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天

經文:結三  16-21

提示:

1.    前  597  年以西結與猶大王約雅斤、貴冑和一些百姓被擄到巴比倫(參王下廿四  10-16 ),定居於迦巴魯河沿岸。被擄後約五年以西結蒙召作先知,並被立為守望者(三  16-21 ),在被擄之人當中事奉,當時猶大還未完全淪陷。

2.    結卅三  1-9  再次重複本段的意思,這是神再次立他為守望者,預備他對猶大完全淪陷後宣講信息:安慰在國破家亡、極度絕望中的猶大人。

3.    「守望者」原指古代在軍事或民事方面負責保護城邑或軍事設備的保安人員。在戰爭爆發時,站在高台上觀看敵軍的一舉一動(撒下十八  24  ;哈二  1 ),當守望者看見敵人來侵襲時,立刻吹角警告城中眾民去防禦及備戰。所以先知作為猶大民屬靈的守望者,乃是要負起「警戒」他們的責任(第  17  節)。

4.    第  18  節「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意即神必要你對他(惡人、不信之人)的滅亡負責。

思考問題:

1.    這次短宣的所見所聞,將如何幫助您成為一名守望者?您有何回應呢?

2.    與您比較熟悉的主內肢體,是否也是一名積極的守望者呢?回去後,您會做些什麼,以至可以與他們一同做合神心意的守望者呢?

3.    閱讀《守望所的故事》一文並結合今天的感想,請問是否大大小小的事務、會議和事奉等使您失去(或忽略)擔負守望者的職務?您當如何調整生活的優先次序呢?您將有何具體的行動來回應呢?

第五天

守望所的故事

繁星夜,橡樹旁,一位見聞甚博的弟兄向我說一個久遠的故事:

「在大荒之西邊,有一澎湃怒海,那裡終年巨浪滔天,四方八面皆湧來丈高的驚濤,但此海又為航海必經之要地,以致不少船隻在此淹沒,人命財產損失無數。好一個恐怖的海!

有一群人經歷過這怒海的危難,都悲憫眾生常在此沉淪,於是毅然組織起來,在這海附近一個安全的小島上,建立一個簡陋的瞭望台,日夜輪值,守望經過之船隻,見有覆沒者,立刻出去搶救餘生。

他們日夜辛勤工作,使無數人得逃過沉淪的劫運。而那些得救的人,由於感激他們的恩德,常常回到瞭望台邊,與他們敘舊,且與其它得救者分享自己如何得脫怒海吞沒的寶貴經驗。瞭望台邊不久搭起了木屋,讓各人在此敘會,交談,氣氛往往非常真誠與溫暖。

漸漸,瞭望台有了名氣,世界各地的人亦紛紛來到這地方參觀他們的聚會及救人的工作。

這小島不久成為旅遊勝地,很多閒雜人都在這裡擺賣做生意;而瞭望台的工作人員及敘舊者開始覺得那木屋實在太簡陋,不能登大雅之堂。於是眾人集資去建築一間輝煌的大殿,名為「守望之殿」,以招待來自各方的敘舊者與參觀者,並且在其中造一大火爐,讓敘舊者得到溫暖的愛。

這大殿終於建成功了,四方觸目,世人無不稱頌這殿的宏偉壯大。人群湧進這大殿歡呼,於是工作人員不得不預備很多節目接待人們,例如開很多講座,談談救人的理論,或把被救的人數展覽,或出版雜誌教人如何認識怒海的危機。這大殿不久即成為一俱樂部,工作人員、敘舊者、無不在溫暖的大火爐旁得到快樂。

但──瞭望台漸漸荒廢了,再沒有人有空守望那怒海,不少人在巨浪中掙扎呼喊,盼望瞭望台人員拯救他們,但瞭望台上已空無一人,他們淒厲的求救聲,並不能進入大殿之中,風高月黑,恐怖的大海更形恐怖。

正當世人開始遺忘這瞭望台的時候,幸好還有些具責任心者,覺得守望人不再守望了,輝煌的大殿中只有快樂的歡笑,再沒有悲憫眾生的心。他們感到內裡有一種強烈的呼召,他們遂毅然在海邊重建瞭望台,重新做救人工作……。這故事如此發展下去,直至宇宙的末了。」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