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講章大綱
系列:聖經上的話語
主題:偉大的救恩
經文:來二1-10
金句: 「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這救恩起先是主親自講的,後來是聽見的人給我們證實了。」(來二 3 )
引言
救恩是聖經中其中一個重要的詞語。它的意思既多且豐富,包括從罪及其後果中得釋放的意思。事實上,這字包括了神在基督耶穌身上的拯救工作。救恩一字,在希伯來書出現了七次,而我們所選取的這段經文也許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句。
一、神救恩的奇妙(來二3)
1) 救恩觀念的奇妙(來二 3 )
1) 2 )救恩昂價的奇妙(來二 3 )
1) 3 )救恩全面的奇妙(來二 3 )
二、神救恩的方法(來二1)
1 )聆聽救恩的話語(來二 1 )
2 )聽從救恩的主(來二 1 )
三、神救恩的警誡(來二3)
1) 忽略救恩的過程(來二 1 )
1) 2 )忽略救恩的懲罰(來二 2-3 )
結語
不要忽略神偉大的救恩。注意救恩的奇妙,委身投入救恩的方法,並留心當中的警誡。事實上,現今就聆聽這福音,並留心這位救主,祂已經拯救並滿足了你。
9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聖經上的話語
主題:偉大的救恩
經文:來二1-10
金句:「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這救恩起先是主親自講的,後來是聽見的人給我們證實了。」(來二3)
引言
救恩是聖經中其中一個重要的詞語。它的意思既多且豐富,包括從罪及其後果中得釋放的意思:這包括今生的保守、完整和安全,身體終極的救贖和獲准進入將要來臨的天國。事實上,救恩一字包括了神在基督耶穌身上的拯救工作。在希伯來書出現了七次,每一次均有特別的意思,並以最簡單易明的方法表達救恩的教義。而最主要的一段經文就是上面所引的一句。從這節經文中,給我們有三個反思:
一、神救恩的奇妙
「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來二 3 )。當人認識「救恩」一詞豐富的含意後,他內心必然充滿奇異、愛和讚美。這是:
1)救恩觀念的奇妙
「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來二 3 )。在新約聖經只出現過四次,每一次均指著其無可比擬和獨特性而言。神的救恩真是何等真實。這是人不能構思或學效的。救恩的觀念、激活、行動和實現上,完全屬於神的(參羅十 6-10 )。祂內心著意拯救人離開罪惡,「那能保守你們不失腳、叫你們無瑕無疵、歡歡喜喜站在他榮耀之前的我們的救主 —— 獨一的神」(猶 24 )。倘若我們明白神救恩的奇妙,乃是因為聖靈開啟我們的眼睛,好使我們能欣賞這奇妙的觀念(參看林前二 9-10 )。
2)救恩昂價的奇妙
「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來二 3 )。新約聖經作者使用「這麼」( so )這微不顯眼的字,帶出神因著 祂 的愛所作犧牲實難以言喻。為要向不配得的人類提供永恆的救恩(參看約三 16 )。在我們所讀的經文中,希伯來書作者形容救恩代價的高昂:「惟獨見那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因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叫他因著神的恩,為人人嘗了死味」(來二 9 )。這亦在客西馬尼園的故事中表明出來,耶穌極大痛苦的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廿六 39 )。在那裡,耶穌符合了神審判罪惡這苦杯的標準。要飲下這可怖的苦杯,使耶穌汗下如滴血;然而,祂卻沒有後退,且往加略山的路上直走。當祂被掛在那裡,祂沒有一口氣將苦杯貫下,祂一口口的去嘗,使這罪惡和審判的杯能每滴遍嘗。祂的死亡是延長、可怖和使人畏懼,但也是具救贖效力的。
3)救恩全面的奇妙
「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來二 3 )。遇溺的人獲救,必須經過拯救步驟。首先,他必須獲救離水面;第二,拯救人員要使水從遇溺者的肺部排出,若以上兩個步驟成功的話,最後要確保遇溺者得到小心的照顧,直至他康服為止。在真實的層面來看,這是一幅神予我們救恩的清楚圖畫。
a) 人的過去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弗二 8 )。這是從罪的懲罰而來的救恩。所有在基督以外的人,都在神的懲罰之下(參看羅三 23 ,六 23 )。這樣看來,人若沒有神的救恩,他是沒有盼望的,將按著他的過去,將他置於懲罰之下。你知道什麼是從你的過去昔日中蒙拯救,包括所有的罪咎、恐懼和羞愧?
