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跋言:复活后的事迹(廿一  1-25)

本书正式的结束该在上章末节,因为作者的主题已有圆满的辩证。不少学者如布特曼、巴莱特等,均反对约翰福音二十一章是约翰的手笔。作者在二十章三十一至三十二节提及在耶稣复活后还有甚多神迹是他没有记下来的,而以上所录的神迹都是为了令人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藉此得生命。这样看来,他撰写本书的“布道宗旨”已经达到了。不过,他还有一个心愿,希望将复活主的使命留给历世的教会,便多记一个神迹,以示凡作主门徒的都要遵守这命令,完成主的使命,叫人因信耶稣是神的儿子而得生命。

在本章内,作者从主复活后所行的神迹中,选其一来说明主复活后的权柄与前无异,并且指出:( 1)门徒先前接受了主的差遣(参二十21),到如今才清楚主的吩咐是叫他们喂养群羊;(2)附带记述“使徒团契主席”彼得将来的事奉,这是本段跋言之目的。

莫理斯认为,虽然第二十章已是全书的结束,但在约翰晚年,有关主在约翰还活着时便回来的谣言,已散布在当时教会中(参廿一  20-23)。约翰想到若这些谣传未予制止,而他又离世,那么教会便受害甚大,所以他加上这段跋言来辟除那些谣传。(注  1)

一、捕鱼的神迹(廿一  1-14)

A  背景(廿一1)

这些事以后,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又向门徒显现;他怎样显现记在下面。

主在复活后行了很多神迹,作者精选了这一个,记述门徒再蒙主呼召(如多年前蒙召时的情景),跟随主到底。

在马太福音二十八章十节,主吩咐门徒在加利利等候他到来一起工作。

B  神迹(廿一2-6)

有西门彼得,和称为低土马的多马,并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业,还有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又有两个门徒,都在一处。西门彼得对他们说:“我打鱼去。”他们说:“我们也和你同去。”他们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天将亮的时候,耶稣站在岸上;门徒却不知道是耶稣。耶稣就对他们说:“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耶稣说:“你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就必得着。”他们便撒下网去,竟拉不上来了,因为鱼甚多。

1.门徒又打鱼去(廿一2-3)

门徒中有很多是加利利人,其中七个(约翰只记下五个的名字,另外两个多半是安得烈和腓力,因他们同是加利利人,参一  44、45;徒一13)在老家又做起渔夫来(二十2-3上)。可能因经济上的需要,或因他们不再见到复活的主,所以暂时以打鱼维生,等候下一步的指示。那天他们一无所获(廿一3下)。

2.主向他们显现(廿一4-5)

在天未破晓、海雾蒙眬之际,那位邀约他们的主来到加利利岸边。门徒在暗晦的光线下认不出是主(廿一  4)。对着一群垂头丧气的渔夫,主呼唤他们“小子”。这是颇亲密的称呼,并无讥笑的含意。主故意问他们有没有鱼获(廿一5),但他们仍辨不出是主的声音。

3.主的吩咐(廿一6)

主告诉他们鱼在那里。人若能照着撒网,必喜出望外。

C  门徒的反应(廿一7-8)

耶稣所爱的那门徒对彼得说:“是主。”那时西门彼得赤着身子,一听见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里。其余的门徒,离岸不远,约有二百肘,就在小船上把那网鱼拉过来。

1.约翰(廿一7上)

约翰看见那人吩咐时的威严及跟着出现的神迹,便立刻知道是主了,因他对主的神迹特别敏感,他的福音书也以神迹为架构。

2.彼得(廿一7下)

彼得以行动表示他的热情,一听到是主显现,即束上外衣,纵身跳下海里,游至三百尺外的岸边去见主。

3.其余的门徒(廿一8)

其余的门徒竭力将鱼获拉上来,又将船靠拢岸边。他们上了岸,就看见主正在为他们预备早点。

D  主的预备(廿一9-14)

他们上了岸,就看见那里有炭火,上面有鱼,又有饼。耶稣对他们说:“把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西门彼得就去,把网拉到岸上,那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鱼虽这样多,网却没有破。耶稣说:“你们来吃早饭。”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他:“你是谁?”因为知道是主。耶稣就来拿饼和鱼给他们。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向门徒显现,这是第三次。

主为他们预备了简单的早点( ,“早餐”)(廿一9),并邀请他们来吃(廿一12)。“吃”是新约时代一个象征的动作,表示“交往”与“接纳”。主又给他们机会贡献鱼获(廿一10),点一点,共有一百五十三条(廿一8)。滕慕理称,这些鱼在湿网中约重三百五十磅。(注  2)他们虽知道是主为他们预备了早餐,但没有人敢问他是谁(廿一  12)。“问”   意“详究”、“考查”,应是指查询主如何来到加利利,如何拿到炭、鱼、饼等东西。可能此时主复活的身体与前有点不同,叫门徒不敢多言。

这是主复活后第三次向众门徒显现(参二十  19向十门徒,二十26向十一门徒,这一次向七个门徒)。

二、与彼得谈话(廿一  15-23)

A  爱的吩咐(廿一15-17)

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么?”彼得说:“主阿!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耶稣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么?”彼得说:“主阿,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么?”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么?”就忧愁,对耶稣说:“主阿!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

彼得此时已成了门徒团契的领袖或代言人,而刚才又洑水见主(参廿一  7),于是在早饭完后,主特别当众与他谈话(更因主曾单独向彼得显现,可知主仍然接纳他;参路廿四34;林前十五5),有意想消除其它门徒对彼得三次不认主可能有的误会和成见。

