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講章大綱

系列:人生的法則

主題:富足的法則

經文:箴言十三1-7

金句: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裝作窮乏的,卻廣有財物。」 (箴十三7)

引言

這段經文提到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一人活得像百萬富翁,骨子裡卻貧窮;另一人活得像乞丐,卻擁有無數財富。聖經  「七十人編譯版」 說道:  「貪求富裕的,一無所有;自認卑微的,卻滿有資財。」 我們可由兩種心靈層面來看富足的法則:

一、自私的富有(箴十三7)

1 )  為自己積財是缺乏信心的表現  (  路十二  21)

2 )  為自己積財是無知的表現  (  路十二  20)

3 )為自己積財是致命的危機  (  路十二  20)

二、無私的富(箴十三7)

1 )  令自己窮乏的榮耀  (  箴十三  7)

2 )  令自己窮乏的事工  (  箴十三  7)

結語

我們看見為自己積財如何引導人並高舉人。換句話說,我們已分析過兩種不同的人物,且勢必成為其中一種,沒有模糊地帶。你是哪一種呢?你必須做出選擇。有人說:  「如果你想富有,就要付出;如果你想貧窮,便盡量索取!若想過得豐盛,將你所有的散播出去;若想過得貧寒,便做個守財奴吧。」


15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人生的法則

主題:富足的法則

經文:箴十三1-7

金句: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裝作窮乏的,卻廣有財物。」 (箴十三7)

引言

在我們面前的這句經文中,出現兩個大相逕庭的人物:一人活得像百萬富翁,骨子裡卻貧窮;另一人活得像乞丐,卻擁有無數財富。七十人編譯版聖經明顯道出這段奇怪文字背後的涵義:  「有人為自己積財,卻一無所有;有人謙卑自己,卻擁有無數財寶。」 馬克拉倫  (Alexander Maclaren)  指出:  「此一解說點出了經文的基督教精神。」 富足的法則可透過兩種層面來探討:

一、自私的富有

「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裝作窮乏的,卻廣有財物」(  箴十三  7)  。此說法乍看之下似有矛盾,但它實為世人生活的寫照。主耶穌用了一個故事說明這道理:  「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自己心裡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裡好收藏我一竊的糧食和財物,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  路十二  16-21)  。讀此章節時,我們不能遺忘富人那股十足的自私,和經文中嚴肅的教訓:

1)為自己積財是缺乏信心的表現

「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  ……」(  路十二  21)  。這種人  「在信上」 其實是貧乏的  (  參看雅二  5)  。聖經上說,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希十一  1)  。偏偏就有人定睛在物質的多寡上。這種人不靠神,只靠自己。原文中,六節經文便用了六個  「我」(  譯者按:和合本譯略有不同  )  ,表示這都是他自己的計劃。

很不幸地,大多世俗人都過著此種生活。他們的理念是  「眼見為憑」 ,基督徒卻認為  「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約二十  29)  。盲目的人不知道,真理存在那看不見的地方,而不是眼可見的事物中。看得見的事物,不過是那看不見的事物的投影。不管在科學或心靈層面,這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因此聖經提到: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  希十一  6)  。這就是為什麼,現今的男女們無法再見到主耶穌基督。歷史已經證實祂道成肉身,完成了救贖事工,達到神永恆的計劃。祂復活升天,令那些尋找實跡的人再也看不見祂。所以保羅說:  「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任人了。雖然憑著外貌認過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祂了」(  林後五  16)  。如果我們想了解救贖,便得透過   「看不見的信」 ,相信救主活著的不變事實。

2)為自己積財是無知的表現

「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  路十二  20)  。大衛曾在詩篇裡說, 「愚頑人心裡說,沒有神」(  詩十四  1)  。這不是否定神的存在,而是用自己取代神。對愚頑人而言,神造成了道德上的不便。自私和神性無法並存,人的國必須被神的國代替。愚頑人完全不準備接受這種說法。故事中的財主敘述了他將達到什麼境地,最後以自滿的態度做結:  「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  路十二  19)  。愚拙的人到處都是。他們瞎了眼睛,不曉得他們終將在神面前為自己所作所為負責。

1  .  舉例說明

2)為自己積財是致命的危機

「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  路十二  20)  。你我皆無法決定出生或死亡的時辰。生命是神給的,也將由祂取去。祂從天梯俯瞰,並說:  「今夜必要你的靈魂」 時,醫生、精神學家或牧者皆無法扭轉這個決定。不管此事發生在今天或明天,以下的經文都是不爭的真理:  「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  來九  27)  。人若不趁活著的時候,借由主耶穌基督與神和好,死後便完全沒機會了。聖經上說:   「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林後六  2)  。

二、無私的富有

「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裝作窮乏的,卻廣有財物」(  箴十三  7)  。自己窮乏,卻在精神上和物質上令他人富足。從創世紀到啟示錄,都充滿這樣的教訓。然而,我們只思想其中的兩方面:

