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講章大綱
系列:今日基督教
主題:基督教與你的教會
經文:太十六 13-20
金句: 「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十六18)
引言
這段經文是主第一次論及教會,使徒當時論及教會的記載,總括如下:
一、基督教與教會的根基(太十六 18)
二、基督教與教會的建立(太十六 18)
三、基督教與教會的團契(太十六 18)
四、基督教與教會的將來(太十六 18)
五、基督教與教會的功能(太十六 18-19)
結語
你有沒有面對過任何因為耶穌基督的教會所帶來的挑戰?你對教會的根基,建立,團契,將來以及功能有何認識?你個人的生命中如何回應基督的教會?以基督為根基所建立的教會,你是否屬於其中一塊活石?
5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今日基督教
主題:基督教與你的教會
經文:太十六 13-20
金句: 「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十六18)
引言
非常奇怪,人一題到教會,就想到石頭、水泥、磚和木材等,又或者宗教性的,如某宗派,或某宗教機構等。但這些論及教會的用詞,在新約聖經中均未出現過。在此,如果我們想明白 「基督教與你的教會」,我們必須忘記上述這些用詞,重新思想主耶穌基督在聖經上論及教會的事,這是一個非常大而又重要的課題。這段經文,包括了最早及最完備的教會觀,使徒在聖經所記載的,其意義綜述如下:
一、基督教與教會的根基
耶穌說 「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十六18)。在新約聖經中,這段經文是最為矛盾的,但其意思非常清楚,當主耶穌宣告說「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十六18)。在主宣告教會的建造上,祂用了一個借代,「彼得」一名在希臘文( Greek Petros ) 的意思是 「石頭」或「石頭人」,而下一句,他則用了一個陰性的字「petra」, 意思是在這石上,這不是一個名字。正如雷歷( Charles C. Ryrie )指出,耶穌的意思不是說 「在你彼得上」或「在你彼得及你的繼承人上」,而是「在這磐石上」,是建立在信靠基督的神聖啟示及信仰上(我要建造我的教會)。這裡顯出教會的形成是在將來,是自五旬節那日開始(使徒行傳二章)( Ryrie Study Bible )。有一次,彼得公開講道,強調耶穌就是要來的彌賽亞,是永活神的兒子,聖靈降臨在眾人中間,彼得勸人悔改,受洗,向主承認他們的罪,聖經這樣記載 「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二38、41-42)。所以,最後我們明白,基督就是教會的根基。保羅日後說「因為那已經立好了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立別的根基」(林前三11)。
當耶穌說 「在這磐石上」,祂可能指的是巴尼茲( Banias )的皇室古堡,這古堡可以在該撒利亞腓立比清楚看得見,十分壯觀,它建造在亨農( Hennon )的一個磐石上,比平地高出千多尺,他屹立之處,常常遭受到颶風的吹襲,但它仍是屹立不倒,因為他建築在堅固的磐石上。
這就是基督給我們的一副圖畫,是堅固磐石的救恩,在基督成為這救恩的磐石之先,祂先要面對加略山上的颶風吹襲,但感謝主,祂從死裡復活,現今成為教會的磐石。 「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十六18)。
1.舉例說明
二、基督教與教會的建立
耶穌說: 「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十六18)。我們值得注意,基督不單是這教會的基石,祂還是這教會的設計師和建築師。彼得在這兩方面都不是,因為他以後在他的書信中,他曾說「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彼得二5)。他還記得那天主親自向他顯示主是誰,彼得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太十六16)。所以,根基是什麼可以表明某人的信仰來,主耶穌在回應彼得對祂是基督的承認時,耶穌親自顯出祂是建立教會的活石。祂說「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十六17-18)。
再者,基督啟示了教會的建早,祂要繼續不斷建造這教會為人類的活石。因為許多時候,現今的教會,只建造在一些死而不活的木材上,徒有其表,只有教會名字的登記,這些教會的管理者與主耶穌基督沒有關係。他們忽略了主耶穌基督是這教會的根基。
當彼得在五旬節講道,他強調進入教會,必須有為罪悔改的心,而且必須獲得重生。那些在心中有感動的,彼得對他們說 「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徒二38)。這就是基督仍然不斷在地上建立他的教會,你悔改了麼?你得到赦免了麼?你有沒有接受過聖靈的賜予呢?
