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論
啟示錄一書是一卷十分特別的書,它混合了三種不同的體裁:就是書信(第二及第三章)、預言(啟一3)和啟示而寫成,啟示錄與其他啟示文學不同之處是:它有明確之作者,並非冒名寫成的;內容是樂觀的,主基督終必得勝,而其他非基督教之啟示文學則為悲觀的;啟示錄是用實際事物去描寫,絕非純粹幻想、抽像之作品。
2作者
早在第二世紀,游斯丁、特土良、俄利根等教父肯定啟示錄的作者為使徒約翰,直到第三世紀,俄利根之學生狄尼修(Dionysius)才提出質疑。不過,根椐下列因素足證使徒約翰乃本書作者:
I 作者宣告其名字乃是約翰,是曾目睹主之受難及復活者,又自稱他是在拔摩島上寫成該書的。這正與教會歷史記載使徒約翰在晚年被放逐至拔摩島之說完全吻合。
II 從啟示錄第二至三章作者對教會之責備和鼓勵的話來看,作者必定是一位很有身份,且為眾教會所認識及敬重之長者;到底那一位「約翰」具備這身份?只有使徒約翰!
III 作者一定是小亞細亞七教會所熟悉的長者,否則他絕不會只介紹自己是約翰而不加解釋的。
IV 本書跟約翰其他書卷雖有不同 ,但也有不少相同之處,如他形容主基督為有位格之「道」(Logos)、「羔羊」、「活水的泉源」及「生命的泉源」等,都是在其他使徒之作品中找不到的。
3寫作年代
早期教父愛任紐、亞歷山大的革利免等認為本書寫於杜米仙(Domitian,主後九十五年)期間,另一些學者如魏斯科(Westcott)、萊特弗特(Lightfoot)等則認為本書寫於尼祿王統治期間。從內證及外證來看,本書應寫於杜米仙統治期間,因為在第二至三章提及之教會失去以前愛心,不冷不熱,又有錯誤道理產生等,顯示這些教會成立已經有一段日子;而保羅第三次旅程卻是在公元五十三至五十七年間,小亞細亞教會正值萌芽及發展期間,不可能有以上現象。尼祿王的迫害只限於羅馬附近,但杜米仙之迫害範圍則較廣。啟示錄提及士每拿教會受迫害,世人拜獸現象,在杜米仙期中之百姓較易領會,因當時正積極推行羅馬子民要向羅馬皇敬拜之政策。
4寫作目的
在面對羅馬皇帝之逼迫下,約翰寫這書信鼓勵在受逼迫之信徒要有堅定信心,因為最後的勝利是屬於主的。作者並提醒受患難之信徒不要退後沉睡,同時藉著「主基督掌管一切」這信息來指出杜米仙並非主也非神。
5啟示錄的四種可能解釋法
啟示錄是一卷充滿著異象和表象(symbols)的書,一般信徒不敢碰它,甚至不少神學院亦不會深入教導它。自古以來,研究啟示錄的學者有四種不同的解法:
I 寓意理想主義觀(Idealist Interpretation)
這種立場認為啟示錄之異象和表號只不過是用來寓意邪惡和善良之間不斷的爭持,但最後良善的必得勝。這解釋在第二世紀已開始為不少新派學者所接納,當時信徒在逼迫下,久未見千禧年國度實現,所以覺得「千禧年」不應按字義解釋,逐漸地書中很多地方也不按字義解釋了。但這解法明顯貶低了聖經的權威及神在聖經中預言的意義。
II 持續歷史觀(Historist Interpretation)
這觀點認為啟示錄描寫使徒約翰開始直至世界末了的歷史,七印、七號、七碗等都會表象性地(symbolically)在歷史中發生。這種解釋法在十二世紀已開始 ,到了宗教改革時 ,有人將獸解釋作教皇,謂天主教必被推翻;亦有人將獸解作莫索裡尼(Mussolini)、希特拉等。這種解經法是十分主觀的,且很易引起天主教反感。在歷史中我們亦很難找到啟示錄已實現於歷史之跡象。
