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人生的法則
主題:人性的法則
經文:箴廿四11-12
金句:「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人將被殺,你須攔阻。你若說:『這事我未曾知道』,那衡量人心的豈不明白嗎?保守你命的,豈不知道嗎?他豈不按各人所行的,報應各人嗎?」(箴廿四11-12)
引言
許多人認為,聖經記錄了所羅門時代的猶太風俗。某人將被處死刑時,傳令官會出面宣佈,若有人能提出證據顯示此人無辜,應當立刻站出來說話。只要有證據,便能避免死刑。換句話說,知情不報等同於謀殺,將受全能神的審判。
本節經文談到人性的法則,探討我們所處的道德世界。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週遭的人受苦或死亡,還表現得事不關己。神造祂的形象造人,使我們有能力思想、感覺和行動。因此不論我們喜不喜歡,都應關懷別人的生命。人性的法則可由幾方面分析:
一、人對生命的依賴
「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人將被殺,你須攔阻」( 箴廿四 12) 。這神性指令,預設了人在不得已或危急時,便產生依賴性。即使蠻荒或衰敗的人種,也無法擺脫這分依賴。對基督徒而言,這依賴意味著:
1)社會關懷
「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 ……」( 箴廿四 11) 。神的靈說: 「當關懷命運悲慘的人。」 使徒雅各解釋了這分社會關懷: 「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雅一 27) 。各提到孤兒寡婦時,一併指出人類在傷害、飢餓和無助中的需要。每個自稱對神有真切信仰的基督徒,都應表示關懷。
聖靈如鴿子般降臨於主耶穌身上後,他用令人難忘的話語詮釋了自己的使命: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路四 18-19) 。耶穌不但接受並追求祂的使命,且在祂訓誨中明示,要我們跟隨祂的腳步。祂的使命就是我們的使命;祂關心的,我們也應關心。
聖經中不曾提及人權,特權的濫用也不曾被抨擊批判。舉例來說,我們可在路加福音十八章裡見到受誣陷的人沉冤得雪、遭社會遺棄者因悔改而被接納、成人保障幼兒的一切權利、富人大肆救濟窮苦的人、絕症患者得到專人的特別照顧。馬太福音二十五章裡,耶穌講到飢渴之人、難民和移民、貧窮和露體者、病痛和被囚者,以及弟兄中最小一個的權利。事實上,主耶穌在教導中一再強調,信徒應放下自己的權利,首重弱勢者的人權。
1 .補充說明
2)心靈之愛
「人將被殺,你須攔阻」( 箴廿四 11) 。調過社會關懷,我們不能忽視內心的同情。我們通常十分極端:或對人太過心軟,或對人渾不關心。唯有聖經的教訓能給我們平衡。
雅各講到 「看顧」 孤兒寡婦時,用字非常小心。每個基督徒猶太人都知道,彌賽亞將為拯救世人來臨 ( 路一 68 、 78) 。因此,我們應看顧每個男男女女的心靈需要。若救了身子卻失去靈魂,有什麼用處呢?
二、人對生命的責任
「你若說: 『 這事我未曾知道 』 ,那衡量人心的豈不明白嗎?保守你命的,豈不知道嗎?」( 箴廿四 12) 於人對生命的依賴,人對生命也必須要有責任,問題因此產生。亞當責備夏娃使他犯罪時,男人和女人都開始為自己找借口。這樣的事在人與人之間原始而墮落的關係裡,發生最為頻繁。神瞭解我們的心意、明白我們行事的動機,因此不會姑息我們。我們從經文中學到:
1)我們須對人們的需要被忽視而負責
我們若說: 「這事我未曾知道」( 箴廿四 12) ,沒有人會相信,更瞞不過全知的神。我們居住的世界中,人們的需要如一本敞開的書。我們身邊有大眾傳媒、被壓迫的鄰舍,更重要的,還有透過聖靈見證神真理的人。我們毫無借口漠視人的需要。
2 .舉例說明
2)我們須對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而負責
「你若說: 『 這事我未曾知道 』 ,那衡量人心的豈不明白嗎?保守你命的,豈不知道嗎?」( 箴廿四 11-12) 我們漠視對他人的責任,則我們的心便有了問題。約翰簡明扼要地指出: 「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 約壹三 17-18) 。社會關懷來自一顆與主相合的心。
我們也應對有需要的、 「將被殺」 的男女懷有同情。因此偉大使徒說道: 「我在基督裡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我是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 羅九 1-3) 。這裡描述一個不願逃避自己對別人的責任,寧願自己下到地獄、拯救弟兄歸向基督的人。再次強調,這便是人性的法則的中心本質。
3 .舉例說明
三、人對生命的職分
「他 『 神 』 豈不按各人所行的,報應各人嗎?」( 箴廿四 12) 中再三提到,我們在基督再來那日,將檢討自己的職分:我們為生命旅程中遇見的每個人做過什麼、沒做什麼。保羅提醒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 「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 羅十四 7) 。我們若以為自己是隔離的孤島、是獨立的個體,無異自欺欺人。每個人都是人類大家庭的一分子。此一緊密關係在基督的身子、亦即教會中更加明顯易觸。事實上,新約中許多教條皆圍繞著 「彼此 『 互相 』」 的概念。舉例而言:
「彼此相愛」( 約十三 34-35) ;
「彼此相顧」( 林前十二 25) ;
「彼此服事」( 加五 13) ;
「以恩慈相待」( 弗四 32) ;
「互相代求」( 雅五 16) ;
「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 加六 2)
的確,人對生命有一定的職分。
1)我們須面對受我們的見證和事工所影響的人
「他 『 神 』 豈不按各人所行的,報應各人嗎?」( 箴廿四 12) 無意地,我們每天都在影響別人。有時我們用言語或行動見證主耶穌基督的救恩,使別人受影響。更常見的情形,是對身邊的人表現出仁慈和友善。無論是社會關懷或內心的情感,我們都左右著自己居住的世界。