b) 人的現在
「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林前一 18 )。神並不只是拯救人的過去,更是拯救人的現在。保羅在羅馬書五章 10 節漂亮的說: 「因為我們作仇敵的時候,且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 信徒光輝的經驗,就是藉著基督內住的能力,每時每刻均獲得拯救。這是因著救恩的能力,並管轄著罪惡。
c) 人的將來
「像這樣,基督既然一次被獻,擔當了多人的罪,將來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顯現,並與罪無關,乃是為拯救他們」(來九 28 )。這是指著信徒最後獲得救贖,當他從罪惡中蒙拯救,獲准進入天國,並在主面前得著榮耀。這是每一位真誠信徒「蒙福的盼望」(參看多二 13 )。
1. 舉例說明
二、神救恩的方法
「所以,我們當愈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我們隨流失去」(來二 1 )。作者讓我們知道,救恩是從聽聆聽救恩的話語,並聽從救恩的主而來。
1)聆聽救恩的話語
「所以,我們當愈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我們隨流失去」(來二 1 )。保羅在羅馬書十章 17 節提醒我們:「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人若離開了神的兒子,道成肉身的那一位,就不能得著救恩。希伯來書一章 1 至 2 節清楚表明:「神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神藉著兒子耶穌基督說出末後的話。
這奇妙地在登山變像的一幕中彰顯出來。耶穌帶同彼得、雅各和約翰登山,後來,摩西和以利亞後來加入。這會議商討著耶穌將要成就的救贖工作。在這一刻中,神從天上發出聲音,以門徒不能忘記的聲線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愛的,你們要聽祂」(太十七 5 )。這幾乎等於神說,「摩西曾說話」 ( 律法 ) ;「以利亞曾說話」 ( 先知 ) ;「彼得、雅各和約翰曾說話」, ( 使徒 ) ,「然而,最重要的話——這是與所有律法、先知和使徒所說的配合——卻是,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祂!」因此,我們必須聆聽耶穌基督所說救恩的話語,「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四 12 )。
2)聽從救恩的主
「所以,我們當愈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我們隨流失去」(來二 1 )。聽從救恩的主就是看重基督的道,並實踐出來(參看羅九 9 )。這是對基督救主並主權的順服。
撒該清楚地顯示出他聽從救恩的主。他何等地決心要見耶穌——然而,以他個人方法——他爬到樹頂上。耶穌來到樹根下,使撒該明白救恩的方法並非他所想像的。耶穌吩咐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我們讀到撒該「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地接待耶穌。」救主的結語就是:「今天,救恩來到這家裡」(路十九 5-6 、 9 )。你準備以這種方法來聽從救恩的主嗎?從你驕傲、偏見或先入為主的樹上爬下來,順服耶穌基督的主權?
2. 舉例說明
三、神救恩的警誡
「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這救恩起先是主親自講的,後來是聽見的人給我們證實了」(來二 3 )。我們萬不要誤會。這是關於神救恩好消息的一項警告。以這經文的用語來說,這警告包括:
1)忽略救恩的過程
「所以,我們當愈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我們隨流失去」(來二 1 )。如同一艘沒有系得緊的小船,被潮湧帶離下錨處一樣,人也會因忽略而被帶離救恩的日子。人有可能變得向福音剛硬,在聖靈的催逼下仍然連聲拒絕,對於福音的挑戰無動於中。
有人說,漂流是最寧靜、容易及愉快的死亡方法!何其令人嚴肅的是,這也是最寧靜、容易及愉快的方法遭受詛咒。拿破侖曾經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忽略」經常是我們的敵人——永不會是朋友。
2)忽略救恩的懲罰
「那藉著天使所傳的話既是確定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該受的報應。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這救恩起先是主親自講的,後來是聽見的人給我們證實了」(來二 2-3 )。當然,這問題的答案,根本沒有可供逃避之處。律法若是要求順服,所有過犯都實時受審斷,當你拒絕神拯救的方法時,你怎可能期望逃避神的責備?在舊約時代,人若干犯安息日或娶了摩押的女子為妻,或拒絕為自己的過犯獻上贖罪羔羊,他們實時遭到死亡的懲罰,沒有憐恤可言。倘若我們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可能期望可以逃脫呢?這忽略的懲罰並不需要待至數算的那天。審判的程序今天已經可以開始實行。相信,每一個人讀到羅馬書第一章時候,都會為神重複三次的句子而肅然:「所以,神任憑他們逞著心裡的情慾行污穢的事」( 24 、 26 、 28 節)。
在我們這段經文中,「忽略」一詞,曾在國王兒子婚宴的比喻中出現。故事描述國王預備了宴席,邀請賓客出席,他們卻無禮地「故意忽略」(太廿二 5 )。「故意忽略」在原文中也是相同的字。故意忽略神拯救的方法,這是嚴重的事情。
3 、舉例說明
結語
不要忽略神偉大的救恩。注意救恩的奇妙,委身投入救恩的方法,並留心當中的警誡。事實上,現今就聆聽這福音,並聽從這位救主,祂已經拯救並滿足了你。
附加評注
1. 舉例說明
有一天,一名大學的英語老師非常驚訝地發現一名曾於八年前受教於她的學生,突然在她跟前出現。他的臉色看來充滿著喜樂。當她對上一次見他時候,他的生命蒼白空洞,那時他才十九歲,生命中只有抽煙、酗酒、性和毒品。那位老師問他因由,他回答說:「我發現了一件奇妙的事。神將這空虛感置於我心裡!祂的原意是要叫我與祂親近。然而,我卻不斷將短暫、外在的事情充斥這空間——直至我曉得那唯一至高並永恆的,就是耶穌。」這年輕男子生命中的改變顯示出救恩的全面。( Marilyn Morgan Helleberg, Daily Guideposts, Carmel, N.Y. 1982, p.132, adapted )
2. 舉例說明