III 已實現觀(Preterist Interpretation)
為了抗衡改革宗對天主教不利之解釋,一個西班牙的耶穌會學者雅斯撒( Alcasar)便提出啟示錄之內容都是跟第一世紀有關。它主要是說及羅馬帝國(獸)迫害教會(受迫害之女人),但最終教會必得勝。這解經亦十分主觀和牽強,將撒但徹底毀滅只看成是羅馬之敗亡,更是貶低了神的絕對主權,這解釋亦令啟示錄對今天信徒毫無關係,亦無法帶給我們永恆之盼望。
IV 未實現觀(Futurist Interpretation)
這觀點強調啟示錄之預言性質,主張第四至廿二章均未實現,第一章是過去的事,第二至三章是現在(教會時期)的事,第四章開始是記載到將來(教會被提後)要發生的事,直記到主再來毀滅撒但的權勢,建立千禧年國度,最後徹底消滅了罪、死及撒但,將所有信徒帶進新天新地,直至永遠。所以,按這觀點來說,第六章後的災難乃是在教會被提後發生。反對此說者最主要反對理由是,既然第四章開始與教會無關,為何要置於聖經中?為何要給信徒閱讀?這信息對當時受逼迫之信徒又有何意義?筆者接受「未實現」之解釋,但認為在應用上卻是直接與各時代信徒息息相關,理由如下:
a.所有聖經預言均有明確歷史背景,而預言內容雖是將來,但卻能直接給予當時及所有時代的信徒很合宜及極大的安慰與盼望。
b.第六章開始之大災難是人類歷史從未出現過的。
c.第四章至二十章「教會」一詞(或有關比喻)再也沒有出現,直到廿一章開始,「新婦」及「教會」等名詞才復出,而有關主的見證人方面,這時強調的,只有以色列的十四萬四千,其他各地忠心、為神所重用之主的僕人及基督教團體卻隻字不提,這是直至現在仍未發生過的(除非教會被提了)。
d.啟示錄明顯提及教會要被提,但何時被提?若啟示錄沒有提及,則整本聖經亦無提及了。
6鑰節
以整本書結構而言,一章19節是鑰節,其中「所看見」的乃指過去的事,「現在」乃指教會時期的事,「將來」乃指教會被提後,末世之事。此書雖為末世之預言,但仍有「七福」出現,包括一章3節、十四章13節、十六章15節、十九章9節、二十章6節、廿二章7及14節等。
7啟示錄與但以理書七十個七的關係並末日境況
但以理書九章24至27節提及七十個七的異象,其中第七十個七跟我們特別有關,所以在這裡簡單一提。但以理書在這方面的預言是封閉的(但十二9),啟示錄卻是展開的。
8內容綱要
I 約翰所看見(過去)的事(第一章)
這一章可以說是整本書的導言,讓讀者明白啟示錄是要說些什麼和為什麼要讀這書。約翰在這章內提及主不同的名稱和主的威榮,以鼓勵信徒在患難中仍要倚靠主,他也提及主所成就的工作和要再來的應許,以增加他們的信心,給與他們盼望。
a.序言(一1-3)
啟示錄之內容是有關耶穌基督的啟示,是關於將必快成的事 。所謂「啟示」(』Aποκαλυψιs)乃從兩個希臘字而來,「Aπο」有「遠離」的意思,「καλυψιs」則有「隱藏」之意 ,合起來就是「遠離隱藏」,就是神把人無法靠自己的方法明白之隱秘顯示出來,這就是神的啟示了。至於來源方面,神的啟示乃是天使傳給約翰記錄下來,指示主的眾僕人的。第三節說出主啟示的目的:給我們去念(傳講)、去聽及去遵守的。
b.收信人問安語(一4-8)