2.舉例說明
三、基督教與教會的團契
耶穌說: 「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十六18)。在主耶穌時代使用「教會」這詞,是一個革命性的稱呼,借此,門徒們可以說預見一個未來的國,基督是這國的君王,門徒們是這國中高級將領,但耶穌宣告說,「我要把我的教會」,而「教會」一詞,其意卻是呼召出來的一個團契(「教會」一詞只是在馬太福音十八章十七節本處出現過)。
托馬斯博士( Dr. Griffith Thomas )曾為 「教會」下了一個定義,就是「一群得救的罪人」。今日的教會,經歷了世世代代,其意義實在如托馬斯博士所說的,是社會一群男女老少,在基督裡他們享受生命、愛和自由的團契。
一真正的教會,無論其中的人有什麼性格或品格的,只要他 /她是真心承認自己是個罪人,就以可以成為這教會的得救的一員,可以彼此分享團契,因此,不論你的社會地位如何,知識水準有多高,是什麼膚色,是那一國人,都可以成為這教會的成員。今日的教會,雖然受到嚴厲的攻擊,對主耶穌基督不斷地羞辱,但其中的團契者仍是最快樂最聖潔的一群。
3.舉例說明
四、基督教與教會的將來
「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太十六18)。陰間的權柄可譯為「地府冥王的權柄」或「幽暗不見的世界」。其背後的意思是死亡,是使人絕望,或是罪。無論是死亡,罪或令人絕望,都是希望勝過基督的教會。這三樣令人非常害怕的因素,為什麼不能勝過耶穌基督的教會?因為耶穌親自作大元帥,與罪、與絕望和死亡爭戰,福音告訴我們,「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林前十五3-4)。可見是基督親自勝過地獄的權柄,我們無須再害怕任何黑暗的世界。
基督教會的將來是充滿榮耀光輝的,約翰在異象中可見 「我又看見新城耶路撒冷由神那裡從天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啟廿一2)。在保羅時期,他向我們保證「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弗五27)。
世人可能會因著今日教會的分裂、不足、令人失望,而嘲笑教會,但耶穌卻應允我們 「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太十六18)。
4.舉例說明
5.舉例說明
五、基督教與教會的功能
「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十六18-19)。雖然這段經文好像對彼得說的,但其實也是對其他門徒說的,就是那些願意來就基督教會,彼此團契的人而說的。這顯示出一真正的教會應有的功能。
在教會內部來看,教會的功能是解開一切真理的寶藏,就是有關崇拜,事工,和別人一同團契等。這方面,其意思是隱藏於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太十六19)。
每一個猶太的文士,當他已經接受了一個完整的訓練課程之後,就會被賜予一把鑰匙,他要把這鑰匙掛在腰間,或將它織在長袍上,象徵著他有權及能力解開一切的真理。
我們想,一個屬於耶穌基督教會的普通信徒,都有權及有能力開解神真理的寶藏,這是多麼奇妙的事。 「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太十三52)。彼得能以打開這些天國的寶藏,先是向猶太人,後是外邦人。然而基督的跟隨者都同樣有這樣的特權和責任。
在外部來看,教會對於這世界來說,一方面就是釋放,另一方面就是約束,這是猶太學院的語文意思,就是說, 「約束」一詞是「禁止」之意,而「釋放」一詞是「允許」之意。因此,透過教會職能的積極面和消極面,來告訴這世界, 神是真光,是愛,是令人敬畏,也赦免人的神。所以,在人類的社會裡,基督教的教會常代表某種程度的「禁止」,或是說明基督對人類有赦免釋放之恩。
而耶穌基督的教會,其目的應是分享基督 「赦罪」之恩,無論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和直到地極,我們都要履行主的吩咐。我們應有 「一日一靈魂」或「每人一見證」。
6.舉例說明
7.舉例說明
結語
我們已經思想過 「基督教與你的教會」,最後,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基督的教會,有沒有為你帶來什麼的衝擊或挑戰?你對於教會的根基,建立,團契,將來,和功能,有怎樣的認識,在你個人的生命中,有什麼樣的回應?以基督為磐石的這個「建築」,你是其中的一塊活石麼?如果不是,我請你禱告,並以下列詩歌鼓勵自己:
萬古磐石為我開,容我藏身在主懷,
兵丁舉槍傷主肋,立時流出水與血,
雙重醫治我罪過,罪刑罪權皆得脫。
1.舉例說明
坎爾耶博士( Dr Culyer )曾經目睹科隆大教堂的建造過程,他當時感到不以為然,看不出有什麼的特別。但幾年之後,他故地重遊,看見了這座堂已經落成,完工了,而且美極了,他屹立於阿爾卑斯山 ( Alps ),面向著海,說:
何等偉大的建築,我曾見它的興起,
這工程多麼浩大,計劃多有智慧,
其結構何等奇妙,隱藏著莫大的能力
它屹立在穩固的靈磐活石上。
( from 1200 Notes, Quotes and Anecdotes, published by Pickering & Inglis, Used by Permission ) .
