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講章大綱
系列:聖經上的話語
主題:基督的死
經文:林前十五1-4
金句:「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 林前十五3)
引言
基督的死是兩個終極的匯聚點。它同時屬於普世性和終極性的。這不但是神今天作定奪的標準,亦為人類他日將要受審判的基礎。下列四點是需要注意的:
一、基督的死是甘心樂意的(林前十五3)
1 )甘心樂意的動機(林前十五 3 ;來十 7 ;太二十 28 ;約十二 27 )
2 )甘心樂意的方法(林前十五 3 ;太二十 19 )
3 )甘心樂意的一刻(林前十五 3 ;約十九 30 )
二、基督的死是代替我們的(林前十五3)
1 )代表著神的聖潔(林前十五 3 )
2 )代表著罪惡的兇惡(林前十五 3 )
3 )代表著人類的無助(林前十五 3 )
三、基督的死是可印證的(林前十五3)
1 )律法(林前十五 3 ;利十七 11 )
2 )詩篇(林前十五 3 ;詩廿二 1 )
3 )先知(林前十五 3 ;賽五十三 6 )
四、基督的死是得勝有餘的(林前十五3)
1 )死亡的權勢(林前十五 4 ;來二 14 )
2 )死亡的毒鉤(林前十五 4, 56 )
3 )死亡的恐懼(林前十五 4 ;來九 27 )
結語
這是福音的核心——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你有什麼回應?
4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聖經上的話語
主題:基督的死
經文:林前十五1-4
金句:「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林前十五3)
引言
基督的死是時間的中心點,它將人類的歷史分為兩半,成為了兩個終極的匯聚點。它同時屬於普世性和終極性的。這不但是神今天作定奪的標準,亦為人類他日將要受審判的基礎。下列四點是需要注意的:
一、基督的死是甘心樂意的
「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林前十五 3 )。雖然我們讀到基督遭害、被殺、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亡,然而最終的定局是: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可以說,基督的死是自願的。他有權柄放下生命,亦有能力取回來(參看約十 18 )。
1)甘心樂意的動機(林前十五3;來十7;太廿28;約十二27)
「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林前十五 3 )。當基督面對著十字架時候,祂說:「神啊,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來十 7 );「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二十 28 );「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約十二 27 )。奧爾福德主教( Bishop Alford )對這經文重新演譯:「我正是為了這時候、這目的而來……進入了這叫人筋疲力竭的時候,這杯是為了我的榮耀而定的」( The Greek Testament, p.829 )。十字架從來不叫主耶穌訝異。在祂的生命和事奉中,十字架早已擺在前面了。
1. 舉例說明
2)甘心樂意的方法
「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林前十五 3 )。主耶穌在拿撒勒市郊被人擲下懸崖的危險中逃出來(路四 29 )。祂亦多次避開了被石頭擲死的危臉(約八 59 ,十 31 )。然而,終耶穌在地上的一生,祂知道自己死亡的方法,並告訴門徒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祂死罪,又交給外邦人,將祂戲弄,鞭打,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祂要復活」(太二十 18-19 )。耶穌預言自己的死亡,令門徒留有深刻的印象;然而,耶穌卻沒有提到以什麼方法。當耶穌挑戰門徒要背起十字架來跟從祂的時候(參看路九 23 ),並論到祂如同「曠野的蛇」(參看約三 14 )被舉起之際,耶穌暗示這一種死亡,氣氛顯得陰霾密佈。然而,在這宣告中(太二十 19 ),我們的主顯得清晰和精確;人子必須被釘在十字架上。祂曉得自己死亡的方法。
3)甘心樂意的一刻
「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林前十五 3 )。當死亡一刻來到的時候,聖經說祂低下頭,並將靈魂放下了(參看約十九 30 )。「祂低下頭」那一句說話並不是指死後無助的低首,而是著意描述耶穌甘願低下頭來,進入安息的位置。在馬太福音第八章第 20 節用了相同的動詞:「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因此,我主耶穌倒置了頭部的自然位置,低聲地說:「成了」(約十九 30 ),並自願地放下了祂的靈(參看太廿七 50 )。
我們看見基督死亡的自願性質,使這事件從一般自然的死亡,甚至不凡的死亡中抽離出來,進到具備獨特、無限奇異,具救贖意義的境界。
二、基督的死是代替我們的
「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林前十五 3 )。這裡讓我們知道,基督並不是一個殉道士,乃是擔當了我們的罪。「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神面前」(彼前三 18 )。基督的死是代替我們的,這節經文告訴我們,基督的死包含了以下的意義:
1)代表著神的聖潔
「基督的死」(林前十五 3 )。基督的死是代表著神神聖的愛和公義。基督的死亡,是以一榮耀的行動來滿足了神聖愛和公義的要求。滿足了這位恨惡罪惡和慈愛的神所有的要求。保羅說: 「耶穌基督,顯明神的義」(羅三 24-25 )。詩人也禁不住唱:
噢,安全和快樂的庇蔭!