從一章4、11節來看,這書本來是給七教會的,為何只給這七教會?因為這些教會與約翰有密切關係,且與君王之敬拜有關。同時,他們能代表著各世代、各類型之教會,教會之名字在原文中似乎針對著教會歷史之不同時期來說,但各教會之特色則概括了各種教會及信徒而言。還有「七」乃有「完全」、「所有」的意思,換句話說,它是給所有信徒的。(參二至三章「凡有耳的,就應當聽」一句)
約翰為這書作了一序言後,便開始向他們問安,這正是當時書信的特色。其實,整本啟示錄就是以一書信形式出現。在這段經文中,約翰不單把收信時之對象講明,也強調了神的永恆性(一4)及主權(一8),同時又強調主耶穌成就了的工作和身份(一5-6),以堅定信徒的信心。問安語顯示神乃三位一體的(一4-5)。
c.人子的異象(一9-20)
在這段經文中,約翰向七個教會解釋他為何寫這信給他們。他說信的內容並非他在被放逐時默想出來的,乃是主耶穌親自向他顯現,叫他把所看見的一切異象寫下來的(一11、19)。換句話說,這是神對信徒講的話,不是約翰的話,所以我們要留心內中之警告、提醒和安慰。
II 現在(教會時期)的事(二至三章)
七封信有不同的信息,是針對不同地方教會之需要而寫,內容主要的信息卻是一致的,就是信徒在患難逼迫中要堅忍,凡忍耐到底的,必然得勝,而且也會從萬王之王手中得到賞賜。凡在真道上妥協的,必會受到主的管教!所以這七封信同時有責備、安慰和鼓勵的目的存在,而每封信之應許乃為鼓勵信徒按信內所勸導而行而發出的。下列圖解乃其中內容之概覽:
經文 | 教會 | 對基督之描寫 | 讚許 | 責備 | 勸導 | 應許 |
二1-7 | 以弗所 | 右手拿著七星 在七個金燈台中行走 | 勞碌、忍耐、不容忍惡人,試驗假使徒,恨惡尼哥拉黨 | 把起初愛心離棄了 | 回想,悔改,行起初所行的(否則把燈台挪走) | 必將樂園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 |
二8-11 | 士每拿 | 那首先的、末後的 | 忍受患難、貧窮 | 務要至死忠心、不要怕 | 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 | |
二12-17 | 別迦摩 | 那有兩刃利劍的 | 堅守主的名,沒有棄絕真道 | 服從巴蘭教訓和尼哥拉黨教訓 | 悔改(否則被口中的劍所攻擊 | 必得隱藏的嗎哪,在白石上的新名 |
二18-29 | 推雅推拉 | 那眼目如火焰、腳象光明的銅的神之子 | 行為、愛心、信心、勤勞、忍耐、善事 | 容讓耶洗別的教導(姦淫、吃祭物) | 悔改,持守已經有的 | 賜權柄、制伏列國、得晨星 |
三1-6 | 撒狄 | 有神的七靈和七星 | 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 | 按名是活其實是死,行為無一樣完全 | 回想、遵守、悔改、儆醒(否則主臨如賊一樣) | 得穿白衣,名字不會在生命冊塗抹,在父和父的眾使者面前認他 |
三7-13 | 非拉鐵非 | 那聖潔、真實、拿著大衛的鑰匙 | 遵守主道,沒有棄絕主名 | 持守所有的 | (免去試煉)在神的殿中作柱子,他上面有神和神城的名 | |
三14-22 | 老底嘉 | 那為阿們的、為誠信真實見證 | 不冷不熱(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 | 向主買火煉的金子、買白衣、買服藥、悔改、發熱心 | 在寶座上與主同坐 |
