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保持管道通暢

你會否停下來思考,你的格給你的婚姻帶來了哪些結果?你的伴侶在這方面做得如何?

你看,當兩個不同的人,要進入同一個關系中,特別是婚姻的承諾中,每個人都帶入了一個獨特的背景、文化和溝通的模式。兩種不同的生命、經驗背景,要合而為一,除非兩人有強有力的溝通技巧,並且能體貼對方,否則就不會有令人滿意的婚約。所以有效的溝通,就成為合適伴侶的基本要素之一。

現代心理學人和婚姻治療協談者最常聽見的對婚姻的怨言,是缺乏溝通的能力。在七百三十位婚姻協談員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他們常常處理的大部份婚姻問題都是出自“無法溝通。”1

仕女家庭雜志(The Ladies Home Journal)調查了三萬位婦女,反映出只有一個問題能與金錢問題抗衡,那就是“缺乏溝通”。研究員泰瑞•舒茲(Terri Schultz)指出“雖然許多婦女擇伴是基于吸引,研究卻顯示,若要她們再重選一次,她們說溝通能力是最重要的。”2因此聰明的現代婦女,在擇偶條件中,考慮溝通能力要比有性吸引力、相貌及個性良好等條件更重要。

研究報告中強調,只有能彼此分享感情並坦誠相待的夫妻,才能享受圓滿的婚姻。事實上,婚姻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而是溝通。

李馬可博士(Dr.Mark Lee)引用在十一個國家的研究顯示︰“最快樂的夫婦,是彼此談話最多的。”作為一位婚姻協談者,馬可注意到︰“疏遠感是婚姻中潛在的一個問題。我們知道一般的夫妻,在結婚一年之后,每周只有37分鐘花在有意義和親密的交談上──這實在是太少了。”3

在一個特別的訪問中,一位25年來一直是離婚和家庭法律的知名專家,采訪者要求赫伯•葛利門律師(Herbert A.Glieberman)例舉出夫婦分手的主要原因。葛利門25年來一直是從事離婚及家庭糾紛事務的法律專家,他回答︰“最主要的是沒有坦誠地溝通,沒有以最要好的朋友的模式相待……我發現太多的人只是閑話家常,而沒有向對方說明有意義的話……”4

裡昂•柏士凱利亞將婚姻的問卷發給一千人,並且在美國今日報(USA Today)發表結論︰“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回答說,使婚姻繼續下去,最重要是溝通,彼此坦誠相對的談話。”5

李恩•華特(Lynn Atwater)是瑟頓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的社會學教授。她說女人“紅杏出牆”,是因為她們要在情感中尋求更深的。她指出新的研究顯示,女人把愛情看得比其他更重要,不像男人,以為愛的主因。“男人總是問我,他們能做什么以預防妻子有外遇”,華特說︰“我建議是多與她說話。”據華特的說法,女人在愛情中視感情的溝通為最大的回報。6

溝通是讓我們彼此可以更加了解的最簡單方法。愈有真正溝通的能力,愈能促進彼此的感情。兩個生活在一起的人,常常會發生摩擦。這些摩擦不加以討論,它們很容易導致困擾和沖突。即使是使徒保羅和他的同工巴拿馬,也曾經驗到這事。顯然他們在第二次旅行之前,沒有討論他們對約翰、馬可離去的感覺以致后來發生沖突。這也証明,若沒有良好的溝通,就無法同心。

言語的溝通

溝通是什么意思?根據蘭登書屋辭典(Random House Dictionary),溝通意為“以書寫或說話等模式,給予或交換思想、感覺、意見等諸如此類的事。”一位婚姻協談者諾曼•萊特博士(Dr.H.Norman Wright)著有許多絕佳的家庭溝通書籍,他對溝通的定義是︰“溝通是一種與他人分享訊息的言語的或非言語的過程,它使人了解你的看法。‘談話’、‘傾聽’、‘了解’都是進行溝通的模式之一。”7

