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書(下)概論

本概論包括列王記上、下;歷代志上、下;以及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七卷書。都是圍繞一個中心,即以色列國由統一走向分裂,由興盛而走向亡國,但神有恩典,使被擄的以色列民能夠歸回,重建聖殿和聖城,並等待大衛的一個子孫--彌賽亞降世,使以色列國再次復興。

關於被擄歸回的記載,本卷中的時間排列,應該如下:

公元前  539年(古列王時代)所羅巴伯回國重建聖殿。

公元前  516年(大利烏一世時代)聖殿重建完工。

公元前  478年(亞哈隨魯王時代)以斯帖被立為波斯王后。

公元前  473年(亞哈隨魯王時代)第一個普珥節。

公元前  458年(亞達薛西王時代)以斯拉回國。

公元前  445年(亞達薛西王時代)尼希米回國重建聖城。

公元前  433年(亞達薛西王時代)尼希米返回波斯。

公元前  424年(亞達薛西王時代)尼希米第二次回國整頓聖城。

關於先知耶利米所說,滿了七十年,百姓從巴比倫歸回的預言(耶  25:11),從何時計算,到何時終止,各有所說,請參閱耶利米簡釋。

本概論所涉及的七卷書都是歷史書,其查考方法略同:

(一)掌握各書卷的歷史背景。關於這方面,可以查考一些參考書籍。

(二)掌握各卷中心思想和各段落大意。

(三)從歷史的記載中明白神行事的原則,即掌握精意。

關於一卷書的各段落大意,它們之間應該有一些有機聯繫,從而使一卷書成為一個「有機體」,或說是一部有生命聯繫的書,本書概論各卷分段各不相同:

列王紀上、下基本是以大衛子孫為分段中心,兼敘以色列國國王和先知的一些事跡,可以說是平行方式來查考。

歷代志上可說是漸進方式來分段查考:它是先從世人族譜中,突出亞伯拉罕;從亞伯拉罕後裔中突出以色列;在以色列中又明顯表明大衛族譜;然後再詳敘大衛王國的興盛。

歷代志下可說是漸退方式來分段查考:它記載大衛子孫離棄神,國度由統一走向分裂,由興盛而滅亡,雖然大衛子孫中有不少行正道的國王,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信仰復興,但也有不少不俏子孫,使信仰復興一次又一次地倒退,總的說來敗局已定,終難挽回神的震怒。

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又以進深方式來分段查考:它大致是回國、建造(聖殿或聖城),潔淨或治理,這樣的進深方式,實是屬靈生命成長的方式,先是回到神家中,有了屬神的生命,然後是建造,最後是成為聖潔,或更新成為神所喜悅、名符其實的新人。

以斯帖記的分段方式,又不同於其他,它以三對對應的事件來分段查考本書,而三對對應事件又是相互有聯繫的,可以說第一對對應事件引起第二對對應事件,而第二又引起第三對對應事件。

在列王紀和歷代志中,某些大段落、中段落中的小段落又採用了一種前後對稱的方式來查考經文,如列王紀上,一段「統一王國」中有二個中段落(一)大衛王( 1-2:11);(二)所羅門王(2:12-11:43),都是採用前後對稱式。

上面種種分段查經方法,只是表明了一種觀點:查經有「法」,但無定「法」,只要得益,便是好「法」。

在歷代志下和以斯拉記的「本書介紹」中,還附有與以色列民族有關的列強時間表,可以用作時代背景的參考。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