以上七個教會不獨是第一世紀末實實在在的小亞細亞之教會,在我們仔細留意書信內容及每個教會之名字(希臘文原意)的時候,我們也發覺到它們與下列七個教會歷史之發展十分相似,分列如下:
教會 | 字義 | 時代 | 解釋 |
以弗所 | 可愛慕 可愛 | 使徒教會 主後30-312年 | 教會熱心愛主和廣傳福音 |
士每拿 | 沒藥 | 受逼害教會 主後100-312年 | 羅馬政府積極逼害信徒 |
別迦摩 | 結婚高昇 | 國教時期 主後313-590年 | 君士坦丁宗教自由,最後將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與政治拉上關係,主教勢力日增 |
推雅推拉 | 繼續獻祭 | 教皇掌權 | 教會黑暗時期,拜聖像、贖罪券及其他錯誤教導紛紛產生 |
撒狄 | 逃脫出來 | 宗教改革 | 教會純正的信仰得以保存,脫離教廷的敗壞教導 |
非拉鐵非 | 弟兄相愛 | 復興宣教 | 著名奮興布道家如約翰衛斯理、懷特腓德、芬尼、 慕迪、司布真等,興起宣教事業 |
老底嘉 | 人民的權利 人民的自由 | 近代教會 20 世紀 | 教會受物質主義、人民主義影響,變得不冷不熱 |
III 末後必成的事(四至廿二章)
這是一般解經家最感頭痛,也是信徒最感困惑的經文。然而,讀者若能把握到各表象標誌(symbols)的意思,定一解釋立場 ,則會較清晰。筆者過去曾跟隨三位不同立場之教授研讀啟示錄 ,發現「未實現觀」是最具說服力、且最合理的。然而,在應用方面,筆者卻認為其信息是針對任何活在現實景況中,特別是活在苦難中的每一信徒來說的。
這段經文有兩個特色,清楚這些特色者對瞭解經文必有很大幫助:
a. 天上及地上的事互相交替:
地上的事 | 天上的事 |
六1-七8 八7-十一14 十一19b 十二12-十四20 十六1-十八24 十九17-二十15 | 四1-五14 七9-八6 十一15-19a 十二1-12 (十四1-5) 十五1-8 十九1-16 |
b. 不少寫作上的「回筆」(Retrospective)或複述片段出現
這是不少作者寫作之技巧,因為「一枝筆不能寫多頭的故事」,在本段中,約翰曾數度加入「回筆」之插段,包括有七章1至17節,十章1至11節,十九章,十二章1至14節,十七章1節至十八章24節。
IV 教會時期過後,有什麼事發生?末日有何異象?
a.天上的敬拜(四1至五14)
作者在第四章把我們的注意力帶到神面前,指出他是宇宙的主宰,大而可畏,聖潔而有威嚴,叫人有一個感覺,就是世界歷史的改變,都不能改變神是主宰這事實,他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到了第五章,內容轉到那得勝的羔羊身上,這羔羊(主耶穌)是配展開七印封住的書卷。這書卷就是神對將來歷史的計劃:惡人會怎樣被刑罰,神的國是怎樣在最後完全實現。故此,當受迫害者讀到這裡,他們已得到一個很大的安慰和提醒,歷史將會按神的計劃而完成,神的國必完全實現。
b.七印的刑罰(六1至八1)