溝通是真實的將你自己向別人敞開。這樣的溝通對現代夫婦來說是當務之急。

“溝通的產生”,杜維特•斯摩爾(Dwight Small)寫道︰“是兩個人完完全全地說出日常生活的種種需要,並且盡量以積極有意義的態度參與對方的生活。”8

“一個巴掌拍不響,溝通是二個人的事”,辛西亞•道奇(Cynthia Deutsch)在她的文章《沉默伴侶的危機》中說︰“如果其中有一位不愿意,彼此之間可以談話,卻無法溝通。談話中最不容易的就是問題的溝通,因對方易感覺到受傷害。然而沒有一種關系的存在是沒有問題的,討論問題乃是解決之道。若其中有一位不愿參與,就不能解決,而問題會得變很僵,並會牽扯到其他相關的事上。尤其是同一個人不斷堅持拒絕討論某些事件,就會變得更糟了。”

道奇補充道︰“當伴侶中一位拒絕溝通,另一個人也會有強烈的傾向,拒絕在這關系中付出。短時間之內,這對伴侶便會因生氣、感到不被接納,而使彼此疏遠。通常即使是主要事件被解決了,牽涉到的其他范圍也一樣需要重建。好的溝通,使人們能彼此坦誠相待。但好的溝通也是非常脆弱的,需要小心,一旦破裂,重建的工作通常是很痛苦的。”9

大多數的人以為談話就是溝通,是使別人知道他們觀點的方法。然而有意義的溝通,是雙向式的──有說有聽。現代夫妻最忽略的層面是傾聽。

從神賜給我們我們兩只耳朵一張嘴的事實來看,爾蘭人有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論點,就是我們用以傾聽的時間當比說話的時間多二倍。雅各寫道︰“快快地聽,慢慢地說。”(雅各書1︰19)莎士比亞也強調要少說多聽。10

“快快地聽”意思是“預備好當聽眾”。但有許多人認為在溝通時,做為說話者比較舒服一點。若他們說自己的立場、感覺、看法和主意,而不是做傾聽者,他們會感到更愉快。對大多數人來說,傾聽是溝通中最困難的層面。傾聽永遠不會自然發生。

外向的人要小心﹗

在雙方的關系中,若其中有一個人缺乏傾聽對方的耐心,又不謀求解決,這關系中便會產生嚴重的沮喪。外向的人(像我)通常會說得太多而傾聽得不夠。這仍然是我在婚姻中所要努力的。

陶莉和我結婚大約七、八個月之后,她十分猶豫的來到我面前。我可以猜想她所受到的傷害。“我想你不我”,她這么咕濃著。

“什么?”我大叫,“你一定是開玩笑﹗我比地球上任何人都你。”

“親的”,她說︰“我真的不認為,你會對某些我喜愛的事有興趣,我也不認為你在乎我的某些‘小’事。”

哎啊﹗那就像一把刀劃過了我的心。我馬上肯定地說︰“不,我是關心的﹗”

我驚訝陶莉的解釋,她為什么會有如此的感覺。“你從沒聽我說話。我開始和你分享一些事的時候,你不是打斷我,就是換個話題有時,我剛想和你分享某件事,你就心不在焉。你常假裝你在聽,但你的心卻在玻利維亞的演講台上。”我太太說︰“親愛的,我和你說話的時候,你總是在想別的事。”

當然夫妻之間的枕邊細語不足為外道也,我不會把陶莉和我所說的話通通都說出來。總之她要我知道,我雖看著她,心裡卻在想別的事,她會說︰“你的心在玻利維亞的演講台上﹗”(那是我在拉丁美洲對馬克思主義者的演講。)

你知道我發現了什么嗎?因我從不傾聽別人說話,即使在無意間沒有和我的妻子溝通,我也不放在心上。所以她就開始退縮到她內心世界裡去了。

理查•奧斯丁(Richard Austin)這么寫道︰“注意我們的伴侶在說什么,是衡量我們敬意的尺度。常常我們聽到談話的聲音,卻不知其中的涵義。聽到聲音和明白涵義是大不相同的。”11

因我沒有小心注意(有時根本不在意)陶莉說什么,以致她認為她說的話對我不重要,這實在抹煞了伴侶熱心的態度。真正的傾聽,是向對方表明──“你很重要﹗你有極大的價值﹗”尊重由傾聽開始。

