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序言
但以理书最后三章在主题上是一个单元,也是一篇极长的预言,这是本书中预言部分的第四大部分,此部分预言的描述既准确兼详尽,足堪令本书凌驾其它各卷先知书,本段是但以理在世上最后所见的异象,亦是他最后领受的预言。
这长达七十九节的预言可分作三大部分: (1) 第 10 章是全篇的导论, (2) 接着便是预言的精粹( 11:2-12:4 ),分作二段,首段( 11:2-35 )专论从但以理时代至安提奥古四世的事迹,次段则论由安提奥古四世所预象的敌基督至主再来的时期( 11:36-45 ), (3) 最后部分( 12:5-13 ),从另一角度论主再来前那段灾难时期的情况及国度建立前的筹备。
II 、异象的史地( 10:1-4 )
1 波斯王古列第三年,有事显给称为伯提沙撒的但以理,这事是真的,是指着大争战,但以理通达这事,明白这异象。 2 当那时,我但以理悲伤了三个七日。 3 美味我没有吃,酒肉没有入我的囗,也没有用油抹我的身,直到满了三个七日。 4 正月二十四日,我在希底结大河边。
但以理接受最后异象(本章)时与上章( 9:1 )相隔二年,那时是大利乌的元年,亦是古列的元年,此时是古列的第三年(即主前 536 年 4 月至 535 年 3 月),但以理将他所见的四个异象分成二时标:伯沙撒的(元年及三年)及古列的(元年及三年),当中有十三年相隔,现今但以理约八十七岁,他在被掳地已有七十多年了。据约瑟夫记( Antiquities, 10:249 ),古列首三年对但以理还不错,此后他将但以理迁至玛代地,也许是书珊城中,(注 1 )但此言是否属实暂不能作定论。在古列元年时( 9:1 )(“七十士译本”因本节〔 10:1 〕与 1:21 似有矛盾,所以将 10:1 改作古列元年,但此举是不必要的),但以理曾恳切祈祷,求神早日容准选民归回故里,想不到此事立即就实现,因为神在当年下诏恩准犹太人归回(参代下 36:22 ;拉 1:1 ),如今选民已陆续回归(即年或翌年),相信但以理感恩的心油然而生,赞美神之声不停发出,他本身因年岁老迈及仍居要职,故不能重回祖国,相信他虽百感交集,但亦老怀大慰。他解释他就是那称为伯提沙撒的但以理,这是恐防后来有些读者不晓得原来这二人同是一人(或许他将这次最重要的预言托人带一分给归回的人参阅)。
这一年,有“话”(代表“预言”,中译“事”)传给但以理,这是真预言,关乎“大争战”( saba' ,惯指军事上的活动,参伯 10:17 ;赛 40:2 ),意说这预言是关及国与国之间争战的事,(注 2 )固然亦涉及选民痛苦命运的一面( E.J. Young 据玛列〔 Mari 〕碑文的提示将“大争战”译作“时候”,意说但以理所受的预言是关及“经历很长时候的事”)。(注 3 )“虽然”(原文有连接词,其另一义可作“虽然”)(注 4 )但以理通达这预言之意义及明白(“明白”与“通达”为同一字,前者为名词,后者动词)这异象内的预言,他却为此悲伤了三周之久,茶饭不思,喜乐失去(“用油抹身”代表喜乐的活动,参箴 27:9 ;诗 45:7 ;“没有用油抹身”表示极大哀恸)。从下文( 10:4 )可知,但以理哀恸的时间包括了逾越节(正月十四日)、无酵节(正月十五至二十一日)。通常犹太人在正月初一举行二天的欢厌节,(注 5 )这样但以理必在正月三日开始禁食祷告,为期三周,至二十四日完结。(注 6 )
此时但以理说他在希底结大河边( 10:4 ),此句亦引起不少学者(如 ICC )攻击作者又一错笔(参 8:2 的“乌莱河畔”),但那处是异象中的地理,今次是实在的。但以理定为某项公干而来到这里(他有多名随员),况且此处离开巴京仅 56.3 公里( 35 哩)之距,故甚大可能但以理在希底结河畔见此异象。
希底结( Hiddakel )为古名(参创 2:14 ),即现代之底格里斯( Tigris ),此河长达 1845 公里( 1146 哩),与“大河”幼发拉底( Euphrates )(参创 2:14 ; 15:18 ;申 11:25 )同为巴比伦两大古河。幼发拉底河流贯巴京,而两大古河汇合处离波斯湾约 161 公里( 100 哩),两河其中最近距程为 56.3 公里,可能这是但以理公干之处。
III 、异象解释的前奏
( 10:5-11:1 )
A 、人子的显现( 10:5-9 )
5 举目观看,见有一人身穿细麻衣,腰束乌法精金带。 6 他身体如水苍玉,面貌如闪电,眼目如火把,手和脚如光明的铜,说话的声音如大众的声音。 7 这异象,惟有我但以理一人看见,同着我的人没有看见。他们却大大战兢,逃跑隐藏。 8 只剩下我一人,我见了这大异象便浑身无力,面貌失色,毫无气力。 9 我却听见他说话的声音,一听见就面伏在地沉睡了。
在希底结河畔,但以理见一人出现,衣着样貌声音似是成了肉身前之基督的形象(参结 1:7 ;启 1:13-17 ; 2:18 )。这异象仅但以理看见,他的随员则不知发生了何事(象保罗在大马色路上的情形;参徒 9:7 ; 22:9 ),但因听到象群众的声音,大惧之下逃得无影无踪( 10:5-7 ),但以理亦因这异象而浑身无力,伏在地上沉睡起来( 10:8, 9 )。
学者们对但以理所见的那“人”采四个不同的见解: (1) 天使加百列(犹太传统); (2) 天使米迦勒(如 E.W. Hengstenberg ); (3) 另一位天使(如 Leupold; L. Wood; O. Zockler ); (4) 成为肉身前的基督(如 D.K. Campbell; E.J. Young; Walvoord; Showers; Keil; Culver )。笔者赞成这“一人”是基督的前身,理由有七: (1)10:5, 6 的描绘符合别处描写基督的经文; (2)10:9 说但以理一见他就面伏在地,表示敬拜这位神明,如后来的约翰般(参启 1:17 ); (3)10:11 说有位是奉差遣来的,那不可能是基督,而是另一天使,故 10:10-15 是指一位天使,而 10:5-9 却是指人子基督; (4) 虽然 10:3 说这人需天使的帮助,但基督在世时也受天使帮助(参太 4:11 ;路 23:43 ),所以此“人”在这里亦受天使之助; (5) 事实上, 10:5, 6 ; 10:10-14b 及 10:13 记有三个不同的人物; (6) 若以描绘基督形象的文字用在天使身上,今次则是首次; (7) 在 12:6 指出,天使称这“人”的智慧是属天超奇的。 D.K. Campbell 称因为下文的启示关涉选民国一段悲哀痛苦的经历,所以成为肉身前的基督显给但以理一瞥,让他目睹基督的权能、荣耀、圣洁与公义,叫他不必灰心、惧怕、绝望。(注 7 )
B 、天使的传话( 10:10-11:1 )
1. 天使第一次按摸但以理( 10:10-15 )
10 忽然有一手按在我身上,使我用膝和手掌,支持微起。 11 他对我说:“大蒙眷爱的但以理阿,要明白我与你所说的话,只管站起来,因为我现在奉差遣来到你这里”。他对我说这话,我便战战兢兢的立起来。 12 他就说:“但以理阿,不要惧怕,因为从你第一日专心求明白将来的事,又在你神面前刻苦己心,你的言语已蒙应允,我是因你的言语而来。 13 但波斯国的魔君拦阻我二十一日,忽然有大君(就是天使长, 21 节同)中的一位米迦勒来帮助我,我就停留在波斯王那里。 14 现在我来要使你明白,本国之民日后必遭遇的事,因为这异象关乎后来许多的日子”。 15 他向我这样说,我就脸面朝地,哑囗无声。
在但以理昏睡在地之际,忽然有手(可能是加百列,(注 8 )非 10:5 的“人子”(注 9 )扶他起来,呼他为“大蒙眷爱的”人(但以理初次听此爱的呼唤是在二年前时,参 9:23 ),使他心得安慰,不需惧怕(如 10:12 ),并说但以理多日前专心求明白异象的祷言( 10:1 )已蒙应允,现今被派前来向他解明异象之义,惟因波斯大魔君之阻挡,而幸得天使辈中的一位大力天使(参启 10:1 )之助才能松开缠扰,致迟延二十一日(刚是但以理禁食祷告之期)才来到。
天使告诉但以理此行之目的有二: (1) 使他明白以色列“日后必遇的事”; (2) 向他解释那异象是关及“后来的日子”(可不用“许多的”三补字, 10:14 )。但以理闻此更俯伏在地,片语无声,表示洗耳恭听( 10:15 )。
圣经中多处记述灵界争战的情况(参弗 6:12 ;犹 9 ),这里透露额外资料,原来外邦国中有反对神的堕落天使(称“魔君”)为他们的“国魔”,如以色列有米迦勒为“护国使者”。但以理多次求神遵守他向以色列的诺言(如七十年被掳期),而魔鬼却诸多阻抑神旨的完成(主在地上曾三次称撒但是“空中的掌权者”,约 12:31 ; 14:30 ; 16:11 )。此时但以理为国运祈求,魔鬼的使者亦四出拦扰。下文( 11:1 )作者再次提及此时的年日,那是选民归回之年,可能但以理在这事上曾费了不少唇舌促成之,但反对神的“鬼魔”(新约呼堕落天使的名称)诸方阻拦,务使之失败,故这是“大争战”( 10:1 ),天上的争战亦涉及地上国度的争战。
天使前来之目的是要但以理明白有关他国家在“日后必遇的事”和“后来的日子”。这些日子(“日后必遇的事”)在 2:28 早已提及,今次再坚定但以理的认识,使他知道选民国在弥赛亚建国前必遭遇甚多艰苦,这遭遇在 2, 7-8, 9 各章内有关安提奥古四世的预告内早有代表性之活动类型出现,说明这些“必遇之事”如何发生,下文在 11 、 12 两章内亦继续补述。(注 10 )
2. 天使第二次按摸但以理( 10:16, 17 )