七印、七號、七碗之關係,從內容看來,應是順序發生,三期刑罰一期比一期嚴重,第七印的內容等於七號,第七號的內容等於七碗。第一印騎白馬者象徵得勝,他不是基督(因其餘的馬均與刑罰有關),乃是敵基督,他在大災難的前三年半統治全世界(參但九27)。第二印開始進入大災難的後三年半時期,世界會連續不斷的出現戰爭、饑荒及瘟疫。第五印中之殉道者應指在大災難期中信主受害者。到了第六印,整個宇宙均受影響,那六樣天然的大災難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場面。此期間,大災難出來了兩幫人,十四萬四千應指以色列人,「各國各族各民各方」的人則指被提了的教會,因為聖經清楚列出十二支派名字,又用「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屬羔羊的)」形容教會信徒,以別於以色列人。前者在地上,後者在天上。而且十二支派雖已不存在,但無人可保證這制度不會復興。同時人縱使不能分辨何人屬於何支派,但神卻能夠。
前一批人亦是在大災難中信主者,因教會一詞不復出現,應在大災難前已被提了。這裡提及「各國各族各民各方」的人乃是「站在羔羊寶座前的」,明顯是在天上。
c.七號的刑罰(八2至九21)
當羔羊揭開第七印的時候,天上完全寂靜有半小時,這是暴風雨的前夕,更嚴厲的刑罰要臨到世界了。總括來說,七號的災難比七印厲害得多,七印死了地上的四分之一人,但七號則死去餘下的三分之一人,經過七號後,地上已死了一半人口了。以下是七號的總覽: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地三分之一 被燒 地樹三分一被燒 草全被燒 | 海三分之一 變血 海產 三分一死 三分一壞 | 水三分之一 變苦 多人死 | 日月星三分一變黑 三分一 白晝 黑夜 沒有光 | 蝗蟲 從無底坑出 無印記者 受痛苦 | 伯拉大河 四使者 殺三分一 | 主作王 七碗 神的忿怒臨到外邦 |
六號雖然嚴重,但其餘的人仍不肯悔改,仍拜偶像、行兇殺、邪術、姦淫、偷竊、並拜鬼魔的事,可見人心之剛硬。
d.第七號來臨前之序幕(十2至十一1)
正如約翰在描述第七印時的刑罰一樣,講完六樣災禍以後,他並沒有立刻講第七樣,一方面為補充上文,描寫六號期間所發生的一些事,一方面為補充上文,描寫六號期間所發生的一些事。另一方面則引進下文。這裡介紹的,是大力的天使賜下小卷給約翰,又叫他吃下,吃後約翰覺得口甜而腹苦,有能力再說預言。另一方面,約翰又介紹了兩個見證人受害及復活的情形,清楚闡明了神的心意,乃是能見到人歸向他,從而出死入生。
e.第七號來臨及其帶出之主要人物(十一14至十三 18)
六號過後,約翰聽到天上大聲宣告神的國建立在地上,另介紹了大災難後半期七位主要人物:
懷孕的婦人──以色列(要受災難)
大紅龍──魔鬼(攻擊主及以色列)
男孩子──耶穌基督(複述主受迫害)
米迦勒──天使長(率天使與龍及其使者爭戰)
婦人其餘的孩子──以色列中敬畏神的人
海中之獸──敵基督,戰勝列國
地中之獸──假先知,連同敵基督逼害信徒,他是披著羊皮的狼
f.大災難的情景(十四1-20)
在帶出七碗的刑罰以先,約翰先介紹大災難過後的情景:
十四萬四千的勝利,主基督降臨與他們一起享榮耀。
天使傳永遠的福音給各國各族的人。
大巴比倫(不信者勢力大本營)傾倒,受獸印者要受硫磺火湖之苦。
在主裡而死之人的福氣:息了勞苦,作工的果效隨著他們。
莊稼的收割:特別指著主基督得勝後第二次再來時對世人之審判來說的。
g.七碗的刑罰(十五1至十六21)
當交代完大災難以後之情景後,約翰便將讀者帶回到大災難期中最後七碗之刑罰上去。七碗內容如下:
第一碗:拜獸之人生毒瘡。
第二碗:海水變成血。
