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长本

(六)怜恤的心,茁长吧!

 化冰问题

1. 这问题一方面是为热身,另一方面也是为使组内弟兄姊妹彼此增加认识,知道大家曾受过的伤害及软弱,以致能更有效地透过代祷、劝勉来互相建立。在带领讨论之初,可先问组员自觉是否一个怜恤人的人?跟着说明:感觉是一回事,事实可能是另一回事。从何衡量?组员可回答(a)-(f)的问题,若答案全属“否”的话,这人实在是个十分怜恤人的人。同时,最好代入实际例子,如对子女、菲佣、下属和学生等,看我们是否真有怜恤的心。

2.这题有引起动机的作用──我们为何要对人怜恤?因为当别人对我们没有怜恤时,我们会很不愉快,觉得受伤害,甚至会反击,造成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受损,个人的伤口很难复原。

3. 这一题是试验我们的极限,每个人的极限都不同,大家分享完毕后,组长可以问组员,在信主前,他们的极限是否也是如此?若否,是什么令他们改变?对没有改变者,组长可提出挑战:信仰的作用是让我们有更大能力,去承载人生的挫折、批评,将我们的极限继续扩大,直到我们能象主基督一样,然而,这并不是可以一下子做到的。有什么东西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使怜恤的心愈来愈大?一是透过神的话,其次是亲自经历主的怜恤,经历愈深,改变愈大。

 查经

4. 太五7主清楚指出:“怜恤人的人有福了”!所谓怜恤──就是不值得原谅的也去原谅,不值得接纳的也去接纳。在原文中,这字有更深入的意思,旧约希伯来文“Hesed”就等于新约希腊文的“eleeo”,出现过76次之多。原意是进入别人皮肉之内,以致能以对方眼光去看,以对方思想去想,以对方感受去感受的意思。主继续解释为何这种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必蒙怜恤”。他们到底蒙谁怜恤?圣经没有清楚交代。可以肯定,他们必蒙神怜恤,然而,他们所蒙的怜恤,不独直接从神而来,而且神更会透过人去怜恤他们。一位已退休的哈佛大学校长写信给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说:“要仁慈对A及B等的学生,因为他们可能是将来的大学教授;也要仁慈对待C等或以下的学生,因为将来捐赠十万至百万兴建学校图书馆、科学馆……的,可能就是他们。”

一位中学教师移民到美国,半年后便失业,在储蓄将尽,家庭濒临破裂之际,一日,到中国餐馆吃最后一顿饭以搏取妻儿欢心,不料竟发现该餐馆之老板是他以前的学生。在细述近况后,该学生毅然聘请那位老师任经理,以报答念书时老师的仁慈和鼓励,促使他有勇气及信心去完成中学。组长可鼓励组员分享其见闻!

5. 到底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怜恤人的人?太十八21-35;腓三16;罗十五1-3分别提供我们很重要的秘诀。

(a)太十八21-35

.主要求我们饶恕他人七十个七次。“七”是个完全数字,是无限次的意思。怎样才能做到?

.多想想:我们欠主多少?我们有可能偿还吗?愈多想到自己的亏欠,便愈感到别人亏欠自己的是“微不足道”,简直是千万元与十元之比。

.我们不怜恤人,神也必向我们追债。

.神希望我们将所“欠”他的,还在周围邻舍的身上。别人亏欠了我们,最好把它视作我们还了一部分债给神。

(b)腓三16告诉我们:各人程度不同,他人不是我,所以我不能要求他达到我的期望及理想,只要他们已经尽力,便不可以指摘他们了。

(c)罗十五1-3指出,倘若有人程度差,某些事情总是做不来,或是容易伤害我们,我们应怎办?与其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或严词苛责,圣经给我们提示另一种不同的回应──他较软弱,我较坚强(无论是资质、灵性、信心、爱心或勇气等方面),所以,较强的应当担当软弱者之软弱。透过担当,主藉此建立软弱的肢体:而建立人乃我们存在的主要使命。但这样做岂不是很“吃亏”?下一题可以给我们解答。

6. 在箴十九17神明言说:“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所谓贫穷,可以指经济上或能力上,也可以指智力上或灵性上,我们怜悯这些贫穷人,就等于借贷给耶和华。主应许说:“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可见怜悯人者必得神的祝福及补偿。很多人的经历告诉我们,他的补偿不独是永恒的,属灵的,且更包括了今世的祝福,是透过我们曾怜悯恩惠之人加给我们的。试看神施恩约伯,叫他从苦境转回,祝福他的一切比从前加倍。这些祝福从何而来?难道不是透过曾受他恩惠及欣赏他为人之亲友、邻舍而来吗?(伯四二11)

7. 这是总结,也是作具体回应之时刻。大家分享完毕后,可请组员在祷告中立志,并具体向神说出自己对谁最缺乏怜悯之心,准备怎样作出改变等。组员的立志,可以成为他们日后生命改变之动力。

 结论

一般人以为,同情心、怜悯等乃属于性格的一部分,有些人天生下来便有,有些人则没有,然而,从圣经及现实例子看来,这些特质绝非天性的,大部分乃是后天造成。纵使社会、家庭影响我们,使我们缺乏怜悯的心,但我们愈与主亲近,怜悯人的心便愈强,因为他是充满怜悯的救主。

 回到最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