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講章大綱
遍及全世界的主日聖餐
主題:主的晚餐
經文:林前十一17-25
金句:「要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 林前十一24)
引言
這段書信是教堂崇拜中最神聖儀式 ( 主晚餐聖禮 ) 的最早文字記載。
一、晚餐表明救主至高權力( 林前十一23)
1 ) 主同在的至高權力 ( 林前十 21)
2 ) 主供應的至高權力 ( 林前十一 20)
3 ) 主受難的至高權力 ( 林前十一 26)
4 ) 主計劃的至高權力 ( 林前十一 29)
二、晚餐反映出靈裡的合一( 林前十17)
1 ) 同立一約 ( 林前十一 25)
2 ) 同領一聖餐 ( 林前十 16)
三、主的晚餐要求聖徒的聖潔(林前十一27、29)
1 ) 自我省察 ( 林前十一 28)
2 ) 有目標的參與 ( 林前十一 28-29)
結語
主的晚餐並非無意義的形式,而是具深刻意義的基督教儀式。我們不能忘卻、忽略或濫用。
40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遍及全世界的主日聖餐
主題:主的晚餐
經文:林前十一17-25
金句:「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林前十一24-25)
引言
新約聖經中此章節,既重要且有趣。它給予我們教會崇拜最神聖儀式、即主晚餐聖禮的依據,且最早以文字敘述了耶穌所說關於聖餐儀式的話。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年代早於福音書,使之更具特殊意義。生命中最深刻的事是行出來而非說出來的,因此主的晚餐遂為基督徒內在信仰的外在表現。
一、晚餐表明救主至高權力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 林前十一 23) 。保羅要告訴讀者的是,主晚餐的啟示,全然攸關基督的掌權 ( 參看林前十、十一 ) 。請注意」 主」 這個字的再三出現。
1)主同在的至高權力
「你們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 林前十 21) 。我們擘餅時,實際上就是主筵席的客人。這裡特別提醒我們,祂是這個紀念筵席的主人。祂應是我們注意的目標,也是我們信仰的中心。主自己說:「你們應該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 ( 林前十一 24) 。
2)主供應的至高權力
「主的晚餐」( 林前十一 20) 。英文新約聖經譯本中,「主的」 一詞不但出現於此,還出現在啟示錄一章 10 節。它強調這筵席和主自己有緊密關聯。「我很願意在受害以先和你們吃這逾越節的筵席。」 說了這話,祂就設立我們今日所知的」 主的晚餐。」 只有酒和餅的簡單餐點,為要提醒我們:祂獻上自己的身體和寶血,世代成為我們的救贖。餅和酒象徵了基督的身體和寶血,乃是主要的生命之糧。我們應為主這分供應的至高權力獻上感恩!
3)主受難的至高權力(林前十一26)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 林前十一 26) 。擘這餅和喝這杯即默默表明一事實——主的死有重大的意義和功效。我們領聖餐時,就向眾人宣佈:耶穌基督是死亡、復活、生命和有拯救能力的主。
1. 舉例說明
4)主計劃的至高權力
「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林前十一 29) 。「身體」一字意味著兩件相關的事。一方面表明,基督獻上自己的身體是為救贖世間男女。另一方面,也表明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我們不僅承認基督是為我們犧牲,也明白基督的目的是要在我們身上掌權。若不自我降服,承認主的至高權力,便沒人能分辨主的身體。我們須將靈、魂、身子帶至基督面前,由祂掌權管理。
二、晚餐反映出靈裡的合一
「我們雖多,仍是一個餅,一個身體,因為我們都是分受這一個餅」( 林前十 17) 。保羅又說:「我們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 ( 林前十二 13)
在這世上,沒有一件事比同享主的筵席更能顯出教會的合一。這樣的敬拜服事真可用大字標語在上頭寫道:「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 ( 加三 28) 。
1)同立一約
「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 ( 林前十一 25) 。「約」 這個字的意思是「達成協議。」 在紀念主的晚餐時,便表明我們與神之間以及我們彼此之間皆已達成協議。這樣的和好關係乃靠主耶穌所流的寶血才能辦到。舊約一再提到,神進入約櫃、與祂的百姓同在,為的便是能合而為一。
2a. 補充說明
2b .舉例說明
神先藉著祂愛子所流的寶血來與人和好。祂藉著耶穌的犧牲,使人得以和祂立約。我們領受紀念的筵席時,便表明自己已經與神和好,且更確定我們與神同立一約。
2)聖餐的合一
「我們所祝福的杯,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血嗎?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身體嗎?」( 林前十 16) 由於同立一約,便要在基督的生命和愛裡一同領受聖餐。這節聖經很難詳細解釋,但它所強調的就是合一。早期教會用的是同一個杯、同一張餅,為要表明此項合一。在領受餅和杯的那一刻,所有人皆合而為一。很明顯地,聖餐禮始於合一,也終於合一。不分辨是同一個身體,就是不按理吃喝。我們絕不可在主的筵席吃喝,卻不履行主的命令:「用和平彼此聯絡,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 弗四 3)