第三碗:河水變成血。
第四碗:日頭熱得烤人。
第五碗:獸國變成黑暗,拜獸之人痛極。
第六碗:伯拉大河水乾,讓眾王進哈米吉多頓大戰。
第七碗:天地改容。
h.「大巴比倫」之命運(十七1至十八24)
「巴比倫」城在十四章8節已被約翰預言要傾倒,十六章17至19節再次提及她的毀滅,且講明是在最後一碗發生的(十六17)。但上述兩處經文並沒有解釋「巴比倫」是什麼,從耶利米書五十至五十一章之比較來看,它極可能是舊巴比倫城的重建,但卻是拜偶像(淫婦)、政治和商業之中心。它可能是一國之首都,掌握著世界經濟命脈,是與神為敵,也是逼害信徒的。它後來可能因利益之利害關係被敵基督恨透,且被敵基督毀滅。世人為財為利明顯受了它的迷惑,在她被敵基督滅亡後仍為它哀慟。
i.千禧年國度(十九1至二十15)
大災難過後,天上的天使及聖徒一齊歡呼讚美,眾長老、活物和群眾在神寶座四周也迴響,同聲讚美神(十九1-6);跟著便是羔羊的婚筵,教會(新婦)要得榮耀。婚筵過後,羔羊(主基督,即新郎)要親自降臨地上,大敗敵基督,將敵基督、假先知活活的扔在燒著的硫磺火湖裡,撒但會被縛一千年(千禧年期間)。極可能,以色列的全家歸主就在這時發生。千禧年過後,撒但再迷惑人,結果被扔在火湖裡,永遠受苦。白色大寶座之審判就在這時發生,不信者要復活受審,決定其命運。
j.新天新地(廿一1至廿二21)
我相信這是神重新創造的天地 ,在這裡,七(七代表完全)樣不好的東西都不見了 ,包括海(獸之源出地,罪惡之表徵)、眼淚、死亡、悲哀、哭號、痛苦、不好的回憶(以前的事)。人與神之間有完全和好的關係,如在伊甸園一樣。新耶路撒冷是新天新地的焦點,聖經用最美的東西去形容它,其實也不能盡表其美。誰可享受這豐盛生命?只有在羔羊生命冊上有分的人。神是天地的主,他終要得勝,將他的子民從黑暗帶入光明中。這對信徒是何等大的鼓舞?我們留戀什麼?難道還有其他東西、其他地方更值得我們響往嗎?
9總結
啟示錄是信徒不可不閱的書,它不獨宣告神的主權,也宣告神的信實── 一切到現在還未應驗之預言皆會一一在啟示錄所載之時期應驗。此外,它還可以對下列難題提供肯定答案:
I 為何有無辜者受苦?
在公義主神的計劃及權能中,絕對沒有「無辜者受苦」這回事的,一切均會在末日大審判中了斷。
II 為何神容許惡人囂張?
這只是短暫時間而已,惡人、撒但及其爪牙最終要滅絕。
III 今生已經那麼苦了,為何還需要永生?
神應許的永生是「沒有死亡、罪、哭號、疼痛、哀慟」的,甚至連痛苦的回憶也會過去的,且是永恆的,可見那亦是豐盛的人生。
IV 這世界將會有何遭遇?
這世界在末世將會有接二連三的災難,經過七號後,世上將有一半以上的人死亡,七碗以後,死傷人數將更多。然而,災難過後,世上將會有一千年的太平日子,主基督與眾聖徒將從天降臨世上作王。千禧年過後,世界會遭毀滅,但神會造一個新的天地。
啟示錄不獨對苦難中之信徒提供無比的盼望,它也提醒我們不可貪戀這世界,因世界一切轉瞬即去,唯獨神賜的才是永恆,我們應及早將短暫、會朽壞的錢財、時間、恩賜投資在神國度事工上,以換取有永恆價值的東西。另一方面,當我們見到拜獸者將來之痛苦,及在生命冊上沒有名字者之悲慘結局時,我們應及早將福音傳出去,領人歸主。
10問題討論
1.啟一章19節暗示本書分成那三個段落?你能說出那一章所載是屬過去的?那些章屬現在?那些章屬將來必成的事?
2.神對每一教會之自我介紹、稱讚、指責及勉勵(二至三章)對你有何意義?