16 不料有一位象人的,摸我的嘴唇,我便开囗向那站在我面前的说:“我主阿,因见这异象我大大愁苦,毫无气力。 17 我主的仆人怎能与我主说话呢?我一见异象就混身无力,毫无气息。”
在但以理软弱无能时,又有一位天使(语气指另一位)触摸他的嘴唇,使他能开囗说话,但以理立即向天使解释他因目睹异象而致大大愁苦,浑身无力,毫无气息,象死去一般。
3. 天使第三次按摸但以理( 10:18-11:1 )
18 有一位形状象人的,又摸我,使我有力量。 19 他说:“大蒙眷爱的人哪,不要惧怕,愿你平安。你总要坚强”。他一向我说话,我便觉得有力量,说:“我主请说,因你使我有力量”。 20 他就说:“你知道我为何来见你么?现在我要回去与波斯的魔君争战,我去后希腊(原文作“雅完”)的魔君必来。 21 但我要将那录在真确书上的事告诉你,除了你们的大君米迦勒之外,没有帮助我抵挡这两魔君的”( 11:1 )又说:“当玛代王大利乌元年,我曾起来扶助米迦勒,使他坚强。”
10:18 始语字冠有连接词( waw ),可译作“又”,表示这里又有另一象人的天使按摸但以理,使他身心俱有力量(能站立起来,心不怯惧)接受下文一番有关异象的讲解。天使摸他后复以四语坚固但以理: 1) 再唤他为“大蒙眷爱”的人; 2) 安定他,叫他不需害怕; 3) 愿平安宁靖代替恐惧; 4) 提醒他要刚强壮胆( 10:15-19 )。
但以理安定后便请求天使将“人子”的话转告给他(天使只是传话使者,话是从神而来,即 10:5, 6 的“人子”来,天使先将三点向但以理说明,才“正式”向他讲解异象内义: (1) 天使说他等会还有未了的争战要去作,那是回去续与波斯国魔作战,之后又与希腊国魔交手,这二国的国魔极力抵挡神的美旨成就在选民身上。希腊国接替波斯国为当世帝国,这样天使的争战遂从一处转至另一处,从主前 539 转至 331 年之后( 10:20 ); (2) 他要说的早已录在“真确书上”( ketab' emet ),指神的启示是千真万确的(但以理书后来成为这“真确书”的一部分)。这真确书上的话就是波希两国的魔君千方百计阻挡成就的,幸而米迦勒是天使们随时的帮助,致神的旨意能如期收效( 10:21 ); (3) 又在大利乌元年( 639-538B.C. ),他曾起来扶助米迦勒一次,使他坚强( 11:1, Kittel 新编的希伯来文旧约版本将 11:1 改为 10:22 )(“起来扶助”是军事行动的词汇,如 10:13 )(注 11 ),那必是有关古列下诏容让选民归回祖国那事,(注 12 )或如 J.F. Walvoord 称,当年历七十三年的巴比伦大帝国易手于新兴的玛代波斯国,起初选民备受波斯国之敌对(如但 6:22 ),但经米迦勒与其助手幕后斡旋,大利乌才由敌对转至和善(但 6:24-27 ),可见地上君国的转易亦涉及天上的争战,那一年在“天使史记”上亦写上新的一页,(注 13 )但将来在灾难时期内,这些“天空掌权者”将尽意向以色列甚至全地施行前所未有的破坏工作,直至主从天而降,歼灭他们才结束。(注 14 )这里可见神的使者在幕后促成有关神选民光明的前途。作者在这里附插此句,旨在指出天使间都是彼此辅助的,如现今他来帮助但以理,要他明白神真确书中的话。
IV 、异象的讲解
( 11:2-12:3 )
经过上文一番的介绍、按摸、解释,现今天使才正式解释异象的内容及含义,于是一幕惊心动魄的预言史立即上演。天使一口气长篇讲解,可见此段预言的重要。此外,本段预言在细节上与历史发生之事亦异常吻合,遂引发不少批判学者认为本段本非预言,而是历史。 D.K. Campbell 谓本章首 35 节共有 135 个预言在历史上均能得到应验,难怪反对预言者那样战兢惶恐,务必将之释作历史。(注 15 )
在主后三世纪时,一名来自推罗城的柏拉图哲学家 Porphyry 氏( 233-364A.D. )认为本段太凑合历史,所以他将经文与历史“配搭”起来,作了一个非常精细的研究,致历代经学家在诠释本段预言时得助于他不少! Porphyry 谓本段经文实非预言,只是历史披戴预言服装而已。其实 Porphyry 之言根本无庸反辩,因为他视本书是用希腊文写成的。(注 16 )嗣后凡低估神之启示的准确无误性的学者皆步 Porphyry 的后尘,纷纷指说本书只是一位在玛喀比时代无名氏的作品,他因爱国澎湃之热情所激引,遂撰就本书,却借此撩发与他同时代的犹太人起义,抗拒安提奥古四世对圣殿的蹂躏与亵渎。但保守派的学者亦群起执笔驳斥 Porphyry 学派的谬论,先是初期教父优西比乌,亚波里拿留( Apollinaris ),麦托丢( Methodius ),但最有力反驳的莫如耶柔米,他特别撰著“但以理书释义”反辩 Porphyry 无神哲学的无稽,及证实但以理书预言的准确。据经学家 Wilbur Smith 说,耶柔米一书是据自原文的诠释,是教会史中一本一时无两的珍贵遗墨,此书为但以理的预言价值奠定了不能移动的基础。(注 17 )
天使的讲解是全书中不易明了的部分,幸而古历史家(如 Polybius, 203-111 B.C.; Livy, 100B.C.; Appianus ;约瑟夫〔 Josephus 〕 ,90A.D. )及不少世界史所提供资料可供参照,虽然有数处在细节上与经文的解释模棱两可,可是大致上本章与古史资料均可切合。
这篇极长的预言可分四段要题,而第 11 章再分为二大部分,首部( 11:2-35 )有关以色列在“六十九个七”内的命运;次部( 11:36-45 ,或可延伸至 12:13 )则预告以色列在第“七十个七”内的遭遇。
A 、从波斯至希腊分裂( 11:2-4 )
2 “现在我将真事指示你,波斯还有三王兴起,第四王必富足远胜诸王,他因富足成为强盛,就必激动大众攻击希腊国。 3 必有一个勇敢的王兴起,执掌大权,随意而行。 4 他兴起的时候,他的国必破裂,向天的四方(“方”原作“风”)分开,却不归他的后裔,治国的权势也都不及他,因为他的国必被拔出,归与他后裔之外的人。”
天使将真确书的内容(“真事”, 11:2 )向但以理解说,从但以理时代算起,波斯还有四王兴起(“三、四”虽是希伯来文的格调,但因有顺序数字〔 Ordinal 〕,故非指众多之意,如 J.G. Baldwin 所主张)。这四王的首三名为甘拜斯( Cambyses, 529-522B.C. ),士每第( Smerdis, 522-521B.C. ),大利乌大帝( Darius Hystaspis ,亦称 Darius the Great, 521-486B.C. ;参拉 6:1 )。古列( CyrusII, 539-529B.C. )不算在内,因他是但以理时代的王,而 11:2 声明是“还有”( 'od );第四王是薛西一世(即亚哈随鲁王, Xerxes I, 486-465B.C. ,拉四 6 ),此人是以斯帖的王夫,他是波斯自开国以来最富强之王(参斯 1:1-12 ),为了要筹划征服希腊,他扩充军财及军力,诸如征服吞并邻近小国的财宝,及苛征重税,经四年养精蓄锐,后来在主前 480 年以 250 万雄军(注 18 )向希腊进军( 11:2 )(薛西一世之后,波斯还有八王才被希腊于 381B.C. 灭亡),薛西一世此举原是替父王在十年前( 490B.C. )被希腊杀败而作的报复,可惜今次他竟锻羽而归(这场战役可能发生于斯 1 章与斯 2 章之间)。(注 19 )
因薛西一世此次的挑衅,希腊遂趁机发起报复行动及乘机结集大军吞并全世,这番野心正是亚力山大大帝多年的蛰梦。他被称为“勇敢的王”( 11:3 ),威武过人,英明盖世,于数年间席卷波斯,埃及而东至印度。
亚力山大之崛兴极其急促,但其国度分裂亦迅速异常,就当他兴起时(原文作“站起”,以前的成功算是爬行!),即极强盛之时,他已吞灭半个世界,而兵远达西印度,此时他的将领兵士人人厌倦战役,遂鼓动回乡之意,于是亚力山大便班师回国,在途中竟病死于巴比伦国( 336-323B.C. )(参 8:5-8 )。亚力山大殁后因无子嗣或兄弟继承,其国度遂给手下四大将军瓜分。其实亚力山大死时,有一遗腹子,在四将军内哄时给人暗杀( 310B.C. ),年仅十三岁。另一冥铃子名希耳古利( Hercules )在翌年( 309B.C. )亦遭谋杀。此外他同父异母的兄弟腓力( Philip )精神失常,亦早在( 317B.C. )内乱时给人刺杀,(注 20 )所以庞大的帝国竟无自己子侄继位,应验了二百三十六年前的预言。
B 、从希腊分裂至卑鄙的王( 11:5-35 )
1. 南方攻击北方( 11:5-9 )
a 、多利买一世与西流古一世的事迹( 11:5 )
5 “南方的王必强盛,他将帅中必有一个比他更强盛,执掌权柄,他的权柄甚大”。
天使虽说希腊大国分为四国( 11:4 ),但他又集中预告其中的两国,那是在巴勒斯坦地南北之两国,南是埃及,由多利买王朝掌权;北是叙利亚,由西流古王朝统管,这两国时争时和,至终仍是北方获得最后胜利。
这两国之争先是南方占优,亚力山大殁后,四将军经二十多年内战而渐趋平静,那时直接由亚力山大分了埃及作省长的多利买一世苏他( Ptolemy Soter, 323-283B.C. )于主后 304 年自封为王,逐渐强盛,此时亚力山大手下一名将军名西流古一世尼卡特( Seleucus Nicator, 312-281B.C. )从困苦境遇中兴起来,他本在主前 321 年被亚力山大册封为巴比伦王,另一将军安提冈( Antigonus )却来抢夺他的土地,他因兵薄遂要弃地出走,投奔埃及多利买一世,作他麾下一名将帅。主前 312 年安提冈( Antigonus )被多利买一世击败(迦萨之役),西流古一世遂回巴比伦西伐东征,势力日盛,尤胜多利买,并迁都叙利亚安提阿,主前 360 年自封为叙利亚王( 11:5 )。