保羅期待天國時,心中仍渴望與他的門徒見面。他說: 「我們的盼望和喜樂並所誇的冠冕是什麼呢?豈不是我們主耶穌來的時候,你們在祂面前站立得住嗎?」 我們之中,有幾人能用這樣的信心和喜樂等候耶穌再來?有幾人能望著主的面說: 「看哪,我與神所給我的兒女」( 來二 13) 。無疑地,耶穌再來之日,我們須面對曾被我們的見證和事工影響過的人。
2)我們須面對未受我們的見證和事工所影響的人
「他 『 神 』 豈不按各人所行的,報應各人嗎?」( 箴廿四 12) 說,人子將在榮耀中降臨,坐在審判的寶座上,預示了自己再來的日子。對有信心的人來說,祂的話美妙如音樂: 「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 『 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什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什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 』 王要回答說: 『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便是做在我身上了 』」( 太廿五 34-40) 。
然而對那些不曾為寶座上真理盡義務的人來說,神的話可怕而決絕: 「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裡,你們不來看顧我。他們也要回答說: 『 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體,或病了,或在監裡,不伺候你呢?」 王要回答說: 』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不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 』 。這些人,要往永刑裡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裡去」( 太五 41-46) 。
我們回顧自己生命時,不得不想起那些遭我們拒絕幫助的陌生人、囚犯、乞丐,甚至是不同種族或膚色的人。寶座上真神的話語,是如何粉碎了倚老賣老的思想、父權主義和種族主義!我們宣揚偉大誡命時,多麼需要查驗我們的心思: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 『 要愛人如己 』 。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 可十二 30-31)
4 .舉例說明
結語
神使我們對生命有依賴、有責任,且有一定職分。該隱雙手沾滿了血污,還對神宣稱: 「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嗎?」( 創四 9) 願我們永不觸犯相同的罪。
附加評注
1 .補充說明
再沒人比曾任聯合國主席、聯合國安理會及人權會會員的查理·馬立克 (Charles Malik) 更瞭解國際局勢。身為虔誠的基督徒,他把社會關懷和心靈之愛分得很清楚。他宣稱: 「福音被世俗化,是一項極大的危機。這並非否定世間真理存在,也不是說世上沒有問題需要解決。但現代人總愛打著社會進步和社會重整的旗號,動輒將基督再次釘死十字架上。」 他又提出事情輕重緩急的順序: 「最重要的,是耶穌基督本人;第二、人的靈和基督產生衝突,從而深刻感覺自己的罪惡與不配,學會悔改並相信;第三、改善社會,並提倡正義和經濟發展。」 他的結論是: 「我可以將自己完全投入社會福利工作,做許多好事。但我若因此失去耶穌基督,將來面對最後審判時,我在世間的一切活動皆無法給我幫助。」(Christianity Today, May 24, 1968)
2 .舉例說明
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有成千上萬的人僅能勉強維生。印度加爾各答和其它人口稠密的城市,最窮的人都得翻垃圾堆找食物吃。肯亞鄉間,土庫納族僅能靠莓子和羊奶過活。估計約有 25% 至 35% 的南亞人和非洲人患有營養不良或營養不足症。對那些習慣每天攝取 3300 大卡的美國人來說,很難想像生活在非洲伏爾塔上游和索馬裡的人民,每日僅靠 1800 大卡的熱量過活,少於一般的最低營養。根據一篇海外發展協會的報告指出: 「美國人餵給動物吃的東西,比所有印度人和中國人吃的還多。」(U.S. News & World Report, from a copyrighted article, 「Poor vs. Rich: a Global Struggle,」 July 31, 1978)
3 .舉例說明
很不幸地,現今計算機化的社會導致我們乎略了人們本身,而我們是存在於一個以數字來辨別的世界。司韞道( Charles Swindoll )在有關互動主題的著作中舉了一部擁擠的電梯來說明人們變得多麼獨善其身。他指出電梯中的普遍現象是:沒有交談、沒有笑容、沒有碰觸、甚至在未經許可之下不作視線接觸。司韞道繼續談論到他在俄克拉荷馬大學校園中的某次經歷。當時他與幾位學生一同等電梯,當電梯抵達時幾乎已經客滿,但是他們仍勉強地擠了進去。司韞道寫道:「我是最後一個擠進電梯的人,電梯中擠得幾乎連轉身的空間都沒有。我背靠著電梯門,而每一個人都盯著我的方向看,於是我微笑且大聲的說:『你一定很好奇為什麼我們今天要召開這會議?』接著,電梯裡傳出了笑聲。看著人們真正地談天並且與他人產生互動實在是令人感到驚喜。」( Make up Your Mind About the Issues of Life by Charles Swindoll, p. 74, Multnomah Press, Portland, Oregon 97266 )
4 .舉例說明
我們可以從動物王國中學到有關靈敏的課程。有位經常在山上溜狗的大學教授,他所養的是一隻大型但靈敏的狗,牠總喜歡在山上溪流中的石頭上跳來跳去。有一次,教授另外帶了一隻小狗與他們一同出門,那大狗改變了牠跳躍溪中石頭以過河的習慣,而改走在山谷遠處的一座小橋。為什麼牠會如此做呢?因為牠直覺地知道那小狗無法用牠的方式過河。同樣的道理,基督的律法也充分的感受到人類的所有需求。( 1001 Illustrations for Pulpit and Platform by Aquilla Webb, Harper & Brothers, p.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