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
有人認為是本書主要人物之一的未底改,也有人認為是一位沒有歸回本國的猶大人。因從本書中見他熟悉波斯風俗和書珊城及宮庭情況,但沒有提到聖城耶路撒冷和聖殿的事。
本書介紹:
作書的時候和本書的內容有關,一般作書時間總在書中內容以後的時間。書中以斯帖立為皇后是在公元前 478年(2:17),而第一個普珥節(9:20)是在主前473年。所以成書時間應在主前473年以後,波斯滅亡(於主前331年)之前,因書中無希臘文,可見本書在希臘興起之前。
重要的是不在於誰寫了此書,和什麼時候寫此書,而在於內容。書的中心思想是隱密處的神。因本書不見一處明提「神」或神的名,但書中處處可見到神奇妙的作為。
神保守屬他的人,不僅僅是指猶大人,而且以猶大人為預表,泛指新、舊約所有屬他的人。
本書另一中心思想是順服,以斯帖以順服得為王后( 2:17),又因順服神而得拯救全族(4:16)。
本書分段:
本書可以以三個對應事件來分成三段。
(一)瓦實提被廢和以斯帖被立為王后( 1-2);
(二)哈曼被貶敗亡和末底改被立高位( 3-8:2);
(三)猶大人詔準被滅和猶大人復仇得勝( 8:3-10章)。
這二二相對中,瓦實提是因不順服被廢,以斯帖是因個人順服而被立; 哈曼是因仇視選民敗亡,末底改是因敬畏而被高舉;猶大人被准予滅絕是仇敵陷害,而猶大人復仇得勝是因神而勝。由以斯帖為後而導致末底改為相,從而使猶大民能復仇得勝。
三段內容由個人而引向家族,以至全民族,這也暗示我們,個人信仰如何,其結果影響家族,以致有關全民族。
三段中有四個筵席:
(一)段中有二個:人的筵席--導致不幸,瓦實提被廢立:婚娶筵席--以斯帖得為王后;
(二)段中審判筵席--哈曼被審,判決處死;
(三)段中歡樂筵席--猶大人因得勝仇敵而喜樂。四個筵席各有所預表。
三段四筵席是本書的一個關鍵,我們當抓緊它。
分段查考
(一)瓦實提被廢和以斯帖被立為後( 1-2章)
1. 亞哈隨魯設筵席(1:1-8)。波斯王朝從古列王經過甘比西斯王、大利烏一世到亞哈隨魯(又稱薛西斯)已是第四代(公元前486-465)。
他擺設筵席是為慶祝對埃及作戰勝利,同時為遠征希臘作準備。
這是人的筵席,人的筵席常預表世人生活,看來使人歡暢,但結果給人帶來不幸,也不會帶來「幸運」。而且人的筵席是到了時候就散了。
2. 王后瓦實提因不順服被廢(1:9-22)。瓦實提應到王面前,因這是王的命令(1:12);同時,到王面前應頭戴冠冕。信徒更當遵神命令來到基督面前,與基督有面對面的交通,同時也當在見主時有冠冕可戴(提後4:8)。
3. 以斯帖入宮選為王后(2:1-18)
( 1)以斯帖的家譜(2:1-7);表明未底改是便雅憫人,可能是掃羅一族。巴比倫王擄走約雅斤時,應為末底改「父母」,也在其內(2:6),如果當時未底改在內,現在應為100歲以上,不可能有以斯帖這樣年輕的堂妹。以斯帖意為「星」,末底改意為「微小的人」。
( 2)以斯帖的準備(2:8-15):以斯帖準備有二:
a. 潔淨的準備:這用香料淨身,實是潔淨自己的表示(2:12)。
b. 心情的準備:以斯帖見王時,什麼都不要,專心要見王,要得王的喜悅(2:15)。
這二點對信徒都有教誨,見主必須潔淨和專心討主喜悅。只有這樣才能得「王后」位,即與主同掌王權。
( 3)以斯帖被立為後(2:16-17)。王愛以斯帖過於其他女子,故立她為後。信徒要得主的喜悅方能與主同掌王權。以斯帖被立為王后,優點當然很多,其中的順從,尤當傚法:
a. 她順從末底改吩咐(2:10):
b. 她順從宮中對她的安排,不別有所求(2:15);
c. 即使成為王后,仍遵命順服末底改(2:20)。
4. 以斯帖的婚娶筵席(2:18)。這個筵席是婚娶筵席,是為眾臣僕擺設的,並照王的意思大加賞賜,實可以預表羔羊婚娶筵席。