3 .舉例說明
我們要永遠記得,主的晚餐表明了救主的至高權力,也反映了靈裡的合一。
三、主的晚餐要求聖徒的聖潔
「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 …… 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林前十一 27 、 29) 。千萬記得,這篇書信中的信徒被稱為 「聖徒」 ,意即須在基督耶穌裡成聖 ( 參看林前一 2) 。但聖徒也有可能被污染和擊敗,因此保羅要求:
1)自我省察
「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 林前十一 28) 。 「省察」( examine) 意即 「測驗」(test) ,常被用在金屬的檢試上。自我省察必須嚴謹、深究且自我潔淨。唯有此種嚴格的自我省察,方能與領受主晚餐的神聖恩典相稱。使徒告誡我們,沒有自我省察,便是犯了嚴重的罪。他甚至認為患病和死亡,與拒絕自我省察及認罪悔改有關。他說 : 「因此在你們中間有好些軟弱的與患病的,死的也不少」( 林前十一 30) 。
4 . 補充說明
2)有目標的參與
「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林前十一 28-29) 。很多時候,人們聽見主的責難和審判,便退縮不敢領受聖餐,卻不想藉著基督來潔淨自己。這也是一種罪。遵守主的晚餐是一條清楚的命令。耶穌說: 「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 拒絕遵守此一命令,便是犯罪。保羅也提醒我們: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 林前十一 26) 。我們應把握每個機會,紀念我們的主,表明祂的死,並等候祂的再臨。我們赴此紀念筵席時,必須聖潔且帶有目標。我們須藉著操練和分辨,虔誠地敬拜主。
結語
主的晚餐並非無意義的形式,而是具有深刻意義且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基督教儀式。若我們徹底明瞭,便不可忘卻、忽略或濫用它。每次筵席擺開,救主的至高權力遂在此彰顯,靈裡的合一遂在此反映出來。聖徒必須潔淨自己。我們的禱告應為:
耶穌,你為我擺設筵席,
我深知你在那裡,
做我們的主宰,
彰顯至高權力。
耶穌我們紀念你,
我們所領受的餅和酒,
是你受苦的記號,
也是你愛的象徵。
我們敬拜尊崇,
在你裡面有喜樂,
以天上的至寶,
使我們心靈永遠滿足。
耶穌我們愛慕你,
如同新婦等待新郎,
耶穌求你快來,
帶我進入天父家中。
附加評注
1 .舉例說明
我們若是真正的基督徒,便會尋求與主同受苦難。查理·亞倫 (Charles Allen) 說,拒絕與主同行便是褻瀆主的名。 「我若信賴一位醫生,生病時就會找他。但亞當和夏娃犯罪時,卻試圖逃跑,躲避神。他們的後裔從此跟他們一樣,總是在逃避神。」( From the book The Charles L. Allen Treasury, by Charles L. Wallis, ed., c1970 by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Used by permission of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2a. 補充說明
研究教會歷史的學生都相信,非洲大部分地區都受到第一世紀在衣索匹亞所建教會的影響。中非叢林中許多證據顯示,舊約時代的燔祭、平安祭和立約也在非洲被使用。
2b .舉例說明
歐福德牧師目睹了地方教會兩個仇敵和好。經過許多禱告和心靈的認罪,他們終於盡釋前嫌。歐福德牧師受邀前來參加慶祝兩人和好的筵席,曾被傷害的弟兄反而採取主動,他殺一隻山羊,割開了肉,取出心、肝和腰子,在大火上煮熟,將烤好的肉遞了一塊給攻擊他的人,請歐福德牧師當見證人。此種分肉的行動,便形同立約。
3 .舉例說明
我們看看最後的晚餐,並非由具有特殊技能或特別英勇的人聚集同桌,也非為了超級業務員、模範學生或金牌得主所籌畫,乃由基督與其追隨者共享的晚餐。即使眾人心中充滿嫉妒、誤解和懷疑,基督仍借此機會向他們表明祂的愛。也可能因為他們心中仍存有這些負面情緒,祂才計劃了此次的晚餐。我們每人皆於此筵席有分。身為祂的追隨者,我們也是這個團體的一分子。我們必須參加此筵席,因我們需要祂的愛觸摸我們生命最深處,明白這分愛亦發自祂生命的罪深處。筵席中,我們必須在場。 (Bob Benson, In Quest of the Shared Life, Nashville, 1981, pp. 37-38, adapted)
4 .補充說明
省察自己的時候,我們可仰賴神的智慧,因為聖經說神的智慧是純全的。純全即百分之百,沒有一絲瑕疵。一件西裝若非百分之百羊毛製成,便不能稱為純羊毛;此為法律所不允許。你的生命若非百分之百純全,你便不能如此號稱;此為神的律法所不允許。但藉著祂的智慧,可引導我們做自我省察。 ( Harold Linsell, My Daily Quiet Tim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9, p. 213, adap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