噢,經得起考驗和甜蜜的庇護!
噢,安穩之處,有著上天的愛
滿足了上天的公義。
克裡芬( E.C.Clephane )
「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那裡來,往那裡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約三 8 )。人連樹梢上的微風都無法控制,更不必提自己的生命了。聖靈有權能與力量孕育新生命,賜給那些接受祂的人。拒絕聖靈的感動是很嚴重的事,結果會是靈魂的失喪。神警告說:「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創六 3 )
2)代表著罪惡的兇惡
「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林前十五 3 )。基督的死顯露、擔當並宣判了人類自古以來兇惡的罪——「祂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彼前二 24 )。倘若你要看自己遭污染的一生,只管看耶穌前額因荊棘冠冕而流出來的血;倘若你要看見罪惡行動的表現,定睛在祂流血、被釘穿透的雙手。倘若你要看羞恥生命的任性,且看祂雙腳上沾血的鐵釘。倘若你要看內心的腐敗和邪惡,且看祂的肋旁,喊叫說:
噢,使我能明白
幫助我接受它
神聖的神,幫助我明白
你為何擔當我的罪
Katherine A.M.Kelly
2. 舉例說明
3)代表著人類的無助(林前十五3)
「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林前十五 3 )。基督的死代表著人類的無助,因而,人需要完全靠神而得到救恩。祂透過自己顯示出身體的軟弱,將人的無助表達出來。所以,我們讀到:「他因軟弱被釘在十字架上」(林後十三 4 )。這代表了,雖然祂最後死在清晰、堅強的勝利行動中,神聖的愛逼使祂不能自救,或從十字架上下來,好使祂能代表人類完全的無助。所以,保羅的說話對於我們每人是真的:「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羅五 6 )。
我滿罪污無蔭庇,祂是聖羔無瑕疵
救贖大功真希奇!哈利路亞,奇妙救主!
比裡斯( Philips P.Bliss )
為著神替代罪人的犧牲,我們讚美神!
三、基督的死是可作印證的
「照聖經所說的」(林前十五 3 )。基督的犧牲並非不合時宜的結局。祂的死亡是實現了聖經所說的,「他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徒二 23 )。保羅這裡所指的,當然是舊約聖經。這裡分為律法、詩篇和先知。保羅論到基督的死,是根據聖經這三個部分:
1)律法
「基督照聖經所說的,為我們的罪死了」(林前十五 3 )。律法要求基督的死。「許久以前,在神完美羔羊來到以先,主以舊約聖經眾多預表來預備祂的來臨。若沒有血的話,就沒有救贖,直至血流出來,才滿足了神神聖的律法要求罪人的公義和死亡。因此,神在西乃山上給了摩西兩磈法版……祂在相同的山上,給了摩西,實在建基於寶血的法版……當神頒下律法的時候,祂知道以色列不能完全的守著,並必須死亡;因而祂憐憫地頒下律法、祭壇和寶血,好使受律法詛咒的人,藉著寶血的流出而得生命。」( M.R.DeHaan , The Chemistry of the Blood, Grand Rapids: The Radio Bible Class, p.15 )
「因血裡有生命,所以能贖罪」(利十七 11 )。以上的說話可以翻譯為:「因著血中的生命,使血能贖罪」,即是說藉著生命。因為血是動物生命的傳遞,血代表著生命,這可以掩蓋,或為罪人靈魂的代贖,以這血來代替原有的生命。這真是一幅先知式的圖畫,描述了我們代罪者和救主,祂為我們將自己犧牲!
