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苦难神学总结论
一. 导言
对苦难之释,坊间充斥着不同见解的书籍,理论虽多,但总不离开二大主流。一是由对苦难基本的不可知论而产生的悖逆心态,以致对神的全智及全爱加以否认。另一虽对苦难仍存不可知论的态度,却未产生悖逆的心,反而以确立的信心顺服神,相信“明天会更好”(如奥古斯丁、本仁约翰、路德、加尔文等)。
二. 世俗宗哲之见(Secular Philosophical-Religious Viewpoints)
世俗宗哲之见可分为二种见解:
A 以“主观”、“片面”、“抽象”、“空洞”为最佳之评语
哲学家最好的见解仍有漏洞,加上他们意见繁多,未必尽同,使读者仍感茫然,不知如何解答人间苦难。虽然哲理派人士尽量客观地作解释,仍存有甚多主观意见;此外他们的解释又过于抽象、空洞、片面,实难以应用。
B 宗教家的意见可浓缩为四字:“宿命”、“悲观”、“遁世”、“迷信”
宗教家的解释不外乎“宿命论”就是“悲观论”,不是“悲观论”就是“遁世论”,不是“遁世论”就是迷信。此等面对苦难,并无特别可取之处,他们对苦难多强调“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心态。中国古圣先贤亦以此思想为应对苦难的人生观,因为人在苦难中无能为力,只好听天由命(所谓“认命”),这是接近“宿命论”的消极态度,譬如:
1 儒家以忍受苦难是一种美德,并对仇敌以“恕”为“道”,这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道家(如道德经49章)亦言:“善者吾养之,不善者吾亦养之,德善。”。
2 佛教以无我、遁世的态度来面对苦难,此种逆来顺受之心态是悲观的态度。
3 回教则接受一切遭遇乃是神的安排,只有顺服,这又接近极端宿命论的见解。
三. 圣经之信心神学(Biblical Theology of Faith)
圣经所透露面对苦难之法可称为“信心神学法”,重点有四:
A 缄默表信靠
信徒在苦难中没有埋怨,是深信神爱里的旨意(诗卅九9),表示相信神让苦难发生总有其美旨。所以基督徒不是宿命论者,相信神控制一切,祂让我们有绝对自由选择跟从祂与否,所以缄默是自制,表面上看似失败,其实是一种得胜的实际;因为不发怨言,就表示完全的信靠顺服,深信神是“首先的”,又是“末后的”,万物在祂掌权之下,祂所作的一切都是对的,于是凡事凭信心接受。
B 勿以偏概全
勿以部分代表全貌。正如世界上有人杀人放火、奸淫邪盗、无恶不作,禽兽不如,但有些人却为信仰、为他人,舍身成仁,慷慨就义,而成殉道者,此种悲天悯人的壮举,令人敬佩,所以我们不要以偏概全。
同理,我们不要看神的一面作为便妄下判断,说神不管这个世界,也不管世人的遭遇,甚至说神没用处而埋怨神,如杨希(P. Yancey)言,人不会以毕加索在某一时期的作品(如早期较年轻时代的作品)作为他毕生的代表作【注1】。其实我们对神的作为毕竟没有全盘的认识,有很多奥秘我们仍未知晓,所以我们便无资格评论神,但信心可让我们接受神行事必有其道理。
C 苦难仍在必有因
我们相信世界事物的发生皆出于神,人不能明白乃因理性有限、信心不足。但有时神迹会突然出现,使阴霾除去;但信心偏差可能产生危机,因为信徒会将一切发生之事全委诸神的旨意,人就不必负责任,此种消极不求甚解且盲目接受的心态,会使人陷在宿命论边缘。
对此,平衡的立场是必须的,我们要从处境与理论两方面看,理论是循理性去求了解,处境是求方法去面对,与信心有关。信徒在困境中有末世的盼望,深信必能胜罪除苦,虽然理性不能产生信心,但一定可保守信心【注2】。
如果理性不能满足人对苦难的释疑,至少有属灵的见解可成为面对苦难的亮光或能力。
