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下第十五章

亚撒的强盛(Ⅱ)(十四2-十五19)(续)

(三)

『镜子形像神学』的第二个例证,出现于十五章一至七节,在那里先知亚撒利雅在亚撒和全犹大大胜谢拉之后对他们演讲。有三句话(2节)强调上帝对犹大,以及犹大对上帝之信实的互补性,即(甲)『你们若与耶和华同在,耶和华必与你们同在』(直译);(乙)『你们若寻求 ,就必寻见』──不是作为被寻求的假哑对象,而是作为会被寻见的一位;以及(丙)『你们若离弃 , 必离弃你们』。然后在三至七节节便把这些话加以发挥,提到以色列族早期在士师治下的经验。第四节是忆述士师记中一个时常出现的片语(例如三9,15),以色列呼求上帝拯救他们脱离欺压他们之人的手。(士师记,像历代志一样,显示忠实与不忠实分别,与太平与分裂有密切的关系。)五、六节描述人没有平安,并强调上帝才是平安的缔造者,正因为 乃是平安的本身。第五节的上半节与诗篇一二一篇八节成了强烈的对比,在那里写诗的人断言『你出你入,耶和华要保护你,从今时直到永远。』在这里,人出入都不得平安,而且『帮助』乃是那篇诗的主题。那时弃绝上帝的道路,给人一生一世都带来不安。

不过,这几节(3-7节)是非常平衡的。三、四节本身已包含了人离弃上帝、轻视 的道,以及再来寻求 这两种可能性。在这里所引人注意的,是上帝对急难中之呼求, 的回应是迅速的。它是以色列士师时代的特征,而且仍然是一般人类的特征,即悔改乃是从人的智慧技穷中产生出来的。历代志作者的神学最令人鼓舞的,其中一方面是:他强调上帝宽大的胸襟,重新接纳他那些任性、甚至大大背道之后的儿女。而且, 现在还是一样愿意任何已竭尽其他一切可能而得不到归宿的人归向 。这便把一种重要的见解加诸于历代志,即上帝常常被描绘为人类生活中困苦发起者的形象。上帝知道人的心不愿意对 起反应,而且是够慈悲地接受被人类最基本恐惧所激起的反应。我们是在困苦时最敏感地察觉到自己的软弱,和我们需要上帝的程度的。

五至七节简述三、四节的要旨,用这些话说到上帝子民从逆境、转变至另一幅蒙福的图画。不过,这一次所蒙的福不是过去曾经验过的那一种,而是现在摆在亚撒和犹大面前作为将来的一种可能性。上帝过去对待以色列的做法,成了现在决定的一个模式。上帝现在会再次对那些像他们的先祖一样,只在 里面寻求福祉并服事 的人讲信实。

(四)

在亚撒利雅的劝诫之后(8-15节),接 是亚撒在犹大除掉拜偶像之物,并更新百姓与上帝所立之约的记载。亚撒利雅的预言及其后之措施,与十四章所提及之改革及成就,在年代先后上有怎样的关系,则完全不清楚。可能十四章一至八节实际上是指十五章,又再继续的同一改革,前者乃是作为对亚撒善行初步的评估。这样,亚撒利雅的预言,可能实际上是在改革以前作的。而且亚撒的建筑计划,和他打败古实王谢拉,可能确实是以后的事。虽然如此,历代志作者并不斤斤计较年代的先后,更主要的是注意行动和事件,以及上帝对那些行动及事件反应之间的关系。

所以,对于亚撒利雅的劝勉出现在亚撒的忠实之后,而且为此已得报赏,我们不应过于感到困扰。防御的增强(十四5-6)和胜利(8节及以下各节)这些题目,现在对我们来说是熟悉的,是上帝赞许和报赏的记号。停一会来研究谢拉军队的规模是值得的。倘若真的是一百万,这数目在当时是大得出奇的。然而,译作『一百万』的那个片语,也许最好译作『一千单位』(请参绪论──内容与文字种类{\LinkToBook:TopicID=105,Name=内容与文字种类}),这样要准确计算出那支军队的实力是不可能的。虽然如此,历代志显然要强调那支军队是庞大的。而且,其出发点仍然是要表明那力量的源头,正如亚撒的祷告所显示的:『耶和华啊,你是我们的上帝;不要容人胜过你』(十四11)。同意上帝高于人这种见解是一回事;当人面对威胁时,特别是那威胁强过自己许多倍时,仍然有这种信心,又完全是另一回事。像这一次的事件记载在圣经上,正是要鼓励人在面对这种大困难时要坚定信心。他祷告说,『惟有你能帮助 弱的,胜过强盛的』(11节)。这最后的片语(译按:上引直译应作:『在强者与弱者之间,无人像你那样助人』,所以是指『在强者与弱者之间』这句片语)是很难解释的。最可能的解释是:当上帝关注冲突的结果时,势力的悬殊便无关宏旨了。没有同盟者,或仇敌,能与上帝相比。在主那一边的人必然得胜。在我们的时代和说法,仇敌的失败不是像军事上的那一种失败。我们的胜利往往是内心的,是别人根本看不见的那种胜利。然而,上帝仍然控制我们的环境,当我们投入在我们已知是对的之中,必会有看得见的胜利。

(五)

十五章十二至十五节,所立的约委托犹大『要寻求耶和华』(12节),这是代表信实的标字。委托的绝对性在十二节下半节和十五节上半节两处的辞语(『尽心尽性』)便显示出来。这种绝对性是指对每一个个人的委托。但是,也有一种绝对性是与对以色列整体的委托有关的。那些拒绝寻求耶和华的人,必被治死(13节)。在这种毫妥协的公正要求后面的思想是:全体人民都有责任遵守约的委托。在出埃及记廿四章,当摩西代表以色列初次与上帝立约时,他把祭牲的血洒在那些在场的人(站在代表的地位)身上,并且称它为『立约的血,是耶和华……与你们立约的凭据』(廿四8)。这种礼仪最可能的意义,是百姓藉 这礼仪委身于那最初的约,承认违背那约而被处死是公正的。这不但等于每一个个人委身的表示,也是集体的责任,坚决要求对毁约的人执行最大的刑罚,目的是使约不受损害。同样的逻辑也包含在亚撒对约的更新中。与上帝进入一种关系是一件严肃的事,而且根据当日的标准,证明必须是这样的。

新约也指出人因罪恶昭彰、不理上帝标准,而被逐出基督徒 体的事,人那样行是与基督徒真正的委身不能两立的(林前五1-6)。应特别提及的是:那种情形的目的至终是要使犯罪者得救。所以,在以色列的实践与教会的实际之间有巨大的分别,那是基于二者不同的性质。然而,旧约和新约对于委身于上帝的严肃性则是一致的。这样的委身,本乎其性质,是不能轻率从事的。它是生命本身的正式转让,正如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正式把 的生命转让给我们一样。――《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