b 、多利买二世与安提奥古二世的事迹( 11:6 )
6 “过些年后,他们必互相连合,南方王的女儿,必就了北方王来立约,但这女子帮助之力,存立不住,王和他所倚靠之力,也不能存立,这女子和引导她来的,并生她的,以及当时扶助她的都必交与死地。”
多利买一世及西流古一世各自封为王后,约五十年彼此平安相处,不久亦分别谢世,此后南方埃及则由长子多利买二世( Ptolemy Philadephus, 285-246B.C. )任王,北方叙利亚却由嫡孙安提奥古二世提阿掌权( Antiochus II Theos, 262-246B.C. ,其父安提奥古一世〔 Antiochus I Soter, 281-262B.C. 〕不在此段经文出现)。这二人互相对敌多年,但北方胜面较多,后来多利买二世将女儿百尼基( Berenice )给安提奥古二世为妻(本有同父异母之发妻名老底嘉, Laodice ),借此订立和约,和约立后二年,多利买二世病逝( 246B.C. )(有说给害死),安提奥古二世便解除婚约( 11:6a 的“存立不住……不能成立”),与前妻复合,但老底嘉心谋不轨,竟将亲夫与百尼基并他们二人的初生子及一些百尼基的情人、亲信、随从等全部毒死,应验了 11:6b 的预言。
J.A. Montgomery 谓本节“王和他所倚靠之力也不能存立”及“并生她的”这二句乃出自亚兰文版本,前句可不用,后句“并生她的”( and her begotten )应作“并她所生的”( and her seed ),便与史实切合,(注 21 )可是若多利买二世(“生她的”)被毒害的传说属实,中文所据之版本的译文便无错误,不用修订版本的经节,如 ICC 般。
c 、多利买三世与西流古二世的事迹( 11:7-9 )
7 “但这女子的本家(“本家”原文作“根”)必另生一子(“子”原文作“枝”)继续王位,他必率领军队进入北方王的保障,攻击他们,而且得胜, 8 并将他们的神像,和铸成的偶像,与金银的宝器掠到埃及去,数年之内,他不去攻击北方的王。 9 北方的王(原文“他”)必入南方王的国,却要仍回本地。”
老底嘉“肃清”安提奥古二世的“余毒”后,随即宣布其子加利尼古( Callinicus )为王,是为西流古二世加利尼古( Seleucus Callinicus, 246-227B.C. ),但百尼基有兄(即多利买二世之子)继承父位,是为多利买三世犹欧及次( Ptolemy Euergetes, 246-221B.C. )( 11:7 的“另生一子”该译作从“本家而出”),他即位后旋即出兵进攻北方西流古朝国,意图营救王妹百尼基及其随从,史称“老底嘉战役”( Laodicean War ),(注 22 )可惜为时过晚,不能救出王妹百尼基,但能将老底嘉处死,西流古二世却逃亡小亚细亚,多利买三世的军队直捣北方,攻取叙利亚,又向东进军,攻取波斯玛代直至伯拉大河。他将今次的战绩记在石碑上(名 Marmor Adulitanum )公诸于后世。(注 23 )
据耶柔米记,此时多利买三世风闻在国中有叛变的消息,于是立即操军回国,途中将叙利亚京都各神庙之宝物(其中甚多是多年前波斯王甘拜斯〔 Cambyses 〕进兵埃及掳去之财宝,后来又给西流古王朝进攻波斯又再劫夺回来的珍宝)带回埃及,尽数分给国中军民,众人大呼他为“慈善家”,(他雅号 Euergetes ,希腊文意“慈惠者”), 24 故他在史册上名叫“慈善家多利买”( Ptolemy Euergetes )。此后数年北方处于被欺地位,不敢还手,南方也不多进攻北方( 11:8 ),虽然在主前 240 年间西流古二世曾试图报复,但屡不成功( 11:9 )。
2. 北方攻击南方( 11:10-35 )
a 、从争战至卑鄙的王( 11:10-20 )
(1) 西流古三世、安提奥古三世与多利买四世的事迹( 11:10-12 )
10 “北方王(原文作“他”)的二子必动干戈,招聚许多军兵,这军兵前去,如洪水泛滥,又必再去争战直到南方王的保障。 11 南方王必发烈怒,出来与北方王争战,摆列大军,北方王的军兵必交付他手。 12 他的众军高傲,他的心也必自高,他虽使数万人仆倒,却不得常胜。”
西流古二世有二子,先后继承父王遗志。长子成为西流古三世(雷电)( Seleucus III Ceraunus, 227-223B.C. ),次子名安提奥古三世,又称“大安提奥古”( 223-187B.C. ),因其战绩彪炳,故名。这兄弟二人先后“南伐”埃及,但西流古三世一次西征小亚细亚时阵亡,其弟继承王位,那时他只十八岁,为报国仇家恨,他招聚军勇( 6 万步兵、 6 千骑士、 100 象兵)(注 25 )长征埃及,横过巴勒斯坦,于主前 219 年 6 月将埃及掌管圣地之权抢夺过来,不到二年间直捣埃及北部保障拉非亚( Raphia )( 11:10 )。
此时埃及王为多利买四世腓罗柏多( Ptolemy Philopator, 221-204B.C. ),此人贪图淫逸王宫生活,却能招集 7 万步兵、 5 千骁骑、 100 象兵出仗,(注 26 )结果北方的精锐竟败在他手上( 11:11 ),但因他趾高气扬,经过这场战役后更贪图宴乐,军力大弱,终不常胜,这是后话( 11:12 )。
(2) 安提奥古三世与多利买五世的事迹( 11:13-19 )
13 北方王必回来摆列大军,比先前的更多,满了所定的年数,他必率领大军,带极多的军装来。 14 那时必有许多人起来攻击南方王,并且你本国的强暴人必兴起,要应验那异象,他们却要败亡。 15 北方王必来筑垒攻取坚固城,南方的军兵必站立不住,就是选择的精兵(“精兵”原文作“民”)也无力站住。 16 来攻击他的,必任意而行,无人在北方王(原文作他”“他”)面前站立得住。他必站在那荣美之地,用手施行毁灭。 17 他必定意用全国之力而来,立公正的约,照约而行,将自己的女儿给南方王为妻,想要败坏他(或作“埃及”),这计却不得成就,与自己毫无益处。 18 其后他必转回夺取了许多海岛,但有一大帅,除掉他令人受的羞辱,并且使这羞辱归他本身。 19 他就必转向本地的保障,却要绊跌仆倒,归于无有。”
安提奥古三世在拉非亚( Raphia )惨败后,回国卧薪尝胆,暗中整兵练武,此时只四岁的多利买五世( Ptolemy Epiphanes, 203-181B.C. )承继父位,遂给北方王伺机报复,这是拉非亚( Raphia )之役的十四年后。安提奥古三世统率大军进迫埃及( 11:13 ),今次他邀了希腊马其顿王腓力五世之助(“许多人”)进攻南方王,现在连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本国的强暴人”)也起来推翻埃及的辖管,但他们究竟一则人单力薄,二则由于是暴徒,只图抢掠,非要复国,(注 27 )结果不能有成( 11:14 )。
安提奥古三世从北而下,主前 203 年先取下坚固城(大概指西顿,因这是他南征的首场胜利),此后他势如破竹,一直南下,直至约但河囗之“泛”( Pan )城(此城后来改名泛尼亚〔 Paneas 〕,又再改作该撒利亚腓立比〔 Caesarea Philippi 〕,为的是纪念该撒奥古士督),(注 28 )无人抵挡得住,连埃及的“五星大将”斯高帕士( Scopas )也无能为力( 11:15 )。主前 199 至 198 年间,他已统管大部分巴勒斯坦地,荣美之地又再惨经蹂躏一番( 11:16 )。
这时“大安提奥古”已占取圣地,预备进取埃及,但此时埃及取得罗马的承诺协助保卫疆土,故他遂与埃及订立条约,在主前 197 年将自己女儿克丽奥帕特( Cleopatra )给年仅十岁的多利买五世为妻(注 29 )(克丽奥帕特实际在 193B.C. “过门”),意图在多利买王族内有自己本家的人在,便随时可以进行自己的企图,但事与愿违,克丽奥帕特竟成为多利买的贤妻,效忠埃及王朝的,可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后来埃及更得罗马之助,极力抵抗北方王的骚扰( 11:17 )。
安提奥古三世于是转向西边的各国,如小亚细亚直至希腊东部的爱琴海( 197B.C. ),在主前 196 年时他征服了东希腊诸地,归入他的版图,同年他又得北非迦太基勇将汉尼拔( Hannibal )之投奔,遂组军进攻罗马辖管的希腊,罗马被迫暂时退兵,容日再行抗隅。不久罗马勇士迭出,一名勇将“非洲的史奇彪”( Publius Scipio Africanus )挫败汉尼拔( Hannibal )大军(因此役他自号 Africanus ,意“非洲之王”),此大将之弟“亚细亚的史奇彪”( Lucius Scipio Asiaticus ,即 11:18 所指的人)主前 191 年,在士每拿附近大败安提奥古之大军,因此役他自号 Asiaticus ,意“小亚细亚之王”,以示他的力量凌驾乃兄 Africanus “非洲之王”,(注 30 )“非洲之王”就是 11:18 所指“除掉(安提奥古三世)预备给希腊人受的羞辱”,意说安提奥古三世本来预备攻取希腊大国。此后安提奥古三世接连兵败如山倒,遂退军至海军基地特摩比里( Thermopylae )( 190B.C. ),但仍不能抵挡罗马大军的进迫,两军在麦尼西亚( Magnesia )交手,是为“麦尼西亚之役”( Battle of Magnesia ),西流古大军溃败,终于在主前 188 年签订和约,放弃全部小亚细亚各地,回到自己的本土,翌年( 187B.C. )他也病逝了( 11:19 )。
