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講章大綱

母親節主日

主題:母親的信心

經文:提後一  1-5,三12-17

金句:「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提後一  5)

引言

保羅讚揚提摩太的其中一個優點,是他有「無偽之信」,這信心首先得見在提摩太的祖母羅以身上,然後在他母親友尼基身上。若不是這兩個婦人的信心,在提摩太身上便可能找不到任何信心了。母親的信心是何等值得表揚!

一、母親的信心是令人信服的(提後一  5)

1)具聖經基礎的信心(提後三5)

2)具得救確據的信心(提後三15)

二、母親的信心是可以傳遞的(提後一  5,三14、15)

1)信心借個人教導而傳遞(提後三14、15)

2)信心藉以身作則而傳遞(提後三14、15)

三、母親的信心是值得讚揚的(提後一  5)

1)母親的信心有持久的影響力(提後一5)

2)母親的信心是適切生活的(提後一5)

結語

這一代的母親應在神的道及祂兒子耶穌基督裡有令人信服、可以傳遞及值得讚揚的信心。


19 講章大綱闡釋

母親節主日

主題:母親的信心

經文:提後一  1-5,三12-17

金句:「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提後一  5)

引言

保羅寫到他屬靈的兒子--提摩太時,直率地說:「我沒有別人與我同心」(腓二  20)。另一譯本作:「沒有一人像提摩太」,提摩太為何值得保羅如此稱讚?我們可以在經文中找到部分答案,保羅講述提摩太的過人之處時,特別提及他的「無偽之信」(提後二5),然後立即斷言這信心是先在提摩太的祖母羅以並他母親友尼基身上找到的。保羅暗示,若不是這兩個婦人的信心,在提摩太身上便可能找不到任何信心了。在此,有三代人的信心——羅以、友尼基及提摩太。母親的信心是何等值得表揚!

一、母親的信心是令人信服的

「無偽之信……友尼基心裡」( 提後一  5)。我們詳細研讀使徒行傳十六章1節及提摩太后書第一、二章及三章14節,便會明白這兩位婦人借主耶穌基督而得著對神的信心,這信心具備聖經基礎及得救確據,是令人信服之信心的好例子。

1)具聖經基礎的信心

這兩位母親知道「聖經……有得救的智慧」(提後三  15),他們若不是熟悉聖經,絕不能教導提摩太認識聖經。他們已從聖經中產生一種以神為中心的信心,聖經說:「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十17)。他們視聖經為一切信心及行為的至高權威,其重要性凌駕於傳統及通俗文學之上。

1a.補充說明

1b.舉例說明

2)具得救確據的信心

他們教導提摩太「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提後三  15)。使徒行傳十六章1節顯示,提摩太母親及祖母可能在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中,因認識耶穌基督而得蒙救贖。友尼基被形容為一個「信主」的猶太婦女,他們已有的聖經知識,奇妙地預備了他們的心去接受使徒保羅所傳講的得救的信息。

這兩位母親的堅定信心是建基在神的道,並救主耶穌基督上。今天,我們需要這樣的信心婦人。

2.舉例說明

二、母親的信心是可以傳遞的

「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裡;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 提後一  5,三14)。沒有人能像一個敬虔的母親,每天分享生命中最重要的的事情。父親當然要借榜樣及教導盡領導之責,但對孩子影響最大的,通常是母親,尤其在孩子年幼的時候。

1)信心借個人教導而傳遞

「但你所學習的……是跟誰學的」(提後三  14)。提摩太從小便認識聖經,這種傳遞神道的責任源於昔日神對百姓的教導,換言之,敬虔的以色列人教導他的孩子認識聖經,因為這是耶和華的命令。

3.補充說明

2)信心藉以身作則而傳遞

「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裡;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 提後三  14)。保羅說「你知道是跟誰學的」,他所指的主要就是羅以及友尼基,當然也把自己包括在內。提摩太在他們的生命中,看到他們所教導的信仰是真實的。

4a.補充說明

4b.舉例說明

三、母親的信心是值得讚揚的

保羅說:「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 提後一  5)。有人說保羅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是住在提摩太家中,若是屬實,他當時已對羅以及友尼基的生命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他帶領她們認識耶穌基督為救主和生命的主,使她們的信心完全,然而,她倆生命中早已體現的信仰及敬虔,卻令他難忘。

1) 母親的信心有持久的影響力

「想到你心裡……友尼基心裡」( 提後一  5)。你曾否想過,人擁有最無價的寶藏就是信心?世人會呼喊:「人沒有錢將怎樣?」,但基督徒的回應是:「人沒有信心將會怎樣?」請記著,希伯來書十一章所述的舊約英雄,他們被記念只是因為他們的信心:「亞伯因著信……」(來十一4);「以諾因著信……」(來十一5);「因著信,連撒拉……」(來十一11);「妓女喇合因著信……」(來十一31),就像詩歌的副歌,重複不絕。