1)令自己窮乏的榮耀

「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裝作窮乏的,卻廣有財物」(  箴十三  7)  。讀這段經文時,不得不思想偉大救主加給自己的貧困  (  參看林後八  9)  。祂雖是萬神之神,卻掏空了自己顯著的榮耀,換上人性的外衣,並為了拯救世人卑微地死在十字架上。祂在馬槽裡出生,一生沒有枕頭的地方,死後安放遺體的墓穴也是借來的。救主加諸於自己身上的窮乏,是如此地大。

喬治·赫伯特  (George Herbert)  在一篇詩作中,描繪主耶穌除盡身上衣物,從神的寶座降生伯利恆馬槽中。祂除下冠冕,將寶石撒成星河,寶杖成為閃電。又解下自己的腰帶,化作彩虹;脫下尊貴的王袍,變做晚霞。主撇棄一切榮耀,甚至連枕頭的地方也沒有, 「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得以成為富足」(  參看林後八  9)  。

跟從主的人,也得分享這分貧窮中的榮耀。保羅認為自己  「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  林後六  10)  。經由事工,他學到了許多功課。然而最重要的,他學到不管在怎樣的景況下,都能知足。只要有主基督,任何環境都能豐富有餘。

2  .舉例說明

2)令自己窮乏的事工

「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裝作窮乏的,卻廣有財物」(  箴十三  7)  。這是屬靈生活的原則,惟有透過自我的犧牲,方能令別人富足。最好的例子便是我們寶貴的主。他的死,使我們得生。身為神的僕人,應使此原則持續運行在我們當中。

保羅大可選擇他的老師和支持者為他規劃的賺錢行業,但一經主呼召,也只能說:  「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世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耶穌基督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世,看做糞土,為要得著基督」(  腓三  7-8)  。從那一刻起,他成了外邦人的偉大使徒。經由他加諸自己的貧乏,使成千上萬的人富足。彼得也是如此。他只能在聖靈降臨節之後說:  「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  使三  6)  在貧困中,他仍可使其它人富足。

3  .舉例說明

耶穌說:  「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路九  24)  。我們若為耶穌喪掉生命,便獲得了一切。自我加諸的貧乏中有救贖的恩典湧流,影響我們身邊每一個人。保羅為此做了完美的總結:  「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  林後四  10-12)  。

問題是:我們是否能背負十字架的使命?耶穌說: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路九  23)  。我們必須做到三件事。第一,為基督下決心。耶穌身為受歡迎的醫生和教師時,人人都願意跟從他;但要隨他同往骷髏地,又是另一回事。第二,為基督捨己。我們若讓十字架深入自己的生活,基督救贖的榮光便經由我們顯現。第三,為基督守律——全然信靠基督,並順服祂。

結語

我們看見為自己積財如何引導人,並高舉人。換句話說,我們已分析過兩種不同的人物,且勢必成為其中一種,沒有模糊地帶。你是哪一種呢?你必須做出選擇。有人說:  「如果你想富有,就要付出;如果你想貧窮,便盡量索取!若想過得豐盛,將你所有的散播出去;若想過得貧寒,便做個守財奴吧。」


附加評注

1  .  舉例說明

畫家莫勒裡斯  (Morales)  曾應菲力普二世之邀入宮。他晉見國王時,穿戴太過華麗,使國王非常生氣,便下令付他一筆錢,將他解雇。他們下一次相遇時,畫家的打扮完全不同,看來又窮又老又餓。國王頓時起了惻隱之心,給了畫家一大筆財富,足夠他舒適享受後半生。人們來到恩典寶座前時,並非靠華麗的外表,而是因迫切的需要打動神的心。  (Aquilla Webb  , 1000 New Illustrations,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31, p.229)

2  .  舉例說明

瑞典尤金妮公主﹝  Princess Eugenie  ﹞變賣她的鑽石,為患有絕症的人建了一座收容所。有一次她前往探訪該收容所,遇見一個邪惡的女病人。公主向女病人談及基督,且在離開時告訴護士長,希望這位可憐的女人能得到特別的照顧。公主飢渴慕義的心,使那名女病人得以在死前成為一個基督徒。某日,公主發覺病人變得容光煥發,因為病人心裡充滿了希望的光彩。公主回家,含淚對丈夫說:  「今天我見到我的鑽石閃閃發光。」(G.B.F.Hollock,  2500 Best Modern Illustrations,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35)

3  .舉例說明

或許你見過畫家瓦特斯  (Watts)  的神秘圖畫,畫名為   「世間榮光的消逝」(Sic Transit Gloria Mundi—「So Passes away the glory of the world」)  。這是一幅極詭異的畫。畫中有一座放置棺木的台,一個躺著的人,身上覆蓋一層裹屍布。你只能從裹屍布下約略看見輪廓,卻見不到此人的臉。畫面四周充滿細小的圖案,描述此人一生的經歷。他熱愛藝術,擁有財富,文化修養極佳。世人稱羨的一切,此人一樣不缺。然而他到頭來仍舊只剩下一具臭皮囊。為了描繪這個男人的故事,畫家在畫的三面加了三句名言:  「我花費的財富一去不回,我留下的財富死不帶去,惟有我施予別人的,才真正屬於我。」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