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约壹四 7-16
提示:
1. 第 7-8 节“爱是从神来、神就是爱”表示神是爱的源头。“由神生”表明与爱的源头(神)有生命的联系,必然能在生活中流露神的爱之本性。
思考问题:
1. 第 7 节“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即从神来,表达神的形象),请试想你曾见过、经历过一些非信徒充满爱心的例子?这些可歌可泣的例子将如何激发你更流露神是爱的本性(第 8 节神就是爱)?
2. 第 9 与 10 节神实践性的爱……牺牲,造福他人,是否是这浩瀚的大爱的动力推动着像马礼逊、戴德生等宣教士为我们中华民族献上他们的一生、家庭及一切呢?若答案是“是”,想想他们作出了哪些的牺牲呢?你又愿为宣教事奉作出什么回应呢?
3. 请问圣灵的内住,如何能推动我们走上爱的舞台呢?
4. 试反省你如何将主的大爱实践(具体的)在这次短宣所面对的未信者及与你同工的宣教队之肢体、接待你们的宣教士、教会肢体等人的身上?
5. 阅读《转捩点──短宣改变了他俩的生命》,结合今天所阅读的经文及思考问题:
a. 您如何看待及参与这次的短宣?
b. 反省:是否对大大小小的事奉、许多生活小节都显出舍己的爱并付出极大的热诚来参与呢?
c. 这次的短宣对您的生命有何意义呢?
第三天
转捩点──短宣改变了他俩的生命
一、一次的环球旅行
自小立志
威廉波顿( William Whiting Borden )生于一八八七年十一月一日,他的父母均来自英国望族;他的父亲在科罗拉多开采银矿而致富,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对他一生影响甚深。他常随母亲听著名的传道人讲道,在七岁时就已在叨雷博士的讲道和呼召下,站起来,表示全心全意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主耶稣基督。
环球旅行
波顿中学毕业后,决定先作一次环球旅行,才入读大学。这次“环球旅行”亦算是短宣,因为他此行探访了不少宣教工场,并寻求神在他生命中的旨意。在旧金山到韩国的船上,他遇到很多宣教士,这些敬虔的宣教士给予他很大的影响,加强了他要成为宣教士的决心。他到过日本、韩国、中国、印度等地,见到当地人的生活是如此的贫穷,在黑暗中生活,因为还没有人来到他们中间,把基督拯救世人的好消息告诉他们,他为这些人感到非常难过。另一方面,他也参观过中国内地会的工场,对他们的工作留下极深的印象。
中国异象
这次环球旅行扩阔了他的眼光,他看到了普世禾场的需要,决心要成为宣教士,到中国传福音。他写信给父母说:“当我向前多看几年,很明显地,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接受训练,然后到国外去传道。”此后,他一直为着要去中国宣教而装备自己。一位朋友对他说:“你去当宣教士无异是浪费青春。”他的回答是:“你说这话是因为你从未见过异教徒是什么样子。”
胜过富有
波顿在一九零九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并在同年进入普林斯神学院。他被提名为慕迪圣经书院的董事,又在翌年成为中国内地会北美协会的会员。他在一九一二年毕业,被按立为牧师,他先到埃及跟一位资深的回教宣教士默尔博士学习,认识回教及回教徒的文化,然后到中国的西北部,向住在中国境内的回教徒传道。不幸他在埃及患了脑膜炎,在一九一三年四月逝世。默尔博士在他的葬礼中证道说:“对某些人而言,他们必须胜过贫穷……但是波顿却要胜过他富有的环境。”波顿的愿望就是要彰显基督——不论是生、是死,神已使他达成了愿望。
二、一封刚果来信
生活安逸
保罗卡尔逊( Paul Carison )在一九二八年生于美国加州,在一个敬虔的基督教家庭中成长,从小就立志做一个海外的宣教士。他成长后,接受了医学训练,成为一名执业医生。他满意于在美国设备完善的环境下行医,加上已经结婚、生子,生活安定下来,前赴海外宣教的念头已丢到九霄云外。
刚果来信
一九六一年,卡尔逊接到一封从非洲刚果寄来的信,邀请他到当地协助医疗工作,最叫卡尔逊动心的是这封信请他务必前来帮忙,即使只能来一段短时间,也是无任欢迎。卡尔逊想起自己多年前曾立志当海外宣教士,如现在只花数月时间就能实践当年向主许下的诺言,也算还了心愿,故决定答应前去。
生命反思
他见到刚果的医疗需要是如此大,当地又有数不尽传福音的机会。回头再看美国,那儿医疗设备完善,人才济济,他岂能安然在那种环境工作,却不理会刚果的迫切需要?美国教堂林立,刚果人民却等待着宣教士向他们传讲基督舍命救人的好消息,他可以置他们于不顾吗?
医疗宣教
回到美国后,他变了另一个人,再不能满足于过衣食无忧的美式生活了,他重拾传福音的热诚,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诠释,对将来有了不同的看法。一九六三年夏天,他与家人重新回到刚果事奉,一家人学习过简朴的生活。卡尔逊在医院工作,每天平均要诊治三百位病人。
一九六三年,刚果发生暴乱,卡尔逊把妻儿送到中非共和国避乱,自己却回到刚果,照料受伤的平民、官员和叛军。后来叛军把他抓去拘禁。最后,卡尔逊在受尽折磨中为主牺牲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