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番雅書第一章


論猶大的審判(一1-13)

有些曉諭者,在開始宣講嚴肅的主題內容之前,會先說一些取悅聽眾的講話,但是西番雅卻沒有這樣做。他立即進行宣講,傳達上帝的話,宣告自然世界將被除滅。當上帝的行動開始時,所有東西,人和獸,魚和鳥,都將被毀滅。創造世界所帶的應許將被廢棄,挪亞洪水后所出現的生存希望也蕩然無存,所有我們知道的生命,都將被除滅掃淨。先知這樣的開場白,雖然可能只有少數人認真對待,但是必然引起注意。在西番雅的信息中,即將來臨的毀滅范圍是這樣廣泛,他的聽眾多數必然會辱 他是宗教狂人。

正像在他之前的以賽亞和阿摩司,先知借用一種普遍的和當時盛行的觀念,然后把它愉快的調子轉化成厄運的預兆。如果假定先知在聖殿中宣講這說法是正確的話(特別根據7-8節所說的),我們更清楚地覺察到先知的技巧。他對那些忙于慶祝創造的聽眾宣講,暗指一切會回到混沌中。他向那些快樂地從事獻祭和敬拜活動的 眾宣講,而且斥責這些活動所包藏的腐敗和邪惡。他向城市內擠在大街和近郊地方預備過節的 眾呼喊 ,並且指出不久絕望的哭叫將從魚門、第二城域(Second Quarter,中文和合本譯作二城,譯者注)瑪革提施的郊野,和聖城的其他地方發出(10-11節)。所有喜樂的聲音和信號,不管是在自然界,在聖殿中,或者在城市,都是一種與歡樂正好相反的虛空信號,悲慘的景況和來自上帝的審判,是無法抵擋的。

先知的宣講迄今,只是宣布來臨的審判,並沒有呼召悔改,也沒有改革的程序。但是西番雅的可怕異象的成因是清楚不過︰雖然它將打擊自然界,就像打擊人類社會一樣,但是審判歸根結柢是由于人們的態度行為引起的。

(一)宗教信仰的腐敗。雖然當前是在歡樂地慶祝以色列的一個重大節期,但是參加者的本性否定了這個節期最基本的意義。祭司從事可厭惡的巴力崇拜;而在房頂上,在黃昏的朦朧中,可以看見選民從事虛幻的星相敬拜(4-5節)。他們嘴裡指 耶和華的名起莊嚴的誓言,但又向外邦神只瑪勒堪嚴肅地起誓(5節),以求保險。他們口頭上是敬拜上帝,但很明顯可以看到他們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在實際地否認他們所敬拜的。

日子久了,令人的觸覺遲鈍了,理解力也減弱了。對某些人來說,這可能是一件美妙的事。瑪拿西統治數十年,已經造成了傷害,使得國家不再區別真假信仰,不再覺察宗教已經變成虛飾,是一種恥辱和背叛。這個國家表面上沒有放棄宗教信仰──如果它放棄的話,可能會好些;在西番雅的時代,以色列古時候的信心已經變得面目全非。雖然在這種情況下,有時會出現改革者,但也可能產生一些有異象的人,他們發覺那世代已到了一個無可救藥的地步。在西番雅的宣教不久之后,改革立即開始了,但無論改革帶來多少即時的好處,它僅僅是推遲先知所清楚看見的結局而已。

(二)政府已經失敗(8節)。政府官員和王室成員,就是肩負領導重擔的人,並沒有完成他們的職責。他們自己穿 『外邦的衣服』,無疑暗示他們參加在亞述人統治時引到耶路撒冷的儀式。就像現代西方的青年,他們以哈西 克立什拿(Hare Krishna印度教香火最盛之神──譯者注)作打扮,他們的行徑已經異于他們的傳統。一旦政府的官員追求異教的信仰,百姓可能也要學樣跟從。