(3) 西流古四世的事迹( 11:20 )
20 “那时必有一人兴起接续他为王,使横征暴敛的人通行国中的荣美地,这王不多日就必灭亡,却不因忿怒,也不因争战。”
安提奥古三世殁后,其子西流古四世( Seleucus Philopator, 187-176B.C. )继位,他的版图虽不及乃父,仍包括叙利亚、巴勒斯坦、米所波大米、巴比伦、波斯。其父因长年争战,至国库空空如也,而今又要年年进贡罗马一千他连得银子,(注 31 )所以他便打发人横征暴敛,致通国苛征重税,据玛喀比后书 3 章记,其中一人名希利奥当斯( Heliodorus ),是西流古四世的宰相,他来到圣城,将圣殿的殿库全数刮光而去。西流古四世在主前 176 年经十一年统治莫名其妙死去(注 32 )( 11:20 )(传说他在抢掠以拦圣殿内的器皿时给希利奥当斯暗杀)(注 33 ),其子底米丢苏他( Demetrius Soter )早被希利奥当斯绑架至罗马作人质,以致他明目张胆地在殿库窃取公款而无人敢加以过问。底米丢苏他( Demetrius Soter )有叔名安提奥古以彼芬尼,是后来篡夺王位的安提奥古四世,也是下文所说“卑鄙的王”。
b 、卑鄙的王生平预告( 11:21-35 )
(1) 第一次南侵埃及( 11:21-28 )
21 “必有一个卑鄙的人兴起接续为王,人未曾将国的尊荣给他,他却趁人坦然无备的时候,用谄媚的话得国。 22 必有无数的军兵势如洪水,在他面前冲没败坏。同盟的君也必如此。 23 与那君结盟之后,他必行诡诈,因为他必上来,以微小的军(原文作“民”)成为强盛。 24 趁人坦然无备的时候,他必来到国中极肥美之地,行他列祖之祖和他列祖所未曾行的,将掳物、掠物,和财宝,散给众人,又要设计攻打保障,然而这都是暂时的。 25 他必奋勇向前,率领大军攻击南方王,南方王也必以极大极强的军兵与他争战,却站立不住,因为有人设计谋害南方王。 26 吃王膳的,必败坏他,他的军队,必被冲没,而且被杀的甚多。 27 至于这二王,他们心怀恶计,同席说谎,计谋却不成就,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
28 北方王(原文作“他”)必带许多财宝回往本国,他的心反对圣约,任意而行,回到本地。”
本段经文共十五节,全部预告一人的生平记略,可见此人在本书及末世预言中所占据的地位。因他的所作所为就是将来敌基督的影子,是以天使特别详细形容他的生平志述。
西流古四世死后,其子底米丢苏他( Demetrius Soter )又被国师希利奥当斯绑架至罗马作为人质,于是王位悬空,西流古四世之弟安提奥古以彼芬尼急由雅典归回安提阿,自封为王,自号安提奥古四世,应验“人未曾将国的尊荣给他”( 11:21a )的预言,亦应合他在人以为安全时(“坦然无备”),用“谄媚”( haleflaffot ,意“诡诈”的技巧将国位抢夺过来, 11:21b )的话。再且,天使在开始介绍他时便呼他为“卑鄙的王”,玛喀比传则呼他为“罪恶之根”( I Macc. 1:10 )及“自大恶人”( IV Macc4:13 ),(注 34 )可见此人后来的手段极其阴险、诡许、毒辣。
安提奥古四世( 175-164B.C. )即位后便整顿军纪,主前 170 年进军埃及,大败埃及雄师,是为“第六次叙埃战役”,(注 35 )如 11:22a 所述。
事后他与本是“安提奥古四世”之侄的埃及王多利买六世腓罗米他( Ptolemy Philometer, 181-145B.C. )签订和平盟约,将埃及作为叙利亚的藩属国,称多利买六世为藩王( titular king )(注 36 ),是为 11:22b 所说“同盟的君”,但多利买六世心里有数,另有打算(参下文)。少数学者(如唐佑之)将“同盟之君”解作安提奥古四世,而大多学者(如 Walvoord; L.J. Wood; J.G. Baldwin; R.A. Anderson; J.C. Whitcomb; R. Showers; D.K. Campbell )却将“同盟之君”解作耶路撒冷大祭司奥尼亚三世( Onias III ),而“盟”就是神与以色列立约之盟,奥尼亚三世( Onias III )终在主前 171 年,被安提奥古所杀;但解说与下节及历史较难配合;再且,“君”( negid )字原文是军事性与政治性的词汇,非宗教性的用语(参创 14:31 ),而此词从不用在祭司身上,故不可能指祭司奥尼亚三世( Onias III ),(注 37 )而且 11:22 的历史是指北国叙利亚与南国埃及的战役,是次战事没有将耶路撒冷的祭司卷进此段历史去。
安提奥古四世对埃及诡诈有加,但逐渐地他从微小的力量建立自己势力( 11:23 ),在埃及进攻他时,他突然发难(“趁人坦然无备的时候”),向埃及军还手,两军在以色列国中丰沃的谷地交战,北方大败南方。战事完结后,安提奥古四世将战利品分给国中贫苦大众,此举与他先王之作风截然不同(古王往往将胜利之掠物与手下大将坐地分肥,鲜分给穷人),这样他就大得全民拥戴(参 I Macc. 3:29 、 31 )( 11:24a )。(注 38 )他又施展不同的战略,扩展国家版图,只是不久他在玛代地一场大战中死在沙场上,此暴君为王只十二年之短,这是后话( 11:24b )。
安提奥古四世此时得全国拥戴,于是在主前 169 年又大举南侵,当时埃及王多利买六世逼得奋起迎战,两军在尼罗河之三角洲东面的百留仙( Pelusium )交锋,多利买六世大败且被擒,因他被王国中的部属(“有人”)出卖,反对党随即拥立多利买六世之弟为王(“吃王膳的”),是为多利买七世犹欧及次( Ptolemy Euergetes ,此人又称 Ptolemy Physhon, Physhon 为“硕大”之意,因他身裁肥胖),正应验 11:25, 26 的话。
11:27 预说安提奥古四世擒了多利买六世后,为要应付埃及新立的多利买七世,于是献计与多利买六世,二人合力对付新王,事成后将埃及变为北国一省归六世统辖。多利买六世唯唯诺诺,心中却另有打算。他想借用安提奥古四世之力,将亲弟除去。这事件经过一番曲折传奇的斗智,结果多利买两兄弟共管埃及,安提奥古四世也呜金收兵,归回叙利亚,此次风波亦暂告一段落( 11:27 )。在回程时他特地经过耶路撒冷,因得亲叙利亚的大祭司米尼老( Menelaus, 172B.C. )之助,就肆意破坏圣殿,在圣坛上焚烧一囗生猪作燔祭,又在各处浇奠猪血猪汤,极尽亵渎之能(参 I Macc.1:21-28 ; II Macc. 5:15-21 ),(注 39 )尽情发泄他在埃及时的失意(这事在 8:9-12 早已有预告,今是第二次,故此处只经稍提后便略过了)( 11:28 )。
(2) 第二次南侵埃及( 11:29-35 )
29 “到了定期,他必返回,来到南方,后一次却不如前一次, 30 因为基提战船,必来攻击他,他就丧胆而回,又要恼恨圣约,任意而行,他必回来联络背弃圣约的人。 31 他必兴兵,这兵必亵渎圣地,就是保障,除掉常献的燔祭,设立那行毁坏可憎的。 32 作恶违背圣约的人,他必用巧言勾引,惟独认识神的子民,必刚强行事。 33 民间的智慧人,必训诲多人,然而他们多日必倒在刀下,或被火烧,或被掳掠抢夺。 34 他们仆倒的时候,稍得扶助,却有许多人用谄媚的话亲近他们。 35 智慧人中有些仆倒的,为要煞炼其余的人,使他们清净洁白,直到末了,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
二年后( 168B.C. )安提奥古四世获悉多利买六世有反叛背约之意,于是又再大举南侵,但此次不如上次,因埃及在这些年间已取得罗马之协约,允诺随时出兵相助( 11:29 )。 11:30 的“基提”惯指希腊国( I Macc.1:1 ),本处则指吞并希腊的罗马国,如死海古卷之“哈巴谷书注释”;(注 40 )“七十士译本”干脆将之改作“罗马战船”。(注 41 )此时安提奥古四世正用战船进攻亚力山太港的多利买(有说 Eleusis ),罗马舰队在 Gaius Popilius Laenas 率领下迫使他转回,因他不想与罗马作战,于是呜金收兵,路过耶路撒冷时又如上次般迁怒犹太人,于是串同那些亲叙利亚分子(如大祭司米尼老〔 Menelaus 〕),又再作破坏亵渎的事( 11:30 )。
安提奥古四世的罪行有三: (1) 准许士兵亵渎“圣地”( miqdash ,意“圣殿”);圣殿本是城中最高的哨堡,“他勒目”呼之为 birah ,意“保护”,(注 42 )意说圣殿是保障选民信奉神的所在地,现今安提奥古四世之手下大将亚波罗纽( Apollonius )随意容让兵士到处抢掠(有将“保障”解作圣殿旁的碉楼名 Akra ,此处是外邦兵士驻扎之地),(注 43 )亦是反神叛教之犹太分子常混集之地,但敬虔的犹太人群起抵抗,流血事件日日发生(详情可参 I Macc.1:20-28, 41-54 ; 5:11-17 ; 6:7 ); (2) 宣布废除摩西律法,禁止敬拜献祭(参约瑟夫, Antiq7:5:4 ),又在一圣殿内设立希腊神像邱彼得( Jupiter )( Olympus ),取代燔祭场(“设立那行毁坏可憎的”)( 11:31 ); (3) 至于那些离弃神亲叙国的犹太人,他用酬礼“勾引”( hanep 意“蒙蔽”)他们,然而那些敬畏神者(如玛喀比族人)必奋起革命( 11:32 ),而民间忠贞之士亦不算少。他们劝爱神者忠贞到底,但他们势单力薄,终不能抵挡安提奥古四世兵士的毒手,因这群敬虔人士在安息日不争战,敌人则在安息日施杀害( 11:33 ,参 I Macc.2:31-38, II Macc.7:1-23 )。这群人虽经常失败,但亦有时得胜(“稍得扶助”)。参加他们起义的越渐增多,但当中不少存心虚假(“用谄媚的话亲近他们”)( 11:34 ,参 I Macc.2:44, 3:5-8 ; II Macc.7:40, 13:21 ),这些“仆倒”( kashal 意“受迫害”)失败的智慧人(如玛喀比族人)给其余的同伴在信心及起义的使命上接受熬炼,使信心被炼得纯净,直到“时候的末了”,指安提奥古四世迫害选民的末了,但是“定了之期还在将来”(中译将二段时间混译在一处, 11:35 末段的原文可译作“直至末了,因为所定之期还末到”,将“事就了结”放在“因为到了定期”之前,再补“还未到来”)。
