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死的彌賽亞又有什么用呢?
很多人曾經為了忠于自己的理想以至犧牲性命。在聖地牙哥就有學生縱火自梵以抗議當時的越戰。在六十年代,不少佛教僧侶為了使世界正視東南亞局勢,亦不惜焚身而死。
使徒們所面對的問題就是他們的理想本身已死在十字架上。他們也曾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他們從未想過他也會死。他們確信他就是那位要來建立神的國及統治以色列人的。
要了解使徒們與基督的關系以及他們為何不能接納十字架的事實,你必須首先把握當時猶太人對彌賽亞的理念。
耶穌的生平和教訓與當時猶太人的彌賽亞觀可以說是正面地發生沖突。從孩提時候開始,猶太人就接受彌賽亞必以得勝掌權的政治領袖身分來到的理念。他要救猶太脫離捆鎖,恢複以色列的地位。受苦的彌賽亞“在猶太人的彌賽亞理念中是完全陌生的。”
史葛(E.F.Scott)這樣地綜合了基督當時的背境︰“……那是一段極為緊張的時期。連那些宗教領袖亦差不多不能控製洶涌的民情;他們都熱切地渴望所應許的拯救者來臨。當時所發生的幾件事更激使這期望的情緒愈發高漲。
“個多世代以來,猶太人在羅馬人監管底下,失去自由;他們所受的壓製,挑起了一股激昂的愛國情緒。他們不斷夢想有一次神跡性的解脫,彌賽亞以君王的身分來臨,使他們脫離當時的困惑;但這事的本身卻並不是怎樣的新奇了。從福音書的記載中,我們可以肯定這已是一個積壓已久的希望了。
“對于當時的人來說,彌賽亞的形象仍然是停留于以賽亞時期──他是大衛的子孫,他要為猶太民族帶來勝利與豐裕。從福音書的亮光中看來,當時普遍的彌賽亞理念含有極濃濃的民族性及政治性。”
猶太學人克羅士拿(Joseph Klausner)寫道︰“慢慢地,彌賽亞不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領袖,而且更是一個德性極高的人。”
加頓亥斯(Jacob Gartenhus)這樣反映當時猶太人的強烈信念︰“猶太人所等待的彌賽亞是一位可以拯救他們脫離羅馬壓製的人……他們盼望彌賽亞的來臨主要是為了民族自由。”
猶太百科全書出當時猶太人“極其渴望所應許那出自大衛家的拯救者,就是那能救他們脫離外族強權,消滅羅馬人苟政的。他要在當地建立和平公義的國度。”
在那個時候,猶太人都寄望于所應許的彌賽亞的出現。就是那些使徒亦與他們周遭的人一般想法。正如鮑羅斯所說︰“耶穌與猶太人所期望的那位大衛的子孫是那么的截然不同,以至他自己的門徒也差不多不能將他與彌賽亞拉上關系。”當耶穌有一次談到自己會被殺的時候,門徒亦甚不以為然(路九22)。根據布魯士(A.B.Bruce)觀察︰“他們似乎都希望他只是對情況過份悲觀,而他所預期的事亦不會發生……被釘死的基督實在令使徒們難以接受;這亦是主複活升天后大多數猶太人的想法。”
牛津大學一位聖經學人愛德賽(Alfred Edersheim)說得對,“那根本不是基督應該出現的時候。”
我們可以從新約聖經看出使徒們對基督的態度︰他們期待一位掌權的彌賽亞。當耶穌告訴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受難之后,雅各和約翰隨即要求,將來他得國的時候他們可以坐在他的兩旁(可十32-34)。他們心目中的彌賽亞到底是怎樣的?是一位受苦、被釘的彌賽亞嗎?不﹗是一位政治領袖。耶穌指出他們的誤解;他們根本不明白自己在要求什么。當耶穌預言自己的受難和被釘時,十二個門徒都不明白他的意思(路十八31-34)。因為他們的背境和所受的訓練,他們相信自己都在參予一件正事。隨后發生的是加略山事件。耶穌是他們彌賽亞的一切希望都盡成泡影。失望之余,他們只有收拾行裝,回到故鄉。過去的幾年都算是白費了。
富勒神學研究院新約教授力特博士(Dr.George Eldon Ladd)寫道︰“這也是當他被逮捕時門徒離開他的原因。在他們的心目中,彌賽亞是戰無不克的,他的任務就是要製服所有的仇敵。當他們看見主在辱罵者手下受刑流血,成為彼拉多階前無助的犯人;當他們看見他被人帶走,像普通罪犯一樣被釘死的時候,他們對耶穌是彌賽亞的盼望亦完全粉碎幻滅。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心理現象︰我們只聽到我們想聽的事。耶穌曾多次預言自己的受苦,卻沒有一個門徒明白。雖然他已多次發出警告,他們仍是毫無準備……”
但是耶穌被釘幾個星期之后,門徒竟然一反常態,在耶路撒冷宣告耶穌是救主,是猶太人的彌亞賽。唯一可以合理地解釋這個改變的只有林前十五5──“……然后顯給十二使徒看。”還有什么原因可以驅使這些絕望的門徒去為一個被釘的彌賽亞受苦,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呢?他必然是在自己“受難以后,用許多憑據向使徒顯示自己是活著的。他向使徒顯現……有四十天之久”(使一3)。
不錯,曾經有很多人為自己的理想而不惜犧牲性命,但使徒的理想卻已死于十架之上。只有基督的複活及其后與他們的接觸可以使他們相信他的確就是那位彌賽亞。他們不單以自己的口和生活見証這事,他們甚至愿意付上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