(三)社會裡盡是冷漠和不關心(12節)。先知描述上主辛勤地尋找城市中的黑暗角落,對那些『如酒在渣滓上澄清』──一般暗指那些懶惰的人(參見耶四十八11),是從釀酒的手藝中引申出來的比喻。葡萄酒被放置在陽光下,以便加深它的顏色和甜味;但如果放置太久,它便膨脹起來,不能飲用。這樣,即審判將來臨的一部分原因,是大部分的沉默 眾,對于異端和恐怖手段沒有加以反對,故該受責備;也因為在他們國家日常的生活中,對于發生在他們周圍已陷入混亂的事情沒有采取行動。

有時候,冷漠和不關心對于國家的道德腐敗所負的責任,比那些從事邪惡活動,或者那些失敗的領袖的責任更重。喬治 亞當 史密斯爵士(Sir George Adam Smith)曾極具說服力地說明這種情況︰

壓倒上帝和人類的偉大事業的,不是魔鬼激烈的進攻,而是那數以千計遲緩的、壓擠 的、冰冷的無名 眾的冷漠忽視。上帝的事業遭受破壞,永遠不會是由于被炸掉,而是因為被擱置起來。

(見氏著十二先知書下冊頁54,一八九九年版)

西番雅論漠不關心的話,擊中了那些 眾的良心,他們並非因不信而被定罪的一 ,但是他們也永遠不會對信仰熱心。他們說︰『耶和華必不降福,也不降禍。』(12節下半)他們以為上帝是不會有所作為的,因此覺得很安樂,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盡量不花氣力,追隨同樣的怠惰。他們相信世界不會改變,所以他們不理會它,可以這樣,允許它進一步滑進災難裡。西番雅用他的話,敲擊 我們的心弦。事情所以會這個樣子,部分原因是我們允許它們變成那樣。在一個絕望世界裡,我們大可以滿足地坐在一旁,好象永遠沉睡不醒,但同時,我們卻不能卸下所有的責任,我們至終必給這種我們所縱容的混亂所拖垮。

忿怒的日子(一14-二3)

當先知繼續闡述『耶和華的日子』的主題時,他並不那么被它的原因和后果所吸引,卻愈來愈注重這個主題的可畏性。那個日子帶有啟示文學的成分,所以當先知用語言去表達那種他已看到但難以說出的恐怖情景時,一連串沒有與動詞相連接的名詞,從他口中滾滾而出(15-16節)阿摩司先知曾對北國以色列參加節日的 眾宣告『耶和華的日子』(摩五18-20),以一種喪禮哀歌的形式來講那個日子;西番雅的話則采取一種戰詩的形式,結結巴巴地發出斷音的詩句表達即將來到的混亂,顯示它的緊迫。那個日子暫不在可見的將來之內,但亦距離不遠,即將很快地臨近(14節)。

十四至十六節是有力的詩句,描繪一出可怕的露天史劇(son et lumie're pageant),詩詞喚起悲劇的痛苦聲調和末日世界的黑暗陰影。勇士流淚,他的能力無用武之地,他的哭喊令淒涼的情景更覺悲哀(14節)。煩惱和痛苦,荒蕪和毀壞,幽暗和烏黑,這是那日子的光景,而所有的都受一個詞忿怒(15節)所支配,因為上帝的怒氣要降下這些災禍。藉 六方面形容那個日子(15-16節),先知的詩預期上帝的創造受唾棄;創造的日子曾經被上帝夸獎為『好的』,但在這次冷酷的全副武裝的審判日子中,創造的原意都被黑暗所覆蓋。

恐怖日子的后果是人類陷入沮喪之中(17節)。如同新近才瞎眼的,他們將不知方向,跌跌撞撞的行走在邪惡中放棄了上帝所賜的視力恩賜。受傷者的血不斷地流 ,凝結在塵土中,而人類生命這奧妙的恩賜,正是從塵土而來的。死者的肉丟在地上發惡臭,好象流浪的牛留下糞便的氣味。對于人類來說,在這樣恐怖的時刻,任何傳統的人為保 都是無用的。金銀(18節)在正常的情況下能夠用來換取保障,現在卻毫無用處。這個世界在被創造時曾得 受保護的應許,如今卻已經敗壞得太過分了。上帝將使這一切都結束。這就是西番雅異象的中心。 《每日研經叢書》