“所定之期”指出历史是按照神的计划而演进,尤是有关选民国的计划,这所定之期既然未到,下文就清楚介绍所定之期未到之前的情况,所以下文 11:35 跨越了一段漫长的时间进入“时间末了”之期,亦即神对选民之计划到了末了之期。
C 、最后一王的结局( 11:36-45 )
古人道,“历史是序言”,所以上段 11:2-35 就是本段 11:36-45 的缩影。(注 44 )这段十节经文主要是介绍一个人的生平轶事,“此人是谁”乃经学家辩论的一个范围,共分七见: (1) 这人乃是上文的安提奥古四世,故本段只是继续前文, 11:35 与 11:36 当中没有时隔(如 Lange's; ICC; TOTC; ITC ); (2) 他是君士坦丁大帝( 280-337A.D. )(如犹太拉比 Ibn Ezra ); (3) 他是罗马帝国(如 Rashi; Calvin ); (4) 他是罗马教皇;(注 45 ) (5) 他是代表一般敌挡神的人(如唐佑之); (6) 其它人如大希律(如 P. Mauro ); (7) 这人是末世出现最后的王,他的行径与上文的安提奥古四世相似,也是别处经文所说的敌基督,在本处称为“任意的王”(如 Jerome; Theodoret; Luther; J.F. Walvoord; L.J. Wood )。
主张本段的主角是敌基督者视 11 章 35 与 36 节当中有一个圣经没有定限的时隔,支持此说的理由有十: (1) 这十节经文所描写的王在历史上与安提奥古四世多不吻合,而 11:40 所述的全无历史考据,再且安提奥古四世在主前 164 年于波斯 Tabal 地病死(参 I Macc. 6:1-16; II Macc. 9; Josephus, Antiquities XII, 9, 1 ); (2) 首四节( 11:36-39 )在形容这王的个性行径等似是一个新的介绍; (3) 后六节( 11:40-45 )所描写的王与其它有关敌基督的预言相称; (4) 本段说这王任意亵渎神的圣殿与上文重覆,若是相同人物,这是多此一举的; (5)11:40 这王与“北方王”同时出现,而北方王在上段( 11:21-35 )是指安提奥古四世,所以这王必是另一人物; (6) 此王出现的时候是以色列前所未有大艰难的时候(参 12:1 ),这不切合安提奥古四世的时代;(注 46 ) (7) 接着这王出现后的时代( 12:1-3 ),在安提奥古的时代从未出现; (8) 耶稣基督在太 24:21 所预告的时代配合这王的时代,非以前的历史; (9) 上文 11:35 说“所定之期”就是这王出现之期;“还未来到”是指将来末世的时候才到来; (10) 圣经中两节间常有“时隔”的情况出现,尤是预告末世的情形(如 9:26, 27 )。
1. 他的宗教活动( 11:36-39 )
a 、第一次描述( 11:36 )
36 “王必任意而行,自高自大,超过所有的神,又用奇异的话,攻击万神之神。他必行事亨通,直到主的忿怒完毕,因为所定的事,必然成就。”
本节的启语字“王”前有定冠词,意说这是一个指定的王。他在本书别处被称为“小角”(七 8, 24 );“面貌凶恶的王”( 8:23 );“毁城的王”( 9:26 );本处则称为“任意的王”,这些名称皆是经学家惯用形容这人的词汇。天使在四方面形容这王的手段行径: (1) 他是“任意的”,配合别处有关敌基督的形容(参 7:25 ; 8:24 ;启 13:7 ; 17:13 ); (2) 他抬高自己超越诸神。安提奥古四世虽亦自高自大及佯称“神之显圣”( Theos Epiphanes ),(注 47 )但不至于超越诸神,因他本身是拜希腊诸神的,他亦强迫犹太人拜奉他的神,故不会自称超越诸神;(注 48 )可是敌基督却与他背道而驰,他千方百计将己比作神,并强迫人拜他(参帖后 2:4 ); (3) 用“奇异”(字根 pala ,意“不可置信”)的话攻击天上真神(参启 13:6 );敌基督的行径乖僻异常,空前绝后,不可思议; (4) 行事亨通。
似乎上天容许这王任意亵渎他及凡他所行的一切都顺利,这原因何在?本节下半节透露原委,原来神容许他放肆,因为神管教选民的时候还未完结。“忿怒”( za 'am 如 8:19 )是指神管教选民一段特别的时候,俗称“灾难时期”,这段时期与敌基督的作为经已铁定如此安排,故选民需经熬炼后才死心塌地回归真神去,这是神制定使选民回心转意接受弥赛亚之法。
b 、第二次描述( 11:37-39 )
37 “他必不顾他列祖的神,也不顾妇女所羡慕的神,无论何神,他都不顾,因为他必自大,高过一切, 38 他倒要敬拜保障的神,用金银宝石,和可爱之物,敬奉他列祖所不认识的神。 39 他必靠外邦神的帮助,攻破最坚固的保障,凡承认他的,他必将荣耀加给他们,使他们管辖许多人,又为贿赂分地与他们。”
本段与上文( 11:36 )的主要论述大同小异,其增补的资料可分二点:
(1) 他那三不顾的政策:
1) 不顾列祖的神( 11:37a ),这人废掉自己的宗教传统;推行无神论。“神”为复数字,参 LXX, JPS, ASV, RSV, NAS, NIV 等译本;(注 49 )
2) 不顾“妇女所羡慕的”( 11:37b ,中译本在此处加“的神”二字是因将二句作一句办),这词的意义亦产生不同的见解:
i. 指罗马妇女所喜爱的女神塔模斯( Tammuz 或 Nanaia )(如 Ewald; E.W. Bullenger TOTC; Bevan; F.F. Bruce ),此说无历史稽考,因这些女神早被人遗忘。
ii. 指妇女天性的特质(如温柔、怜悯、慈爱),故此处意说这王必行事凶残,无恻隐之心(如 E.J. Young; Keil; H.C. Leupold; L.J. Wood ),此说可能忽略了男性亦有相同的天性。
iii. 指“羡慕女色”,意说这王此时因专心致力攻击神及神的选民,致无暇理会男欢女悦的事,但如 L.J. Wood 指出,这王的前影是安提奥古四世,而那人则异常好色,故此说不太正确。(注 50 )
iv. “女人所羡慕的”是指凡犹太妇女天性的盼望,就是能成为弥赛亚的母亲(参该二 7 ),如今这王不只憎厌传统神明的敬拜及万神之神,连神的弥赛亚亦憎恶(“敌基督”即“敌弥赛亚”,参约壹 2:18, 22 )(如 J.F. Walvoord; J.D. Pentecost; D.K. Campbell; R.E. Showers; A.C. Gaebelein )。天使及后来的但以理没有更深一层解释此点意指什么,但无可否认敌基督是一位反对宗教,亵渎真神及攻击神的儿子的人物,故第四说似较合原意。按 G.M. Harton 解释,敌基督此举就是撕毁盟约的表示(参但 9:27 ),与约翰预言海中之兽的反叛动作相同(参启 13:6 )。(注 51 )
3) 任何神也不顾,因他自视高大,超过一切,以己为神(参帖后 2:4 ),以势力及保障作神(中译“保障的神”似不适当,此词意“军事的力量”,即堡垒的力量〔 God of fortress 〕(注 52 )),取代传统的宗教敬拜方式(即金银玉石的偶像)。在过去,罗马是多神教国家,现今这个末世复兴罗马帝国的国主取消一切宗教,以己作神,以势力作神( 11:37, 38 )(参启 17:16 )。
(2) 他以上文这些力量作神:
(中译“外邦神”,“外邦” nekar 非“外邦人”的“外邦”,而是“别样”之意)靠此统治全地,凡跟随他的必分得他的胜利,在他的国度内站领导之位及蒙“赠”(中译“贿赂”,原文意“赏赐”)地土为跟从服役的报酬( 11:39 )。
2. 他的军事活动( 11:40-45 )
a 、第一次描述( 11:40, 41 )
40 “到末了,南方王要与他交战,北方王必用战车,马兵,和许多战船,势如暴风来攻击他,也必进入列国如洪水泛滥, 41 又必进入那荣美之地,有许多国就被倾覆,但以东人,摩押人,和一大半亚扪人,必脱离他的手。”
到( 'et )这王统治全地的末期,亦即灾难快结束之时,南方王(在本章的主题中,他代表埃及国或其联邦国)(注 53 )启动战事,攻击( nagash ,如 8:4 译“抵触”,中译“交战”)他(即敌基督与他的部队,(注 54 )因为在与以色列订立的和平条约约束下(但 9:26 ),他要保卫以色列;北方王(叙利亚或其操纵的联邦)也必介入这场战争,协助南方王攻击他(参结 38, 39 章)。北方王的军力异常庞大,致其势力如洪水泛滥般,达及列国之“地”(众数字,代表埃及、古实、吕彼亚等处)( 11:40 )。
敌基督战败北方与南方两联军后即进入荣美之地,大概靠近米吉多平原(参启 16:16 ),许多人(中译之补字“国”可改作“人”,指犹太人)(注 55 )必受杀害,但巴勒斯坦东南诸国,如以东、摩押、亚扪等,有大部分人逃脱灾殃,可能因他们参与攻击以色列,亦可能他们没有受敌基督管辖,(注 56 )故犹太人可以逃脱此地,亦是神在灾难期中为选民预备了一个“逃城”,(注 57 )其它的不得幸免( 11:41 ;参赛 11:14 ),这一切的战争在历史上全无记录,无论“玛喀比传”,或 Lioy, Polybius, Appian 等史记皆无记载,可知这实是末世情况的预告!(注 58 )
