於聖經,就必須處罰那些與神旨意相違背的信徒。
你是否忠於神話語的啟示?你有否順服聖禮的教導和意義?你是否順服聖靈透過教會領袖所給你的紀律?這一切包括更多其它因素都成為教會的見證。停止聚會就是丟棄這見證,令我們所支持的原則變的毫無意義。
三、呼召基督徒去關顧
「要彼此相顧……不可停止聚會」(來十24-25)。雖然教會承受了許多激烈的批評和錯誤的指控,但人們不能否認教會創造了人類各方面的誕生。無論我們想到學院、醫院、慈善機構,或國際性的宣教組織,我們都要感謝耶穌基督的教會。單單為了這原因,我們就必須愛和珍惜教會,全力力去支持她。
從經文中,我們看見所有教會成員都有責任:
1)彼此相顧
「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來十 24 )。這裡以最有感情和最實際的字眼,描繪了基督徒的關顧。事實上,這裡所講的是付諸行動的社會福音。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彼此的肢體。我們的屬靈、社會和物質的福祉必然是群體的關注。我們彼此負責。教會中沒有一個成員可以問這個問題: 「我豈是看守我的弟兄的嗎?」 我們要留意彼此的需要,然後不單盡所能滿足這些需要,更要鼓動其他人也有同樣的關注。
為了讓讀者留意這信息,作者在這裡用了一個最驚人的表達方法。字面上,經文的意思是: 「讓我們在愛心與行善發作時彼此相顧。」 我們都曾聽過怒氣大發,但這裡卻用了一個新的觀念。透過聖靈的工作,我們被激動而有真正的情感和熱心,不單彼此相愛,更是抱著實際和犧牲的精神彼此相待。這就是約翰在約翰壹書三章 16 至 18 節的意思: 「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
這愛心和善行的發動在五旬節那天榮耀地表現出來。我們讀到: 「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徒二 44-45 )。
當然,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不必定要有相同程度的分享,然而無論在教會內或教會外,都會有窮人在我們中間。這些原則尤其適用在我們於本土和海外的福音事工上。
4.舉例說明
2)彼此勸勉
「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 (來十 25 )。 「勸勉」 一詞解作 「因著對未來的展望鼓勵某人實踐某些有未來價值的行為。」 這是富挑戰性的事工,而作者讓我們明確知道這挑戰的目的。
首先是保持我們參與教會聚會的出席率,其次是等待主的在來。頗為有趣的是這些經文都有多於一
個應用。換句話說,你有權監察我有沒有出席教會聚會,我也有同樣有義務監察你有沒有出席教會聚會。如果沒有執行這挑戰,我們就會放棄基督徒的敬拜、見證和關顧。神曾吩咐教會,要成為安息、團契、教導、敬拜和家庭為主的地方。所以我們有權利去彼此挑戰,不要停止聚會。
此外,教會——透過她的體制、聖禮和真理——應該常常提醒人們耶穌基督將會再來。基於這點,我們要自我挑戰,隨時作好準備。從新約中,我們知道我們在基督審判座前的得與失,大大與我們對教會的信實有關。
結論
聚會的呼召是嚴肅和重要的,停止聚會就是丟棄神的教會,也就是丟棄基督。你對教會的感想就是你對基督的感想,因為祂是身體即教會的頭。你是否已委身以祂為元首,視祂為救主和掌權者?如果沒有,現在就作這樣的決定,成為祂身子即教會的一部分。透過這與復活的元首的結連,讓我們在基督徒的敬拜、見證和關顧的完全和祝福中,尋求在身體中起作用。
附加評注
1.舉例說明
作家哈夫曼(John Huffman)提及他的一個朋友,這位朋友是個唯唯諾諾的人。根據哈夫曼所描述,他的朋友就像變色龍一樣,在任何環境都能適應。他更指出世界並不認真地看這朋友的基督教信仰,因為他是個欠缺真誠的人。(John A. Huffman,Jr.,Wholly Living,Wheaton,1981,p.23,adapted)
2.舉例說明
基督徒演奏家奧雲(Ron amd Pat Owens)夫婦在一次韓國春天演奏會上,被當地信徒的喜樂和生命力大大感動。「一些很奇特的事情正在韓國發生。神聖靈的清新感覺差不多充滿了每個地方,我們感到人們對福音的飢渴和開放。」奧雲夫婦發現在這成為基督徒要付代價的地方,教會充滿生氣和聖靈。
3.舉例說明
一個到訪蘇聯的旅客提及在鐵幕之下的信徒,怎樣影響了他的生命。日期是一九六○年七月,地點是蘇聯莫斯科,場景是一家隱蔽的浸信教會,在一個星期二的傍晚坐無虛設。旅客寫道:「在我與那些要為自己的見證付代價的信徒一起敬拜後,我的生命改變了。許多人為了公開見證他們在基督裡的信仰,失去了工作、地位,甚至家庭關係。在我的記憶中永遠刻蝕了從那些信徒身上散發出對基督信實的決心。」(Huffman,p.23. adapted)
4.舉例說明
在商業世界裡,人們透過高超的技巧使用同樣的原則。一名記者訪問了一位成功的職業輔導員,他曾幫助數以百計的工人安於現時的工作崗位。當記者問及他成功之道時,他回答說:「如果你要知道一個工人真正喜歡 什麼,不要給他們責任,而給他們權利。大部分人都可以處理責任,只要你給他們足夠薪金,但只有真正的領袖能處理權利的。一名領袖會運用他的權力去幫助他人並建立組織;而一個較差勁的人就只會用權力來抬高自己。」如果我們是真正的教會,我們就會運用我們的權力去關顧整個身體。(Warren W.Wiersbe, Be Joyful, Wheaton:Victor Books, 1974, p.52, adapted)
進深研究書目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 to the Hebrew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57).
John Brow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61).
F. F. Bruce,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4).
M. R. DeHaan, Hebrew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59).
