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講章大綱
系列:人生的法則
主題:禱告的法則
經文:箴十五26-33
金句:「耶和華遠離惡人,卻聽善人的禱告。」(箴十五29)
引言
聖經中一再出現禱告,使我們知道其重要性。舊約時代,耶和華用直接而密切的方式與祂子民溝通。到新約時代,耶穌遂用例證教導門徒禱告。在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中,禱告是教會生活的重心。經文教導我們:
一、禱告的關係(箴十五29)
1 ) 疏遠的關係 ( 箴十五 29)
2 ) 愉快的關係 ( 箴十五 29)
二、禱告的責任
1 ) 禱告須憑信心 ( 雅五 16)
2 ) 禱告要恆常 ( 雅五 16)
3 ) 禱告要迫切 ( 雅五 16)
三、禱告的回應
1 ) 直接回應的禱告 ( 箴十五 29)
2 ) 延遲回應的禱告 ( 箴十五 29)
3 ) 被拒絕的禱告 ( 箴十五 29)
結語
禱告是有代價的!若不藉著禱告,沒有人能在墮落的道德標準下過屬靈的生活。我們當呼求: 「主啊,教我們禱告!
17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人生的法則
主題:禱告的法則
經文:箴十五26-33
金句:「耶和華遠離惡人,卻聽善人的禱告。」(箴十五29)
引言
聖經中一再出現禱告,使我們瞭解其重要性。舊約時代,禱告乃基於對神明的認知。禱告代表神有思想、有感覺、有意志,同時也全能、全知、全在,神聖且有恩慈。耶和華和立約子民間的溝通真實且親密,尤其是有代求者時。我們讀過亞伯拉罕為所多瑪城 ( 創十八 ) 、摩西為以色列民 ( 出卅二 10-13) 、約伯為他的朋友 ( 伯四二 8-10) 向神求情,以及許多其它例子。到了新約,耶穌說: 「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 路十八 1) 。又用例證教導門徒禱告 ( 參看太六 1-15 ;約十七 ) 。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中,禱告是教會生活的重心 ( 參看徒十三 1-4 ;提前二 1-8) 。這段經文給我們許多教導:
一、禱告的關係
「耶和華遠離惡人,卻聽善人的禱告」( 箴十五 29) 。禱告的前提是與神建立關係,與神合一。然而,禱告的關係有可能疏遠,也可以很愉快。
1)疏遠的關係
「耶和華遠離惡人 ……」( 箴十五 29) 。 「惡人」 在此指有罪的人,與神之間缺乏禱告立約的關係。另一方面來看,若一個不明白救恩的人喊道: 「主啊,憐憫我這罪人!」 一個垂聽禱告、充滿愛的神,正等著歡迎並原諒他。這是個特殊例子。事實上,耶和華仍舊 「遠離惡人」( 箴十五 29) 。祂 「眼目清潔,不看邪僻,不看奸惡」( 哈一 13) 。因此聖經說: 「你們的罪惡,使祂掩面不聽你們」( 賽五九 2) 。
1 .舉例說明
2)愉快的關係
「『 耶和華 』 聽善人的禱告」( 箴十五 29) 。 「善人」 乃指借由基督在十架上的死與神和好的人。對他們而言,禱告是很愉快的 ( 參看箴十五 8) 。還有什麼比被愛、歡呼、懇求和代求更美好的事呢?
