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苦難神學總結論

一. 導言

對苦難之釋,坊間充斥著不同見解的書籍,理論雖多,但總不離開二大主流。一是由對苦難基本的不可知論而產生的悖逆心態,以致對神的全智及全愛加以否認。另一雖對苦難仍存不可知論的態度,卻未產生悖逆的心,反而以確立的信心順服神,相信「明天會更好」(如奧古斯丁、本仁約翰、路德、加爾文等)。

二. 世俗宗哲之見(Secular Philosophical-Religious Viewpoints)

世俗宗哲之見可分為二種見解:

A    以「主觀」、「片面」、「抽像」、「空洞」為最佳之評語

哲學家最好的見解仍有漏洞,加上他們意見繁多,未必盡同,使讀者仍感茫然,不知如何解答人間苦難。雖然哲理派人士盡量客觀地作解釋,仍存有甚多主觀意見;此外他們的解釋又過於抽像、空洞、片面,實難以應用。

B    宗教家的意見可濃縮為四字:「宿命」、「悲觀」、「遁世」、「迷信」

宗教家的解釋不外乎「宿命論」就是「悲觀論」,不是「悲觀論」就是「遁世論」,不是「遁世論」就是迷信。此等面對苦難,並無特別可取之處,他們對苦難多強調「聽天由命」、「逆來順受」的心態。中國古聖先賢亦以此思想為應對苦難的人生觀,因為人在苦難中無能為力,只好聽天由命(所謂「認命」),這是接近「宿命論」的消極態度,譬如:

1    儒家以忍受苦難是一種美德,並對仇敵以「恕」為「道」,這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道家(如道德經49章)亦言:「善者吾養之,不善者吾亦養之,德善。」。

2    佛教以無我、遁世的態度來面對苦難,此種逆來順受之心態是悲觀的態度。

3    回教則接受一切遭遇乃是神的安排,只有順服,這又接近極端宿命論的見解。

三. 聖經之信心神學(Biblical Theology of Faith)

聖經所透露面對苦難之法可稱為「信心神學法」,重點有四:

A     緘默表信靠

信徒在苦難中沒有埋怨,是深信神愛裡的旨意(詩卅九9),表示相信神讓苦難發生總有其美旨。所以基督徒不是宿命論者,相信神控制一切,祂讓我們有絕對自由選擇跟從祂與否,所以緘默是自制,表面上看似失敗,其實是一種得勝的實際;因為不發怨言,就表示完全的信靠順服,深信神是「首先的」,又是「末後的」,萬物在祂掌權之下,祂所作的一切都是對的,於是凡事憑信心接受。

B     勿以偏概全

勿以部分代表全貌。正如世界上有人殺人放火、姦淫邪盜、無惡不作,禽獸不如,但有些人卻為信仰、為他人,捨身成仁,慷慨就義,而成殉道者,此種悲天憫人的壯舉,令人敬佩,所以我們不要以偏概全。

同理,我們不要看神的一面作為便妄下判斷,說神不管這個世界,也不管世人的遭遇,甚至說神沒用處而埋怨神,如楊希(P. Yancey)言,人不會以畢加索在某一時期的作品(如早期較年輕時代的作品)作為他畢生的代表作【注1】。其實我們對神的作為畢竟沒有全盤的認識,有很多奧秘我們仍未知曉,所以我們便無資格評論神,但信心可讓我們接受神行事必有其道理。

C     苦難仍在必有因

我們相信世界事物的發生皆出於神,人不能明白乃因理性有限、信心不足。但有時神跡會突然出現,使陰霾除去;但信心偏差可能產生危機,因為信徒會將一切發生之事全委諸神的旨意,人就不必負責任,此種消極不求甚解且盲目接受的心態,會使人陷在宿命論邊緣。

對此,平衡的立場是必須的,我們要從處境與理論兩方面看,理論是循理性去求瞭解,處境是求方法去面對,與信心有關。信徒在困境中有末世的盼望,深信必能勝罪除苦,雖然理性不能產生信心,但一定可保守信心【注2】。

如果理性不能滿足人對苦難的釋疑,至少有屬靈的見解可成為面對苦難的亮光或能力。

所以神容許苦難存在,必有其原因,苦難的作用有時乃使人反思,人生是何等需要神與神的憐憫、安慰。在耶穌一生中,祂常與痛苦爭戰,勉勵人避開對世界不滿、不公平之爭論,反以悔改歸神為重(參路十三1-5)。