傾聽是最有深意的方法之一,它表示你的態度是認真的、在乎對方的和看重對方想法的。大衛•奧格斯柏博士(Dr.David Augsburger)這么說︰“傾聽是誠心的象征。”12下面是奧格斯柏博士將真誠的傾聽與個人的自我評估之間的關系略述如下︰

若你聽我說,那我所說的就是值得聽的。

若你忽視我,我就是令人厭煩的。

若你同意我的觀點,那我就算是有價值的人。

若你不接受我的意見,我就無話可說。

若我們相處時,非得接受你的意見作為我自己的看法,那我們將無法持有彼此尊重的關系

若你用你的觀點來限定我,那我們將有所隔閡。13

不僅是傾聽

你是否曾對你的伴侶說過︰“你根本沒在聽。”而他說︰“我是在聽啊。”然后他把最后一句話對你重複一次?若是如此,你會分辨出聽是一回事,聽見又是另一回事。如諾曼•萊特博士描述其中的分別說︰“基本上,‘聽’是你為自己的緣故去獲取內容或資料。‘聽見’是在乎並且同情說話的人……‘聽’是在談話中你僅關心你內心發生的事。‘聽見’是你嘗試了解對方的感覺,並且是為他的緣故而去聽。”14

聖經上解釋聽的概念,不僅是一種可聽見的聲音;還意味著“付出注意力”。而傾聽的價值,再次被佛羅裡達大學的社會學人喬治•華特和查理•荷爾三世(George Warheit and Charles HolzerⅢ)所肯定。他們曾經做過研究指出,“一個人受到挫折時若沒有家人和朋友在旁,他所受到的挫折感,要比真正所遭到的挫敗,更令人感到沮喪。這項研究顯示,人即使在極大的壓力之下,如果能有親密的人際接觸,他們也會應付得很好。正如你可能猜測到的,這項研究表明沒有丈夫或沒有妻子的人最易受到影響而沮喪。”15

傾聽也有各種不同的程度。奧格斯柏博士在他的《充滿關懷地去傾聽》一書中,描述了傾聽與關懷的關系

一個人可以聽事實、數據、細節以便于為自己的目的而利用或引用,這不算是關懷。

“一個人可以因可憐對方而傾聽,用同情對方來滿足自己的驕傲感。單單只有可憐對方的傾聽,也許根本不是關懷。

“有人喜歡傾聽別人隨心所欲地談論不在場的人。這意味著背后講閑話是有效的交談法,但事實上卻增加人與人之間的痛苦和距離,而這根本不是關懷。

“有人傾聽只是出于義務或頭班性習慣,或只是要做好人,並不是真心的關懷他人。其實關懷是比只給人一只耳朵要付出得更多。

“有人懷著窺視別人隱私的好奇心來傾聽,但關懷是要比好奇地窺視付出得更多。貪婪的眼或耳並非關懷。

“有的人是做‘幫助性’的聽眾,使自己成為一個幫助者,隨時給予幫助、支持、諒解,並在談話中給予安慰。關懷卻是適時並有技巧地給予幫助。

“然而關懷的基本要素包括了懇切注意傾聽別人說什么;真誠而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即使他夸大了壓力、事件的描述,也能用淡然的態度客觀地來處理;讓別人能卸下假面具,放松自己;在真正需要幫助時才給予援手──這些都是懇切關懷的要素,上述每一項都需要經過關懷真義的澄清和修訂。”16

當一個人無法真正傾聽他的伴侶說話又不保持沉默時,在許多狀況下,可能引出伴侶更多的話。喬芝•藍道夫(Joyce Landorf)是位在人際關系上頗具洞察力的作家,她解釋為什么有些人會變成嘮叨不停的人。她曾問那些擁有喋喋不休妻子的人說︰“她向來如此嗎?在你們結婚前她怎樣?或者她是隨著時間的改變,而變成這樣的呢?”有些女人天生就是愛說話,而這股說話的洪流可延至她生命終止。但也有不少人,愛說話的原因是緣于其他的理由。

