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講章大綱

系列:恆心遵守

主題:基督的教訓

經文:徒二  42;約貳7-11

金句:「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 (徒二42)

引言

那些在五旬節悔改的信徒,非常渴慕「使徒的教訓」。他們恆心遵守使徒的教導與訓誨,包括:

一、在世上活出真道  (約貳8)

1)今日的見證(約貳8)

2)將來的賞賜(約貳8)

二、在教會裡勤習真道  (約貳9)

1)  用信心恆守聖經的教訓(約貳9)

2)  用信心恆守實際的職事(約貳9)

三、在家庭裡愛慕真道  (約貳10-11)

1)不接待異端者(約貳10)

2)不向異端者問安(約貳10)

結語

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便一定要在這世上活出真道,在教會裡勤習真道,及在家庭裡愛慕真道。唯有如此熱愛真道,基督徒的性情才有力量和穩固。

13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恆心遵守

主題:基督的教訓

經文:徒二  42;約貳7-11

金句:「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 (徒二42)

引言

聖經記載了五旬節悔改歸主的門徒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這件事,他們恆守我們今天所說的「基督的教訓」。那個時代,年輕的信徒只能倚靠使徒的教導與訓誨。現在就不同,我們有整本聖經可閱讀,那麼,我們理當更能深入理解聖經的真理,然而,我們知道,事實卻是恰巧相反。

為什麼早期的信徒能夠每日恆心遵守基督的教訓呢?那些經文對他們的生命有影響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研讀約翰貳書的經文。

一、在世上活出真道

「你們要小心,不要失去你們所作的工,乃要得著滿足的賞賜」(約貳8)。事實上,使徒約翰是在說,注意你的生活,不要跌倒。

1)今日的見證

「不要失去你們所作的工」 (約貳8)。  莫非特( Moffatt )  作出了這樣的結論:「你不可失去你正在作的工。」很明顯,使徒與信徒是不斷為真道作見證。使徒約翰深知這世界有許多欺詐之徒,他擔心真理的見證會被一些微不足道的錯誤所摧毀,而這種細微的錯誤當時正在滋生,因為這世界總在不知不覺間使信徒離棄他們的信仰。有人曾說:「偏離正道是最容易的、最平靜的,也最使人愉快的死亡方式。」

1.舉例說明

2)將來的賞賜

「你們要小心……乃要得著滿足的賞賜」 (約二8)。這裡所說的是神屬天的賞賜,是神給那些在這敵對的世界上,能夠恆心遵守基督教訓的信徒。天上的賞賜有不同的份量,但它與接受賞賜的人之  容量相稱。每個器皿都要裝滿,器皿較大的,所裝載的也較多。我們的  容量可藉著把神的話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西三16)而擴展。主耶穌曾說:「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可四25)。換句話說,如果你擴展了你的  容量,你會得賞賜,相反地,如果你失去了你的  容量,你也就失去了賞賜。

2.補充說明

二、在教會裡勤習真道

「凡越過基督的教訓不常守著的,就沒有神;常守這教訓的,就有父又有子」(約貳9)。在教會裡勤習真道需要:

1)用信心恆守聖經的教訓

「凡越過基督的教訓不常守著的,就沒有神」 (約二9)。這是很嚴重的話,意思說凡不信聖經裡有關基督的啟示,就不屬神。我們必須緊記基督的教訓不是一個進化的過程,像有些神學家與哲學家告訴我們的,從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相反地,它如猶大所說,是「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猶3)。有人說這時代常常會有些前衛分子,離棄基本的道理,當不得逞時,就銷聲匿跡了。使徒約翰警告他的信徒說,這些所謂前衛分子事實上是披著羊皮的狼(太七15)。

3.舉例說明

2)用信心恆守實際的職事

「常守這  (基督的)教訓的,就有父又有子」(約二9)。常守教訓的意思就是誠心順從真道,並親身體驗真道。耶穌用很具體的方式把這道理表達出來。「人若立志遵著他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神,或是我憑著自己說的」(約七17)。當你不願意順從的時候,或許當你感覺不到基督的真實時,你就會停止遵守基督的教訓。所以使徒約翰說:「常守這(基督的)教訓的,就有父又有子」(約二9)。