D     作時代得勝者

遭遇苦難的信徒,在痛苦中埋怨是免不了的,但不要「埋怨到日落」,要留意我們的埋怨是否到了犯罪的地步。在苦痛中,一旦發覺有埋怨,立刻求神給予力量、恩典使埋怨停止。起初的埋怨有時是人之常情,但持續的埋怨而至犯罪的邊緣,是異常危險的。

我們甚易屈服在痛苦之下,但神沒有賜給我們一副免疫痛苦的服裝,反而給我們另一副「軍裝」,這副軍裝有信心、聖經、祈禱、聖靈等能克服困難之裝備,靠多親近神而加強信心,不受苦難所駕馭,反勝過苦難,作時代的得勝者。

有些人常求神用神跡除去苦難;若每次苦難來到皆求神除去,惟一方法是離開世界,往新天新地去。因為人一日仍住在世界裡,苦難必定存在,因為這是個不完全的世界。若神每次皆以神跡清除罪苦,如殺人者之刀忽然連豆腐也切不開;子彈因摩擦空氣而消滅;銀行被劫之巨款,在匪徒手中忽變廢紙;這世界變成沒有交通意外;爬山者跌下不死;孩童從高處跌下,慢慢飄下而不受傷;地心吸力有時發生作用,有時失靈。這樣,世界便變成一個童話世界,世界便沒有秩序、公義、法則可遵循;沒有倫理學,也沒有勇敢、慷慨、憐憫、施愛、捨身成仁、從容就義的壯舉。

但人生的可貴乃作時代的得勝者,讓自己不受苦難的操縱,更要幫助受控制的人。神讓苦難存在是有原因的,叫我們視之為路標而歸向神。

四. 處理苦難之道(Counseling the Bereaved)

A     自己先明白苦難之真義,對苦難有積極之心態

在幫助別人之前,自己先要明白苦難之真義,自己對苦難需要有積極的心態和見地,如此才可以幫助別人。

B     活用聖經史例及生活實例

活用聖經的人物誌,同時亦可用生活實例,讓受苦者能認同而得安慰。

C     激發對方人生鬥志

幫助對方激發他的鬥志,借用古今實例,助他加強求生欲,如一些越戰之戰俘能度過困苦的日子,全賴信仰激發他們的求生欲。

人在痛苦中最難克服的兩種心情,一是孤單寂寞,一是無助(即孤寂無助);如美軍在戰場上不怕作殊死戰,卻怕受傷時在醫院中受「失落感」和「孤寂感」的侵襲。

D     避開哲理難題

不要試圖尋求「為何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在別人身上」的問題。不要問「為什麼」,反要問:「我要怎樣活下去?」因為問了一個問題會產生另一個問題,無止境地問不完。

E     發揮肢體觀念,團隊精神

有些苦痛需要長時間的關懷才起「生機」。人的身體器官會自動協調合作,但屬靈身體不但不能自動合作,有時反而故意排斥,所以我們要多學習彼此相助,激發愛心(來十24)。若有人落在苦境中,大家一起去關懷他(加六2),讓他知道他是屬同一個身體裡的肢體(林前十二25-26)。有時一點的慰問和關懷會帶給受苦者莫大的幫助。

F     歸納結論

1    不需常求脫離苦難,只求神賜下額外恩典、能力去面對。

2    在受苦中保持緘默,而不向神發怨言,是難學的功課及見證。

3    在苦難中服事仇敵,這是強而有力的見證,不再悲憤而成為苦難的奴役,反藉著苦難去見證神屬靈的醫治──你是「受創的醫治者」(The wounded healer)。

4    有人受苦,不知道為何受苦;有人受苦,卻沒有醒悟,甚至不知為何受苦。

5    受苦可以是無益的,亦可以是有益的。

無益的受苦,受苦是白受了。

有益的受苦,就懂得如何改善自己及幫助別人,

有益的受苦,就不怕更多苦難的來臨。

6    受苦時的心態與受苦前的準備工夫息息相關,

受苦在榮耀盼望下黯然失色,

苦難在十架的光照下也完全失色及毫無價值。

書目註明

【注1】:Philip Yancey, 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 Zondervan, 1980, p.54.

【注2】:唐佑之著,苦難神學,卓越,1991,142頁。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