2)詩篇
「基督照聖經所說的,為我們的罪死了」(林前十五 3 )。詩人描述了基督的死亡,特別是詩篇廿二篇,這詩篇與我主基督耶穌的被釘,有密切的關係。事實上,整部舊約聖經沒有一處地方,像這詩篇般準確顯示神的苦痛。當我們想到這詩篇寫成於基督降生數百年以前,真是何等奇異,特別是釘十字架是羅馬人的懲罰,並不是猶太人的懲罰。聖經的證據是不可拒抗的!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禱告,引用了以上的詩篇:「我的神,我的神啊,你為什麼離棄我?」(詩廿二 1 ;太廿七 46 )。
3)先知
「基督照聖經所說的,為我們的罪死了」(林前十五 3 )。先知宣告了基督的死亡。威廉·巴克萊博士( Dr. William Barclay )提醒我們:「先知一字代表著預先的宣告者,及外出的宣告者。有些人可以預告未來;但更有好些人預告神的旨意。他們與神親近,並經常引領人到神跟前」(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Philadelphia, n.d., p.96 )。先知以賽亞說:「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五三 5 )。舊約聖經沒有什麼地方較以上一段經文,更能清晰和明白地陳明瞭主的犧牲所具有的替代及刑罰性質,並最終借復活而取得的勝利。「基督的死,在短短收小時內,滿足了廿五處舊約聖經先知的預言:它們都是按字面地實現。這堅固我們對於神話語的信心,及對神的旨意的信靠!」( Francis Dixon, 「The Place Called Calvary」)
四、基督的死是得勝有餘的
「又照聖經的話,第三天復活了」(林前十五 4 )。基督死亡的價值,在祂得勝的復活中得以澄清和顯明出來。祂的死亡之所以得勝,是因為借死亡除去罪,祂復活戰勝了:
1)死亡的權勢
「第三天復活了」(林前十五 4 )。聖經說:「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來二 14 );此外,「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約壹三 8 )。如同昔日的大衛,以巨人歌利亞的劍殺死他,基督以十字架來擊敗魔鬼死亡這武器。
2)死亡的毒鉤
「第三天復活了」(林前十五 4 )。保羅提醒我們:「死的毒鉤就是罪」(林前十五 56 )。在十字架上,我們的主藉著毒鉤刺入身體,除掉了死亡的痛苦;為每一人嘗了死味(參看來二 9 )。因此,我們可以說:「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林前十五 55 )這場戰爭已經完成了,勝利屬於那被釘的一位。
3. 舉例說明
3)死亡的恐懼
「第三天復活了」(林前十五 4 )。在十字架上,我們的主戰勝了對死亡的恐懼,無論人願意承認與否,「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 27 )。救主藉著十字架奇妙的作為,並得勝的復活,祂「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二 15 )。
4a. 舉例說明
4b. 舉例說明
結語
這是福音的核心——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我和你都需要回應這信息,我們不能處於中立;我們需要或接受、或拒絕這位加略山的基督。
附加評注
1 、舉例說明
一位老師問一名六歲學生的名字。那孩子自豪地回答說是喬治·華盛頓( George Washington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名字」老師回答說,「我肯定希望你將來成為象喬治·華盛頓這樣的人物。」「我並不要象喬治·華盛頓!」男孩以一種無可比擬的邏輯說:「我就是喬治·華盛頓。」因為耶穌知道祂的動機——從開始到末了——我們的主自願地犧牲。 祂真是忠於自己。 ( Charles Allen quoted by Fred Bauer , Daily Guideposts, Carmel, N.Y. 1982, p. 296, adapted )
2. 舉例說明
在巴西的一個宗教節慶,宣教士細看每一個攤位,檢視當中的貨品。他看見一個攤位寫著:「廉價的十字架。」他想著:「這正是今天許多基督徒尋求的——廉價十字架。然而,基督的十字架卻並不廉宜:這耗上祂的所有。」( Warren W. Wiersbe, Be Joyful, Wheaton: Victor Books, 1974, p.56, adapted )