b 、第二次描述( 11:42-45 )
42 “他必伸手攻击列国,埃及地也不得脱离。 43 他必把持埃及的金银财宝和各样的宝物,吕彼亚人和古实人,都必跟从他。 44 但从东方和北方必有消息扰乱他,他就大发烈怒出去,要将多人杀灭净尽。 45 他必在海和荣美的圣山中间,设立他如宫殿的帐幕。然而到了他的结局,必无人能帮助他。”
上文( 11:40 )预告最后一王进入列国,现今再加细说他先后打败埃及、吕彼亚、古实( 11:42, 43 )。据结 38:5 的预言,这些国家全是苏联的同盟国,如今同盟国被倾覆,于是南方联合阵线遂沦落在敌基督手上。
在敌基督战胜这个南方国时,东方与北方同时有消息传来,使他“惊惶万分”(中译“扰乱”)。据启 9:16 及 16:12 记,这东方大军共“二万万”之众(虽然中国在 1965 年曾宣布拥有二万万军兵,(注 59 )但原文可译成“极多”或意译“多如海沙般”),这股空前绝后庞大无比的军队实能使人破胆,固然亦使经学家花尽心思,费尽思考加以解释其可能的程度,至于北方有何消息使敌基督胆寒,此处天使没作宣告,但据结 38, 39 章的预言,可能是指北方的联盟国此时又乘极大举南侵,插手介入以色列与西方盟军对他所产生的危机,而北方联军其一来自东方的波斯(参结 38:5 ),军力强盛,致敌基督极其忧惧。此段经文无论如何解释,敌基督此时已经大发烈怒,进入这场最后大战,结果多人被杀灭净尽(可见“二万万”是“极多”之意,因似乎没可能将二万万军队在简短一场战争中全数歼灭)。(注 60 )
古军队作战时往往将临时总部设在流动帐幕内,如今敌基督胜完又胜东方大军及北方联军,然后将其指挥总部设在“海”和“荣美圣山”中间,大概在米吉多平原,是为米吉多大战中一场战役。(注 61 )“海”是众数字,指地中海及死海,“地”是指两海当中的巴勒斯坦圣殿的所在地(参亚 14:2 记最后一王之战争在耶路撒冷),这是他势力至高之时(参亚 13:8, 9 记他早已杀害三分二的人口),亦是他的结局之时。这时辰来临,无人能帮助他挽救战局( 11:45 )。本节只指出敌基督被灭之定局,细节要在别处经文才可见(如参启 19:11-21 ;珥三 2, 12 )。
D 、大艰难的情况( 12:1-3 )
1 “那时保佑你本国之民的天使长(原文作“大君”)米迦勒,必站起来,并且有大艰难,从有国以来直到此时,没有这样的,你本国的民中,凡名录在册上的,必得拯救。 2 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远被憎恶的。 3 智慧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归义的,必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
本段紧接上文,主题语气丝毫无变,天使续说“那时”,即敌基督在选民大肆虐之时(“那时”字前有字冠 be ,意“在”,即“在那段时候”)。(注 62 )那段是前所未有的“大艰难”之时。
“大艰难”是一段神特别选定管教以色列的时候,耶利米称之为“雅各的患难”( 30:7 );以赛亚呼之为“悲哀的日子”( 60:20 );这亦是大小先知书所指的时期如“耶和华的日子”(赛 13:7 ;珥 1:15 ; 3:14 ;摩 5:18 ;亚 14:1 );“末后的日子”(结 38:16 ;何 3:5 );“那日”(摩 8:9-13 ;赛 24:21 );“忿怒的日子”(赛 26:20 ;番 1:15 );“受报的日子”( 21:25 ; 22:4 );“大而可畏的日子”(珥 2:31 ;玛 4:5 );这段时间耶稣亦有提及(太 24:21 ;可 13:19 )。在这段时期的末了,神就惩罚以色列的敌人,歼灭敌基督的权势,称为“神报仇之日子”(如赛 61:2 ; 63:4 );“列国受罚之期”(如结 30:3 );“耶和华降罚万国的日子”(如俄 15 );所以“大艰难”就是代表将来在地上敌基督掌权之时,那亦是以色列民大受苦害的时候了。
天使向但以理作四方面的保证:
(1) 在那时天使长米迦勒必站起来“保佑”( 'el 意“帮助”,“支持”,延伸意义为“保守”,“保佑”)以色列国的子民( 12:10 ;参启 12:7-9 )。按启示录言,在灾难时候开始,以色列十二支派各派出十二万见证人,为神宣讲国度的福音( 7:1-8 ); 14:1-5 ),他们在极艰难危险的时期中工作,若非神的保守,他们必不能长久事奉,尤在灾难时期的后半段,魔鬼知道他的年日不多,势必倾巢而出,与敌基督、假先知合作,大大迫害以色列及其它不跟从他们的人(启 12:7 ;太 5:10, 11 ; 10:17-23 ; 25:41-46 ),所以天使长在此时的保佑是极其重要的。
(2) 以色列凡在名册上有分的必然得救( 12:1b )。按诗 69:28 ; 139:16 ;赛 4:3 ;结 13:9 ;玛 3:16 ;路 10:20 ;启 20:12 等处集体启示,神在生命册上记下得救者的名字。又据启 12:6, 15, 16 ;亚 13:8, 9 等处预言,在灾难期的后半段,敌基督疯狂式迫害神的选民,致以色列中多人受害,但因神的保守,仍有三分一存留,这些能存留的一因神的保守,二因有二个奇妙见证人及十四万四千见证人的事奉,三因他们忠贞为神到底的决志,结果他们终能得救(参太 24:22 )。
(3) 必有多人复醒,进入永生或永被憎恶( 12:2 )。本句接上文的注释,是论在灾难末了之时那些为弥赛亚殉道而死之犹太人的永远命运。这时候他们必从死而复活,进入永生,“进永生”是犹太人“进天国”的同义词(参约 3 : 3, 5, 16 ;太 19:16-23 )。“多人”( rabbim )指此时甚多人殉道,亦有多人能活着(不需睡在尘埃里)进入天国。(注 63 )
12:3 的“多人”表示“甚多的人”,非如一些经学者解作“全部”(如 Keil; J.G. Baldwin; A.B. Mickelsen )意说义恶同时复活(如约 5:28-29 );可是约 5:28-29 是指“事实”非指“同时”;再且“天使”故意用“多人”,不用“所有”是特有用意的,(注 64 ),亦非如一些经学家指作犹太人复国的喻意,与结卅七 1-14 相同。(注 65 )按启 20:4-6 预言,灾难之末就是禧年国之始,犹太人视进入弥赛亚的国度如同得永生(参上文)。
同样(非同时)另有多人亦会复活永受羞辱,永被憎恶。“羞辱”( harapot ,意“指摘”,为多数字,表示极大之程度),是指对己方面言;“憎恶”(字根 dara' ,意“被逐”)乃指受拒绝方面。这两个形容词分别指出恶人因证据确凿而被拒进入天国内;此节非说恶人与义人同时复活,因按启 20:4-6, 12-15 ,将来会有二次复活,一次在灾难时的末了,那是有关义人(包括旧约与灾难圣徒)的复活,奖赏是进天国;(注 66 )另一在禧年国的末了,那是有关恶人(那些仍睡在尘埃中的人)复活,酬报是永死。
此节经文有多种的译法: S.P. Tregelles 译“从睡在尘埃中的多人复醒,他们必得永生;但其余的人(即睡在尘埃中不是此时复醒的人)必得羞辱与永远憎恶”。(注 67 )犹太拉比意译:“必有多人复醒,那些义者当得永生,其余的人因没有神的恩惠,因他们不信神、叛逆神,结果受羞辱,永远被憎恶”。(注 68 ) A.G. Fruchtenbaum 译:“多人在此时( waw )从尘埃中必睡醒,他们必得永生,那些(指没有在此时睡醒的人)必会得羞辱与永远之憎恶”。(注 69 )
(4) 智慧人必发光如星,直到永远( 12:3 )。智慧人是凡敬畏神者(如 12:1 “在名册内的”及 12:2 “复醒的”),在此节他们是使人归义者,即为神作见证的(尤指在灾难时期为神作见证的人),他们事奉的果效必存到永远(参太 13:43 )。
V 、异象的封闭( 12:4 )
4 “但以理阿,你要隐藏这话,封闭这书,直到末时,必有多人来往奔跑(或“作切心研究”),知识就必增长。”
天使一囗气的讲解至此暂告一段落,在结束前他吩咐但以理三方面:
(1) 隐藏这话━━“隐藏”(字根 satam ,意“保存”,在 8:26 译“封住”)这字非指守秘,而是带“保存下去,不可疏忽,不可让之失落”之意,因这番话是末世的预言、是真实话,人若遗失之,神的启示就失落人间,那是一个异常重大的损失,故非谨慎珍藏之不可。
(2) 封闭这书━━“封闭”(字根 hatam 意“印封”)带以无上的权柄关封它之意,以示此书异常重要。但以理以神的仆人(如有权加盖印于文件上的文士般)的身分领受预言,并将之关合起来,如帝王用玉玺将官文加盖王印封好,以示安全与重要,及表明此书是官方文件,非有权柄的受书人不能开启它。“书”指但以理已将先前的预言记录下来,成为长篇书卷,连同今次所听的话,天使严重吩咐他善加珍藏,不可遗失,谨慎封闭,以防落在侮慢人手上。但以理需要隐藏及封闭其预言,因异象所说的还要在遥远的将来才会应验。(注 70 )
