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智者與愚者

小時候,我不論讀書或辦事都比別人遜色,家人總會責罵我愚笨,並對我說:「寧生敗家子,莫生蠢鈍兒。」那時,我深深感受到中國人對智慧的重視。每當給人罵愚笨,心裡總覺得難過及自覺沒有價值。後來長大成人,發覺許多人總喜歡花時間來互相比較,造成不必要的煩惱。那麼,智慧與愚昧有什麼分別呢?一般人認為智慧比一切更重要,愚笨是最不要得的。難怪今天有不少父母因生了愚鈍兒女,便把他們推到街上讓車碾死罷了。又有人不能接受家中有弱智兒童的現實,寧願結束他們的生命,甚至自行了斷。

傳道書二章  12至17節,「我轉念觀看智慧、狂妄和愚昧。在王以後而來的人還能做什麼呢?也不過行早先所行的就是了。我便看出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智慧人的眼目光明;愚昧人在黑暗裡行。我卻看明有一件事,這兩等人都必遇見。我就心裡說:『愚昧人所遇見的,我也必遇見,我為何更有智慧呢?』我心裡說:『這也是虛空。』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樣,永遠無人記念,因為日後都被忘記;可歎智慧人死亡,與愚昧人無異。我所以恨惡生命,因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為煩惱,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智慧和愚昧的差異,傳道書二章  13至14節清楚說明,「我便看出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智慧人的眼目光明,愚昧人在黑暗裡行。」這是說智慧人能看透前路如何,能作出明確的決定;而愚昧人不能看透前路,也不能汲取教訓,還在摸索前途。智慧人能看透過去所發生的事情,並明白現在所發生的一切,也能預測未來--這都是智慧。智慧必須有知識,也能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又能把過去的知識及教訓結合一起,這是真正的智慧。

「智慧人的眼目光明」,「眼目光明」原文是指眼掛在頭上,有高瞻遠矚之意。總意就是智慧人能汲取歷史的教訓,在現實中領會經歷,也能預測將來,並能作出準確的決定。因此,有些人因為有智慧,便能賺錢,能打勝仗,或選擇正確的東西;但作者在這裡並無意表明,智慧人因能高瞻遠矚便很了不起。

傳道書二章  16節起,說及智慧人和愚昧人的相同之處。他們的結局都是無人記念;智慧人與愚昧人一樣,最後都要面對死亡。故此,作者並不覺得他的生命更豐盛和活得更快樂;反看到自己和愚昧人一樣,日後必被人忘掉,也會死亡,他為此感到煩惱。他清楚闡明,智慧不保證有豐盛的生命,智慧人與愚昧人一樣要面對死亡。

愈有智慧的人,他的煩惱便愈比別人多;他的知識愈多,懼怕便愈大。我小時在家鄉看見一位老婆婆,她的脖子長了一個大腫瘤,她因行動不方便,所以我常常去幫她。我問她的感覺怎樣,她的回答是照常飲食和生活。後來她去世,我才知道她是患了癌症,導致她身上其它部位生了毒瘤,但當時她一點癌症的概念也沒有,故此一點也不害怕。這證明了所羅門所說的,愈有智慧的人,愈為所行的事煩惱。作者指出智慧不一定能帶來快樂及豐盛,反而愈有智慧的人,可能是愈不快樂的人。故此,我們不要以為有了智慧便不可一世。

我們若只在日光之下忙碌,便會感到智慧人和愚昧人最終將沒有分別。但當我們思念日光之上的事,便明白智慧不會帶來煩惱,因為我們在等待神所應允的新天新地。神給我們的恩賜愈多,我們付出的就當愈多。神給我們智慧不是為了榮耀自己,乃是要扶持和幫助他人,用我們的恩賜建立更多人。要是這樣,我們便不再感到虛空。

相反,所羅門曾用智慧征服他人,榮耀自己。他在傳道書二章  18至23節寫下了自己的感受,「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因為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勞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這也是虛空。故此,我轉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絕望。因為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為分。這也是虛空,也是大患!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什麼呢?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

所羅門表達的第一個虛空,便是他在日光之下,因智慧所得的一切,就是他勞碌所得的,將要留給日後的人,還不知那人是智者或愚者,這結果顯然是虛空。不論我們有什麼智慧或才幹去賺取一切,若把它看成人生目標,我們必然會失望。因我們含辛茹苦所得來的,必然有一天會留給後人,但後人可能是沒有智慧及不曾付出勞力的。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所羅門也有這樣的感想,他所辛勤得來的,或許會落在兒子羅波安身上,一生勞碌轉眼變成泡影,這便是虛空的意思。

我們不但把勞碌賺取的送給後人,還會給沒有付出代價的人。世界就是這樣不公平,多勞碌的人會多得嗎?可能會有。但在日光之下,總有一天要留給他人。愈靈巧和有技術的人,可能付出更多的代價,這代價便是勞碌帶來的操心。有智慧的目的是在於不斷賺取嗎?佛家有一句話,「人看是為不看,可變為不變,短暫為永恆。」這樣,人的痛苦實在是難免。神給我們永恆的是什麼呢?您知道嗎?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