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講章大綱

系列:為主發光的生活

主題:標準——積極生活的流露

經文:腓二  1-4

引言

現在我們來到這卷書的第二章,本章用詞優美,內容清晰易明;但其表達的方法,幾乎令人覺得有點冒昧。在這四節經文中,保羅說明以積極的態度,活出為主發光的生活:

一、屬靈的動因  (腓二1-2)

1)外在的動因(腓二1)

2)內在的動因(腓二1)

二、屬靈的義務  (腓二2-4)

1)和諧的生命(腓二2)

2)謙卑的生命(腓二3)

3)互助的生命(腓二4)

結語

我們瞭解到一個為主發光的生活,將顯示在動因與義務兩個範疇內。這兩方面,均來自聖靈,在神的兒子裡的外因和內因工作上。讓我們活出主耶穌生命中的和睦,謙卑和幫助別人的生活來,以致我們不再為自己活,而是讓基督活在我們心裡。


39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為主發光的生活

主題:標準——積極生活的流露

經文:腓二  1-4

引言

現在我們來到這書卷的第二章,本章用詞優美,內容清晰易明。如果我們強加解釋,反而顯得多餘。在這四節經文中,保羅說明以積極的態度,活出為主發光的生活:

一、屬靈的動因

「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腓二1-2)。「若」一字意思是「由於」或「因為」。所以本節可譯成「在基督裡因為有勸勉,愛心的安慰……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使徒保羅在這裡提出了動機的內外原因。

1)外在的動因

「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腓二1)。這節經文,就是作者對外在的動機綜合的提醒。在「為主發光的生活」,信徒必須生活像基督的神的兒女。

二章一節說明在基督裡會有什麼安慰,這就是神的兒子對我們的鼓勵。  「安慰」一詞可以譯成多方面意思的,在本節譯成「勸勉」。這是第一個外在的動因,是神的兒子給我們的勸勉,使用神的話來彼此安慰。耶穌說「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約十四15)。

1. 舉例說明

「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腓二1)。是在聖靈裡的提醒,『  Koinonia  』在本節中的意思是「與聖靈聯合參與」。聖靈幫助我們活出神兒子對我們的命令,所以保羅說,「聖靈裡有什麼分享,就是聖靈的能力,聖靈的恩慈,聖靈的愛,聖靈裡的智慧和思想,以及聖靈裡的鼓勵等。」聖靈藉著我們在神的兒子裡指導我們過著成聖而蒙福的生活。

2)內在的動因

「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腓二1)。一個回應的愛相信是充滿安慰的,萊福特( Lightfoot )主教曾將本節譯為  「若有什麼內在的愛心」,如果我們經歷神兒子的愛,我們必然會愛祂,也必愛其他的弟兄姐妹。最大的內在動機,其實就是回應我們主耶穌基督在加略山上犧性的愛。

這種回應的愛,會引導我們進入一個得救生命的憐憫裡,「愛心有什麼安慰……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腓二1)。這愛的背後隱藏了憐憫,同情,或對別人的慈悲,當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照看人時,祂看「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可六34)。正如耶穌基督醫治世人的傷心,所以我們也要將主的慈悲憐憫傳給世人。

2. 舉例說明

二、屬靈的義務

「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2-4)。如果小心查考本段經文,可以發覺因為屬靈而來的義務有三方面:

1)和諧的生命

「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腓二2)。使徒保羅提出借一個「和睦的生活」可以獲得「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所以他立刻解釋什麼是和睦的生活:

一個目的----「意念相同」(腓二2)。同有一個目的和感想,經文讓我們清楚明白,每一家教會最終的目的就是在一切事上榮耀神(參看林前十31)。

一個憐憫----「愛心相同」(腓二2)。意思是同有一個互惠愛的行動。神的愛會因為我們彼此的團契,加倍的賜福我們,這是不可估量的,讓世人看見「基督徒如何彼此相愛」。

一個權能  ----「一個整體的意念」(腓二2)。原來的意思是束上和聯合我們的力量,不致浪費,合一的力量,特別是主親自聯繫我們在聖靈裡的大能力。

3.舉例說明

教會中個別的信徒,因為聖靈賜人合而為一的心,你會發覺這種力量是無可限量的,教會在受大的逼害時代,就是因為信徒在主裡合一,苦難不但不能消滅信仰,而只會增加信徒信靠的心,大大得勝。

一個事工  ----「有一樣的意念」(腓二2)。根據上文來看,這一樣的意念是指「福音」。在第一章有超過六次提到福音,因為當時有一群人同心合意興旺福音,所以沒有時間「埋怨」,說誹謗的話和分黨分派。

