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道書第一章 12 節開始,所羅門解釋為什麼人生是虛空。首先是追求學問和知識的虛空,傳道書一章 12 至 18 節,「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王。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我心裡議論說:『我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而且我心中多經歷智慧和知識的事。』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 ; 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
作者提及自己在以色列作過王,而且當時他還是作王,他閱歷豐富,有足夠的知識勸勉世人。他「專心查究」,意思是全心全意尋求天下一切的事,他的查究非常廣博,有深度,求學的態度也非常認真。因此,他並非紙上談兵,憑空想像。另外,所羅門查究的方法與態度是「專心用智慧」,故此他的結論是窮盡自己的智慧達成的。從他嚴謹的態度查究世人所做的一切事,有以下四個結果。
第一,竭盡勞苦。「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 ( 傳一 13 下 ) 作者認為世上一切事物的發展,都受創造萬物的神所管理,這就是生命中有神的人正確的人生觀。他看世人,原文是阿當,也是被造的人,這字在傳道書共出現了 77 次。作者說他看見人一生的工作都是勞苦,每天的生活都有很多壓力,不努力就沒有辦法生存下去。因此,人要竭盡勞力來換取每天生活所需。
第二,所羅門花了一生的時間去研究,發現一切儘是虛空。「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 傳一 14) 「捕風」這個詞在傳道書共出現了九次,意思是一無所獲,好像詩篇三十九篇 6 節所說,「世人行動實系幻影:他們忙亂,真是枉然。」他解釋為什麼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盡都虛空,是因為我們所學習的事情好像已學到了,但又能保留多久呢?正如我們在小學時所學到的知識,在中學時所學到的知識,有多少現在還記得呢!因此,所羅門所看見的儘是虛空,就是他發現人辛苦經營的一切,其實只是捕風而已。
第三,學問、學位和知識都是枉然。從另一角度看,空虛和枉然都是同一個字。人的力量有限,有很多缺欠,很多事情並非人力可以彌補或改變。作者發現「彎曲的不能變直」 ( 傳一 15 上 ) ,不論有多淵博的學問,很多事情卻還是改變不了。舉一個例子,我有一位醫生朋友,他告訴我在三個月前,他的一位醫科同學,跟隨一位腦科教授研究腦專科,他畢業後,在手術及各方面的技術被公認為年青醫生中最好的。怎知有一天他因患了感冒,感冒菌進到腦子裡,他因太忙碌沒有時間休息,結果三天之後便離開世界了。所以,我這位醫生朋友非常憂傷,並且感到自己縱是做醫生也不能醫治。 所羅門就是付上這許多時間的研究後,發現人生盡都是勞苦,盡都是虛空,盡都是枉然。
第四 , 人生儘是愁煩。「『我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而且我心中多經歷智慧和知識的事。』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 ; 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 ( 傳一 16-18) 智者發現他瞭解愈多、看得愈多,就愈增添他的愁煩。「愁煩」原文有悲哀的意思。人知道的東西愈多,心中就有愈多的煩惱;人對知識的瞭解愈多,便發現愈多的憂傷。
故此,人是否有了學問就會滿足呢?所羅門的答案是「絕對不是」。在日光之下所帶給人的,只是虛空的虛空;我們需要轉眼到日光之上,不讓虛空再纏繞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