許多時候,一位嘮叨不停的人,其實是想大聲喊叫讓人聽見他說話。你愈覺得厭類煩、想打哈欠、或寧可多看看電視或照顧狗,然而她卻說得愈多;她只是盡量用說話來補償自己不受重視的事實。因為你可能許久以前就停止聽她說話了,而她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這一點。

你認為這樣的事發生在你身上了嗎?他最后一次問你太太這個問題是在什么時候︰“你對……的感覺如何?”或是“今天家裡有什么事?”你是否曾說“你可能對啊”,若你的妻子感覺你不愿聽她說話,她會有兩種想法︰要說得更多更大聲,或不再說什么了。任何一種模式,在婚姻中都是非常糟糕的。17

我們必須了解,我們常用不同的模式溝通。換句話說,即使是沉默也是溝通。所以關鍵是在于要用什么方法,有效地製造更深入的親密關系和坦率的氣氛。但在我們討論改善傾聽能力的模式以前,讓我們來看看另一種有效的溝通模式。

多說或是少說

說話是溝通的第二部份。大多數的人在聽和說方面其中的一項需要改善。但還有一些人,像我自己就是,因個人的特質需要在兩方面都有所改進。

陶莉喜歡與別人分享細節,並且她需要聽到細節。我則不然。我只要概要就夠了。結果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們的關系陷入低潮,只因我不明白她需要以細節來溝通。

有一天陶莉對我說︰“親愛的,你說話的模式不對。”我說︰“我這一生都是這么說話的﹗”她說︰“好吧,我們無法溝通。”我問她是什么意思,她回答說我從不敘述任何細節──我從未讓她知道真正發生了什么事。然后她給了我一個例子。在一個很重要的座談會后,她會問我“會議進行的如何?”而我只說“噢,很好”就扯別的人。她知道除了這樣的回答以外,還有些別的事發生,而那正是她想聽到的。

另外一個例子說明了她需要聽到細節,如我提及我們的朋友生了一個小孩。“什么時候?”她問。“我不知道”,我會如此回答。“他有多重?”我又是不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這問倒我了”,我會這么回答。“他叫什么名字?”她會繼續問下去。事實上我並不想要知道這么多,然而這使我與我太太沒有很好的溝通。

“注意細節﹗”變成我的座右銘。我開始為自己寫備忘錄︰“約瑟,當你與陶莉說話時,要說細節。”(而且這也已經在其他的關系台產生了肯定的結果。)如今,若是一位朋友生了小孩,我可是等不及地向我妻子問這問那了︰“什么時候出生的?”“上個禮拜二。”“多重啊?”“八磅因。”“男孩還是女孩?”“男孩。”“叫什么名字?”“吉姆。”這么一直問下去我真會記得以前從不在意的事,它反而增進了我們的溝通。由于我在這方面的努力,陶莉能感覺到我多么愛她。

對我們之中一些人來說,也許只是細節有問題。對另一些人來說,也許就是與他人分享你的感受,讓他們知道到底發生什么事的方法了。這個問題,一樣也會困擾我。我發覺要談論其他的話題很容易,然而要分享我心裡的想法,對我就是個難題了,即使我知道這是很重要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傾向于談論無關痛痒的事──天氣、身體、飲食等等。而當別人想要了解我們的思想和感覺的時候,很少人愿意與別人分享自己內心的感受。然而藉這種溝通模式所產生的親密關系,才是美好婚姻關系的關鍵。

你或許會問︰“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更好的溝通者?更好的傾聽者?更好的談話者?”我要建議你和你的伴侶一些實際的辦法,使你能夠改善人際關系溝通的技巧。這些原則能夠增加你在人際關系中,更深切地彼此關懷。

你若是單身,讓這些原則幫助你與別人溝通,且約會時可立刻派上用場。你若結婚了,更讓這些原則加強你與配偶(孩子)之間的溝通。大多數的婚姻的親密程度,與你們之間希望達到坦誠溝通的程度是成正比例的。

問題默想

•哪些特別的言語是你用來表達對你另一半看法的?

•你是哪一種傾聽者?請求你的伴侶描述你傾聽的模式。

•你是否會花時間與你的伴侶有效地交談,以改進彼此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