3. 舉例說明
「媽媽!媽媽!黃蜂!黃蜂!」一名小女孩從花園裡走過來呼喊著。母親說:「到這裡來,我會保護妳。」母親將女孩一抱入懷說:「不用怕,黃蜂不會螯妳了。」女兒好奇地問:「為什麼呢?」母親解釋道:「因為我已經被它螯著了」,向女兒展示隨即朣大的手臂。
4a. 舉例說明
作家吉恩·蓋茲( Gene Getz )因小姨賈納( Jana )突如其來的癌症感到震驚。她和丈夫沃利( Wally )二人均是虔誠的基督徒;賈納生命最後的日子,在她的朋友中更是一個難以置信的見證。賈納私人醫生也不禁搖頭歎息。在賈納最困難、最痛苦的經驗中,神給予她奇異的平安,沃利和他年輕的孩子們也是這樣。這戰勝對於死亡的恐懼。( Gene A. Getz, Praying For One Another, Wheaton: Victor Books, 1982, p.119, adapted )
4b. 舉例說明
1917 至 18 年,威廉絲( Margaret Lindsay Williams )有兩幅傑出的作品在皇家藝術學院展出。第一幅,「魔鬼的女兒」( The Devil』s Daughter )描述一名芭蕾舞者,背離代表借基督死亡而得永生的十字架。她是一位年輕的女孩,如同一隻快樂的蝴蝶過著生活。在她的臂彎中,手持著一個代表死亡的駭人頭臚,當中有一雙空洞的眼眶,露出一排牙齒。在另外一幅題為:「勝利」( The Triumph )的圖畫,一名芭蕾舞者跪拜在背景後可見的一位。在她身後代表著她昔日生活的溫柔燈光、舞台和快樂記號。這女孩放下了醜惡的死亡頭臚,並輕撫著站在她身前那一位的腳。那舞者眼中帶著淚水,原因並不難找到。有一雙遭釘穿透的手,把生命的冠冕戴在舞者的頭上。她敬拜的那一位是加略山的主,她將生命交付予祂。
進深研究書目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s to the Corinthians, rev.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5).
J. Allen Blair, Living Wisely, (Neptune, N.J.: Loizeaux Brothers, Inc., 1969).
Thomas Charles Edwards, A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2nd ed.,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885).
F. Godet, Commentary on the Frist Epitles to Paul to the Corinthian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57).
Charles Hodge, An Exposition of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1857, (Reprinted—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6).
H.A. Ironsid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Neptune, N.J.: Loizeaux Brothers, Inc., 1938).
G. Campbell Morgan, The Corinthian Letters of Paul: An Exposition of I and II Corinthians, (Old Tappan, N.J.: Fleming H. Revell Co., 1946).
Leon Morris , The First Epistle of Paul to the Corinthians,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8).
Alan Redpath, The Royal Route to Heaven: Studies in I Corinthians, (Ole Tappan, N.J.: Fleming H. Revell Co., 1960).
W.F. Vine, I Corinthian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