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長本
化冰問題
1. 這題讓大家「互入對方皮肉之內」,亦即憐憫(eleeo)之意。藉著坦誠溝通自己心中不能饒恕之人,大家就更能瞭解彼此之需要,更能具體地為對方禱告和建立對方。若組員中有些已經勝過這軟弱,從不饒恕中釋放出來,組長可用他們的經歷來激勵其他組員。
2. 這題著重觀念澄清。或許組員中有些人覺得饒恕也要有個限度,否則便是縱容。組員分享過看法後,組長可以引用聖奧古斯丁的話作結:「怎樣才可以真正徹底消滅我們的仇敵?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嗎?這樣只會繼續招致更多敵人。唯一可以徹底消滅敵人的方法,就是將仇敵轉變成為朋友。」然而,怎樣才可以饒恕我們的仇敵?這正是今天要解答的問題。
查經
太六 14-15
3. 主的應許及警告,包括兩方面:
.積極方面:凡饒恕別人過犯的,天父也必饒恕他的過犯。
.消極方面:凡不饒恕別人過犯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他的過犯。
4. 這不可能是假設,因為主用「必」字來應許那些饒恕者及警告那些不饒恕者,聖經從不會用這樣的字來假設的。這也不可能是心理作用,因為主是用「天父必饒恕」及「天父必不饒恕」去帶出應許及警告,主權是在天父手中,不是在人的感受上,而且實際上,我們也見到很多例子,證明神是言出必行的。所以,(c)是正確的答案,主是在公佈一個事實,然而組長必須強調,主在這裡之警告及應許與是否「得救」無關,這應許乃在今生中體驗到的。換句話說,一個人若不饒恕別人的過犯,他其實是在咒詛自己、作弄自己,若我們報復,則自己也身陷罪中,將會更苦!
5. 這題主要目的是指出:我們若不饒恕人,其實是等於苦待自己!何苦呢?
6. 當我們認定不饒恕其實是苦害自己,不放過自己和令自己痛苦,我們就應想想:我已經受過傷了,現在竟還要繼續傷害自己,是否值得呢?若不解決這「恨」,我們會很容易走向犯罪報復之途的。
羅十二 17-21
7.這經文命令我們:
(a)不要以惡報惡,反要以善勝惡,以德報怨。
(b)要盡力與人和睦。
(c)不要自己伸冤。
(d)見到仇敵餓則給他吃,渴則給他喝。
8.我們如何才可以實踐以上命令?主給我們一些秘訣:
(a)認定主才是審判官,我們不是,所以我們應將審判權交還給他。
(b)認定神是伸冤的主,他必報應,而他是無所不知、明察秋毫的,所以任憑他處置那些人更為妥當。
(c)認定饒恕乃審判──叫作惡者良心自覺羞愧而悔悟。
9.若別人傷害我們,他是犯了罪,但若我們報復,在態度、言語或行動上以惡報惡的話,則我們也是犯了罪。換句話說,別人犯罪不等於我們有犯罪之權利。
創卅七 18-28,四十五4-8
10. 這是有關背景的問題,說明約瑟怎樣被哥哥們陷害, 被賣到埃及,逾十三年之久,做人奴隸,且有一段頗長的時間因被主母陷害而坐牢,再加上孤身一人在異域生活,欲訴無門,求助無親,苦不堪言。還幸有神與他同在,以致可以安然渡過,後來且成了埃及的宰相。
11. 這題是讓組員代入約瑟的景況中,省察自己的反應。
12. 有人說,神要我們對別人的惡和傷害,抱著原諒及忘記的態度,但事實上,我們對以往之創傷經歷是很難忘記的。神是否要我們忘記?從聖經裡,我們找不到任何根據。約瑟並沒有忘記哥哥們所作的,但他對自己的經歷,卻採取不同的詮釋:他到埃及並不是哥哥們賣他去的,乃是神藉他們的手差他先去埃及,為給以色列人留一後路,免得他們絕種。約瑟相信,自始至終,都是神的手在掌管。既然是神差他去埃及,而哥哥們只是工具,何恨之有?明顯地,神的榮耀、恩典和保守完全掩蓋了他心中的不平和傷痛,因此,他能徹底饒恕並接納兄長。
13. 這題是應用題,看看組員從約瑟身上,學到什麼功課。最重要的,是否已掌握到約瑟的秘訣──惡人只是工具而已,是神透過他們的手磨煉、差遣和建立我們。
路廿三 33-34
14. 從人的榜樣,我們轉到主的榜樣,這是更高難度的饒恕──對著那些侮辱及釘死自己的敵人,主竟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從這句話中,我們看到主的饒恕有三秘訣:
(a)伸冤在父,父必報應。
(b)他同情、可憐那些要面對未來受審的人,並代他們向父求赦免,因他知道落在神審判中太可怕了。
(c)他代惡人辯護之根據是──「他們所作的,他們並不曉得。」他們沒有經歷過神的愛,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沒有永恆的盼望,也沒有聖靈的能力,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錯的。我們能對他們有什麼期望和要求嗎?主不是以神跡來懲罰仇敵,乃是饒恕他們、愛他們,他也要求我們學效他。
15.16. 這兩題著重應用,組員分享過後,大家以禱告回應神:有軟弱的求神寬恕、向神立志,並為所學到的功課向神感恩。
結論
一位弟兄在後園種了一些絲瓜及冬瓜,豈知連續幾次都夭折,他後來才發現是自家小狗之所為,盛怒下用木頭擲向小狗,傷了它的前足,然而這小狗竟然一拐一拐走到主人面前,親吻那傷它的手,又親親自己受傷的前足,令主人深受感動和慚愧,看到人的量度,很多時不如一隻狗。饒恕──是我們一生要學習的功課,也是最難學習的功課,然而,一個曾親嘗主的饒恕,又願意學效主榜樣的人,肯定較容易去饒恕那些傷害自己的人。唯有饒恕,才能減少仇敵,增加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