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天

经文:书十四  6-15,十五13-19

提示:

1.  约书亚记第六至十一章记载以色列人攻取迦南地,第十二章则是战役的总结;第十三至廿一章之重点为分地的情形(享业时期)。

2.  不过书中也指出以色列人仍未把所有的迦南人赶出(参十三  1-6  、  13  ,十五  63  ,十六  10  ,十七  13 ),所以他们仍然需努力完成神的托付,而神也应许帮助他们(参十三  6  ,廿三  5 )。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十四  6-12  记载了迦勒与约书亚的讨论:要继续完成神的托付,去得他当得之地,将那些敌人赶出及消灭。

3.  第  19  节押撒出嫁时向父亲求取水泉,这是因为南地气候干旱。

思考问题:

1.    人生中有许多事、原则、习惯、喜好等是我们都会坚持的,您觉得迦勒坚持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会坚持呢?

2.    第  10  节迦勒等了四十五年,期间他可有埋怨(约书亚接替摩西时,他连副司令也没有份,他心中是否会愤愤不平呢?)或后退?为什么?

3.    年龄不能拦阻迦勒为主去得“未得之地”,为什么?您和您的教会可以靠主排除什么拦阻,以致可以为主去得“未得之民”?

4.    这次短宣中您遇到哪些困难?您将如何效法迦勒,坚持到底,不怕高山把路挡?

5.    您认为迦勒为他的下一代(或后代)留下什么风范?请问您留下什么风范给您的后代(或其它平辈)呢?

6.    阅读《八代相传》一文,结合今天的灵修心得,写下具体、可行的回应。

第八天

八代相传

当我回顾神在我家族中的恩典时,可以追述到八代。在这么多年服事主的经历中,我的家族学到了四个功课:  1.  正确决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  代祷的大能;  3.  事奉前先经历神的信实;  4.  选择正确的优先次序。

做决定

第一位是戴雅各,与约翰卫斯理同时代,住在英国北部约克郡。他不认识神,也不关心属灵的事,只有一件事例外:每次卫斯理或任何其它的布道团成员到镇上来,雅各一定去,口袋中装满西红柿和鸡蛋,准备用来打断聚会。

有一天,当他站在群众旁边聆听一位布道团团员讲道时,神的话敲击他的心:“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书廿四  15 )我不知道他当天有没有投掷鸡蛋,但我确信他回家时,心中插了一支箭。

不久就是他结婚的日子。那天清早,他离开家到田野思想婚礼的事。当他徘徊沉思时,约书亚记廿四章十五节浮现脑际。他想:“我不要想那节经文,我只想我的新娘和今天的大事。”可是那节经文始终萦绕脑际,挥之不去。就在那时,他跪在田野中向神认罪悔改,并接受耶稣基督做他个人的救主。然后他抬头发现婚礼的时间快到了。

在茶会中,他为自己在婚礼上迟到道歉,然后说了些令他朋友目瞪口呆的话——过去他是反对传福音的人,也对属灵的事没兴趣,但是他刚刚在婚礼前接受了主。当时最感惊讶的莫过于他的太太,她说:“我是不是嫁了个卫斯理布道团的团员?”

回家后,雅各开始为他的新娘子祷告,求神在她身上做同样的工作,可是他越祷告,他太太的心就越刚硬。最后有一天,他下班回来,心中为他太太的归主负担沉重,他抱起太太回到卧房,强迫她一起跪在床边。他痛哭流泪地求主拯救她。过了一会儿,他发现她也在痛哭流泪地祷告。当他们一同站起时,这个家庭已经有了一个共同的决定:“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

祷告

整个十八世纪,神的恩典一直临到我们的家族,我们家族的孩子全在尊崇主名的家庭中长大。戴雅各的儿子是约翰,孙子叫雅各,曾孙即内地会的创办人戴德生。

戴德生原不是基督徒,十七岁时在一间银行工作,渐渐受到社会和一群对属灵事情没有兴趣的朋友影响,他母亲心中有很强的负担,盼望他能早日归主。有一次她前往拜访朋友和亲戚,她决定安排一天特别的为儿子代祷。她知道当天儿子不用上班,他准会留在家中,于是她禁食跪下祷告说:“主啊!求祢在我儿子心中做新的工作。”

就在那时候,戴德生溜进父亲的书房,看见一份单张(这些单张通常都用一个有趣的故事做引言),他沉思了一下,想只看故事的部分。这单张的题目是《基督所成就的工作》,这个思想吸引了他:“为什么这个作者要强调基督已完成的工作呢?”这单张说明救恩所需要的一切工作,基督已完成了,任何相信祂的就能得救。戴德生站在父亲的书房,这个简单的信息引领他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

几天后,他母亲回家,激动地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其实她早已知道。这件事几乎引发一场争吵,因为戴德生认为他妹妹先告诉了母亲。她母亲说:“没有,那天当我为你祷告时,我知道神已垂听并答允了我的祷告。”从那时候起,德生学会了一个重要的功课,他明白到单单藉着祷告,神的大能便能改变人心,并且神也垂听一个平凡人的祷告。

