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

經文:約四  3-42

提示:

1.    第  4  節「必須經過撒瑪利亞」  :  這是從猶太往加利利的捷徑。猶太人因與撒瑪利亞人有敵對的關係而往往會繞過撒瑪利亞,改經比利亞北上加利利。

2.    第  6  節「午正」:照猶太人的算法為中午十二時,此婦人於此時出來打水,主要是要避開眾人(參第  18  節)。

3.    「活水」:從泉源湧出的水,在本段是象徵聖靈所給予的新生命(參約七  37-39 )。

4.    「莊稼已經熟了」:指撒瑪利亞人已是預備好要接受救恩,只需把握機會向他們傳講就可(參太九  37  ;路十  2 )。

5.    這不單是一段「一個個人布道的佳例」罷了,而且也是一段革命性的真理——改變世界的差傳事工:

全段顯示福音不但是給猶太人,也是給其它的民族;

全段顯示福音不但是給男人,也是給女人;

全段顯示福音不但是給「好人」,也是為壞人預備。

思考問題:

1.    您有否留意耶穌是「特別」到撒瑪利亞去的?他如此作的真正目的是什麼?這對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呢(參提示  4 )?

2.    為什麼會發生第  39  節之「有好些撒瑪利亞人信了……」,並進展到第  41  節之「信的人就更多了」?當中有什麼「蛛絲馬跡」是我們應當關注的?

3.    第  35  節「觀看」一詞,從全文來看,並不是指快快的看一下或走馬看花的看,反而是專注、小心的看;這是因為所要看的事非比尋常。今天您舉目「觀看」:報紙、電視和週遭的環境、事與物,您又看到什麼?這次短宣的經歷中,神又讓您看到什麼?

4.    第  34  節對追求  5C  ( Club  —俱樂部, Credit Card  —信用卡, Condominium  —共管式公寓, Car  —汽車, Certificate  —學位/證書)夢的基督徒或您的生活志向有何指引?

5.    閱讀《你們不知道的食物》一文,結合靈修心得,寫下具體可行的應用。

第四天

你們不知道的食物——

略談短宣的聖經基礎

短宣是普世宣教運動的其中一個新趨勢。每年遠赴重洋參與短宣的北美信徒,估計超過六萬人。近年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地的華人教會,也紛紛於暑假期間組織短宣隊往外地去。為這現象感謝主;另一方面需要在這方面有更多的瞭解、研究、檢討,以便短宣能夠健康的發展,帶來差傳事工上更大的祝福。

本文嘗試討論跨越文化短宣的聖經基礎,並探求對今天的意義。

耶穌的榜樣

不少人引用耶穌差派十二使徒和七十人往各鄉布道(路九  1-6  ,十  1-7 ),作為短宣的聖經依據,甚至認為短宣是門徒訓練課程中的一個不能或缺的環節。

問題在於我們怎樣使用「短宣」這個詞彙。如果「短宣」是短期宣教的簡稱,而宣教是指到在異文化中使人作主的門徒,那麼十二使徒和七十人在當時就不是參與我們今天一般人所談的「短宣」。他們使用自己的語言,在原來的文化習慣中向本地的同族傳福音。他們是本地布道,甚或我們可以說他們是「神學生本地布道實習」。

但是主耶穌確曾立下跨越文化短宣的榜樣。那次祂帶領門徒從猶太地經過撒瑪利亞往加利利去。主在敘加的雅各井旁休息,門徒進城買食物。在那裡主向一個撒瑪利亞女人談道(約四)。

門徒買了食物回來,對主耶穌說:「拉比,請吃」(約四  31 )。主的回答令門徒困惑:「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約四  32 )主接著解釋:「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約四  34 )

主耶穌此次短宣之行其中一個目的,是要門徒培養跨越文化布道的意識。他們已經不斷布道,又為人施洗(約四  1-2 ),他們不是正「作成祂的工」?但是主耶穌要他們看見,神的救贖之工包括異族。除非我們明白神願意萬人得救(提前二  4 ),除非我們記住在羊圈外另外有羊(約十  16 ),我們還不是完全遵行神的旨意,作成祂的工。

主告訴門徒:「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約四  35 )主所指的莊稼,是撒瑪利亞人,是門徒所忽略,所厭惡的外族,是與他們素無來往(約四  9 ),不會接待他們,理應受天火審判的異民(路九  54 ),門徒不屑花費唇舌向這個群體傳福音。他們匆忙趕路,只看見撒瑪利亞是售賣午餐的地方,他們看不見這些人正等待救世主的福音(約四  42 )。