5.舉例說明

2)母親的信心適切生活的

「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友尼基心裡」(提後一  5)。時代會改變,潮流會轉變,但母親永遠不會過時!母親的信心是不會與生活脫節的,因為母親照料兒女的時候常常要不斷調整自己。有人曾說:「一個太空時代的母親需要腳踏實地,心繫天國。一個遠在月球上的男人,永不能取代一個常留在家中的男人與忠於母職的妻子一起攜手建立起基督化的家庭。」

6.舉例說明

結語

讓我們教導這世代的母親認識神的道及祂兒子耶穌基督,以致她們有令人信服、可以傳遞,並值得讚揚的信心。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歌唱:

母親之信,萬世永存;

無懼黑暗,堅信不移;

我眾思念,母親信心,

心中亦覺,踴躍奮興。

母親之信,恩典之賜,

自靈而生,從上而來;

熟悉聖經,試探臨近,

面對誘惑,堅毅勇敢。

母親之信,蒙神保守,

無價珍寶,人人可得;

透過家庭,服侍上主,

危險職責,在所不辭。

賜福母親,每位母親,

因其誠信,因其愛心;

願神祝福,工作順利,

賜福母親,尊榮受敬。

(守信歌)


附加評注

1a.補充說明

指出妻子及母親天天活在神的話語裡是何等的重要。解釋每日靈修的必要性。

1b.舉例說明

一個非洲酋長想知道英國強大的秘訣。維多利亞女王手拿聖經,說:「告訴那酋長這本書——聖經,就是我們強大的秘訣。」

2.舉例說明

撒爾斯堡勳爵  (  Lord Shaftesbury)  曾說:「給我一整代的基督徒母親,我保證在十二個月內,把整個社會改頭換面。」

3.補充說明

指出宗教教育不單是每一個敬虔愛主的家庭的權利,更是應有的責任(參看申四  9-10,六6-15,十一15-21;箴六20、21,七1-3,廿二6)。

4a.補充說明

詳細說明以弗所書六章  4節及歌羅西書三章21節。

4b.舉例說明

約翰紐頓  (  John Newton)  在最放蕩時,也忘不了曾在母親的膝上學習禱告,母親在他只得八歲時便已返回天家,但「我母親的神,憐憫的神,憐憫我吧!」往往是他在危難、困惱時的禱告。約翰紐頓的生命,並他日後的事奉,均見證這禱告蒙神應允。

在另一家庭中,約翰衛斯理受母親蘇珊娜衛斯理  (  Susannah Wesley  )的影響極深,以致她被稱為「衛理公會之母」。

5.舉例說明

說明信心的寶貴及能力。邁爾  ( F.B. Meyer )  曾說,「重要的不是信心的大小,乃是信心的質素。芥菜種與塵土在外貌上相似,但分別卻極大。塵土內裡全無生命,而芥菜種則藏著可讓神燃點的生命。活著的信心,就是有神在其中的信心。」

6.舉例說明

威廉麥建尼( William Mckinley )  曾當律師、參議員、奧愛華州州長及美國總統,但他每天都與母親保持聯絡。

當他不能見母親時,他會寫信或打電報給她。一八九七年十月中旬,他靜悄悄離開白宮,乘火車到康尼( Canton ),為的是可以再跟她一起步行到教會。當她病了,他預備一輛整裝待發的特別火車隨時候命,載他到她的病榻前。一天晚上,母親致電給他。他立即發電文說「告訴媽媽我立刻就到。」一八九七年十二月十二日,麥建尼太太在她五十四歲兒子的懷裡去世。她溫柔的基督徒美德,塑造了這位總統的性格。約四年後,威廉麥建尼在紐約水牛城被槍殺,他對行刺者並沒有恨意,他充滿基督徒的勇氣說:「願神的旨意成就!」臨終前,他要求再聽「與主親近」這首他母親教曉他的詩歌。

( Our Daily Bread, Dennis J.DeHaan )


進深研究書目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s to Timothy ,  Titus and Philemon,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56).

Burton Scott Easton, The Pastoral Epistles,  (London: SCM Press, 1948).

Patrick Fairbairn,  Commentary on the Pastoral Epistle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56).

Donald Guthrie,  The Pastoral Epistles ,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7).

William Hendriksen,  Commentary on I and II Timothy and Titu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57).

D. Edmond Hiebert,  Second Timothy,  (Chicago: Moody Press, 1958).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