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詩歌
兢斯博士( Dr. Joseph H. Hertz )曾說,「詩篇是將作者的屬靈情感,以淺白的字句演譯出來,藏著真理的美善,甚至目不識丁的農民的謙卑祈求。這是全人類的詩歌。」
詩篇記述了人心深處的惶恐和信心、歎息和詩歌、關切和盼望。在本質上,詩篇可說是生命的詩歌。
透過這次研經,我們將領會「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 (羅十五4)。
以下是講章大綱,願主祝福您和您的會眾。
30 講章大綱
系列:生命的詩歌
主題:神的子民
經文:詩一
引言
詩篇第一篇是整卷詩篇一個相當合適的引言,描述了合神心意的人應是什麼樣子。如登山寶訓一樣,以「祝福」一詞作開端,指出祝福與敬畏神是不可分割的。詩人在這篇總結了不敬畏神與敬畏神的人明顯的分別、不敬畏神的人的性格和他們最終的判罪。
一、合神心意的人不做的事 (詩一1)
1)不會思想罪惡的事(詩一1)
2)不會過違背律法的生活(詩一1)
3)不會說輕謾的話(詩一1)
二、合神心意的人會做的事 (詩一2)
1)喜愛神的話語( 詩一2)
2)領受神的話語( 詩一2)
三、合神心意的人的結果 (詩一3)
1)他會得著安穩( 詩一3)
2)他會展現生命力( 詩一3)
3)他會得著豐盛( 詩一3)
4)他會持久不變( 詩一3)
5)他會凡事順利( 詩一3)
結語
為配合神的心意,上述便是我們要從生命中注入和流走的東西。神為合祂心意的人所賜的福遠比他們要棄絕的事為多。
30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生命的詩歌
主題:神的子民
經文:詩一
引言
詩篇第一篇作為整卷詩篇的引言,是合適不過的。事實上,第一篇可說是整卷詩篇的一個完美總結,因為此篇描述了合神心意的人的樣式。正如「登山寶訓」的開首一樣,此篇亦是由「福」這個字開始。然後再指出「福」和「敬虔」是不能分割的。詩人又進一步指出,不敬虔的人的本性,並最終被神譴責的下場,與敬虔的人有天淵之別。
一、合神心意的人不做的事
「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詩一1)。我們必須緊記,敬虔的反面是什麼。有些事是合神心意的人堅決不做的,他們的個性裡有神的特質,與罪惡、輕蔑和不敬虔的態度截然不同。
1)他不會思想罪惡的事
「不從惡人的計謀」 ( 詩一1),他們的生活態度不以這世界的智慧作指引,而是由天上的智慧作指引。他的人生觀不是基於情慾或世人的看法,而是屬靈和屬神的。他每天都會尋求神的指引,而不是聽取世俗的指引。
1.補充說明
2)他不會過違背律法的生活
「不站罪人的道路」 ( 詩一1),不敬虔可解作忽視神。罪是蓄意違反神的律法。約翰在他的使徒書信中宣稱:「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違背律法就是罪」(約壹三4) 。
2.舉例說明
3)他不會說輕慢的話
「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 詩一1),那些開始站於罪人道路的人,終會坐在褻慢人的座位上,這是撒但的王國中一個主要的座位。那些坐於這座位的人,都是狂傲輕蔑的,亦因此以輕慢的態度看待神。
3.補充說明
二、合神心意的人會做的事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 詩一2)。現在讓我們看看合神心意的人應做的事。
1)喜愛神的話語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 ( 詩一2),蒙神賜福的生命必須透過經常研讀聖經而來。我們這世代常犯的其中一個最大錯誤,就是輕視神的話語。這亦是現時教會有那麼多軟弱和無果效的基督徒的原因。正如肯培多馬 ( Thomas a Kempis )所說:「除了在聖經的隱密處,我無處可找到安息之所」。
4.補充說明
2) 領受神的話語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 ( 詩一2)。我們可欣賞聖經裡的優秀文學修辭和神學概念,但更要緊是領受當中的信息,並在日常生活中順服地把所領受的信息活出來。透過默想才有領受,事實上,我們的靈命能茁壯成長,默想是必需的,正如食物需要被咀嚼和消化,身體才能吸收一樣。先知耶利米亦知道此點,他說:「耶和華萬軍之神啊,我得著你的言語,就當食物吃了,你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因是稱為你名下的人」(耶十五16)。
5.補充說明
三、合神心意的人的結果
「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 詩一3)。當基督徒的生命能成為神一條流通的管子,生命便會流露出真正的福。神透過祂美妙的話語,已將這種生命的特質向我們表述出來。
1)他展現出平靜安穩
「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 ( 詩一3),在這個變幻莫測和不安的世代,生命中能洋溢著平靜安穩是何等美妙。「一棵樹栽在」象徵生命「扎根和安定下來,不會離開福音的盼望」(歌一23)。
我們都能記起樹木帶給我們的深刻體會,從幼年直至成人,那棵樹不曾動搖,反而茁壯美麗地成長,樹蔭可為人遮陰,它繁茂的枝葉更可成為人的藏身處。
主耶穌說:「凡栽種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種的,必要拔出來」 (太十五13)。
6.補充說明
2)他展現出生命力
「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 ( 詩一3),水象徵聖靈的工作,因此,真正相信福音的人,會到這活水的泉源,支取豐盛的靈命。這生命不會乾涸,而是被聖靈不斷更新和注入生命力。
7.補充說明
3)他展現出豐盛
「他要按時候結果子」 ( 詩一3),果子比喻基督徒豐盛的靈命。使徒保羅告訴我們:「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加五22-23)。若能按時結出聖靈的果子,是何等的豐足,即是說,當需要顯出愛心時,便結出仁愛的果子;當需要喜樂時,會結出喜樂的果子;當欠缺和平時,會結出和平的果子……如此類推。當我們「信靠和順服」時,聖靈便會在我們身上、並透過我們作工。
8.補充說明
4)他持久不變
「葉子也不枯乾」 ( 詩一3),葉子與根相連,根乾涸,葉子便隨之枯殘。雖然肉眼不能看見基督徒生命的根,但葉子卻顯而易見,意思是,隱藏的根是什麼狀況,可透過葉子的外表判別出來。若外在的生命(即葉子)光鮮嫩綠,那末,內在的生命亦必然純正和充滿生機。枯乾的葉子代表枯乾的生命。
9.舉例說明
5)他凡事順利