E. Schuyler English, Studies i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Findlay, Ohio: Dunham Publishing Co., 1955).
Philip Edgcumbe Hughes,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7).
H. A. Ironside, Studies i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nd the Epistle to Titus, (Neptune, N.J.: Loizeaux Brothers. Inc., 1958).
Homer A. Kent, Jr.,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72).
G. H. Lang,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London: The Paternoster Press, 1951).
J. C. Macaulay, Expository Commentary on Hebrews, (Chicago: Moody Press, 1948).
F. B. Meyer, The Way Into the Holiest: Expositions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London: Marshall, Morgan & Scott, n.d.).
G. Campbell Morgan, The Triumphs of Faith, (London: Pickering & Inglis, n.d.).
Andrew Murray, The Holiest at All, An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London: James Nisbet, 1895).
William R. Newell, Hebrews Verse by Verse, (Chicago: Moody Press, 1947).
John Owen, An Exposition of Hebrews, (Evansville, Ind.: Sovereign Grace Publishers, 1960).
Arthur W. Pink, An Exposition of Hebrews, 2 vol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63).
Charles F. Pfeiffer,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Chicago: Moody Press, 1962).
Adolph Saphir,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n Exposition, 2nd ed., 2 vols.,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02).
Joseph A. Seiss, Popular Lectures on the Epistle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Hebrews, 1846, Reprinted –- Lectures on Hebrew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54).
W. H. Griffith Thomas, Hebrews: A Devotional Commentary,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02).
W. E. Vine, Hebrews, (London: Oliphants, Ltd., 1952).
Arthur S. Way, Letters of St. Paul and Hebrews, (London: Macmillan & Co. Ltd., 1935).
B. F. Westcott, The Epistle is the Hebrews: The Greek Text, with Notes and Essays, 3rd ed., 1903,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5).
Kenneth S. Wuest, Hebrews i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for the English Reader,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47).
W. E. Vine, Hebrews, (London: Oliphants, Ltd., 1952).
Arthur S. Way, Letters of St. Paul and Hebrews, (London: Macmillan & Co. Ltd., 1935).
B. F. Westcott, The Epistle is the Hebrews: The Greek Text, with Notes and Essays, 3rd ed., 1903,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5).
Kenneth S. Wuest, Hebrews i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for the English Reader,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