一棵又一棵美麗的樹木在風暴中遭連根拔起。為什麼?因為水太接近表面,使樹木的根毋須深入地底,汲取養分。因此,它們無力抵禦風暴。要實踐神的道,首先你要明白神道的內容;你也必須將屬靈的根部深植入聖經,好使你明白當中的道理,並留心神的救恩。( Jeffrey Park, ed. , The Sure Foundation, Charlotte, N.C., 1978, adatped )
3. 舉例說明
歐福德牧師的父親經常複述與陶雷博士( Dr.R.A.Torrey )在英國普利茅斯操練館的那一次會面。他是因著這布道家而決志歸主,並以個人及禱告之志支持這事工。一天晚上,有人站在後面「忽略」陶雷博士的講道。這名經驗豐富的布道家嚴肅地警告他,這種態度將要承受的懲罰。那人轉身便走,聲音堅決地呼叫:「我將回來駁斥你所謂的福音。」陶雷博士卻回答說:「不,你沒這能耐。」五分鐘以後,那人在街道上仆倒,被人抬回到演講廳內等候救傷車的到來。
進深研究書目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 to the Hebrew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57).
John Brow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61).
F.F. Bruce,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4).
M.R. DeHaan, Hebrew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50).
E. Schuyler English, Studies i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Findlay, Ohio: Dunham Publishing Co., 1955).
Philip Edgcumbe Hughew,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7).
H.A. Ironside, Studies i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nd the Epistle to Titus, (Neptune, N.J.: Loizeaux Brothers, Inc., 1958).
Homer A. Kent, Jr. ,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72).
C.H. Lang,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London: The Paternoster Press, 1951).
J.C. Macaulay, Expository Commentary on Hebrews, (Chicago: Moody Press, 1948).
F.B. Meyer, The Way Into the Holiest: Expositions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London: Marshall, Morgan & Scott, n.d.).
C. Campbell Morgan, The Triumphs of Faith, (London: Pickering & Inglis, n.d.).
Andrew Murray, The Holiest of All: An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London: James Nisbet, 1895).
William R. Newell, Hebrews Verse by Verse, (Chicago: Moody Press, 1947).
John Owen, An Exposition of Hebrews, (Evansville, Ind.: Sovereign Grace Publishers, 1960).
Arthur W. Pink, An Exposition of Hebrews, 2 vol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63).
Charles F. Pfeiffer,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Chicago: Moody Press, 1962).
Adolph Saphir,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n Exposition, 2nd ed., 2 vols., (Reprinted—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02).
Joseph A. Seiss, Popular Lectures on the Epistle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Hebrews, 1846, (Reprinted—Lectures on Hebrew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54).
W.H. Griffith Thomas, Hebrews: A Devotional Commentary, (Reprinted—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2).
W. E. Vine, Hebrews, (London: Oliphants, Ltd., 1952).
Arthur S. Way, Letters of St. Paul and Hebrews, (London: Macmillan & Co., Ltd., 1935).
B.F. Westcott,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The Greek Text with Notes and Essays, 3rd ed., 1903, (Reprinted—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5).
Kenneth S. Wuest, Hebrews i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for the English Reader,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