2 .補充說明
二、禱告的責任
「『 耶和華 』 聽善人的禱告」( 箴十五 29) 。人類最重要的事便是敬拜神,然後服事神。門徒雅各解釋此段經文,清楚列出禱告的責任有三個層面:
1)禱告須憑信心
「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雅五 16) 。我們曾特地強調, 「善人」 乃是與神和好的人。若不能與神和好,信心便不足。信心的本質有兩面:一是忠誠,一是倚靠。我們來到主跟前禱告,決不能有任何污穢、不安或不信任 ( 參看提前二 8) 。我們須憑信心來到主前,因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 來十一 6 ;參看太廿二 22) 。然而與神和好,也代表與人和好。我們不能來到主前,心裡卻不饒恕別人。我們在祭壇上獻祭前,得先與弟兄和好 ( 參看太五 23-24) 。
2)禱告要恆常
「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雅五 16) 。雅各提醒我們,由於以利亞的禱告恆切而積極,使神收回原本該降的雨。 「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 雅五 18) 。本故事的重心,是禱告的頻繁和持續性。要 「不住地禱告」( 帖前五 17) 。我們生命最大的悲哀,便是久久才禱告一次,無疑褻瀆了福音的聖工。
3)禱告要迫切
「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雅五 16) 。 「迫切」 一字帶有痛苦和辛勞的涵義。這類禱告通常合乎神的心意,因而發生功效。這分情感不是人的力量所能激起,須透過神的恩典嵌入我們身心。這樣的禱告雖須代價,但請想想神救恩臨到的喜樂。以賽亞告訴我們, 「錫安劬勞,就生產」( 參看賽六六 7) 。沒人能不經過這樣的禱告,便得到神國度裡的重生;總得付出代價。
3 .舉例說明
三、禱告的回報
「『 耶和華 』 聽善人的禱告」( 箴十五 29) 。聖經告訴我們,以禱告來到主前時, 「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 來十一 6) 。因此神是聽禱告的神。
1)直接回應的禱告
「『 耶和華 』 聽善人的禱告」( 箴十五 29) 。耶穌最重要的禱告教導中,有一句說: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 路十一 9) 。沒什麼比這更直接了。禱告者應達到某些條件,要奉耶穌的名,承認祂十架上的救恩 ( 約十四 14) 。禱告應憑著單純的信心 ( 雅 一 5-6 ;太廿二 21) ,和聖靈的能力 ( 羅八 26 ;弗六 18) 。最重要的,禱告要合乎神的心意 ( 約壹三 22 ;約十五 7) 。為強調我們天父隨時垂聽祂子民的祈求,耶穌又說: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祂的人嗎?」(路十一 13 )
4 、補充說明
2)延遲回應的禱告
「『 耶和華 』 聽善人的禱告」( 箴十五 29) 。路加福音十一章 9 節中,耶穌說: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祈求」 含有 「請求」 和 「要求」 的意思,表現出人類缺乏耐性的特質。讀過幾段經文後,我們會發現禱告常因撒但之故被延遲回應,就像但以理等待了廿一天,才得到從天來的答案 ( 但以理書十 13) 。禱告也可能因為個人原因被延遲。神應許前,往往想試煉或淨化我們的動機 ( 參看詩六六 18 ;太十五 21-28) 。神從不匆忙。若祂基於任何理由延遲回應我們的禱告,祂的旨意必是 「善良、純全、可喜悅的」( 羅十二 2) 。我們當安靜等候。
5 、舉例說明
3)被拒絕的禱告
「『 耶和華 』 聽善人的禱告」( 箴十五 29) 。我們的論點似乎與經文矛盾。然而我們對禱告的瞭解不能過於表面。神有時答允我們,有時要我們等候,有時也會說不。耶穌說: 「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路十一 9) 。 「叩門」 背後的意義,暗示神與我們之間存在著屏障和阻礙。