5. 末底改告發陰謀(2:19-23)
( 1)第二次招聚處女(2:19),表明王后雖選出,但其他後宮事奉需要女子入宮。
( 2)末底改坐在朝門(2:19),表明末底改因以斯帖得到一定地位,坐在朝門辦事(考古學發現書珊宮門二旁是辦公室)。
( 3)末底改發現陰謀而告發(2:20-22)。
( 4)末底改因此被記名於歷史上(2:23)。
(二)哈曼被貶而敗亡和末底改被立高位( 3-8:2)
1. 哈曼被高舉(3:1-6)。哈曼是亞甲族,亞甲族可能是亞瑪力人亞甲王的後裔(撒上9:20)。
亞瑪力人是神要選民世代與之爭戰的(出 17:16),並將「從天下塗抹」(申25:10)的民族,末底改當然不能跪拜,為此末底改說明自己是猶大人(3:4)。
2. 哈曼設惡謀(3:7-15)。這惡謀不僅僅是對一個人,而是對整個猶大族人,實是出於撒但。
3. 末底改麻衣禁食哭泣(4:1-17)。末底改得知惡謀,先在神面前披麻蒙灰表示悔改,哭泣禁食禱告,在神面前等候神恩典(4:13)。本書以披麻暗示悔改,以禁食哭泣暗示禱告等候。
然後末底改才囑咐以斯帖去見王求恩典( 4:7-8)。所以末底改是先神後人,一定辦事能成。
以斯帖雖怕違例見王,但因禱告而有力量( 4:16-17):以斯帖不僅自己禁食(暗示禱告),而且要人禁食為她代禱。
這小段有二小節話很有意義:
( 1)「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4:14)。我們在主裡、在世上的一切職分,都是為著一個機會事奉神,服事肢體。
( 2)以斯帖說「我若死就死罷」(4:16)。完全放下自己生死方能為神成就大事。而且只有完全順服神的安排,方能為神成就大事。
4. 以斯帖冒死見王(5:1-8):以斯帖見王是冒生命危險,但生死在神手中,神使她在王前蒙恩(5:3),君王的心在神手中流轉(箴21:1)。
5. 哈曼要殺末底改,初次失敗蒙羞(5:9-6:14)。哈曼向天立木架要殺末底改(5:9-14);當晚亞哈隨魯王發現末底改功勞未償(6:1-9);王賞賜末底改,令哈曼執行(6:10-12);哈曼惡謀初次失敗(6:13-14)。
6. 哈曼赴王后筵席,三遭王怒身亡(7:1-10)。以斯帖筵席上為選民伸冤(7:1-6),王在筵席上怒哈曼設惡謀要害王后一族(7:7);王在筵席上再怒哈曼凌辱王后(7:8);王三怒哈曼要害救王有功的末底改(7:9);哈曼身亡木架上,止息了王怒(7:10)。
這個筵席真可預表審判的筵席,神的大筵席(啟 19:17),在這筵席上,仇敵身亡,神的怒氣發盡,而選民的冤得以伸屈。
7. 末底改被立高位(8:1-2)。
(三)猶大人詔準被滅和猶大人復仇得勝( 8:3-10章)
1. 以斯帖廢止哈曼惡謀(8:3-17)。原來詔准除滅猶大人,現更改為詔准滅絕攻擊猶大人的仇敵。
2. 猶大人按命令殺滅仇敵(9:1-10)。
3. 猶大人再得命令繼續除敵(9:11-16)。
4. 猶大人設歡樂筵席(9:17-25)。這歡樂筵席預表選民在脫離仇敵,得勝仇敵後的歡樂--千年國度之樂和新天新地中與神同樂(賽65:18, 啟21:3)。
5. 定這復仇日為普珥節(9:26-32)。使後代永遠紀念這個日子。
6. 末底改高昇為宰相(10:1-3)。表明猶大人繼續在波斯蒙恩,非但得以復仇勝敵,更是得高職分,幫助治理波斯。這為以後以斯拉、尼希米回國打下基礎。
7. 普珥節深遠意義,保存了猶大全族。如果哈曼陰謀得逞,猶大人全族滅族,就沒有後來的以斯拉歸國(公元前457年)和尼希米回國(公元前445年),更沒有主耶穌降生於伯利恆,也就沒有救恩於全人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