「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 詩一3),有另一個版本將此段譯作:「他所作的都臻成熟」。神定意我們的生命要達至成熟,不斷在基督裡成長,直至「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四13) 或換句話說,直至我們「確定是傚法他兒子的模樣」(羅八29)。「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這亦是能得著豐盛靈命的思想。神賜人凡事順利的手觸摸每個「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的生命。
結語
這就是合神心意的人在生命中要注入的應做之事,及要流走的不應做之事,而這就是真正的福。
不過,對神不敬虔的人所得的結果卻截然相反,詩人告訴我們:「惡人並不是這樣,乃象糠秕被風吹散 。因此,當審判的時候,惡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義人的會中,也是如此。因為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 ( 詩一4-6)。要注意的是,惡人不能成為活的樹木,而是死的糠秕。義人能在風暴中站立得住,惡人則被風暴驅趕。站在「罪人的道路」意思是在審判的時候必站立不住,「惡人的道路」必會滅亡,因為那是「思想罪惡的事、過違背律法的生活和說輕慢的話」的道路。「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箴十四12)。
神為合祂心意的人所賜的福遠比他們要棄絕的事為多。
附加評注
1.補充說明
指出「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廿三 7)。
2.舉例說明
指出若生活沒有絕對準則,那裡就會有道德混亂了。所羅門說:「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箴廿九 18)。
3.補充說明
指出若思想及生活不被神的靈控制,舌頭會是「難以控制的那惡,滿了苦毒」(參看雅三 1-18)。
4.補充說明
指出欣賞神的話之意思。引用經文如詩篇十九篇 7至10節及提摩太后書二章15節。
5.補充說明
指出基督徒應如何每天有安靜的時間。 ( Manna in Morning by Stephen F. Olford, Encounter Ministries, P.O.Box 757800, Memphis, TN 38175-7800 )
6.補充說明
指出今天需要基督徒的穩定性。引用經文如哥林多前書十五章 58節。
7.補充說明
指出恆常被聖靈充滿的意思(約四 14;弗五18)。
8.補充說明
指出當我們結「果子」時,就可榮耀神(參看約十五 8的上下文)。
9.舉例說明
一致的性質--藉著耶穌的個人生命〔常青樹葉〕,指出祂的隱藏生命(根)象祂的公開生命(葉)般,如何討父神喜悅。(參看太三 13-17,十七1-15;來十三8)
進深研究書目
Joseph Addison Alexander, The Psalms , Translated and Explained , Reprint from the edition of 1864,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Franz Delitzsch, 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Psalms , Trans. By Francis Bolton, 3 vol.,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49).
David Dickson, A Commentary on the Psalms , (Ft. Washington, Pa.: Christian Literature Crusade, 1959).
H.A. Ironside, Studies on Psalms: Book One , (Neptune, N.J.: Loizeaux Brothers, Inc., 1952).
Derek Kidner, Psalms: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on Books I and II ,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ies ,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1973).
Ron Klug, Psalms: A Guide to Prayer & Praise , Fisherman Bible Study guide Series, (Wheaton, Ill.: Harold Shaw Publishers, 1979).
Alexander Maclaren, The Psalms , (New York: Funk & Wagnalls Co., 1908)
G. Campbell Morgan, Notes on the Psalms , (Old Tappan, N.J.: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47.)
John Patterson, The Praises of Israel , (Totowa, N.J.: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0).
W. Graham Scroggie, Know Your Bible (The Psalms), vols. 1-4, (Old Tappan, N.J.: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48).
Charles Spurgeon, The Treasury of David , 6 vol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63).
Samuel Terrien, The Psalms and their Meaning for Today , (New York: The Bobbs-Merrill Co., 1952)
H. Rollin Walker, The Modern Message of the Psalms ,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38).
Artur Weiser, The Psalms: A Commentary ,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London: SCM Press,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