(3) 直到末时━━“末时”如上文所示( 11:35, 40 )特指灾难时期,到那时这些预言会成事实,故不需如珍宝般收藏之,反要公开昭世示众,作为预言真实的确据。在末世时很多人来往奔跑,为了“切心研究”(如中译小字)有关末世预言所说的究竟是何,他们必知识增长。“知识”字前有定冠词,指上文所论的知识,即末世知识。(注 71 )(“七十士译本”、“拉丁通俗本”、“耶路撒冷译本”等皆将“知识增长”改作“罪恶增长”,但此举与原文不合。)但因有但以理书之助(非如一些学者说“他们的往来奔跑,必徒劳无功”),(注 72 )以致神的启示会被人认识、明白。
VI 、异象的再释( 12:5-13 )
A 、但以理复见异象( 12:5-7 )
5 我但以理观看,见另有两个人站立,一个在河这边,一个在河那边。 6 有一个问那站在河水以上穿细麻衣的,说:“这奇异的事,到几时才应验呢?”。 7 我听见那站在河水以上,穿细麻衣的,向天举起左右手,指着活到永远的主起誓说:“要到一载、二载、半载,打破圣民权力的时候,这一切事就都应验了”。
天使长篇预言终于完毕,圣经没说多久后但以理才看见下文所论的异象,从上下文内涵看可知不会太久。
但以理在岸上见有二天使在河的两边显现( 12:5 ),这河必仍是希底结河(参 10:4 )。天使中一位又向另一位(第三名)询问刚才那位预言天使所说奇异的事到何时才应验( 12:6 )。
这位被问的天使站在河水之上,超越地上的自然律,他身穿麻衣,说话显出对末世的认识,他可能就是 10:5 那位成为肉身前的基督,其余二名天使只站在地上,可能在基督之前,处较低地位。(注 73 )既然天使也许曾听闻预言天使之讲解,为何他仍要问那奇异的事何时应验?原来他想要知道更多有关那段大艰难时期的情况,尤是涉及那段使选民陷在极困苦日子的长短。
从这天使的询问及另一天使的回答,可见这询问天使(与所有天使)对末世的认识仍“模糊不清”,而回答天使的讲解,可见后者必是天使的主宰。于是他向天举起双手,指着永活的神(参申 32:40 ;提前 6:16 )起誓( 12:7a ),从这类极严肃的宣告,可见以下预言何等重要。
这个宣布关系二件新事( 12:7b ): (1) 选民受大害的长短━━“一载、二载、半载”共三载半,即三年半(参 7:25 ; 9:27 ; 12:11, 12 ;启 11:12 ; 12:6, 14 ; 13:5 ); (2) 选民受大害的原因━━这三年半的时间原来是神要打破选民权力的时候(此节指出灾难时期目的之一)。(注 74 )在与别处经文参照下,选民对弥赛亚之抗拒一直维持到底,这股固执刚硬之力必须打破,他们才会转向真神。在历史中安提奥古四世并无打破选民的权力,故这节再证出本段非指他的行径,所以 12:7b 的“他”应是指敌基督,神借着他的迫害,向选民施出管教,打破选民的硬心,叫选民回头,选民才能悔改,接受他们的弥赛亚。当神的工具敌基督肆虐完尽后,选民因苦而求恩进而接受神的拯救,如以赛亚多年前所发出的呼声( 64:1 ),神的拯救是属灵的(亚 12:10-13:1 ),又是政治的(如亚 14:1-4 )。(注 75 )这时有关“这一切事”(所有关及敌基督的兴衰,选民的“衰兴”),就会按照神的计划完成了。
B 、但以理再求解释( 12:8-12 )
8 我听见这话,却不明白,就说:“我主阿,这些事的结局是怎样呢?” 9 他说:“但以理阿,你只管去,因为这话已经隐藏封闭,直到末时。 10 必有许多人使自己清净洁白,且被熬炼,但恶人仍必行恶,一切恶人都不明白,惟独智慧人能明白。 11 从除掉常献的燔祭,并设立那行毁坏可憎之物的时候,必有一千二百九十日。 12 等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日的,那人便为有福。”
但以理听了二天使的对答,他亦加入自己的疑问,他的问题与天使的在二方面有别: (1) 天使询问有关大灾难的长短(“到几时才应验”),而他所关注的却是大灾难的性质(“怎样”); (2) 天使问及有关灾难期的事(“奇异的事”,“事”字〔 qets 〕应译作“末了的事”),那是一个颇普遍的问题,而但以理则欲澄清有关末事之“结局”( 'aharit 意“末后结局”),那是细节的问题( 12:8 )。
这“天使”在三方面回答但以理:
(1) 但以理不需要关心“末事的结局”(“只管去”是命令式动词,指但以理只要如常办公,不用顾虑末事的发展),因那些话已经隐藏封闭,直到末时。“天使”的话是谴责又是安慰,“谴责”因但以理不停的询问他( 12:8 的“不明白”与“说”皆是不完全式动词,意“不断的进行”),那是不必要之举,他只管安心办理素常之事便可。“安慰”因是“解释天使的话”已被隐藏封闭,安全可靠,直到末时,不需多问(此言背后暗示但以理的问题在末时神必再启示给那时代的人,如启示录)。(注 76 )
(2) 那时必有多人对神忠贞(如 11:35 时代的情况),使自己(使动自身式动词 hithpael ,故中译“使自己”)能清净及炼净(参亚 13:8, 9 ),成为神喜悦的义人(即上文 12:3 那些义人,亦是启 7:1-8 ; 14:1-5 所言的义人)。恶人仍会继续行恶,他们不明白为何会跟从敌基督的统领,固然那是因撒但的控制。这一切天使早有预告,只有敬畏神的智慧人才参透一切( 12:10 )。
(3) 将有二段指定的日期成就指定的计划,一段是 1290 日,即三年半加一月;另一段为 1335 日,即三年半又二个半月。
第一段( 1290 日)的始末是由“从除掉常献的燔祭并设立那行毁坏可憎之物”至最后一日止,按相对经文提供参照之据(如 9:27 ),这是关涉敌基督在灾难后半期向选民大肆迫害之时,然而他的肆虐在 1260 日(三年半,启 11:3 )后就给基督的再临消灭了,但这额外的 30 日有何含义?许多经学家对此甚觉困惑,于是将整个数字( 1290 )当作象征数目(如 E.J. Young; H.C. Leupold; J.G. Baldwin ),代表一段年日;亦有不少学者则说这些数字是修订数字,是后来改正先前的,此说俗称“修订说”,如 1290 被修订为 1260 ; 1335 则被修订为 1290 (如 J.A. Montgomery [ICC]; H. Gunkel; Bentzen; N.W. Porteous; R.A. Anderson; G.A.F. Knight [IOVC] ),可是这里几个数字如 1260, 1290, 1335 皆太接近,差别不大,而这群学者中没有一个释法能将它们象征代表意义逐一找出;再且在 8:14 的数字亦是实数,非象征式的虚数,所以此处的两数字( 1290 及 1335 )均需作实数的基本意义解释。
据太 25:31-46 的预告,那时基督再临,便将以色列的仇敌消灭,然后设立天国的宝座,将“绵羊与山羊”分开,意将真正归主与虚假属主的人分隔,只有清楚重生得救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参约 3:3, 5 ),否则被扔至哀哭切齿黑暗的境地去(参太 13:49, 50 ; 25:41-46 )。此外还有以色列的归回及被审亦费时候(参结 20:34-38 ),(注 77 )这段施审之时如“天使”所预说需 30 天,至于那些“便为有福的人”( 12:12 ),就是那些能进入天国的人,他们经过灾难期的审判(非“基督台前审判”),(注 78 )如今经甄别后,等候及筹备进入基督的天国内。
弥赛亚在地上的国度是一个神治国度,既在地上,故必有地土与领域(国土);再且这个治国度包括政治与宗教的部分,这是地上最完全国度的楷模,政权是公义无伪的,宗教是道德无邪的,是神应许给大卫那复兴国度的应验,这国度的建立需时分配管治的部门,如地上新始的国家政府在立国时所必有的各种行政机关,地理国界的制定(参创 15:18 ),所站的岗位,所拥有之权力等的需时间安置,故额外的 45 日不算太长,亦非太短,所以由灾难期结束后( 1260 完结)先有 30 日的“清理”(非如有人将之作恩典时期,如给犹太人悔改机会),再有 45 日的“分配”或“赐福”,合共 75 日之期,是为“过度时期”,如下面图析:
C 、但以理再受嘱咐( 12:13 )
13 “你且去等候结局,因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来,享受你的福分”。
本节之始应加数字:“至于你”,表示上文的解释宣告完毕,有关以色列的将来就是如此这般了,至于但以理则蒙吩咐,“且去”(字根 halak 意“行”,此字亦喻“生活”),此语与 12:9 同义。“天使”嘱咐但以理不需再为以色列将来必遇的事而忧虑,只要等候那些预言的“结局”( qes ,参 12:8 )来到,因为那时但以理早已“安歇”( nuah 意“休息”,参赛 57:2 ),到“末期”( qes yamin ,意“日子的结局”)时却必“起来”( 'amad ,意“站立”,如 12:2 ,指复活),那时他便会“获得”(中译之“享受”为补字)他的“分”( goral ,意“产业”,如西 1:12 ;士 1:3 )。
但以理在天使的预言上听闻这充满安慰的保证,他会睡在尘埃中度过这个灾难时期,在灾难期末了他才复活(表示旧约信徒在此时才复活),进入国度内享受他从忠心服侍神而来应得的分,如 12:2, 3 的那群人。(注 79 )
但以理乍听此段预言,内心温暖的滋味无以复加,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书目注明:
(注 1 ) D.J. Wiseman, "Darius," The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IVP, 1980, p.363; D.J. Wiseman, "Cyrus," IBD., p.353.