使徒保羅三次求神將他體內的刺除去,每次的答案皆為否定。那根刺直跟著他到死。恩典並未解除保羅的痛苦,反給予他肉體上的折磨。事實上,他的信心已達某個境界,使他寧願讓刺留在體內,叫基督的能力覆庇他 ( 林後十二 9-10) 。
6 .補充說明
結語
禱告的確有其代價。你生命中若無禱告,便沒有活在神裡,而仍 「死在過犯罪惡之中」( 弗二 1) 。若不藉著禱告,沒人能在墮落的道德標準下過屬靈的生活。就像潛水夫穿戴氧氣筒,基督徒也靠禱告流出的聖潔能力維持靈命。因此,執迷的朋友,試著向神說: 「求神憐憫我這罪人。」 對背道的人,我要說: 「與浪子同呼: 『 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 』」 對基督徒,我鼓勵你們學門徒的樣式求告神,說: 「主啊,教我們禱告!」
附加評注
1 .舉例說明
歐福德牧師 回憶二次大戰期間發生的一件事。當時他擔任英軍的牧師。某晚做禮拜,講員正帶領眾人禱告,一名士兵忽然急急忙忙從邊門離開。歐福德牧師跟隨在後,問他為什麼中途離去。士兵回答: 「我是無神論者,不相信禱告。」 歐福德牧師 感到他語氣漸緩,遂問他過去的經歷。士兵說,戰爭發生前,他正經營一筆繁榮的生意,娶了一位美麗的妻子,還生了個小女兒。某天孩子不舒服,帶去醫院檢查後,不治死亡。女嬰嚥下最後一口氣前,士兵緊抓著她的手,向天宣告: 「我不相信神。」
歐福德牧師 將手放在士兵肩頭,說道: 「你沒有權利要求神應許你的禱告。你是無神論者,根本就不是基督徒。事實上,」 他繼續說: 「既然你是個不信神的父親,神有權將孩子從一個無信仰且不負責任的環境中帶走。」
士兵很生氣,就要一拳揮向歐福德牧師。歐福德牧師卻說: 「放下你的手。你明知我說得沒錯,卻沒有勇氣面對真相。」 當夜,士兵便悔改歸向主,承認他曾試圖掌控生命的罪。故事告訴我們,士兵轉變為基督徒之前,不能叫神應允他的祈求。這便是疏遠的禱告關係。
2 .補充說明
偉大的禱告勇士慕安德烈( Andrew Murry )告誡我們,想學有效且歡愉的禱告,耶穌是最好的教師。他說: 「基督教我們禱告,不只用自己做榜樣,還透過教導、命令和應許,將祂自己顯現出來。這位永活的代求者是我們的生命。我們若信這點、遵行祂的道,便不用害怕我們不懂得正確的禱告方式,且能得到喜樂和勝利。相信主會教導我們如何禱告,讓祂成為禱告的生命和能力。」 (With Christ the School of Prayer, p. 10, CBN University Press)
3 .舉例說明
已故的英國傳道人湯瑞斯( Tom Rees )常愛講一個故事,描述他在英國皇家艾伯特廳舉辦的一連串青年聚會。不知何故,準備期間一切都不順利:宣傳太晚、溝通不良、與會人數也少。但情形一下子被扭轉——音樂廳竟座無虛席,主的靈亦充滿會場。此種聖靈大大充滿的經驗,是他從不曾有過的。數以千計的年輕人因而歸主。湯瑞斯收到一位痲瘋病人寄自南美洲的信。女病人是一位大有能力的禱告勇士。她告訴湯瑞斯,她在一本雜誌上讀到這場將在倫敦辦的聚會,被聖靈感動,從早到晚不停向主禱告,懇求聚會大有聖靈充滿。事實證明,主回應了她的請求。因祂聽見義人發出的禱告: 「主啊,願你在我的禱告中賜下更大信心、恆心和熱心。」
4 、補充說明
艾西迪遜( A.C.Dixon )曾說: 「我們若依靠組織,將得到組織之力;我們若依靠教育,將得到教育之力,我們若依靠雄辯,將得到雄辯之力;但我們若依靠禱告,得到的卻是主的能力。」(My Daily Quiet Time, by Harold Lindsell, Zondervan, p.116 )
5 、舉例說明
耶德遜( Adoniram Judson )這位奇妙且成功的緬甸宣教士在外地傳講信息時,常有機會測試禱告的效力。他說: 「我從未真切地為某件事禱告。然而禱告總會發生,無論何時、無論以什麼型態出現,它就是發生了。」(My Daily Quiet Time, by Harold Lindsell, Zondervan, p.122)
6 .補充說明
談到似乎未被回應的禱告,瓦德博士 (Dr.C. W. Ward) 寫道: 「妄求和信心是有分別的。」
神說,若我們有信心,便會得到應得的獎賞。我們不能要求主在何時何地以什麼方式給予,必須相信祂的判斷。 ( 出自 The Sure Foundation, edited by Jeffrey Park, May 17,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