4a.舉例說明

4b.舉例說明

三、在家庭裡愛慕真道

「若有人到你們那裡,不是傳這教訓,不要接他到家裡,也不要問他的安;因為問他安的,就在他的惡行上有分」(約二10-11)。家是私人的地方,也是與人交往的地方,家裡的言行會嚴重影響家裡各人的生活與思想。為此,要不惜代價來阻擋不正當的教訓進入家裡。實際上是這樣:

1)不接待異端者

「不要接他到家裡」 (約二10)。也就是說,不要象接待基督徒一樣接待異端者。接待一個異端者,就等於是贊同他所信所傳的,我們必須牢牢緊記,基督徒與異端者要分別出來。經上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林後六17)。

5a.補充說明

5b.補充說明

2)不向異端者問安

「也不要問他的安」 (約二10)。當時的問安不單單指到臨別的祝福,也包括道義上或金錢上的支持。「因為問他安的,就在他的惡行上有分」(約二11)。如果你愛慕真道,你就不會支持那些破壞真道的人或行為。我們不可忘記,我們在神的事工上與祂有分。保羅說得很清楚,「在道理上受教的,當把一切需用的供給施教的人」(加六6)。我們要照自己的進項  每星期抽出來留著(林前十六2)。我們的奉獻千萬不可浪費在不高舉基督或非聖靈引導的工作上,在家裡愛慕真道與接待、問安有很大的關連,所以我們應該接受前人的勸誡,小心謹慎。

6.舉例說明

結語

恆心遵守基督的教訓,必定要在世上活出真道來,在教會裡勤習真道,和在家庭裡愛慕真道。如此熱愛真道,在過去塑造了  人的性情,今天,這仍然是塑造現代人性情的良方。


附加評注

1.舉例說明

紐厄爾 (R.W. Newell)  說起有一次開車經過尼加拉瓜大瀑布,發現一隻華麗的大遊艇擱淺在激流瀑布崖頂的石頭上,他就停車問一個警衛,這遊艇怎麼會跑到那麼危險的地方,那警衛說,有一個富翁跟他的朋友在瀑布的上游遊船河,其間他們把船泊在岸旁,上岸去了,回來時遊艇已不知所蹤。原來那位泊船的工人忽略了水流的衝力,只是隨便把船繫在一旁。在基督徒的生命裡,我們決不可馬虎行事,我們要實踐承諾,否則就會隨流失去了。

2.補充說明

仔細研讀啟示錄三章11節。

3.舉例說明

列舉現今世上某些宗教虛妄的教訓。

4a.舉例說明

一位系統神學教授曾說,如果在聖靈的大能下,你所得的教導不能使你感到基督的真實,那麼一定是你的生命不夠順服,要不然就是你所得的教導不夠深入。

4b.舉例說明

當不可知論的學者休謨(  David Hume)  被人問起為什麼他常去聽蘇格蘭的布朗牧師  (Rev. John Brown)  講道時,他說:「我不相信他所說的一切,但是他深信他所說的。我喜歡至少每週一次能聽一個人講他所相信的話。」布朗牧師的教導率直而真實,確是聽道的人最好的考驗。

5a.補充說明

仔細研讀哥林多後書六章  14至18節。

5b.舉例說明

使徒約翰在這裡提出很嚴重的警告,相傳老約翰有一次在公共浴室洗澡,聽見有人說克林妥 (  Cerinthus  )那位異端論者也在那裡,他等不及洗完澡就跑出浴室了,大聲叫著說,這屋子一定會塌下來,因為有敵對真理的人在這裡。

6.舉例說明

舉出實際的例子,說明如何可以做主的好管家。


進深研究書目

H.A. Ironside,  Address on the Epistles of John and an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of Jude ,  (Neptune: Loizeaux Brothers, 1931, 1949, 1962).

Robert Law,  The Tests of Life ,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68).

Plummer,  The Epistles of St. John ,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86).

A.T. Robertson,  Word Stud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   vol. 6, (Nashville: Broadman Press, 1943), pp. 199-266.

Alexander Ross,  The Epistles of James and John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4).

David Smith,  The Epistles of John ,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   vol.5., ed. William Robertson Nicoll,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1).

John R. W. Stott,  The Epistles of John ,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9).

Lehman Strauss,  The Epistles of John ,  (Neptune: Loizeaux Brothers, 1962.

B.F. Westcott,  The Epistles of St. John ,   (Cambridge: The Macmillan Co., 1892).

Kenneth S. Wuest,  In These Last Days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4).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