3.試列出七印的內容、意義(六至七章)及對你之意義。
4.試列出七號的內容、意義(八至九章)及對你之意義。
5.末世期間有何特別人物?他們所扮演之角色是什麼?(十二至十三章)
6.試比較受神印者與受獸印者之分別。這比較對你有何提醒?
7.七碗之內容是什麼(十五至十六章)?對你有何提醒?
8.「大巴比倫」是誰?它會有何遭遇?罪人對其遭遇有何反應?請分享你的感受。
9.主降臨地上後做了些什麼?這對你有何安慰及提醒?
新天新地與今日之天地有何不同?有何不好的東西不再出現?你響往這新天新地嗎?為什麼?
有關末世論參考書目
教義歷史
Berkhof, Louis. History of Christian Doctrines. Wm. Eerdmans, 1955.
Bethune-Baker, James F. An Introduction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Christian Doctrine. London: Methune & Co., 1923.
Danielou, Jean. The Development of Christian Doctrine before the Council of Nicaea. Chicago: Henry Regnery Co., 1964.
Kelly, John N.D. Early Christian Doctrines.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58. Morris, Leon. Apocalyptic.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1972.
歷史前千禧年立場
Alford, Henry. The Greek Testament. New Edition. 4 vols. London: Longmans Gree & Co., 1894.
Frost, Henry W.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Eerdmans, 1934.
Ladd, George E. The Blessed Hope.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Eerdmans,1956.
______. A Commentary on the Revelation of John.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Eerdmans, 1972.
______. Crucial Questions About the Kingdom of God.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Eerdmans, 1952.
______. The Gospel of the Kingdom.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Eerdmans, 1959.
______. The Presence of the Future.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Eerdmans, 1974.
Reese, Alexander. The Approaching Advent of Christ. London: Marshall, Morgan & Scott, 1937.
West, Nathaniel. Studies in Eschatology: The Thousand Years in Both Testaments.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1889.
時代前千禧年立場
Blackstone, William E. Jesus is Coming.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1908.
Chafer, Lewis Sperry. Dispensationalism. Dallas: Dallas Seminary Press, 1936.
______. Systematic Theology. Dallas: Dallas Seminary Press, 1947-48
第四冊,末世論部分。
Feinberg, Charles L. Premillennialism or Amillennialism? 第二版,Wheaton, Illinois: Van Kampen Press, 1954.
Hoyt, Herman A. The End Times. Chicago: Moody Press, 1969.
Lindsey, Hal. The Terminal Generation. Old Tappan, New Jersey: Fleming H. Revell. 1976.
______. The Late Great Planet Earth.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1970.
Pentecost, J. Dwight. Prophecy for Today.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1961.
________. Things To Come. Findlay, Ohio: Dunham, 1959.
Ryrie, Charles C. Dispensationalism Today. Chicago: Moody Press, 1965.
Walvoord, John F. The Millennial Kingdom. Findlay, Ohio: Dunham, 1959.
________. The Rapture Question. Findlay, Ohio:Dunham, 1957.
後千禧年立場
Boettner, Loraine. The Millennium.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57.
Brown, David. Christ's Second Coming, 6th Edition. Edinburgh: T.& T. Clark, 1867.
Hodge, Charles. Systematic Theology. New York: Scribner's,1871.
Shedd, W.G.T. Dogmatic theology. New York: Scribner』s Sons, 1988.
Strong, Augustus H. Systematic Theology. Philadelphia: Griffith and Roland Press. 1907.
Warfield, B.B. Biblical Doctrin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9.
無千禧年立場
Allis, Oswald T. Prophecy and the Church.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45.
Berkhof, Louis. Systematic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1941.
_________.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1953.
Berkouwer, G.C. The Return of Christ. Grands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1972.
Cox, William E. Amillennialism Today.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72.
Hendriksen, William. More Than Conquerors.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Book House, 1939.
Hoekema, Anthony A. The Bible and the Future.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1979.
Morris, Leon. The Revelation of St. John.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