2.舉例說明
歐福德牧師 回憶說: 「在我過去的歲月中,走遍了多少國家,多少民族,我深深體驗到主耶穌曾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的意思是怎樣的,成為聚集的地方麼?成為敬拜之處麼?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經文中記載的原則是不變的,基督要把祂的教會建造在祂自己的根基上,這根基就是祂親自成就的工,就是這無序世代的真理,是聖靈的大能。基督的教會繼續被建造起來,這原則是永不改變的,在末後,祂的教會成為完美有能力的教會。」
3.舉例說明
澳洲的霍華德( Henry Howard )牧師曾說到一個有關海難的故事,當時有一隻船在海中觸礁,水手們開始逃難,要游泳上岸,有些人抓住木板,有些人抓住別的漂浮物,游泳上岸,最後他們都上了岸,但他們又開始害怕到了一個食人族的島上,他們沒有吃的,什麼也沒有了,而其中一人爬上較高的小山丘上,突然聽到他向同伴們大聲呼叫, 「不要怕,快來,這裡有間教會」,每個人頓時就如放下心頭巨石一樣,都得了安慰,不再害怕了。朋友,我們可見教會對人的支持與安慰是多麼的大,她真是一盞明燈,要照亮一切在黑暗中的人,照亮一切有需要來尋找神憐憫的人。
4.舉例說明
「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這句話,字字艱難,「陰間」是一個看不見的世界,希伯來文 Sheol 是分離之地,就是死亡之意。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十五節引用何西阿書十三章十四節的 「thanate」代替「haide」。 ( Consult Word Pictures in the New Testament by A.T.Roberson, p132 The Sunday School Board of th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Nashville, Tenn. )我們的主,他的意思是指那些真正承認基督,以基督為主的教會,正如彼得所高舉的,是不會衰敗的,是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的,基督會親自興起這樣的教會。
5.舉例說明
如果教會能夠發聲說話,她會說 「我是復甦人靈魂的場所,我是基督福音的傳播地,我是你深切盼望的監護人,在我裡面充滿愛與真理,感動與指引,喜悅與歡樂,幫扶與力量,在這悖逆的世代,我是人們尋求的答案,在我裡面,明天是美好的,你如果是善忘的人,他不要忘記我。」二千年來,歷史證明了基督與祂的教會,基督教的柱石,是屹立不倒的,「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
6.舉例說明
藉著強調傳道的必需,你會說 「傳講會改變人生的方向」,是個人的生命也是全體的生命。這是耶穌傳講及命令祂的門徒也向世界傳講神的福音的行動(可十六15)。
我們可以參考西竹( Joseph Sizoo )的書──《不羞愧的傳講》 ( Preaching Unsahamed )。 (Abingdon press, Nashville, Tenn. )當以賽亞先知起來傳講時,他帶來關於聖潔的全新的認識;當耶利米走出田野大聲宣講時,一個新的道德標準臨到整個國家了;當阿摩司從提哥亞( Tekoa )的農場中出來宣講時,一個新的公義觀念產生了;當奧古斯丁( Augustine )傳講 「聖城」時,新的良知孕育出來;當法蘭西斯( Francis )走到農村去傳道時,對窮人來說,得到慈愛的安慰;透過路德 ( Luther )的倡導,人的靈性得到釋放;加爾文( Calvin )的出現,帶來了現代的民主思想;借約翰衛斯理( John Wesley )的講道,鼓勵了一般平信徒的事奉。可見傳道或宣講的能力,在每一世代,都發揮功用。
但問題已經發生,今日,傳道已經不被人重視了,都以小組討論,教牧輔導,社區關懷等事工替代。這些事工在講台與會眾之間,佔了很大的比例,在今日事工中,現代牧者擔任很多的職務作為自己的事奉,我作為其中一員,無意於排斥這些事工,但我仍然覺得,傳道是最基本的事奉,是耶穌的命令,是保羅的勸勉,是教會會眾的需要。教會之所以存在,並非依靠建築物、聖禮、詩班、主日學、富有訓練的牧者、信條或姐妹社團等,相反的,教會不能沒有傳講神的道而存在,傳講神的道具有其它教會活動所不具有的能力,而公開傳道一次過接觸到的人,比傳道人借教導,探訪等其它途徑接觸的都要多。 ( Carl J. Sanders, A Vision for the Church 『教會的異象', The united Methodist Reporter, January 11, 1974 )
7.舉例說明
美國教會近年的光境大多非常可憐,主日出席人數,平均只有 75人,而會眾平均存在的時間是七十五年,這個現象顯示出目前的教會,並沒有遵基督是教會的元首來事奉他。如果教會有十分之一人,每年每人為基督帶領一人歸主, 十年之後,教會人數就會倍增。 ( Church & Pastoral Services )
進深研究書目
William Barclay, Gospel of Matthew, 2 vol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G. Campbell Morga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29).
C. H. Spurgeon, Spurgeon』s Popular Exposition of Matthew, (1893;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62).
R. V. G. Task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1).
John F. Walvoord, Notes on Matthew, (Neptune, N. J.: Loizeaux Brothers, Inc., 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