准备

为了将来到中国服事主,戴德生离开约克郡父母的家去到赫尔,然后又到伦敦。同时,他也学会了信心和个人布道方面的功课。

他最先学当医生。当时要当医生,不需要进医学院,只要在一个医生或外科医生手下当学徒便行。戴德生所跟随的医生,技术上还不错,但记性却非常差。不论如何,主也使用医生的健忘来训练这位年轻的基督徒操练信心和学习信靠神。

有一次,医生忘记付他薪水,结果他口袋中只有二毛五先令(约三美元),而银行中亦无分文存款,但那个周末他还是如常到伦敦的贫民窟去派发单张,并为主做见证。那天过得好长,傍晚天快黑时,他正准备回家,忽然听到背后有脚步声,他回头看,一个男人对他说:“先生,你可否到我家来一趟,我太太快要死了,请你来帮助她。”

他从原路折回,跟随那人到他简陋的家。在黑暗中,他看见那人的太太躺在地上的一张床垫上,他弯身替她检查,过了一会,他知道了问题所在。

“你需要去买一种药。”他说。

这句话实在很难说出口,因为他心里有声音对他说:“你这假冒为善的人,你明知道那人没有钱,他没办法从别处得帮助,现在你却告诉他需要去买药,你为何不把口袋中的二毛五先令给他呢?”

但戴德生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很属灵的对那人说:“让我为你太太祷告。”

这是一个需要祷告和顺服的时刻,但那时,他只有祷告,没有顺服。稍后他在日记上写着:“那个穷人简陋小屋的天花板好象是铜做的,我的祷告通不出去。”

当他起身时,主似乎再次对他说:“把那二毛五先令拿出来给他。”但是他想:“主啊!我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医生才会记得付薪水给我,这二毛五先令是我仅有的。”

主再次直截了当地对他说:“假如在英国,你所有的朋友都在你周围时,你尚不能信靠我,那么当你远离家人朋友到千里外的中国时,你如何能信靠我呢?”

他的手慢慢地伸进口袋,掏出那二毛五先令,交给那人说:“先生,这是我所有的,但我想这钱够你买药。”

戴德生后来在日记上写着:“当我离开那个人的房子时,我的心里没有丝毫的重担。”虽然这个正走回家的年轻人,口袋里没有分文,但他深信约书亚的神曾应许:“耶和华你们神所应许赐福你们的话,没有一句落空。”

回家后,他热了一碗粥当晚餐,第二天就没食物了,但是那晚他睡得象婴孩一样好。

第二天一早,当他正准备离开前,他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女房东,她不但没有来催缴房租,反而告诉戴德生有一封很特别的信。

戴德生打开信封,发现里面装着他给那个穷人十倍的钱。他在日记上写着:“神的银行和世上的银行不一样,祂不仅还本金,还加倍的还利息。”十七岁的戴德生在前往宣道工场前已经历了神的信实。

本末先后

一九三六年,我父母亲在休假完后,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回中国。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我念书的学校在山东省,很快地被日本人占领,日本战舰停泊在港口,我们住在占领区,这是珍珠港事变前四年。

一九四零年初,我们站在码头上望着船离开,然后举家北上天津。过了不久,父母们前往中国西北的城市西安。那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我的父母远在千里外的西安。当天我母亲无法站立,也无法和在西安的同工们交谈。当她想到在远方的孩子,她回到卧房跪下祷告,也和所有的母亲一样痛哭,祷告几乎不能成句。

她知道她的国家和日本交战,她无法把孩子们带出日本占领区。但是当她跪下时,神藉着马太福音六章卅三节对她说话。她想起维珍尼亚州一位牧师曾说过:“假如你照顾神所爱的,神也会照顾你所爱的。”在那个时刻听到神的声音,母亲便能够继续站立并忍受和孩子分离有五年半之久。

我们这群孩子被关入在烟台的日本集中营。十个月后,我们转到另外一个关有一千多人的集中营,在那里我遇见了得到奥斯卡金像奖电影“烈火战车”中的宣教英雄——埃里.利德,他在那个集中营中死于脑瘤,但是在他去世前,他的生命对我有永难磨灭的影响。

两年后,日军投降了,于是我们便重获了自由。一个月后,我们离开集中营,在空军基地住了一晚,然后搭火车回家。

当我们到达那个车站后,还需走十五哩路到圣经学校所在的小镇,傍晚时终于到达。我父母并不知道我们何时抵达。一个学生遇见我们,把我们带到学校,然后他到教员正开会的教室。“太太,孩子们到了。”我母亲抬头看了看说:“谁的孩子?”然后她看到了站在门口的四张脸,这件事结束了当天的会议。

我们全家信靠主,主也在前引领保守,这样的信心并非不负起当父母的责任,而是让神彰显祂的信实。我活着是因为我知道神是信实的。

一个十八世纪的决定,塑造了我们家族事奉的方向,所以当你要作决定时,要特别谨慎地祷告,趁早学习祷告的大能,经历神的信实以及一切以荣耀神为优先。

你属于祂,你也必须付代价,让祂成为你生命的主,随时预备好听祂说:“你若顾念我所爱的,我也必顾念你所爱的。”

  回到最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