主耶穌帶領門徒在撒瑪利亞有兩天的跨越文化短宣(約四  40 ),讓門徒看見神的心意,外邦人也要得著福音。短宣培養跨越文化使人作門徒的意識。

今天的意義

昔日主耶穌帶領門徒在撒瑪利亞短宣,對今天的我們仍深具意義:父尋找那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的人(約四  23 ),這些人是從各族各方各國各民中出來的(啟五  9  ,七  9 )。今天許多基督徒已經領受了那喝了「就永不渴」的活水(約四  14 ),但卻仍像昔日門徒一樣沒有飽足。他們是個好基督徒:崇拜、靈修、奉獻、個人布道,在堂會裡忙得團團轉,可是心靈裡好像有一個說不出的什麼。主說,除非我們不再輕忽那些福音未得的異族,除非我們不再把他們看作我們「搵食」  (  編按:即「餬口」  )  的對象,我們才是作成父的工,我們才能嘗到那些沒有從事跨越文化使人作門徒事奉的人所不知道的「食物」。

主耶穌在這裡提到兩個成語,向我們發出挑戰。「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約四  35 )播種、插秧、施肥、除草、澆灌……,一切都作好了。現時除了等候收割,什麼也不能做了。門徒可能認為以後或者神會在撒瑪利亞人中做一點事,但現在不是處理非猶太人的時候。主耶穌向他們發出挑戰,「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約四  35 )短宣讓我們改變對世界的觀點,看見外族的心靈需要,看見神在異邦中的作為,看見神可以藉著你改變人心,看見神的手打岔你的日常生活。

「那人撒種,這人收割。」(約四  37 )門徒在這次短宣中,收割從前舊約先知所種的。普世宣教比我們平日想像的複雜得多。短宣讓我們看見得著福音未及之民,往往是個過程,撒種和收割同樣重要。短宣的參與和體驗,是分享宣教工場的同工多年努力的果子。因此,短宣不是旅行,不是本地布道訓練,不是宣教士關懷,不是差傳本身;短宣是對大使命的認識、對差會、宣教士、工場的瞭解,是對宣教士生活的體會、宣教士恩賜之試驗、工場適應的學習,也是分享收割之樂的機會。

更大的挑戰

現今熱心差傳的教會,都在推動短宣。願意短宣成為培養信徒跨越文化布道意識的搖籃,讓我們看見福音未及的異族的心靈需要,讓我們不要忘記短短一星期至數個月的短宣,只不過是享受別人長期辛勞之撒種成果。

目前短宣帶來的一個毛病,是產生不少「短宣專家」,年年參與短宣,越去越遠,越參加越不用考慮「長期宣教」。候士德就指出,短宣最大的危機,莫如「基督徒利用短宣作藉口,逃避長期宣教,他們嘗了少許苦頭後,便下定決心洗手不幹。這些人擱置了長期宣教的念頭,又或「光榮退伍」,因為他們以為已經奉召入伍,並「已經」履行任務。有差傳前輩就認為「短宣,去一次就夠了!……體驗過了便應該決定,是作長期宣教士呢?還是成為留守看兵器的宣教支持者。」

對於那些心存正直,短宣後仍對跨越文化宣教心感負擔,卻又未能對自己的宣教呼召、恩賜確認、工場引導、事奉裝備等有清楚的實據的人,與其年年短宣,與其空口喊叫「等候等候」,何不考慮一至兩年的海外「短期宣教」。不少差會都給這類的弟兄姐妹提供各樣短期跨越文化服侍的機會。

不是每一位基督徒都需要參與短宣。不是每一位基督徒都作宣教士。但是你若認真考慮宣教,卻未曾明白神的心意,可否給神一兩年的時間,讓神在你的跨越文化的事奉和生活中向你說話,讓祂藉著你所經歷的文化衝擊,來引導你的前路。

參加過這種短期宣教的信徒,無論在心胸、眼光、靈命上都有很大的長進。即或日後不是長期委身,但在普世差傳運動上,這些曾有短期宣教經驗的弟兄姐妹,將更能在推動差傳事工上,扮演積極的角色,因他們更瞭解宣教士之困難、孤單、挑戰與喜樂,更能夠幫助教會去關心、支持、參與普世宣教。

願短宣成為我們參與差傳事工的一個祝福,培養更敏銳的跨越文化宣教意識。願更多短宣的過來人,投身短期宣教行列,積極考慮獻身,願更多短宣及短期宣教的參與者,投身長期宣教行列,收那熟透的莊稼。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