4. 舉例說明

2)謙卑的生命

「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慕安得烈 (Dr.Andrew Murray)  堅決地說  「真正的虔誠必須活出謙卑來」。謙卑的精神就是願意放棄自我的權利,「不可貪圖」(腓二3)。當人人都堅持自己是對的,爭吵就會發生,這種事無論是世上的,家庭的,或是教會的,都會發生。認識基督的生命就會放棄自以為是的生命,保羅在本章後面就會說明。只有一人有資格爭取自己的權利,就是主耶穌本人。只有主有絕對的公義,但祂卻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理由,反倒謙虛自己,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謙卑的生命涉及放棄自己的名譽。  「不可貪圖」(腓二3),人為了揚名,很難願意謙卑,這方面也說明了為什麼培根勳爵( Lord Bacon )針對自大的人說, 「自大的人通常藐視智慧的人,而且願意以愚人為偶像,作為他們自己虛榮心的僕人。」真正的謙卑態度,就如我們的主所表達的一樣,祂寧可放棄天上的榮華,倒空自己,不再繼續擁有神賜祂的榮耀,目的是為了成為人類的救主,也願意成為人的僕人。

5. 舉例說明

謙卑的精神涉及  「放棄」,「被尊榮」的生活。「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人類是趨向「受人尊崇」的,但當認識主和祂的十字架之後,你就明白主卻是為了這些追求虛榮的人而犧性,目的是為人類的益處著想。

3)互助的生命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4)。第三節內的「看」一字是個希臘字,從這個字我們會得到一個看的「範圍」。保羅告訴我們應該與弟兄姐妹彼此安慰,和要為對方著想。這個意思是互助性的,有兩方面的意思:首先,是象基督的無私「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4)。保羅感到不快的就是腓立比的信徒有許多只想到自己,所以他責罵他們「各人只顧自己」,他希望教會領袖明白主的心意,「不求自己的喜悅」(羅十五3)。第二,像基督的有價值「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4)。對於「互助」的精神,其受詞就是「他人」。基督被這話深深感動,所以他的生命與死亡也是因此而發生。「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十16)。

6.舉例說明

結語

我們瞭解到一個為主發光的生活,將顯示在動因與義務兩個範疇內。這兩方面,均來自在神的兒子,藉著聖靈在外因和內因工作。讓我們活出主耶穌生命中的和睦、謙卑和幫助別人的生活來,以致我們不再為自己活,而是讓基督活在我們心裡。


附加評注

1.舉例說明

有一次,邁爾博士( Dr. F.B.Meyer )與施達德  ( C.T.Studd )  在一次研討會中同住在一個房間。邁爾清早七時起床,他看見施達德已在微弱的燈光中細心研讀聖經。邁耶問:  「你起床多久了?」施達德回答說:「我四時就起來了。」邁爾再問:「你三個小時做了些什麼事?」施達德以斷斷續續的聲音回答說:「我重新再讀新約一遍,每遇到救主給我的話說——『如果你愛我,就照我的命令去行』,就查出所有主的命令,然後看看自己遵守了多少,結果我發覺有許多我並沒有遵行,所以我內心感到很難過。」

2.舉例說明

當卜維廉將軍  (William Booth  )的夫人是小女孩的時候,她看見一個犯人被拉去坐監,群眾嘲笑這個不幸的人,而這犯人的孤獨無助感動了她的心。她感到這犯人,世上沒有一個朋友,她很快地跑過去與這犯人同行,告訴他無論他所犯的罪是什麼,在這世上都有人關心他,特別是他的靈魂。  (Adapted from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s)

3.舉例說明

古時斯巴達  (  Sparta  )王有一次問群眾,他的城是這樣的著名,為什麼沒有圍牆?當時無人能回答,他就指著他的子民說,你們就是這圍牆,因為你們是同心的,就促成了一個強大的保衛力量。

4.舉例說明

當兩名水手正在比賽。突然,聽到有人喊叫  「有人墜海了」。這兩個水手立刻一齊跳入海中救人。下次他們互相見面時,他們可以看見對方面上有上次墜海之人的面容,因為他們合一力量去拯救這人。

5.舉例說明

邁爾博士  ( Dr.E.B.Meyer )  在臨終前幾星期寫下了數行字給他的友人, 「我現已八十二歲了,在一護理中心。我想告訴你們,神的靈向我最後啟示些什麼,就是讓我明白,因為我所寫的書能使人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天堂。令我得到一個神聖的美譽,這使我很興奮。」 (The Bible Today, from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s)

6.舉例說明

對於教會一些出色事奉主的人物來說, 「他人」是一個很常用的詞,這些人物是歷世歷代的人都渴求的。救世軍創辦人卜維廉將軍  (Willam Booth)   將軍有一次不能出席在美國舉行的救世軍常年大會,所以他寫了一封電報代表他勉勵大會的其他同工,他的電報只有一個詞「他人」 (Others)  。

李文斯頓  (  David Livingstone  )為了服事神而生活在非洲的森林中,他在這地方傳染了熱病。但他仍不顧一切,投身在這裡事奉的動機,就是他對神愛的回應,對人類靈魂的責任和義務,最後在這樣的情景下為主犧性。在倫敦西敏寺的修院裡,埋葬他的墓碑上寫著:「我另外有羊,不屬這帳棚的,我必須領他們來!」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