所以神容许苦难存在,必有其原因,苦难的作用有时乃使人反思,人生是何等需要神与神的怜悯、安慰。在耶稣一生中,祂常与痛苦争战,勉励人避开对世界不满、不公平之争论,反以悔改归神为重(参路十三1-5)。
D 作时代得胜者
遭遇苦难的信徒,在痛苦中埋怨是免不了的,但不要“埋怨到日落”,要留意我们的埋怨是否到了犯罪的地步。在苦痛中,一旦发觉有埋怨,立刻求神给予力量、恩典使埋怨停止。起初的埋怨有时是人之常情,但持续的埋怨而至犯罪的边缘,是异常危险的。
我们甚易屈服在痛苦之下,但神没有赐给我们一副免疫痛苦的服装,反而给我们另一副“军装”,这副军装有信心、圣经、祈祷、圣灵等能克服困难之装备,靠多亲近神而加强信心,不受苦难所驾驭,反胜过苦难,作时代的得胜者。
有些人常求神用神迹除去苦难;若每次苦难来到皆求神除去,惟一方法是离开世界,往新天新地去。因为人一日仍住在世界里,苦难必定存在,因为这是个不完全的世界。若神每次皆以神迹清除罪苦,如杀人者之刀忽然连豆腐也切不开;子弹因摩擦空气而消灭;银行被劫之巨款,在匪徒手中忽变废纸;这世界变成没有交通意外;爬山者跌下不死;孩童从高处跌下,慢慢飘下而不受伤;地心吸力有时发生作用,有时失灵。这样,世界便变成一个童话世界,世界便没有秩序、公义、法则可遵循;没有伦理学,也没有勇敢、慷慨、怜悯、施爱、舍身成仁、从容就义的壮举。
但人生的可贵乃作时代的得胜者,让自己不受苦难的操纵,更要帮助受控制的人。神让苦难存在是有原因的,叫我们视之为路标而归向神。
四. 处理苦难之道(Counseling the Bereaved)
A 自己先明白苦难之真义,对苦难有积极之心态
在帮助别人之前,自己先要明白苦难之真义,自己对苦难需要有积极的心态和见地,如此才可以帮助别人。
B 活用圣经史例及生活实例
活用圣经的人物志,同时亦可用生活实例,让受苦者能认同而得安慰。
C 激发对方人生斗志
帮助对方激发他的斗志,借用古今实例,助他加强求生欲,如一些越战之战俘能度过困苦的日子,全赖信仰激发他们的求生欲。
人在痛苦中最难克服的两种心情,一是孤单寂寞,一是无助(即孤寂无助);如美军在战场上不怕作殊死战,却怕受伤时在医院中受“失落感”和“孤寂感”的侵袭。
D 避开哲理难题
不要试图寻求“为何发生在我身上,而不是在别人身上”的问题。不要问“为什么”,反要问:“我要怎样活下去?”因为问了一个问题会产生另一个问题,无止境地问不完。
E 发挥肢体观念,团队精神
有些苦痛需要长时间的关怀才起“生机”。人的身体器官会自动协调合作,但属灵身体不但不能自动合作,有时反而故意排斥,所以我们要多学习彼此相助,激发爱心(来十24)。若有人落在苦境中,大家一起去关怀他(加六2),让他知道他是属同一个身体里的肢体(林前十二25-26)。有时一点的慰问和关怀会带给受苦者莫大的帮助。
F 归纳结论
1 不需常求脱离苦难,只求神赐下额外恩典、能力去面对。
2 在受苦中保持缄默,而不向神发怨言,是难学的功课及见证。
3 在苦难中服事仇敌,这是强而有力的见证,不再悲愤而成为苦难的奴役,反藉着苦难去见证神属灵的医治──你是“受创的医治者”(The wounded healer)。
4 有人受苦,不知道为何受苦;有人受苦,却没有醒悟,甚至不知为何受苦。
5 受苦可以是无益的,亦可以是有益的。
无益的受苦,受苦是白受了。
有益的受苦,就懂得如何改善自己及帮助别人,
有益的受苦,就不怕更多苦难的来临。
6 受苦时的心态与受苦前的准备工夫息息相关,
受苦在荣耀盼望下黯然失色,
苦难在十架的光照下也完全失色及毫无价值。
书目注明
【注1】:Philip Yancey, 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 Zondervan, 1980, p.54.
【注2】:唐佑之着,苦难神学,卓越,1991,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