(注 2 ) R.E. Showers, The Most High God, NJ: Friends of Israel, 1982, p.140 表同感。
(注 3 ) E.J. Young, "Daniel," New Bible Commentary, rev., 1970 O , 1976, p.700.
(注 4 ) 如 Leon J. Wood, A Commentary on Daniel, Zondervan, 1973, p.266.
(注 5 ) H.C. Leupold, An Exposition of Daniel, Wartburg, 1949, p.447.
(注 6 ) J.F. Walvoord, Daniel: Key to Prophetic Revelation, Moody, 1971, p.241.
(注 7 ) D.K. Campbell, Daniel: Decoder of Dreams, Victor Books, 1977 O , 1981, p.118.
(注 8 ) Ibid., p.119.
(注 9 )如 J.F. Walvoord, p.245.
(注 10 ) D.K. Campbell, p.120.
(注 11 ) J.F. Walvoord, p.255.
(注 12 ) L.J. Wood, p.279.
(注 13 ) J.F. Walvoord, op.cit.
(注 14 ) D.K. Campbell, p.122.
(注 15 ) Ibid., p.125.
(注 16 ) R.K. Harrison, "Daniel,"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rev. ed., G. Bromiley, Vol. I., Eerdmans, 1979, p.861.
(注 17 ) 引自 J.F. Walvoord, p.213.
(注 18 ) D.K. Campbell, p.127.
(注 19 ) J.F. Walvoord, p.256.
(注 20) L.J. Wood. p.282.
(注 21) J.A. Montgomery, "Daniel,"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T&T Clark, 1927 O , 1972, pp.428-431.
(注 22) N.W. Porteous, "Daniel," Old Testament Library, Westminster, 1962 O , 1965, p.160.
(注 23 ) J.F. Walvoord, p.259.
(注 24 ) Ibid., p.360; ICC, p.341.
(注 25 ) E.J. Young, The Prophecy of Daniel, Eerdmans, 1970, p.238.
(注 26 ) Ibid.
(注 27 ) Otto Zockler, "Daniel," Lange's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 Vol.13. Zondervan, 1876 O , 1960, p.244.
(注 28 ) N.W. Porteous, p.162.
(注 29 ) J.F. Walvoord, p.262 将他误作七岁。
(注 30 ) N.W. Porteous, p.164.
(注 31 ) H.C. Leupold, p.492.
(注 32 ) L.J. Wood, p.293.
(注 33 ) O. Zockler, p.246.
(注 34 ) Robert A. Anderson, Signs and Wonders, International Theological Commentary, Eerdmans, 1984, p.135.
(注 35 ) Bo Reicke, The New Testament Era, Fortress, 1964 O , 1974, p.53.
(注 36 ) F.F. Bruce, Israel and the Nations, Eerdmans, 1963 O , 1969, p.139; W.G. Scroggie, The Unfolding Drama of Redemption, II, Pickering & Inglis, 1957, p.22; Keil & Delitzsch, Biblical Comment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Vol.6, A.P.A., n.d., p.747; Matthew Pool in ICC., P.451; C.L. Feinberg, A Commentary on Daniel, BMH Books, 1981 O , 1984, p.166.
(注 37 ) C.L. Feinberg, p.166.
(注 38 ) L.J. Wood, p.297.
(注 39 ) C.L. Feinberg, p.169.
(注 40 ) N.W. Porteous, p.167; C.L. Feinberg, p.169.
(注 41 ) 参 J.F. Walvoord, p.268.
(注 42 ) J.A. Montgomery, p.457.
(注 43 ) R.A. Anderson, p.95
(注 44 ) D.K. Campbell, p.131.
(注 45 )如 Thomas Robinson, "Daniel," The Preacher's Homilectic Commentary, Baker, 1974, p.246.
(注 46 ) J.C. Whitcomb, "Daniel," Everyman's Bible Commentary, Moody, 1985, pp.152-153.
(注 47 ) N.W. Porteous, p.169.
(注 48 ) L.J. Wood, p.305.
(注 49 ) E.J. Young, p.249 将“神”字作单数字用法(即创 1:1 ),如此便将“敌基督”作为犹太人之血裔,这样便与其它支持“敌基督”是外邦人的经文产生矛盾,参 L.J. Wood, p.306 将“神”作复数字的解释。
(注 50 ) Ibid., p.306.
(注 51 ) G.M. Harton, "Interpretation of Daniel 11:36-45," Grace Theological Journal, Vol.4, no.2, 1983, p.223.
(注 52 ) 参 J.F. Walvoord, Nations in Prophecy, Zondervan, 1967 O , 1971, p.118; J.D. Pentecost, "Daniel,"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 Victor Books, 1985, p.1371; R. Gingrich, The Book of Daniel, Tenn: Riverside Press, 1982, p.41.
(注 53 ) 非如 A.B. Mickelsen, Daniel and Revelation, Riddles or Realities, Nelson, 1984, p.209 将之作犹大国,说是奋锐党群起革命,意图推翻罗马的淫辖,产生 66-73A.D. 的战事。
(注 54 ) 如 J.D. Pentecost; T. Epp; A Martin; O. Greene; C.C. Ryrie; G.N.H. Peters ;视“他”为北方之王者有 J.C. Whitcomb; W. Forester, G.M. Harton; T. Robinson; J.A. Blair; P.L. Tan 等。
(注 55 ) L.J. Wood. p.311.
(注 56) G.L. Archer, "Daniel,"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Vol.7, Zondervan, 1985, p.148.
(注 57) A.G. Fruchtenbaum, The Footsteps of the Messiah, Ariel, 1982, p.204.
(注 58) J.F. Walvoord, Daniel, p.277.
(注 59 ) Time, May 21, 1965, p.35, in J.F. Walvoord, p.280.
(注 60 ) L.J. Wood, p.313.
(注 61 ) J.B. Payne, Encyclopedia of Bible Prophecy, Baker, 1973 O , 1980, pp.376, 378 表同感。
(注 62 ) L.J. Wood, p.316.
(注 63 ) Lbid., p.319.
(注 64 ) 如 E.J. Young, p.256.
(注 65 ) 如 William Kelly, Lectures on the Book of Daniel, London: Morrish, 1881, pp.225-226; A.C. Gaebelein, The Prophet Daniel, Our Hope Publications, 1911, p.200; H.A. Ironside, Lectures on Daniel the Prophet, Loizeaux, 1920, pp.231-232.
(注 66 ) 如 J.F. Walvoord, pp.286-288; L.J. Wood, p.369; J.D. Pentecost, Things to Come, Dunham, 1958, pp.407-411.
(注 67 ) S.P. Tregelles, Remarks on the Prophetic Vision in the Daniel, London: Bagster, 1883, p.159; H.E. Freem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Prophets, Moody, 1968, p.292.
(注 68 )引自唐佑之着“永恒”,浸信会出版部 1978 年版第 118 页。
(注 69 ) A.G. Fruchtenbaum, p.261.
(注 70 ) J.G. Boldwin, "Daniel,"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IVP, 1978, p.206.
(注 71 ) J.F. Walvoord, p.292; H.E. Freeman, p.292; C.L. Feinberg, p.184.
(注 72 )如 E.J. Young, p.258; J.A. Montgomery, pp.473-474.
(注 73 ) L.J. Wood, p.322; R.D. Culver, "Daniel," Wycliffe Bible Commentary, Moody, 1962, p.799.
(注 74 ) A.G. Fruchtenbaum, p.125.
(注 75 ) D.K. Campbell, p.139.
(注 76 ) L.J. Wood, P.325.
(注 77 ) D.K. Campbell, p.142.
(注 78 ) 如 L.J. Wood, p.328.
(注 79 ) Ibid., p.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