主给彼得三个是否爱主的问题(廿一  15、16、17)。在首二句,主所用的“爱”字在原文上与第三句的有别。首二句所用的是  ,意思是“牺牲的爱”,而彼得每次的回答则用  ,指“纯真的爱”。在第三句主与彼得的问答同用  字。

与  二字的含意,读者只要查考任何经文汇编就晓得这二字是经常互用的,但意思不尽相同。赞成二字在此处无大分别的学者相当多,如莫理斯、布特曼、林达斯、莱特夫特、巴莱特、勃朗和几乎所有的初期教父,以及ICC。然而,反对的也不少,如魏斯科、冷斯基、马希、普路默、汉哲生、肯特。笔者认为耶稣此处选用两个“爱”字是有用意的,故支持后一批经学家的见解。

主给彼得的第一个问题,可能是对应彼得以前多次表示愿为主牺牲而发出的(参太廿六  33;可十四29)。肯特称,主给爱的吩咐时,两次用  字表达,是因为在最后晚餐时,主吩咐门徒“彼此相爱”的“爱”字也是  (参十三34)。

主说你爱我比这些更深么的“这些”有两种解释:( 1)一般解为“打鱼谋生的职业”,威廉斯(C.B. Williams)作如是解;(2)指“这些门徒”,意即主向彼得发出挑战,要他爱主胜过爱其它门徒,肯特,魏斯科、布特曼、冷斯基、巴克莱和莫理斯均作如是解。

彼得的回答本也不俗,他用  一字,可是听他的口吻,已无昔日那种勇往直前夸口为主到底的气慨,而且还显得有点畏缩。对彼得这样“爱”的响应,主将“喂养的使命”交付他(廿一15)。“喂养”
 ,与廿一16的“牧养”不同。

主又再问彼得,今次则没有与别人或事(参上文“这些”的两种解释)作比较,而纯粹指彼得与他的关系。彼得的回答与上次一样,而主的托付也没有变(廿一  16)。“牧养”原文∏οiμαινε,意“牧顾”。

主第三次问彼得时,有心迁就他,也用了  这个字。彼得便忧愁起来,以主的“无所不知”证实自己内心的诚实。主当然知道他的真诚,于是第三次说把羊交给他喂养(廿一17)。

B  爱的归宿(廿一18-23)

1.彼得将来的遭遇(廿一18-19)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罢!”

彼得既承认主是无所不知的,主便以其无所不知预言彼得将来的遭遇  ---伸手任人束上,被带到不愿去之地(廿一18-19上)。根据教会史,彼得在罗马倒身被钉在十架上为主殉道(优西比乌《教会史》,138),时约主后六十四年。此点彼得在自己的书信内也有暗示(参彼后一14)。在殉道前,主要彼得作牧人,喂养他的羊(廿一19下)。

2.约翰将来的遭遇(廿一20-23)

彼得转过来,看见耶稣所爱的那门徒跟着,就是在晚饭的时候,靠着耶稣胸膛,说:“主阿!卖你的是谁?”的那门徒。彼得看见他,就问耶稣说:“主阿!这人将来如何?”耶稣对他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罢!”于是这话传在弟兄中间,说那门徒不死;其实耶稣不是说他不死;乃是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

当时主与彼得可能是边走边谈,而约翰跟在后面。刚才主只说到彼得,没有提及约翰,但彼得也想知道约翰的将来如何(廿一  20-21)。主轻声责备他说,约翰的遭遇是他个人的事,若主再来时他还活着(不需殉道),也与彼得无干,彼得自己跟随主到底便是了(廿一22)。

门徒(“弟兄”指门徒圈子,如上文二十  17的用途)(注  4)对这话产生误会,以为约翰不会死。其实主所言不过是一个假设,用来斥责彼得多管闲事罢了(廿一  23)。由此可见,约翰写本章时,还流传着这个谣言。

三、书的结束(廿一  24-25)

为这些事作见证,并且记载这些事的,就是这门徒;我们也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的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

从这两句结语的内涵看,学者如魏斯科和滕慕理都臆测是别人写的,或许就是以弗所教会中的一名长老。然而,“这门徒”亦可指作者自己(参十九  35,表达手法相同),留意最后一节的“我”字,更无疑是约翰的自称。

末句约翰运用“优美的夸张法”( delightful hyperbole)(注  5)来形容主在世上所行的事千千万万,他只是摘录一小部份,叫人足可从中认识耶稣是神的儿子,得新生命。

结论

最后这章跋录,在作者心中占据异常高的地位,在历世历代信徒的生命中更留下不能磨灭的影响。不少讲道、分享、默想都依据这章。其信息感人之深,毫不逊于前述的事迹,是约翰晚年炉火纯青的杰作。其实主对彼得的托付也是对他的托付,所以他也铭记于心,自我警惕,和彼得一样忠心事主,至死不移。

注文

1  L. Morris上引书第858页。

2  M. C. Tenney,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p. 200。在教会史中,153这数字曾供给初期教父们甚多“灵感”,其中多是奇怪无稽的胡思乱想,参B. F. Westcott上引书第306-307页;L. Morris上引书第867页;B. Lindars上引书第629-631页等可见一些“解经样本”。

3  H. A. Kent上引书第227页。

4  同上书第228页。

5       L. Morris上引书第881页用语。

回到最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